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西安大雁塔 曾是洋味十足的印度風格 前後修建五次終成現在的模樣


大雁塔,西安的標誌性的建築物,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為七層塔身,通高64.5米,底層邊長25.5米,由著名的玄奘大師主持修建,是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 然而,你可曾知道,在1300多年之前,玄奘大師當年親自主持修建的大雁塔,並不是如今的模樣,前後共改建了五次。這中間隱藏了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大雁塔是因寺建塔。北魏道武帝時期,就在原大慈恩寺的一畫建淨覺寺。隋文帝時期,在淨覺寺故址上修建無漏寺。唐太宗貞觀22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長孫皇后,報答慈母恩德,奏請唐太宗敕建佛寺“慈恩寺”。於是在隋朝無漏寺的廢墟上,修建了慈恩寺,並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李治即位又改稱為“大慈恩寺”。

唐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親自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最初是一座“洋味十足”的印度風古塔,共有5層,高60米,模仿印度最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


歷時兩年,大雁塔終於建成。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除了保存著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大雁塔內還存有舍利子萬餘顆。塔頂為平臺,中央設置一個較為高大的覆缽塔,四角各設一個小型的覆缽塔,形成彷彿“金剛寶座”的構圖。新建佛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

後來,唐高宗李治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大雁塔,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築風格,搭配起來不太協調。於是進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層,並改造成中國風格。

公元704年,大雁塔建成50多年之後,塔身上長出了小樹、雜草,逐漸脹裂了塔身,因而唐朝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第三次大規模的修建。武則天打破了唐朝佛塔業已形成的陽性奇數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10層,並對通體加固,在塔外壁從下到上包了一層磚,因此又改變了外觀。 經安史之亂的破壞,到晚唐時只剩下七層了。公元931年,五代時期的後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復到7層。


時間飛逝,滄海桑田,大雁塔保存到明代,由於年久失修,已經是滿目瘡痍了。明朝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大雁塔被第五次修建,這是一次重大的維修加固工程。在維持了唐代塔體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對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釐米厚的包層,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佔地2061平方米,這便是我們如今看到的古色古香的大雁塔。

據史書記載,玄奘先生當年取經歸來,帶回了很多佛像與舍利子,全部收藏在大雁塔中,但歷代修繕時都沒發現這批寶物。根據法門寺地宮發掘和對唐代塔的研究,考古人員認為大雁塔下應該有一個地宮,佛像和舍利子就放在地宮中。近年來,考古人員用探測儀測量大雁塔時,發現在塔下真有地宮存在。或許,地宮裡真藏有玄奘先生從天竺帶回的佛教至寶。

穿越1300多年的歲月,大雁塔歷經坎坷,其間歷經了唐朝的安史之亂;宋代塔內失火,塔內原有的壁畫和題刻被燒;清代逐漸傾斜;明清兩朝的三次關中大地震;解放後塔頂長出一棵榆樹……如今的大雁塔,依然屹立挺拔著,成為古城西安的象徵。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