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所謂畫幅是數碼相機時代才有的概念,是與感光器面積相對應的。市場上的相機應用較多的是兩種畫幅,即全畫幅和APS-C畫幅。市場上消費級的單反基本上採用的是這兩種畫幅。全畫幅是指採用的感光器尺寸為36×24mm(各個廠商具體尺寸會有微小的差別),APS-C畫幅採用的感光器尺寸為25×17mm左右,其面積大約為全畫幅的一半,所以也稱半畫幅。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關於APS-C畫幅的說法很多,除了上面的半畫幅(半幅),還有截幅、殘幅等。稱之為“殘幅”是不合理的,因為這個說法明顯的帶有輕蔑的貶義,會讓人有劣質的感覺,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所謂全畫幅也不過是基本對應膠片時代35mm規格膠片的尺寸,現在比全畫幅尺寸更大的感光器還有大畫幅和中畫幅,也有科研領域特製的更大尺寸。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這樣說來,全畫幅如果相對更大面積的感光器也不過是“殘幅”而已。市場上攝影器材的感光器比APS-C畫幅小的還有很多,如M43相機、卡片機、手機等,依照“殘幅”的說法,這些就更“殘”了。感光器的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M43、卡片機、手機。所以所謂“全”和“殘”是不太科學的說法,全畫幅也只是眾多感光器尺寸的中,充其量因其採用膠片機的135規格,是一種比較標準的規格。APS-C也是眾多感光器規格的一種,所以不存在所謂的“殘”。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單反相機和微單普遍採用的全畫幅和APS-C畫幅拍攝出來的照片到底有多大的區別呢?理論上全畫幅感光器面積更大成像更優,這是沒有毫無疑問的。但這種更優的具體是怎麼體現的呢?現在分析一下。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感光器面積更大,可以承載更多的物理像素,更多的像素在定義分辨率後輸出的圖片尺寸就更大。相對APS-C畫幅來說,其面積大了約一倍,如果不是按比例增加(如APS-C2400萬像素,全畫幅增加到4800萬像素),那麼單位面積上的像素密度就會降低,像素密度在更優選的範圍,這樣可以減少像素之間的干擾,拍攝出來的照片就會有更優的畫質,如更好寬容度等。但如果像素按比例增加,這個優勢就不明顯了,因為像素密度相等了。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打一個比喻,同樣水深的兩個水池,一個小池,一個大池,大池是小池面積的一倍。假如兩個水池內放入同樣大小的魚。如果大池內放入的魚不到小池的一倍,那麼大池內魚的密度就小於小池,魚就有著更好的生存環境。但如果大池養的魚依水池面積按比例增加,池內魚的密度相等,那麼魚的生存環境就一樣了,只是大池能養更多的魚而已。到了相機上,也就只是能輸出更大尺寸的照片而已。還有如果全畫幅相機與APS-C畫幅相機拍攝機位和鏡頭焦距相同,全畫幅機拍攝的範圍要更廣一些。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所以理論上單就感光器對畫質的影響上來說,無論哪種感光器,如果像素密度相等,那麼畫質就差不多。但如果需要高畫質、高像素,無疑感光器越大越好。現在市場上的APS-C畫幅相機,普遍像素都在2000多萬,但一般來說全畫幅相機一般都在3000多萬像素,而不按比例採用5000萬像素左右,部分機器甚至是旗艦的全副機器採用是與APS-C畫幅相近的2000多萬像素,所以全畫幅畫質普遍優於APS-C畫幅機器。當然全畫幅旗艦全幅機像素不高可能還有考慮速度方面的原因,因為像素高代表著數據量大,相機處理起來就會耗時較長。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如果處理器足夠強大,高像素高性能的旗艦機應該也會誕生。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對照片的畫質而言,影響因素較多,最主要的是相機的感光器和圖像處理器,最大的影響因素是配套鏡頭的光學性能,在這方面相機廠商普遍在全幅機鏡頭開發商力度要大,所以才會出現比較好的全幅機配上高性能鏡頭有著很好的畫質。APS-C畫幅相機如果配上光學性能好的鏡頭畫質是相差不大的。如果不是放到高分辨率的顯示設備上,放大到100%幾乎無法辨別。

其實全畫幅也不過是“殘幅”,與APS-C畫幅比較真的好很多嗎?

對於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APS-C畫幅相機應該說能滿足需求。但如果是專業攝影、商業攝影等當然應該選擇全畫幅,因為高像素的同時還能高畫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