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太祖朱元璋賜的免死金牌為何不能救李善長一命?

任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明史》記載,朱元璋對李善長極為寵愛。洪武三年,朱元璋給了李善長儘可能大的官,諸如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等等,另外還封他為韓國公。不但職位排在第一(朱元璋以左丞相大於右丞相),爵位也排在第一。更誇張的是,還特地賜給李善長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既然有鐵券,既然免二死,朱元璋為何最終還是一次性就把李善長賜死呢?而且不但賜死了李善長,還賜死了李善長家裡70多人,包括被“免一死”的李善長兒子們。

(李善長劇照)

李善長獲得免死鐵券,朱元璋為什麼還要賜死他?按照《明史》記載,因為當時天象有變,占卜師說,需要有個大臣踢皇帝去死,才能躲過這一場災變。於是,朱元璋就讓功勞最大的李善長去死了。除了賜死李善長外,連帶李善長一家老小70多人一起被賜死。

當然了,這肯定不是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真實理由,畢竟就算曆史上有過為了躲避災變,讓大臣代替皇帝去死的例子。但是,那也是隻需要大臣一個人死就夠了嘛,何以朱元璋要把李善長一家老小70多人都一併賜死呢?這個賜死,就不是為了躲避災變,完全是斬草除根的意思了。

朱元璋之所以殺李善長,最直接的原因,是李善長和胡惟庸眉來眼去,讓朱元璋生氣。

(胡惟庸劇照)

胡惟庸在準備造反之前,曾三次聯繫李善長,想和李善長聯合起來造反。三次李善長都不同意,都堅決反對。照理說,三次李善長都不同意,朱元璋就沒有殺他的道理了。但恰恰是這三次都不同意,讓朱元璋堅決要把李善長殺掉。就算那時候李善長已經70多歲了,就算那時候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了,朱元璋也不會放過他。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李善長儘管三次都堅決不同意,但這並不表明他沒有錯,因為當第一次胡惟庸聯繫他的時候,他就應該及時把這個信息報告給皇帝朱元璋了。畢竟這是謀逆大罪,在王朝社會是第一大罪,李善長怎麼能夠掩藏呢?

在朱元璋看來,李善長之所以不向朱元璋報告,首先說明李善長和朱元璋是兩條心,根本沒把作為皇帝的朱元璋放在眼裡。其次說明,李善長這是首鼠兩端的表現。雖然不答應胡惟庸,卻在觀望,先不忙表態,看看哪邊強勢起來,再投奔哪邊。

對於這樣的行為,朱元璋無論如何是不能容忍的。

(朱元璋劇照)

其二,李善長三次都不同意,然而胡惟庸還要去聯繫他,說明李善長雖然已經沒當官了,但是他在朝中的地位依然至關重要。胡惟庸一定要讓李善長出來為自己站樁。

真實情況也是這樣的,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李善長對朱元璋來說真是太重要了。朱元璋打仗時候的後勤保障,朱元璋需要的各種人才,朱元璋建國後朝廷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所有這些,都是李善長給朱元璋提供的。再加上建國後,李善長是最高行政長官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其地位顯得更加重要。

正因為李善長給朱元璋提供了後勤、人才、制度方面的保證,又是左丞相,所以他的威信極高,號召力極強。也正是因為他號召力極強,胡惟庸才會反覆不斷地聯繫他。

在朱元璋看來,李善長就算不造反,他的存在也是個極大的威脅。所以,怎麼著,朱元璋也要把李善長搞掉。而以讓他以躲避災變替皇帝死的方式,把他除掉,是一個給他最體面的方式。不過,由於殺了李善長後,朱元璋又殺了李善長家70多口人,這一下就暴露了朱元璋誅殺功臣的真面目。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皇帝如果真的要殺一個大臣,豈是一個小小的免死鐵卷能阻擋的?

