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明成祖的高明手段,以軍事北伐,完成政治佈局

明成祖的高明手段,以軍事北伐,完成政治佈局

永樂北伐圖

明太祖朱元璋,對蒙古之恨是深入骨髓的,幼年時的朱重八為地主放牛,但遭遇天災人禍父母皆亡卻無錢安葬,兄弟姐妹也被送人撫養,迫於無奈出家為僧也受盡白眼,因此加入起義軍以後,改名為朱元璋,諧音“誅元璋”表達他以國之銳器,誅滅元朝的決心。

佔領南京建立政權後,朱元璋以徐達為統帥,使元順帝北逃進佔元大都,實現當初的夢想,但朱元璋很偏執,決不允許蒙古有威脅中原的能力,因而從1370年開始,連續八次北伐,尤以第六次藍玉率軍取得捕魚兒海大捷,幾乎將北元宗室一網打盡,並封狼居胥山,以此宣告漢族重振雄風。

藍玉居功自傲,只因顧及太子朱標,朱元璋才有所隱忍,在朱標逝世後藍玉遭到清算,株連者多達3萬人,當然只是後話,洪武23年第七次北伐,朱元璋希望子嗣能夠有所擔當,遂北伐軍以宗室諸王與功勳二代為主,其中燕王朱棣功勳最為卓著,也受到朱元璋的倚重。

燕王朱棣不滿建文帝削藩,以靖難之名起兵奪天下,此時的蒙古早已分裂,不具備威脅明王朝的實力,明王朝本可休養生息,但明成祖朱棣執意發起(五次)北伐,耗費錢糧掏空國庫,但和平僅維繫到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間隔不過二十餘年。

由此太多人質疑,永樂北伐所宣稱的勝利,究竟是否存在?而北伐又是否有實際的意義?

明成祖的高明手段,以軍事北伐,完成政治佈局

靖難之役

筆者認為永樂年間的北伐是失敗的,原因在於,北伐宿敵蒙古,應當是對其有生力量造成打擊,而不應當是擊潰戰,迫使蒙古諸部臣服便志得意滿,以蒙古的頑強短時間便重新彙集,再次襲擾明朝北部邊境,併為土木堡之變留下隱患。

至於物資雖然損失巨大,卻完全是明王朝所能夠承受,改朝換代需要龐大的軍費支出,又要重新構建社會秩序,往往都會財政窘迫,北宋若是財政富足,既可贖回幽雲十六州,也能使用武力強行收回;清朝若是有充裕的財賦支撐,便可以更從容籌劃削藩,何至被吳三桂打得狼狽。

據筆者所知,明朝是歷代封建王朝中,難得開國便府庫充盈的朝代,這一方面是因為明朝有諸如‘神機妙算’劉基、‘智勇雙全’李善長等治國良臣,推行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但很多史書不肯提及的是,朱元璋懲治江浙擁護張士誠,對江浙百姓徵收重稅。

《國榷》中寫道:“國初總記天下稅糧,共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石。浙江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石,蘇州二百八十萬九千餘石”,江浙面積所佔約當時控制區12%,卻要承擔20%的賦稅,問題是禹貢九州劃分之時已判定,揚州土質和田賦均為中下,如此高稅令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朱元璋強勢,不僅查沒清算元朝官吏,連朝中勳貴也都不放過,僅“藍玉案”與“胡為慵案”,抄家滅族高達數萬,因為有冤假錯案,當初的賞賜成倍的迴流國庫,曾經宣稱的‘免死鐵券’也全無用處,只要皇家反悔,就是廢鐵一堆。

朱元璋對官員貪腐堪稱零容忍,《大明律》貪汙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按照現在銀價約6元/克計算僅18000元,即便當時購買力比現在高些,卻依然堪稱苛刻,與之相比明朝官員的俸祿又是歷代最低,很多官員廉潔守法,卻吃不起肉,只能穿打補丁的衣服。

正是在朱元璋的強權壟斷下,大明王朝前期賦稅充盈,支撐起明太祖時的八次北伐,(又從蒙古手中奪取不少財富)所以到明成祖時,即便靖難之役消耗很多,依舊足夠支撐鄭和下西洋及北伐蒙古,鄭和帶回財富據說維繫到明英宗時才耗盡。

明成祖的高明手段,以軍事北伐,完成政治佈局

明成祖遷都北京

筆者認為永樂年間的北伐,實現了朱棣的政治意圖,因為打擊蒙古既是朱元璋的國策,也能夠轉移靖難之役後,江南士紳對其正統的爭議,這種爭議大到需要鄭和下西洋,不遠萬里尋覓建文帝,也需要誅殺方孝孺十族,才能堵住悠悠眾口。

但朱棣清楚,靖難之役贏得太過僥倖,若沒有李景隆開金川門,長期消耗的朱棣必敗無疑,而收編的60萬軍隊,及鎮守各地的藩王將領,只是效忠“朱氏皇權”而非朱棣,若有其餘諸王或是建文帝爭皇位,難保這些將領能夠堅定地站在朱棣身邊。

明成祖朱棣可以削藩以剪除威脅,卻無法大規模清洗軍隊,明朝獨特的衛所制度,使得功勳將領關係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只會加劇朝野的怨氣,因此北伐大規模的調動,可以使原燕王府將領,悄無聲息的安插進軍隊,逐步瓦解舊關聯體系。

除此外,以北伐親征為藉口,朱棣下詔興建北京皇(行)宮,大規模將物資輸送往封地薊州(順天府),並將陵墓修在北京,看似表明戰死疆場的決心,實則為遷都北京做鋪墊,終於在永樂十四年,朝議提出遷都北京,江南士紳自然有反對意見,但有軍部支持朱棣全無退讓。

兩次北伐,明成祖朱棣與將士共赴疆場,戰後又能賞罰分明,使三軍將士心悅誠服,但出征赴邊時卻苦不堪言,南京與北京有千里之遙,往往軍令下達後,急行軍需要月餘集結,不妨腦補下,在崎嶇不平的道路,每日步行20公里,是什麼樣的感受,也就能理解軍方為何支持朱棣了。

朱棣的手段並不算高明,基本是照搬北魏孝文帝遷都,卻堪稱無解的“陽謀”,朝臣若是反對便得罪軍方,而得罪軍方的後果誰都不願承受,如果順從遂了朱棣的意,卻使江東子弟歸屬於朱棣,各地兵馬集結北京以後,朱棣的調動劃分將更加便利。

明成祖朱棣不僅軍事能力超強,政治眼光也很長遠,為了安撫江南士紳的信心,也為了日後子孫若無能,無法抵禦蒙古時有退守之地,保留了南京全部的政治架構,這一決定也為南明的建立,延緩明朝衰亡起到重要作用。

明成祖的高明手段,以軍事北伐,完成政治佈局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被傳領兵到擒狐山,並於巨石刻字為碑,上書“翰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風塵,永清沙漠”,但筆者查找《明實錄太宗篇卷五》,永樂十一年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不足以取信明成祖的赫赫武功。

永樂北伐雖沒能永靖蒙古,但也削弱蒙古勢力,尤其是令蒙古放棄尊號,並由此展開漫長的內戰,這對明王朝還是很重要的,明王朝通過扶持打擊,便可以最小的代價削弱蒙古諸部,鞏固其北疆防禦。

所以永樂北伐,只是成祖以軍事手段,完成遷都北京的政治佈局,遷都北京以後,成祖一脈皇位穩固,再無覬覦之勢,令人感嘆其政治手腕的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