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记总后三六0七工厂建厂纪事


青春的岁月象条河 

岁月的河啊汇成歌

一支深情的歌

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

一支奋进的歌

一支难以忘怀的歌

......

——《一支难忘的歌》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的主题曲的歌词,这是一支充满深情、奋进和喜悦的歌,也是一支满载辛勤、汗水和泪水的歌。三十多年来,每每听到这支难忘的歌,回想起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我们这一批支援三线建设的知识青年,从大城市来到大山沟里,用忠诚与信仰、理想和信念、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一曲难忘的生命之歌,总是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3607 厂与外界联系的隧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响应党中央三线建设的伟大号召,有一批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大城市来到位于武当山麓、汉水河畔的均县(今丹江口市)浪河镇的一个小山沟里,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兴建起一座座以保障军队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军需工厂。其中,就有以被装机械为主的综合机械厂——解放军第三六0七工厂。

三六0七厂退休职工孙军亲历了当年火红年代的军工创建之路,以亲身经历讲述当年建厂伊始的艰辛历程。

1966年,我从武汉解放军后勤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武汉3604军工厂计划科任计划员,翌年得知3604工厂要选拔一部分人员去鄂西北包建三线工厂,我主动向领导请缨,报名参加均县三线工厂建设,得到了厂领导的批准和赞赏。

1968年2月5日,在得到上级领导批准后,我打起背包,离开了生活了多年的大武汉,踏上了远去均县三线建设的漫漫征程。我从武汉西站乘火车一路西行到达丹江(均县政府所在地),又从丹江坐轮渡到均县草店镇的石板滩码头,下船后,孤身一人背着行囊,边走边打听,走了7里山路来到草店汽车站。当时一路车马劳顿,又渴又饿,在车站旁边的饭铺里要了一碗面条,正狼吞虎咽地吃着,车站内慢腾腾开出一辆班车,一打听这车正是要经过此行目的地——丁家营的最后一趟班车。我连忙丢下没吃完的半碗面条,抓起背包三步并着两步跑到班车前边,向司机出示了单位证明并说明情况,司机很热情停下车,让我去车站补一张票,就这样,我坐上班车,沿着弯弯曲曲的老白公路缓缓前行,大约过了两个钟头,班车在一座带有茅草棚子的小桥前停下来,下车一打听,停车地方正好是丁家营公社大门口,于是,我便走进去问路,公社的通信员王贵明同志热情的给我指路,他告诉我说,从公社办公室后山的小路走一里路就到2387工程筹建处了。

当时交通、通讯都非常落后,筹建处的领导和同志们都不知道我已经到均县了,因此,无法来人来车接。但,当我突然出现在筹建处的那一刻,领导和同志们都感到非常惊喜,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洋溢在大家的脸上。当时,筹建处刚成立不久,条件简陋,连办公带住宿都是租借在丁家营公社灯塔大队部里。这个大队部土改前曾是当地的地主叶合群的花园小土楼,小土楼一共两层,楼上铺着木地板,做住宿用。没有床,同志们找来稻草铺上就当床了,连筹建处的正副指挥长安道海和孙圣德两位老同志都跟大家一样打地铺,现在回想起来令人唏嘘不已。

土楼一楼是筹建处的办公室,旁边一间小偏厦作为食堂,偏厦面积不大,里边垒了一座大土灶,显得格外狭窄。开饭的时候,领导和我们大家一起盛好饭菜就蹲在屋外边吃边聊,颇有北方农村的那种粗犷豁达的味道。当时感觉那环境确实太艰苦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对于我们走惯了水泥大马路的年轻人来说,还真有点吃不消了。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老厂区遗址