(朱元璋劇照)

這個免死鐵卷是皇帝發的,那就可以隨時收回,而且朱元璋的免死鐵卷還有一個使用前提,那就是謀反無效!

(丹書鐵券)

很多人認為李善長死得冤枉,他是幫助朱元璋打下大明王朝的絕對功臣,堪稱劉邦的蕭何。此人平時行事處處小心翼翼,生怕出一點差錯。可即便是這樣,朱元璋還是把李善長殺了,還殺了李善長一家70多老小,這是滅門的節奏啊。

我認為李善長死得不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胡惟庸造反,而此人是李善長所舉薦的,他負有連帶責任。

自古以來,造反是帝王最不能容忍的事情,胡惟庸行事太驕縱,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朱元璋將胡惟庸滅掉以後,與胡惟庸有任何關係的人都將受到牽連。很不幸的是,胡惟庸是李善長所舉薦的,他的責任不可說不大。

二、李善長有二心。

如果說胡惟庸舉薦人的身份還不足以讓功勳卓越的李善長被賜死,那李善長有二心(或者不臣之心)則足夠讓他死上一百回。胡惟庸造反前曾三次找過李善長, 讓其跟他一起造反。雖然李善長嚴詞拒絕了,可他也沒第一時間向朱元璋彙報此事。

(胡惟庸案)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知道謀反的事情卻隱瞞不報,這本身就是死罪。而李善長之所以知情不報,他其實是在觀望,兩邊都不得罪,如果胡惟庸造反成功,他可以舉薦人的身份繼續在胡惟庸手下效力。如果胡惟庸失敗了,那和他也沒什麼關係。

李善長以前在郭子興和朱元璋之間就曾出現過類似的觀望行為,沒想到李善長這次又這麼幹。他以為朱元璋忘記了?

可李善長忘記了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哪怕你沒有參與謀反,但你對謀反的事情知情不報還視而不見,那是堅決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要求臣子對他必須絕對的忠誠,不能有二心。

三、李善長聲望太高,如果不除掉可能會影響朱元璋子孫的江山。

雖然李善長已到暮年,而且已經告老還鄉,看起來似乎對大明王朝已經沒什麼威脅了。

(李善長劇照)

可大家想想,為什麼胡惟庸造反前曾三次去找李善長入夥呢?因為李善長的聲望和影響力太大了,他作為明朝的功勳元老,為官時已經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只要站出來振臂一呼,一定會有大批的文臣武將簇擁。

為了兒子朱標和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必須借這個千載難逢的的機會除掉李善長。

所以,我認為李善長的死並不冤,被查辦的時候拿出免死鐵卷也沒用!


醉愛侃足球


朱元璋的免死金牌,呵呵了!都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皇帝更是金口玉言,但是這個定律在朱元璋這裡就是個笑話啊,免死金牌就是一個晃著,為啥李善長不能靠免死金牌救命,一句話:逗你玩!!!



明朝的免死金牌就和奧運會冠軍的金牌一樣,獲得功勞就可以拿,數量也很多,當時朱元璋發了免死金牌的人有:徐達、李善長、李文忠、馮勝、傅友德、陸仲亨、費聚、趙庸等34人。哈哈,面對如此氾濫的免死金牌,大家拿到手了,高興高興罷了。可愛的朱元璋覺得自己這個方法挺好的,為了管理方便還專門制定了法律。
朱元璋在當了皇帝前後屠殺了四萬多文臣武將,不是因為大家都要謀反,而是朱元璋總是在猜忌臣子,朱元璋認為開國功臣們會篡奪自己的江山,於是他就打算先殺掉這些人。信不信,朱元璋自己說了算,李善長雖是皇親國戚,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檢舉,朱元璋能忍得住?一口氣把李善長全家連坐了……當初一起打天下的弟兄有幾個跟著朱元璋榮華富貴?所以呢?免死金牌就是個笑話,免不免死皇帝一句話。李善長拿著把自己玩死了……


