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中國氣象《公報》點贊三江源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4月2日,中國氣象局發佈《2018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指出,從重點生態工程和建設區域的氣象監測結果來看,本世紀以來,三江源地區降水增多,氣溫升高,其中2018年湖泊面積較2006年增加13%,植被生態質量明顯改善。剔除氣候變化的影響,自2005年以來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一、二期工程的實施,三江源區水域面積不斷擴大,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從瑪多縣城出發,沿214國道向玉樹方向行駛,放眼望去,綿延無邊的草原上,金光閃閃的湖泊如星辰散落大地,讓人目不暇接。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風沙天氣越來越少了,曾經飽受鼠害的草原重現生機。在黃河源頭的扎陵湖,早年黃河斷流的現象不復存在。“人努力,天幫忙。2018年瑪多降水量是往年同期兩成以上,湖泊達到5000餘個,是歷史最高水平。”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保護站站長馬貴對記者說。

數據顯示,扎陵湖、鄂陵湖水域面積近10年增加了80多平方公里。因水面擴大,原在扎陵湖邊的公路,自2004年以來就往外改建了3次。不僅如此,整個三江源地區湖泊面積、數量不斷增加,溼地也得到了有效保護,地下水日益充沛,區域內河流縱橫交錯,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源源不斷地輸送源頭活水。

記者從省生態辦瞭解到,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實施5年來,截至目前,投資超過百億元。隨著一期工程的順利完成,以及二期工程的深入實施,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各項生態修復措施取得階段性成效,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取得實質性進展。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工程實施的前4年內,三江源地區年平均出境水量達到525.87億立方米,水域面積增加到5.7%,且水質一直保持優良。各類草地草層厚度、覆蓋度和產草呈上升趨勢,草畜矛盾趨緩,局部嚴重退化草地生態恢復明顯,退化過程整體呈減緩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