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西安在國內算宜居城市嗎?你有什麼感受呢?

黑山老妖256


根據各種各樣的所知道的城市的綜合比較和生活經驗的判斷,我認為西安不能稱之為很宜居的城市。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它處於中國西部遠離海邊,所以在氣候上來講,就顯得空氣溼度低容易乾燥,相對來講處於黃土高坡,也是容易造成風沙大,汙染指數有點高。

其次從經濟上來說,雖然說曾經作為國都繁華一時,但畢竟是過去式了,與今天沿海長三角地區,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還是落後不少了!其就業和工資收於肯定會普遍低於沿海發達城市,如上海,蘇州,無錫,杭州等,

還有從就會治安治理來說,整體也是低於其它發達城市,如電視報紙上網絡上也經常報導西安火車站小偷橫行,店鋪隨意要價等亂象!還有近段時間的別墅區治理事件,說明百姓要安居樂業還是不容易的!

當然作為曾經的繁華都城的西長安肯定有著大家喜愛之處啊!尤其是喜歡吃麵食的朋友,那可真要去好好品嚐一番了!


飛哥食遊記


沒有比較就沒有資格回覆。我在陝西咸陽長大,05年離開。北京居住5年,上海居住7年,17年底回到西安。因為是陝西人,回來後生活方面感覺特別舒服,畢竟從小在這裡長大,壓力感覺也小了,生活成本比起北京上海也小了。但是就這個空氣質量太差,這一點就不能說是宜居城市。上海常年三四級風,基本沒有霧霾,空氣質量好。北京因為大,各個區空氣質量也不一樣,大興最差(地理位置決定),海淀也不算好,房山就好很多。就這三個城市比較來說,有錢就去上海居住,要生活舒服就回老家陝西,北京不考慮。


好SHI


所謂“宜居”,無外乎生活環境優良,生活條件寬裕,適合生活、工作和居住,正所謂居住著“生活舒適”,進而“安居樂業”。

西安是一座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的城市,擁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國都史,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東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還是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的都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生活在這裡,猶如生活在一個活生生的歷史百科博物館中。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蘊涵著一段不同凡響的故事。

昔日的西安,水資源相當豐富,素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東有灞河、滻河,西有灃河、皂河,南有滈河、橘河,北有涇河、渭河。

西安,無疑是美的。每個土生土長在這裡的人,都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愛著這座城市。

然而,歷史的輝煌不代表現在和未來的美好。居住在西安的我們,越來越感到一些不適,甚至反感。

首當其衝的便是城市霧霾。雖然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臺了大量措施、辦法,想到了一切能想到的主意,近乎鐵手腕的治汙減霾。但每年霧霾該來的時候,從來不遲到早退,也從來不減弱一絲一毫。作為我等普通城市居民,不知道霧霾產生的深層次原理,能看到的就是城市的樓房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密集。城裡的車越來越多,已經有了開始“成患”的跡象。道路在日新月異般的不斷擴寬,可供行人走的道路卻越修越窄,甚至消失。



再者,城裡的人口越來越多,近乎開始成幾何級別的增長。多到了讓人感到憋悶,讓人窒息的程度,多到了讓人覺得周圍空氣都稀薄了似的。而隨著城市的人口的不斷增長,城市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生態系統承載力和基礎設施承載力卻沒有同步增長,城市基礎設施普遍比較滯後。



還有治安、環境、就業、入學……等等一系列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就不一一列舉了,怕說的多了,嚇著大家。

當然,城市治理也不只是政府部門一家的事,需要廣大市民共同參與和支持。既然大家生活在這裡,就要做好愛護這裡的每一件“小事”,共同維護關乎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才有可能治理好,進而消除這座城市的各種病症,還大家一個宜居的西安。


追風無影


西安位於中國中部,區域劃分為西北地區,是一個新興的國家中心城市。所謂人紅是非多,最近兩年在很多問題上頗具正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題主所說的問題。

個人認為西安是一個比較宜居的城市,之所以這樣說,是以史為據的。下面我們就從歷史角度來闡述一下:

我們先了解下城市是怎麼形成的。簡單說就是四面八方的人都聚集在一個地方,這樣才會慢慢形成城市,聚集的人越多城市規模也就越大。西安有3100年的建城史,前後十三個王朝定都於此。唐朝時期的西安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經濟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人口數量超一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達百萬級別的城市,無數外國人到西安來朝拜學習。尤其是日本,不遠萬里,漂洋過海的往西安派遣唐使,日本文化幾乎就是複製的我國唐文化。由此可見西安城在當時世界的影響力。