史林外傳


李善長之死在明王朝的歷史上早已經不是一場單純意義上的屠殺了,而是一場赤露露的陰謀。


而這場陰謀的發起者正是大明開國帝王朱元璋。
想要真正的瞭解到這個問題,需要仔細看一下朱元璋在對待皇權和相權兩者直接的態度,從李善長的結果來看,朱元璋是極度的偏愛皇權的,更為甚至者希望獨攬天下大權於一身,成為中國曆代帝王中最為獨裁的帝王。
李善長作為明王朝的元勳級開國功臣,朱元璋也在開國之初承認了他的功勳,明朝開國之初,冊封公爵者僅僅六人,而元勳功臣李善長是唯一一位憑藉文臣的身份入主公爵身份的,這份尊榮可以說是給足了李善長的臉面。
李善長在明王建立之初的職責不僅僅是後勤大主管,還簡直調和文臣和諸將之間的種種矛盾。他的作用在朱元璋看來是無可比擬的,可是正是因為李善長長期紮根於武將的身邊,這自然也激發了朱元璋對於李善長的猜忌。
大明朝第一元勳功臣和眾多武將整天廝混在一起幹嘛?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時時惦念著他手中的皇權。
自歷代王朝一來,皇權和相權之爭一直都是歷代帝王的心病,平衡好了這兩者自然是皆大歡喜,可是,如果相權一旦一頭獨大,獨佔鰲頭,那麼明王朝面臨的將士亡國之禍。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屢見不鮮。
而李善長的死直接的原因是歸於“胡惟庸謀逆案”。
可是胡惟庸謀逆案當真屬實?恐怕未必。
胡惟庸謀逆案過了十年之後,被漸漸演化成了一場覆滅大明王朝的“通倭案件”。當初幹嘛去了?怎麼胡惟庸這麼大的案子在十年之後才漸漸水落石出?很明顯朱元璋是故意這樣做。
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徹底的解決掉那些和相權相關的人。
已經77歲的李善長此時可以說是德高望重,眾望所歸。他才是朱元璋真正擔心和想要處死的人。
李善長之死可以說是一場帝王謀殺案,也可以說是李善長死於了皇權和相權角逐的戰火中。
官場本來就如戰場,尤其是處於權力中央的人,他們被架在火爐上烤的幾率也被在無形之中被大大的提高了。而李善長的不關乎他的年齡,而是李善長背後的那些關係網。
這些才是朱元璋最為忌憚的東西。
而那些所謂的免死金牌只不過是帝王的一個承諾罷了,但是朱元璋即便是一個專權的帝王,他也故意繞開了免死金牌。

因為朱元璋當年所賞給元勳功臣的免死金牌上面清楚的寫了:


“除逆謀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


胡惟庸和李善長的定罪是“謀逆通倭大罪”,這也直接繞過了免死金牌,算是給足了李善長應有的面子。

歷史總探長


皇帝要殺人,莫說是一塊免死金牌,就是十塊八塊也沒用!

李善長難道真的會迷信自己有塊免死金牌就可以無憂無慮過一生嗎?我想以他的智慧並不會這樣想。擁有免死金牌不過是讓自己更有些面子,順帶滿足下虛榮心罷了,那感覺就是“我有你沒有,這塊鐵皮可是皇帝給我的!”但如果你是個明白人,你心裡一定明白,真要有什麼事兒,皇帝分分秒秒就可以將這玩意兒拋到九霄雲外。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半輩子,雖然沒有戰功,但是出謀劃策幫助朱元璋運籌帷幄,立下汗馬功勞;而且他還是朱元璋的親家翁,並且還“導演”過朱元璋的登基大典。有了這些榮譽和功勞,因此在封賞的時候,他位列第一,不但有豐厚的利祿還有朱元璋親賜的丹書鐵劵,也就是免死金牌。

