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加苗子
六十年代初期,我年紀還小,讀農村小學,那時農村放電影是縣電影隊來放的,分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到各公社的村輪著放映,我們小學生,每到有電影,家裡周圍的村莊都要看個遍,儘管是重複的片子,都得看!有時遠的村子有十幾裡,二十幾裡,都要結伴去!夠辛苦的,也深深體會到,農村看一埸電影不容易!
到了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我已經是青年了,分在江西光儀器總廠當工人,那時我們廠生產八點七五毫米電影放映機,專供農村使用,上級領導指示,全省每個公社(鄉)需一臺,那時我心裡特高興,這樣農村看電影就方便了!廠裡分給我做的零件,我都按時按質超額完成,為農村電影放映多做貢獻!經過一年的努力,廠裡勝利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江西省每個公社一臺放映機,也給其他省提供了不少,得中央一機部的表障!我自己心裡很高興,因為有自己一份貢獻!
嚴章忠
在那8o年代,農村露天電影,我記憶憂新。
曾記得,那些年,我們農村看過露天電影.
顧名思義,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看電影。
露天電影,在七十,八十年代流行。
農村放電影,一般情況下,都是先擇生產隊場裡,學校操場,農民寬敞的大門口。採用放映機,有的是活動影片。
在8o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隊,是公社組織的,如果哪個村放電影,其它村的社員也會跑上個三里…五里的路途去看露天電影。
很多的時候,人擠人,看不清楚演的是什麼。
由於社員們,在生產隊幹一天活的勞累,電l影還沒看一半的時候,就打起了丶退堂鼓,有的還打起了瞌睡,困的睜不開眼。
有來晚的人,在後面看不到就爬一在別人家的土牆頭上,還有的小孩騎在大人的脖子上。
露天電影,最怕的是颳風下雨,龍其是炎熱的夏天,雨說下就下。雨急而猛。密集的人群,瞬間散場,三五成群的,各自往自已家中奔去。
彈指一揮。這麼多年過去了。
隨著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6o寸的大彩電在農村基本上普及,農村人的娛樂,生活亦豐富多彩,露天電影已經消失,但在哪個年代露電影,曾經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美如,的時光。卻是那個年代,是人們永遠難忘的深刻記憶。
固然,將它從腦海中翻滾,講給自己的孩子,講給自己的孫子,回味那曾經的美好生活,美好的時光,美好的歲月。
yao33168
朋友:我將你的【悟空問答】欄目的提問將我原文章轉發於下:我是70年從事20餘年放映行當的人民公社放映員,從事這個行當正是青春年華19歲。現60多歲國家給了一點點補貼(作生活困難補助發放),每天還不夠那些官員們的一瓶礦泉水的錢。
在那個年代農村文化生活非常貧瘠和落後,農民唯一能享受的就是露天電影,農民渴望的也是露天電影。為了完成電影宣傳場次和隊友們不辭辛勞加班轉點(新考貝一般要轉點是通宵)。及時準確的把黨的政策和溫暖直接送到農民手裡,並利用電影搭起了黨和人民密切關係的鴻橋。
我們當時用的是長江牌16mm電影放映機配套山東75型二衝程發動發電機,一般交通便利的地方都是使用這種機型。偏遠曲凌區使用的8.75mm電影放映機,這種機型輕便運輸方便。
白天我們居住公社大院,一遇到公社有會議要給佈置會場寫宣傳資料 ,刻鋼板。每一個星期要佈置一次電影宣傳牆報,擠出時間編寫和繪畫幻燈片為晚上映前的宣傳作準備。我們這代電影人當時沒有苦勞也有貢獻為農村的宣傳起了主導作用。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全部貢獻給了黨的宣傳事業,積極主動地完成了黨交給我們的任務,沒有辜負組織對我們的希望。由於電視的普及我們這代電影人已悄悄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我們現都已風燭殘年,借問答平臺向所有同行問好,祝同行們心身健康晚年幸福!
鈍拙緣己G
八十年代,露天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我是七九年的,八十年代露天電影依然在我心裡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和放露天電影。那個時候還是放黑白的,電影機器需要2、3個人拉,一到放電影的時候村裡廣播就會通知。聽說要放電影,小孩子們有的早早的拿著板凳去村等。有的飯都不吃,就去等放電影,在那個時候,農村看一場電影很不容易。
現在時代變了,農村也變化大了,都沒有來農村放電影了,而去城裡看電影現在電影票很貴。很少時間去看,而八十年代放露天電影的那種情景不會在有了?