初到筹建处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征购土地,征用范围就是灯塔大队的从后营子(五队)到贺家沟(六至八队)的农田、坡地,后营子地势较平为生活区,贺家沟沟口狭窄,沟里宽敞,符合靠山隐蔽的方针,规划为生产区。征地开始了,每天从早到晚丈量土地,走田埂,进山沟,爬山坡,核实占地面积,跟老乡们商谈青苗补偿的问题。每天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一到晚上上床了才感觉到腰酸腿涨的,一觉睡到天亮,爬起来又去干活,感觉虽然累点,但精神饱满,人很充实。我坚持干了两个多月,将筹建处所有用地面积全部落实到位,并与各小队核对统一后签订了书面协议。接着到大队、公社、区里和县上相关单位逐级审核盖章,最后上报湖北省批复后下达批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批文一到我们就可以动工建设了。筹建处进入开工前的准备阶段,首先是“三通一平”工作,随着对外联络的事项越来越多,为加快办事进度,亟需解决交通工具。不久,上级调来两辆小吉普(解放战争年代缴获的战利品),一辆是苏式吉普,一辆是美式吉普,同时又向均县五交化公司申请购置了两辆自行车,作为处里的代步工具。这些今天看起来土老帽的车辆,在当时的丁家营可是独一无二的先进玩意。因为我和处里的总会计师刘荣贵同志会骑自行车,处领导就安排我俩到丹江去接自行车。我们骑着新车从丹江过轮渡,走丹土公路、老白公路到处里,全程有60公里。一路上山路崎岖难行,一会上坡下坡,一会拐弯抹角,我俩一路上相互照应着,小心翼翼,生怕把公家的新车给摔坏了。经过三个小时的行程,终于顺利到达了丁家营,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

新自行车买回来后还真派上了用处,一天处里的会计李泽惠同志骑车到浪河镇银行取备用金,因为没有骑过山路,走到李家湾下坡时,把胳膊摔断了,幸好被老乡发现并及时通知了我们,进行了救治。后来,我和刘荣贵回想起从丹江骑自行车能安全回到目的地,我们都感到有点后怕了。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这年六月份,上级又划拨一辆中吉普给处里,这一次领导派我和司机张庆海同志到武汉接车。到武汉3604厂接到车后返回山里,随车来筹建处的还有3604厂的孙跃文科长和新分来的朱元义、李锋三位同志。车行到光华县(现老河口市),因连日大雨引发上游山洪暴发,大桥被淹没,车过不了汉江,只得绕道丹江码头过渡船。过渡以后,车沿着丹土毛胚路慢慢开到新庙河水库的山坳里,没油了。天色渐晚,雨又不停,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既没有车,又没有电话,怎么办呐?经过短暂的商量,决定由我和孔科长两人步行到龙河公社求助,剩下的同志原地待命,看护好车辆。

我和孔科长冒雨顺着丹土路一路小跑,向龙河公社所在地急行军。到公社要经过一座漫水桥,平时水少咋不觉得,现在却是水流湍急,我俩跳进齐腰深的洪水,浑浊的激流从身边冲过去,脚下稍有不慎,就会被汹涌的洪水卷走,我和孔科长相互帮扶着这才走出咆哮的激流,摸黑来到龙河公社求助,公社里值班员也没办法,只好给2341筹建处打电话请求援助。当时的2341筹建处选址在土关垭的207微波通信站的山下,听说我们有困难了,马上答应派人送一扁桶汽油来,但因当时他们处里的车出差去了,只得让人抬着扁桶步行送油。土关垭到龙河还有一段距离,这时候天已经黑了,为了节省时间,我和孔科长不顾疲劳向土关垭方向赶过去,迎接一下兄弟单位派来送油的同志。

当我们接到抬着扁桶的兄弟单位的同志时,雨水、汗水和着泪水顺着眼眶止不住往下流,在我们孤立无援之时,是兄弟单位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还有什么情谊比这更难忘呢?