這塊鐵卷寫的清楚,上寫“免二死,子免一死!”很簡單,就是李善長本人犯了死罪,可以有兩次活命機會,兒子沾了老子的光,也獲得了一次活命機會。

皇帝御賜的丹書鐵劵免死金牌供在祠堂之中,看上去不但威風而且有十足安全感,這一定令其他的大臣羨慕嫉妒恨。

當胡惟庸的案子發生後,很快大家就意識到皇帝也是可以說話不算數的,那塊鐵皮卵用沒有。李善長是不是被胡惟庸拉下水,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擺明就是要殺你,是一目瞭然的。在皇帝眼裡殺一個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非要加上一個理由的話,皇帝可以有一萬種。

就這樣李善長跟很多人一樣,被冠以“謀反罪”,這個時候朝廷中的星相大師為皇帝占卜了一掛,說上天示意“移大臣”。哦.....原來不是皇帝想殺你,而是老天爺想殺你。

背黑鍋老天爺來,送死李善長去。就這樣李善長和他的兒子人頭落地,致死並沒有享受“免二死,子免一死”的待遇。李善長在死之前,心裡一定在笑:“那塊免死金牌不過是一塊刻著字的破鐵皮子而已,再多的免死金牌,也無濟於事。不信,老子用死來證明給你們看!”


大獅


話說朱元璋逆襲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後,對麾下的功臣們做三管齊下之舉。

編輯

一是論功行賞:封李善長、徐達等6人為公爵,封藍玉等28位大將軍為侯爵。

二是“封妻廕子”:朱元璋主動和些功臣攀親戚結親家,他讓兒子們分別娶了徐達、藍玉、馮勝的女兒,並把女兒嫁給了李善長、傅友德等功臣的兒子。朱元璋自己也帶頭娶了郭英的妹妹。這樣朝堂之上,可謂君中有臣,臣中有君,君君臣臣,臣臣君君,血濃於水。

編輯

三是為了給功臣們吃定心丸,朱元璋還給這些功臣特製頒發了免死金牌,賜給了他們,聲稱他們本人和子孫都有免死數次的權力。

然而,事實證明,朱元璋這是下了一記美麗的毒藥。首先,因為有免死金牌在,這些功臣及家屬子弟不免洋洋得意,認為已經可以逍遙法外,無法無天了,結果開始胡作非為,迅速墮落,因此免死金牌成了“催命符”,他們還蒙在谷裡。

德慶侯廖永忠的免死金牌成了第一個廢牌,他被處死的理由是穿了繡有龍鳳圖案的衣服,屬於謀反,而免死金牌對謀反是沒有免疫力的,因此被斬。緊接著,永嘉侯朱亮祖被誅殺,理由是接受富商錢財,官商勾結,圖謀不軌。

編輯

開國第一功臣魏國公徐達雖然是朱元璋的發小又是功臣,但朱元璋仍對他猜忌,先是以“失言欲謀反”罪直接誅殺了徐達的老婆。後來當徐達急火攻心,背上長了腫瘤時。朱元璋明明知道他不能吃鵝肉,卻故意賞賜他一隻蒸鵝吃。

結果在朱元璋派出的使者監督下,徐達含淚吃下了蒸鵝,很快就病發而死了。

再後來,開國第一謀士劉伯溫一直故意躲在權力中樞之外,但仍被朱元璋派胡惟庸用毒藥毒死。

編輯

韓國公李善長為“開國六公”之首,和朱元璋還是親家,但仍難逃一劫,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結果作為胡惟庸的“親家”的李善長也受到了牽連。結果朱元璋直接處死了76歲的李善長,罪名是:“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和李善長一直被處死的還有他的妻女弟侄共70多人,手執免死金牌又如何?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麼這些功臣都這麼溫順,不知道直接拿免死金牌怒懟朱元璋呢?讓天下人恥笑他言而無信嗎?