渝鄉老馬
八十年代,農村露天電影院放電影當然記得了!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八十年代時,國家剛剛改革開放,人們的文化生活還比較貧乏,看電影就成為所有人的娛樂方式。遇到村裡放電影,天不黑,電影屏幕就會早早掛上去,吃完晚飯,我們很多孩子不約而同地拿著凳子就來到了,佔好了位置,等著電影開始。因為那時候,影片拷貝比較少,所以一晚上會放映兩三個地方,如果是後放映的就會很晚,但大家也會等。
記得那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就是武打片,神秘的大佛看得我膽顫心驚,還是喜歡看。後來看少林寺,天天學著裡邊的人物,反正就是看不夠。有一次,晚上等得很晚,都睡著了,爸爸讓回家,就是不走,最後還是等到看完了。
有時候也會到幾里外的村裡去看,幾個小夥伴結對一起去,那時候也不知道害怕,一路喊著,唱著,學著電影裡的臺詞,別提多開心了。那時候看電影的人特別多,前邊的人都坐著,後邊的都站著,我們這些孩子有時候擠不到前邊,在後邊就站在凳子上看。還有人上到樹上看。
後來,電視慢慢地進入了家庭,放電影的時候就少了,電影也變成了商業電影院裡演。但是農村看露天電影卻成了我永遠忘不掉的童年記憶。
我是繁陽阿甘,關注我給我點贊,我們一起分享快樂!
繁陽阿甘
你們搞錯了吧,農村放露天電影不是八十年代而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基本上電影就不下鄉了,八二年後市場上就開始售賣電視機了,八五年八六年農村電視機機本普及了70%以上,而且八十年代已經實行了聯產承包到戶,放電影是要收錢的。而在七十年山區農村一個大隊為一個放映點,每月有二到三次,由於農村山區沒有公路,也沒有電,放電影時電影隊都配有發電機,每當放電影前必須派出勞力三至四人到鄉里去抬電影機,那時的電影除了新聞記錄片大都是反覆的“三戰片”(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外,其他影片就是紅燈記,海港,沙家濱,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其他影片放的很少,那個時的農民能看場電影那真是極大的享受,當天生產都要提前一個多小時收工,農村住地分散,遠的隊離放映地有五,六華里路程,六七十歲的老人也跟著爬坡下山,打著火把,不怕辛苦還勁氣十足,近處的八十多歲的老太太,老爺爺都不缺席,還都帶著小板凳。現在回意起來還是蠻有味的。講給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聽,就是一個古典故事。
手機用戶53907420380
農村流動電影,起源於五十年代中後期,六十年代前期,已發展普及到全國各個鄉村。
六十年代後期,因文化大革命,一切影片都受到嚴格的審查,絕大部份中外影片都禁映,八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就是指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
七十年代中期,很多影片都解禁,重新上映。加上國內各大製片廠都拍攝推出了大量新拍攝的文藝片戲曲片故事片兒童片動畫片等,大大豐富文藝市場。七十年代中後期及八十年代初,是農村流動電影最火熱,最受歡迎並且是最鼎盛的時期。
八十年代後期,因電視機開始普及到普通家庭,農村流動電影漸漸息微,到了九十年代未期,已經基本退出農村流動市場。偶爾有放映幾場次,都已經是行政安排任務式的。
本人曾是農村流動電影最火熱最鼎盛最受歡迎時期的一名電影放映員。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看電影,尤其是看戰鬥故事片,是小時候最 高興的事了。晚飯顧不得吃,小夥伴們早就迫不急待的來到放映場地,用小石子圈出了家人看電影的地盤。大人們則不緊不慢的吃過晚飯,扛著凳子,拿著馬紮,扶老攜幼的走出家門。周圍十里八疃的鄉鄰們也都聞訊趕來,一時間村間的小道上、放映場地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來的晚的沒地方了,就會攀上大樹坐在上面看,有的則轉到幕布的背面看。放映前,電影師傅都會試機,將一束光線投放在銀幕上,這時就有淘氣的小傢伙,在光線前用手指做出馬啊、狗啊、雞啊等各種形狀呈現在幕布上,不時惹得人們大笑。隨著電影開播,人們的嘈雜聲漸漸平息了,一個個都浸入了電影故事的情節中~~
沉默是金207831823
記得是七十年代,公社電影放映員不定期到各大隊(即現在的村)隊部或有較大場地的大屋場放映電影,一般在正式放映故事片前,先放映新聞電影,如: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毛主席會見外賓的新聞電影,然後,再正式放映故事片。每部故事片一般是四卷或五卷電影膠片,中途要換三至四次膠片才能完整看完該故事片。有時,在放完一卷膠片撤下己放膠片換上待放映膠片的停機間隙,大隊幹部(一般是隊長)就利用此機會通過放映機的話筒及揚聲器,向在場看電影的老鄉們廣播生產事項或其他注意事項通知,時間不長,廣播完畢,繼續放映電影……,雖然場地簡陋,大家或坐或站,但大家都為看了一場電影而感到高興或幸福……,
正能量評論員
60年代,到70年代,那時候除了毎個鄉鎮有一個電影院以外。每個鄉鎮還配備了一個露天電影放映隊。
讓我記憶最深的一次是,跑到離家8里路的地方去看露天電影。我記得那次看的是電影,“萬水千山,”。由於那時的人民缺少娛樂生活。一聽說有電影看,早就扛著凳子去搶站好的位置了。
那次放的那部電影,萬水千山,一晚要放三個地方。最先放的那裡,放完了第一盤,立刻有人騎著摩托車送往第二處放。而我去的那個地方是第三處。一直等到夜裡兩點才開始,等到把整部看完,己經是零晨四點了。
那是我有生以來看的最難忘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