04.01 甘肅隴南“炫”茶資源 邀客旅遊節“品茗鬥茶”

甘肅隴南“炫”茶資源 邀客旅遊節“品茗鬥茶”

  “優質的隴南茶,與落後的貧困山區面貌極不相稱,茶產業的效益直接影響著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的收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3月29日舉行新聞發佈會,隴南市委常委、副市長漆文忠說,在當前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發展茶產業更是實現產業脫貧、助力茶農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

  茶文化底蘊在隴南:茶馬販通番捷路

  “隴南在中國歷史上是重要的茶葉貿易和流通區域,茶文化底蘊深厚,茶產業基礎紮實,茶葉歷史源遠流長。”漆文忠說,《中國通史簡編》記載:東漢時,巴蜀茶葉輾轉運到隴南武都區賣給西北遊牧民族,成都和武都是中國最早的茶葉市場。

  宋元以後,隴南一帶是川隴茶馬古道的北端,以“秦蜀道”為幹線的茶馬古道遍佈全境。10年前,隴南康縣發現明代《茶院明文》石碑,刻有“茶馬販通番捷路”,有力佐證了茶馬古道在西北的存在。

  如今,隴南民間飲(食)茶習俗依舊盛行。每日清晨,山體間的村落常會聞到茶香四溢,老人們喜歡用小陶罐在火盆上煮清茶或炒油茶喝,其製作工藝與雲南罐罐茶基本相同。

  在隴南的許多地方,還流行喝麵茶,就是把麵糊和茶水結合成流汁食飲物,再輔以雞蛋、核桃仁、豆腐丁、土豆丁、油炸面果子等調料,既當茶飲又當飯吃。

  近期,“隴南綠茶”已取得農業部國家地理標誌登記證書,隴南的紅茶和茯磚茶也已研製成功。

甘肅隴南“炫”茶資源 邀客旅遊節“品茗鬥茶”

三月的隴南市文縣茶園和農家客棧。殷春永 攝

  茶產生態區:遠離城鎮谷深林密

  坊間流傳一句讚美西北省份甘肅南部的話說“早知有隴南,何必下江南”,足可見隴南的生態環境與河西走廊是兩種不同的風貌。正是如此,這裡是全省唯一的產茶區。

  隴南茶葉主產區同時也是風景區,位於文縣、康縣和武都區三縣區交界處,與文縣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都裕河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康縣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劃位置重疊,遠離城鎮,谷深林密,土淨水潔,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

  記者日前乘車赴文縣李子壩、馬家山茶區採訪,沿途樹木林立,油菜花盛開其間,越往深處越少見人家,林間的斜坡上栽種著成片茶樹,顯得錯落有致。新婚夫婦身著婚紗,專程到這裡拍照。

甘肅隴南“炫”茶資源 邀客旅遊節“品茗鬥茶”

隴南市文縣民眾所採明前茶。冉創昌 攝

  茶農故事多:兢兢業業代代相傳

  《隴南農業志》記載:1949年,隴南文縣、武都區、康縣三地的東南部零星栽培茶樹106叢,此後,隴南先後四次適量種植茶樹,至2018年底,全市茶園面積超過17萬畝。

  當地不乏“三代茶農”種茶、賣茶,依託“金葉”代代相傳的故事。文縣玉皇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侯健幼時常聽爺爺提起,過去村裡家家戶戶都有炒茶作坊,炒好茶後裝進布袋,用馬馱出山賣,然後從集市上換些鹽油等生活用品。

  “茶葉在我們李子壩村發展得很好,村裡現在貧困戶很少。”侯健說,當地村民衣食住行全靠茶,他們現在都成了“茶專家”,管護技術輕車熟路,還改良了茶樹的品種。

  金融機構工作的張永鳳上班於文縣碧口鎮,她家長輩種著茶園,有時也收購一些茶農的茶,炒制後零售或批發。受家庭影響,雖然主業不在於茶,但對茶的種植、採摘、加工還頗有認知,時常通過網絡發佈茶知識、加工場景推介“隴南綠茶”。

  李子壩村村民蔣玉成是位“茶三代”,他常聽父輩們講,那個年代沒人到山裡統一收購新鮮茶芽,只能賣成品,所以都是自家人採摘和加工,家家戶戶都是炒茶能手。蔣玉成見證了他們村的明前茶從300元/斤,賣到了2000多元/斤。

  官方“出招”推茶葉:品茗鬥茶“玩轉”旅遊節

  隴南官方29日在蘭州發佈稱,“2019·甘肅(隴南)·茶文化旅遊節暨中國茶葉市場發展論壇”將於5月6日至8日在當地舉行,由隴南市政府攜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商務廳、省供銷合作社、省公航旅集團共同舉辦。

  “茶產業的效益,直接影響著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和農民的收入。”隴南市副市長漆文忠說,近年來,隴南通過產業化發展,茶產業已成為茶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綠色產業。

  隴南官方表示,此次“茶旅節”旨在搭建茶產品營銷推介平臺,推動產銷銜接,拓寬流通渠道,通過展示“獨一份、好中優、特別特”的茶葉產業,宣傳推介隴南優勢農特產品,展現生態隴南,助力脫貧攻堅。

  根據計劃,“茶旅節”為期3天,將在文縣、康縣、武都三縣區專設茶園旅遊體驗中心,還有品茶、茶藝表演、鬥茶及現場競賣、招商引資項目推介、中國茶葉市場發展論壇等活動。(文/中新網記者 殷春永 閆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