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当我和孔科长抬着一扁桶油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停车处,新分来的两位小同志手里拿着匕首呆在车里不敢下来,见到我们回来了这才急忙下车说:你们去了那么久可把我俩给吓坏了。头次进山沟就遇到这样的事情,真是两眼一抹黑,荒山野岭的地方,狼来了么样搞?幸亏我们带了防身的武器。说着收起手里的刀子。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2018年3607老厂作为拍摄电影拍摄外景基地

1968年5月份,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我们2387筹建处重新选址建厂,原来在土关垭选址的2341筹建处,因是被装生产单位,物资周转运输量大,要迁到丁家营靠近襄渝铁路线的地方来,由于十分靠近我们筹建处,按照当时三线规定的“山、散、洞”原则,两个筹建处必须迁走一个留下一个,为了兄弟单位早日建成投产,为了军队建设的需要,我们毅然选择了另外选址迁移。

是年六月,2387筹建处紧急动员全处人员参与选点工作。我和孔科长分到一组,我俩踏遍了浪河区的山山沟沟,白家沟、猫子沟、韩家沟、大沟、串塘沟和青石铺等许多沟沟岔岔,都留有我们的足迹。最终大家一致选中了浪河公社五一大队戴湾这个地方。这里依山傍水,完全符合“靠山、分散、隐蔽”三原则。交通便捷,紧靠老白公路;取水方便,濒临丹江口库区支流二道河;生活服务方便,距浪河镇只有一山之隔。如果在临近老白公路的那一面山坡,凿穿一个山洞进去,那里边就是一个难得的世外桃源,别有一番洞天。

不久,2387筹建处的选址方案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筹建处立即着手准备开工建设事宜。因为之前的选址换点耽搁了大半年时间,按照筹建处的计划安排,征地与“三平一通”工作将同时推进,

开工在即,首先搭建工棚,采用油毛毡铺顶、芦席围墙,四面透风,冬冷夏热,尽管如此,在当时也算是我们的“别墅”了。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来到戴湾后,筹建处领导还是把新厂址的征地任务交给我办理。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属于集体经济,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较高,有了灯塔大队的经验,再加上这里田少坡多,落实和签订土地补偿协议很快达成了,几乎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扯皮拉筋的事情发生。

2387的筹建工作得到了武汉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孔庆德副司令员亲自来到我们筹建处慰问、视察,现场解决困难,确定了三线军用变电站就建在我们筹建处附近,取名“戴湾变电站”,专门为浪河、丁家营范围内的五厂一库一院提供电力保障。同时,也为这几家军工单位在襄渝线上申报了客货运站点。孔副司令一行视察完毕后,又风尘仆仆地离开了筹建处,但他那种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和果断干练的行事方式,至今令人难忘。

1968年10月,“三通一平”工作开始了。

第一项任务是路通。处领导分给我的任务是带领民工连打山洞,这是我们筹建处的第一大工程,关系着基础设施建设和今后新厂与外界进出交通的大事。打山洞需要专业技术员和专用工具,当时襄渝铁路尚未全面开工,哪里去找这些技术员和工具?不久,上级派来一辆军用车,车上载着一名叫历德富的铁道兵施工排长和各种专用设备,为开通山洞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和保障。

筹建处成立了打山洞专业小组,由高国春任组长,刘仁义任技术员,我和韩守桥、朱传德任民工连指导员。专业小组中除张总工以外,我们当年都只有二十多岁,也都没有成家。开工第一次打了50个炮眼,由我们五人负责接雷管、填埋炸药和点炮,每人点10炮;哨声一响,五人同时点炮,快速点燃后迅速撤到安全区,炮放完后,要记好炮响的次数,核对排查有无哑炮。这是一项胆大心细的工作,第一次放炮心情有点紧张,但不知道害怕,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放完炮,进山洞,出石渣,打风枪,再填埋炸药,点炮.....反复重复着这项高危险、重体力的活,一个班下来,整个人糊得像个面人,分不清鼻子和眼睛了。就是在那些打山洞的艰苦日子里,从天津大学分来的刘仁义同志,在最简陋的工棚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新娘子是来自天津体院的大学生。婚礼上没有鞭炮,没有鲜花,没有红地毯,更没有阔气的场面;婚礼简洁明快,处领导代表全处同志们做了简单的发言,新郎新娘对着毛主席像三鞠躬,散发了一些水果糖、纸烟。那一天中午,伙房特意做了几个像样的菜,领导也特批了两瓶酒,算是对小刘他们的婚礼祝福。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有一天,历排长接到电报说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子要来处里探亲,平时没听他说过结婚的事情,怎么突然冒出个妻子来?过两天历排长被叫到领导办公室,处里准备安排车到丹江火车站去接他妻子。当时工期正紧张,工地上离不开历排长,但人家大老远从山东老家赶来人生地不熟的,不去接咋行?历排长挠挠头,从贴身衣兜里取出一张黑白照片交给领导,满脸通红地说这就是自己的妻子,拿着照片去车站准能找到她。说完就去工地上忙自己的事情了。处领导终于“按图索骥”把历排长的妻子接到筹建处,经过一路上的了解才得知,历排长是在新婚第六天就接到来湖北的命令,探亲假还没过完就直奔这儿来了。