編輯

事實上,還真有對朱元璋的做法表示不滿和懷疑,他就是韓國公李善長。李善長及家人被朱元璋強加謀反罪名送上斷頭臺時,他亮出了免死金牌:皇帝說不是拿著它可以免除一死麼?朱元璋見了卻冷冷地回了一句:看看免死金牌的背面寫了什麼。

李善長翻過免死金牌,定眼細看,終於發現後面寫著4個幾乎肉眼看不見的小字:謀逆除外。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善長看見癱倒於地,看來這一切都早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啊。

有了免死金牌都如此,沒有免死金牌的人那就更不用說了。此後,朱元璋以藍玉案、空印案等幾場大案,誅殺被牽連的官吏多達10萬餘人,朝中所有功臣幾乎都被誅殺殆盡。

編輯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被賞賜免死金牌的功臣裡面,也有幸免於難的人——郭英。

郭英是大功臣,還是朱元璋的姐夫,因為他的妹妹很受朱元璋寵愛,因此朱元璋對他格外網開一面,沒有對他下黑手,使得郭英得已善終,可以稱之為最幸運的功臣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你好,我是異獸白澤。

前段時間正好看了電視劇朱元璋。一個放牛娃成為開國皇帝,除去朱元璋個人的霸氣能力以外,身邊一直替他打江山的開國元勳更是功不可沒。

剛成立大明王朝的時候,朱元璋也進行了論功行賞,冊封34位開國元勳,分別授予免死金牌和丹書鐵券。但是那些開國元勳仗勢欺人,手握重兵,而且朱元璋又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一直覺得這些人是明朝最大的隱患。

李善長是從朱元璋還是將軍得時候就一直跟著他,是朱元璋的軍師,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居功自傲,一直認為自己是宰相的不二人選,而且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要官,最後牽扯到藍玉案中,被斬首。即使有免死鐵券,也已經救不了自己的命了。


異獸白澤


李善長是朱元璋患難與共的親密戰友,朱元璋剛起事時李就投奔到他的麾下,是其軍中資歷很深的老人。李善長極得朱元璋信任,兩人情誼甚篤。明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李親手製訂了各項規章制度,被元璋倚為肱骨,因此成為明代開國功臣中數一數二的顯赫人物。加上他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彼此的關係更多了幾分親近。

俗話說:“共患難易,共富貴難”。曾經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的兄弟,在大功告成之後,漸生嫌隙,終至反目。在東征西伐、逐鹿中原的艱難歲月裡,李善長敢於任事,多謀善斷,原來是很值得點讚的長處和優點。而在掃平群雄、建立明朝之後,這一長處不免被人詬病為擅權攬政、獨斷專行,為已登基稱帝的朱元璋所不容。況且,朱元璋生性猜忌、多疑,李善長不知因時而變多反躬自省,他並不收斂,自然離塌天之禍不遠了。

李善長勞苦功高,深孚眾望,朱元璋自然不敢亦不願無端治罪,他需要等機會。一次,李善長患病在家調養,他上疏懇請辭官(古稱“致仕”)。他的本意是做做表面文章,皇帝肯定會溫諭挽留。不料朱元璋順水推舟,立即批准他辭職歸鄉。李善長如此做不過是表示謙遜,這也是歷代大臣的慣用手法,誰知一下子就丟了相位,心裡叫苦不迭。

汪廣洋隨即升任丞相。他也是追隨朱元璋很久的淮西舊人。他當宰相3年,庸庸碌碌,毫無建樹,隨即被罷相。下一位宰相便是胡惟庸。胡惟庸一向精明幹練 ,多次受到李善長的舉薦和提拔。胡惟庸當了宰相後,朱皇帝發現他遇事有所隱瞞、且喜專斷,又與李善長來往密切。於是有些後悔罷免了汪廣洋,又將汪調回朝廷,以便牽制並監視胡惟庸。