古人都要聚集在這裡建城生活,統治階級又都定都於此是有原因的,首先西安地處我國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八百里秦川又全是平原,北依渭水,南靠秦嶺,四季分明,物阜民豐。其次西安周圍有四個關隘,地形上易守難攻,安全上很有保障。是不是發現我們古人的智慧相當偉大。

上面以史為據說明瞭西安千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城市。如今西安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域城市,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國家中心城市,經濟發展迅猛,城市變化一日千里,截止2018年底,城市常住人口已經突破一千萬。這些更加佐證了西安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

再說一說感受。最大的感受就是遊客多,2018年西安接待遊客達6.3億人次,2019春節期間接待遊客達1652萬人次。可以說遊人如潮水,一波未走,一波又來。其次就是生活節奏較慢,物價相對便宜,在這個城市生活不會有特別大的壓力,比較輕鬆。

好了就說這麼多。希望朋友們多瞭解西安,這是一座熱情,古老,包容的城市,歡迎大家旅遊做客,落戶安家!








66O57


我是西安人,我愛我的家鄉,愛生我養我的地方,愛我家鄉的親人,西安地方很好,是當官沒有制理好,特別是看病都看不起,學生上學補課貴花的人心痛,(你不補敢不上別的學生沒辦法呀,)不是地不好,是領導無能。


風雨人生9821


宜居?不可能的,身邊不少放棄穩定工作,逃離西安的,只有一個原因,受不了西安的霧霾,有的人對霧霾過敏,供暖季四個月咳嗦好不了,我家裡裝了新風,還買了四個空氣淨化器,但是總不能四個月呆在房間不出門吧


金雅建材箭牌衛浴


西安就算了吧。

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

西安關中是我國最典型的“馬爾薩斯陷阱”存在地區。

縱觀歷史:

1、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2、果然,民國18年,陝西西安關中地區再次發生大饑荒。

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陝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饉”。

陝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稱為饑年,兩料未收稱為荒年,連續三料未收稱為年饉。

實際上民國十八年年饉從民國十七年就開始了,據近代大量史志和報刊資料記載,民國17年(1928年)陝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麥歉收,秋未下種,冬麥亦無透雨下播。民國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嚴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涇、渭、漢、褒諸水斷流,多年老樹大半枯萎,春種愆期,夏季收成不過二成,秋季顆粒未登,饑荒大作,草根、樹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眾、殍滿道旁、屍腐通衢、流離逃亡,難以數計。

長安、武功、鳳翔、扶風、乾縣、岐山、眉縣、興平、咸陽、臨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陽、寶雞、隴縣、澄城、淳化、長武、褒城、禮泉等縣為重災區。全省940餘萬人口,餓死者達250萬人,逃亡者約40萬人,有20多萬婦女被賣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東等地。

沒有人是傻子。這也是為什麼,不說鄭州、蘭州,就是甘肅天水房價都比西安高的原因。


用戶67724358697


西安這個地理位置不宜居,而且不太適合發展城市群。關中盆地,兩山夾一盆,三面環山,西安離秦嶺太近了,秦嶺把四面八方的霾全部攔截在西安,又常年基本無風,霧霾沉積快擴散慢濃度高。更絕的是還在北邊上風口建機場,北京都把新機場建在南邊下風口上,這設計,這地形真是絕了,霾窩窩。這種地形的特點就是,少風且風速低,春秋很短,冬天霾死,夏天熱死,隨著城市越大,人口越多,房子越多,車越多,霧霾會更嚴重,無藥可解。






春風十里醉京城


直接說~不宜居

西安人,到南方十幾年了。春節回去,pm2.5好一點的傍晚還一百多。主要是自然環境造成的。

人,比原來多多了,但亂哄哄的,沒有過去那種城牆根、垂柳下的幽靜。


聞1450069


掙的總是不夠花的,全國能排上名的不光有房價還有霾,限行限的都是私家車,不是堵在路上就是沒地方停,還要拆光城中村,房租也蹭蹭蹭往上不停漲,到處都是關停的門面房,幹啥都是一堆堆的人搞得都掙不到錢,娃娃教育也是個大問題,,,唉,還宜居,說多了都是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