就这样,在大家日夜奋战、苦干加巧干的情况下,历经半年多的艰辛施工,土法上马,1969年4月,通往外界的山洞终于打通了,为下一步建厂开辟了通道。

第二项任务是水通。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和人员的增加,筹建处亟需安装自来水,以解决基建和生活之需。安装自来水就要在山顶上修建一座蓄水池,因山高坡陡、林深树密,水泥、砂石、砖块等建材运输难度很大。为了不耽搁整体工作,全处总动员,抢时间,赶进度,利用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人人参与运砂石、运水泥的比赛活动,大家热火朝天地干着,没有筐子用水桶、脸盆盛,没有麻袋用米袋子、面袋子装,肩扛背驮地往山顶上运送,以确保工程材料的需要。

在全处干群的大力支持下,山沟里终于结束了没有自来水的历史。

第三项任务是电通。这项工作在郧阳地区电业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加上当地民工兄弟的全力配合,按照规定时间建好了戴湾变电站,并且接通了筹建处的配电室。

1969年6月,工厂厂房建设进入总攻阶段。由武汉中南设计院设计图纸到位,从广东、江苏过来的建筑施工队进场。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先行建设厂房,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争分夺秒建三线”、“小雨当晴天,大雨顶着干”,加班加点、大干特干,奋战九个月,全面完成所有厂房的基本建设任务,“不能让毛主席在北京睡不着觉”。那年那月,人们的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夜以继日地忙碌在建设工地上,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1970年4月15日,解放军第3607工厂正式开工投产。针对山沟里相对闭塞落后的情况,为丰富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工厂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逐步建起了包括菜场、粮店、邮局、商店、澡堂、电影院、图书室、储蓄所、幼儿园、学校、和卫生院等基础服务设施。每天厂区的马路上奔跑着拉菜的“双排座”、送职工进城的大客车和拉产品的140大货车,一派繁忙,好不热闹。

考虑到山沟里信号差,职工收看电视困难等情况,工厂架设了电视差转台,每天转播电视节目和播放录像节目;每周放映一场电影,定期举办文艺晚会、歌咏比赛、书画大赛等富有正能量的活动;开展运动会、趣味体育比赛、棋类比赛、卡拉OK演唱会、时装表演、群众舞会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娱活动。“零七”人用勤劳的双手将工厂建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国家二级企业,把寂静的小山沟建成了繁华热闹的小社区。

进入1990年代,为贯彻军委“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保军转民”方针,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型,工厂先后在临近的老河口市和襄阳市建立了分厂,1997年总厂搬至襄阳市。2005年,3607走完了历史赋予她光灿灿的36年历程,最终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令我们这些全程参加过建设的老“零七”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雨,而今的老厂已是人去楼空、门可罗雀。昔日热闹的生活区,难以见到行人;曾经机器轰鸣的生产区,铁大门早已锈迹斑斑,门前已是衰草连天;当年种植的雪松依然虬劲苍翠,严严实实地遮盖着破败的小楼;当年开凿的山洞依然守在那里,抚摸着洞中那一道道清晰的凿痕,那些人欢马叫、群山沸腾的场景恍惚就在昨天,只不过早已没有往日那种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寒风袭来,落叶纷飞,3607仿佛有重回到过去的荒凉。历史往往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候,那就让历史在这里沉思吧。

抚今追昔,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再唱那支难忘的歌。在那个火红年代的三线建设中,我们这一代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火红年代||这家厂曾经是全军唯一生产军用缝纫机的企业

电影《定亲》在湖北3607厂拍摄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