胡惟庸並未警醒,反而更加恣縱。朱元璋忍無可忍,命汪廣洋暗中蒐集胡惟庸的種種劣跡,好治其罪。汪廣洋沒有證據,又不敢隨意栽贓,便採取了息事寧人的圓滑態度。朱元璋惱怒,以“朋欺之罪(庇護朋黨,欺君罔上)”將汪廣洋流放到極邊之地。後來,餘怒未消的朱元璋竟又派人追趕汪廣洋,在半道上截獲並將他處死。汪廣洋本是胡惟庸的政敵,說他犯“朋欺”之罪,又將他殺害,實在有點冤。
汪廣洋死了, 胡惟庸也危在旦夕。幾個善解君意的馬屁精,投元璋所好上書誣告,揭發胡惟庸結黨營私,意欲謀反。藉口有了,朱元璋也不派人調查真偽,而是一聲令下,將胡惟庸等逮捕下獄。

之後,也不細審,朱就下令將胡惟庸處死,連那幾個告密的也一塊殺了。這樣,速戰速決,一切都死無對證。如此,便可省去許多麻煩。

朱元璋表面上結案,暗中卻沒有停止偵察。 看似風平浪靜,內裡卻暗流洶湧。一張無形的大網漸漸張開,危險已向早就退休回家的李善長襲來。李善長致仕(辭官)後,因其聲望和功績很高,對大明朝政仍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對於這個早就無官無職的老人,朱元璋仍視其為潛在的威脅,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又有人跳出來揭發李善長和胡惟庸過從甚密,一直暗室密謀,欲圖不軌。恰在此時,天象異變,有星相家說,必須殺大臣以應災。於是,朱元璋便賜李善長自盡,這位大明開基的首功之臣(還有一位是徐達)就這樣成了犧牲品。他的妻子、 弟、女兒、侄子以及70餘位親族也一同遇害。《明史》記載:李善長臨死前哀嘆“進亦疑,退亦疑”。此言可謂一語中的 。確實,功高主疑,不論你居廟堂之高還是避江湖以遠,都在劫難逃。之後,朱元璋乾脆將被他視為掣肘、影響皇權的宰相制徹底廢除。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免死金牌是“丹書鐵券”的俗稱,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至於“丹書鐵券”頒發範圍、功用歷朝歷代都是有區別的。“丹書鐵券”上的文字一般包括四個方面:1、賜券的日期,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等;2、獲得者對朝廷的功勳;3、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如免死等;4、皇帝的誓言,比如與國同戚、富貴與共什麼的。

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始於漢高祖劉邦,但在當時並沒有免罪和免死等特權,僅作為一種加官晉爵封侯的身份憑證。從南北朝時期開始“丹書鐵券”才有了免死的權限;到了唐朝“丹書鐵券”的特權達到頂峰,擁有“丹書鐵券”的權貴的子孫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而且很多人都有,像開國元勳、中興功臣、少數民族首領、宦官等等,都氾濫了。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國稱帝后,吸取前朝教訓從法律上規範了“丹書鐵券”的頒授範圍和權限。在明朝只有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勳臣才有資格得到“丹書鐵券”;同時“丹書鐵券”只能免除除謀逆之外的死罪,涉及到造反的還得死;而且只能本人使用,子孫不免死。

知道了這些咱們回頭看看李善長是怎麼死的。1390年李善長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全家七十餘人被殺。“謀不軌”就是謀逆,李善長的罪名是不屬於“丹書鐵券”免死範圍內的。其實在中國古代那種專制社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是想殺人什麼理由找不出來啊,“丹書鐵券”只能是個心裡安慰罷了。朱元璋一共給過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名開國功臣“丹書鐵券”,大多數人都死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裡面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都說功高蓋主一定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這話絕對沒有錯,尤其是放在朱元璋的那個年代。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特別厲害的皇帝,他的能力是我們都看在眼中的,出身並不是特別的好,用現在的話來講,也不過是普通農民家庭罷了。可他,卻用自己的實力征服了當時的百姓,並且能讓那個朝代的賢臣為他所用,也是很難得的事。因此,他才能夠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

