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背棄忠義,賣主求榮,史書中的李逵為何與《水滸傳》中相差甚遠?

作為水滸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有關李逵的歷史記載自宋代便已出現,其人物形象並非作者的主觀臆造,而是有著真實的史料人物以作參考。

一、史書中的史實李逵形象

水滸故事發生於北宋末年,因此便以宋代及隨後的史書作品和文學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宋朝徐夢莘所編著的編年體史書《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了徽宗、欽宗和高宗三朝的史實,彙集了宋金和戰的眾多史料。作者廣泛收集眾多史實資料,並按照年月日的條例加以編排,由此得名“北盟會編”。其中史料文獻蒐集廣博,對於戰事的收錄也是較為精細,對於宋代的李逵事蹟也有涉及,在《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十四中記載:

背棄忠義,賣主求榮,史書中的李逵為何與《水滸傳》中相差甚遠?

建炎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庚戍密州軍卒杜彥、李逵、吳順反,杜彥自稱知軍州事,追執趙野,殺之。趙野棄城去,有守衙節級杜彥,樂將節級李逵,小節級吳順三人者,因民洶洶,遂謀作亂。且曰:方今盜賊縱橫一州生靈,豈可無主,請自為知州。軍兵皆聽命。彥遂知州,而逵與順左右之……彥等取密州一城強壯,盡刺為軍。

此外,在《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三十一中記載:

建炎三年閏八月十四日庚寅,宮儀及金人戰於密州,軍敗。李逵、吳順以密州降於金人。宮儀經夏與金人相持,屢經戰,未有大勝敗。……金人進逼之,儀及洪道以餘兵數千奔海州,漸至楚州,又為郭仲威所敗,乃迤邐至真州。儀兵已敗,金人責李逵、吳順如約。逵、順遂以密州降於金人。後逵為順所殺。

《三朝北盟會編》中的這部分史料可以概括為:南宋初年,密州獄吏李逵、杜彥以及吳順謀反,並殺死守將趙野,杜彥自立為首領,李逵又殺死杜彥並自立為知州,隨後李逵以密州為貢投降於金國,最後李逵被吳順殺死。史料中對李逵這一人物有所涉及,雖然沒未詳細記載並描述其身份背景等,但卻是李逵這一人物存在的有力憑證。

背棄忠義,賣主求榮,史書中的李逵為何與《水滸傳》中相差甚遠?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為記述宋高宗趙構時期的編年體史書,作者為宋代的李心傳,經過廣泛蒐集和精細考證後完成。《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了高宗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史料,同時也記載著同時代金國的眾多史實,成為研究宋金兩國的重要參考史書。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中,記載了杜彥與李逵、吳順謀反的詳細事蹟:

建炎元年十一月庚戌,杜彥據密州。趙野將輜重家屬棄城而去。軍民偶語,兩日不定。彥守衛軍校與軍士李逵、吳順謀曰:‘方今盜賊縱橫,一州生靈,豈可無主。’乃自稱權知州事,而逵、順左右之。追執野於張巷鎮……

在卷二十一中記載:

宮儀圍安邱縣。權知密州杜彥引兵救之。其徒李逵、吳順皆不從,曰:‘儀眾甚盛,未可與戰。’彥曰:‘見敵不擊,何以威眾。’遂行,至潑石橋,與戰大敗。彥盡喪其步軍。儀忿之,遂屠安邱縣。彥還密州,逵、順責其喪軍,拒不納。彥欲引去,而馬軍皆有家屬在城中,出言紛紛。逵開門納之,乃殺彥,梟其首,逵遂領州事。

背棄忠義,賣主求榮,史書中的李逵為何與《水滸傳》中相差甚遠?

此外,在卷二十七中也有記載:

武功大夫忠州剌史知濟南府宮儀屯盤石河,數與金戰,勝負略相當。金人患之,乃宣言:“宮太尉馬軍五不能當我之一,然步軍絕勝。”儀聞之,以為然。金人屯密州北二十里,時出兵而南。儀御之。敵佯若不勝而退,儀易之。敵伺知其懈,至是引兵攻儀,馬步俱進。方戰,馬軍少卻,既而分為兩翼,直攻中軍。儀猶不知,眾遂大潰。儀與京東經略安撫制置使劉洪道奔九仙山。敵又逼之,洪道以餘兵二千奔海州。李逵、吳順乃以密州降金。

第一條史料為杜彥率領李逵和吳順謀反奪權的事蹟,第二條記載杜彥不顧李逵與吳順的勸阻執意同宮儀作戰終至大敗,杜彥回到密州,李逵將其斬首奪權的事蹟。第三條記載了宮儀與金兵作戰,誤中金軍的計謀而致使兵敗逃亡,李逵和吳順以密州進貢降於金國。這些史料中的李逵俱以降將形象出現,同時還記載其賣主求榮的事蹟。

在《宋史·高宗紀》卷二十五中也有記載,“建炎三年閏八月,是月,知濟南府宮儀及金人數戰於密州,兵潰,儀及劉洪道俱奔淮南,守將李逵以密州降金。”

背棄忠義,賣主求榮,史書中的李逵為何與《水滸傳》中相差甚遠?

根據史料記載,在宋代高宗朝時,管理濟南府的宮儀與金國軍隊數次交戰而兵敗,同劉洪道逃奔淮南,而淮南守將李逵以密州為貢投降金國。《宋史》為元末所著記載宋代史實的史傳作品,由元代脫脫等人主持編纂,將元代所著史書中的李逵形象歸於宋代,一是因為二者年代相距不遠,歷史形象較為清晰,人物記載的差異性較小,二是因為其中記載的是宋代史料和李逵事蹟,事件發生於宋代,同時又因為便於劃分作品類型,因此便將《宋史》中的李逵形象歸於雛形期的宋代階段。

二、史書中的李逵和水滸故事中有什麼不同呢?

將史書記載與水滸故事中的李逵形象比對發現,二者無論是性格特質亦或行為方式都相差甚遠。

水滸故事中的李逵秉持忠義,替天行道,而史書典籍中雖未詳細描述其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徵,僅從其處事方式上而言,與水滸故事中李逵的行為舉止和性格特點存在較大差異,史書典籍中記載的李逵為背棄忠義,賣主求榮的形象。

背棄忠義,賣主求榮,史書中的李逵為何與《水滸傳》中相差甚遠?

此外,史書中的李逵與水滸故事中的李逵的活動時間也有差異。

史書中的以密州降金的李逵主要活動於南宋初年,無論謀反亦或降金是階段都是在南宋初年,而水滸故事中李逵則主要活動在北宋末年,尤其是徽宗時期。因此可以推斷,此處投降金國的李逵並非水滸故事中的黑旋風李逵,二者或許僅是姓名相同,時代相近而已。

但辯證而言,宋代相關的史書典籍中可以將李逵事蹟簡單概括為擁戴首領謀反,又因形勢所迫而投降於敵國。此處的李逵生平又與水滸故事存在著某種契合之處,李逵在水滸故事中也是擁戴宋江謀反,但迫於宋江的百般阻撓和脅迫而最後接受朝廷招安,此後才跟隨宋江為國效力。因此,史籍中李逵事蹟對於文學作品中李逵形象的產生和發展也有一定影響,雖然人物形象關聯性不大,但這卻是早期有關李逵形象較為準確的歷史記載,因此不能否定其對於後世李逵形象產生髮展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背棄忠義,賣主求榮,史書中的李逵為何與《水滸傳》中相差甚遠?

​此外,在《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卷三八五十一《侯蒙傳》、卷三百五十三《張叔夜傳》,以及南宋王稱所著的《東都事略》,南宋李埴的《十朝綱要》等史書中,對於宋江三十六人反叛的事蹟都有所記載,但除了水滸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宋江之外,並未詳細介紹李逵等人,因此便不再詳細論述。

概括而言,宋代史書作品中記載的李逵形象與《水滸傳》中的李逵形象差異較大,無論是從時間活動範圍以後是人物特性,因此並不能將二者的人物形象重合並視為人物原型看待。但又因為史書中李逵的生平事蹟與水滸故事中有某種意義上的契合,因此可以視其對於水滸故事的創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徐夢莘《三朝北盟彙編》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陳松柏《水滸傳源流考論》

亓慶凱《水滸傳中李逵形象生成史》

背棄忠義,賣主求榮,史書中的李逵為何與《水滸傳》中相差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