但提到朱元璋的時候,除了想起他之前做過的那些功勞很大的事情之外,也會想起他是一個比較忘恩負義的皇帝。所謂忘恩負義,就是指他建立明朝之後,就殺了很多有功之臣,有人認為這是朱元璋害怕那些功臣會蓄意謀反。其實,也的確有這樣的人出現,只不過大部分是朱元璋為了永除後患罷了。

每一個朝代在剛建立還沒有穩定的時候,那些皇帝為了能夠收買人心,也是想讓功臣輔佐自己來建設以及完善整個朝廷,會給他們很高的位置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最經常見到的就是免死金牌了。只要手中持有免死金牌,就可以在犯下錯事的時候,用此來免除自己一死,朱元璋也不例外。當時,他給了很多有功之臣免死金牌,也是讓這些人感覺,就算其他的功臣被殺,自己也能憑藉免死金牌躲過一劫。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朱元璋給他的免死金牌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正是因為這行小字的出現,才讓一些原本以為安然無恙的人仍然是死無葬身之地。

畢竟君讓臣死,臣又如何能夠苟且偷生呢?當時朱元璋下令殺了很多人,其實是不需要太多原因的,隨隨便便給他們一個貪贓或者謀逆的罪名,都能讓這些功臣從功高震主的地位一下子變成階下囚。當時有一些功臣,憑藉自己的戰功赫赫,想要勾結在一起,也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自己來打下這片江山的話,朱元璋根本就沒有資格稱帝,所以他們在私下也是抱團在一起,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推倒朱元璋的統治。朱元璋雖然明面上沒有說什麼,但他私底下看的非常清楚,知道哪一些留得,而哪一些人留不得。

之後,他就將這些留不得的人,按上大不逆的罪名,並且永絕後患,可能會直接株連九族。在眾多人當中,有一位以為可以置身事外,卻沒想到最終下場依舊很慘,他叫做李善長。李善長,是眾多開國功臣當中的一位,他手裡也有朱元璋當時給他的免死金牌,所以他仗著自己能夠免死,就任意妄為。當時,有一位大臣出事之後連累了九族,幾乎全家人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後來這件事情還牽扯到了李善長,李善長為自己狡辯脫罪,並且聲稱他手裡有免死金牌,可以免得自己一死。朱元璋並沒有因為這番話而顯得特別惱怒,反而是非常鎮定的讓李善長看清楚免死金牌下面的那行小字。

因為免死金牌上面除了四個大字之外,最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意思是說,所謂免死金牌,只能夠用於除了謀反大逆之罪之外的那些罪名。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自己犯了大不逆的罪,仍然是難逃一死。李善長看到這裡就恍然大悟,無論再怎麼開脫都無濟於事,既然朱元璋給自己免死金牌,還想要置自己於死地,肯定是做了萬全之策,連免死金牌都免不了自己的罪名,那麼除了一死,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呢?最終,李善長仍然是以大不逆的罪名被株連了九族,朱元璋在那之後,更是很快的將那些有功並且還有二心的人,給殺了個一乾二淨。

雖然有人認為朱元璋這麼做,確實是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但畢竟他身為皇上,剛剛建立明朝沒有多長時間,如果不穩固自己的地位,反而是由著這些大臣任意妄為,最終明朝會斷送在自己的手裡。而自己,也會因為輕信那些不該相信的大臣,最終下場更慘。看來,君讓臣死,臣確實是無法脫罪。就算是沒有罪名,皇上讓自己去九泉之下,也會隨意找一個罪名放在身上。

畢竟朱元璋是皇上,金口玉言,誰又會去質疑皇帝所說的話呢?就算這個人真的是清白的,朱元璋已經說了他有死罪,也沒有其他的人敢為這個人開脫。否則,自己離死也就不遠了,歷史上對朱元璋的描寫以及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那麼,在你們看來,朱元璋是一位怎樣的皇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