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明初的朱元璋軍事集團和清初的努爾哈赤軍事集團交手,誰會獲勝?

150llllllll


題主的這個問題基本上屬於架空歷史了啊。

不才就通過簡單的對比法來做一些解釋。不足之處請諒解。

朱元璋與努爾哈赤,都是帶頭打天下的人物,手底下肯定都有各自的文武人才,不然也稱不上軍事集團。所以,我們先來數數他們各自的手下都有哪些人,已經他們各自軍事集團做出了哪些成就。

先說朱元璋

在父親去世後,朱元璋去了皇覺寺,做了小行童,後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入伍後,他身先士卒,精明能幹。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紛紛投效。這年冬天,他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期間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

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共創大業。

朱元璋攻下滁州後,其親侄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後來郭子興病逝,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此時一些別處的將領都跑來歸順於他,在這些新歸附的人中就有常遇春。另外投奔朱元璋的有安徽內陸水道的舟師頭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們的船隊讓朱元璋有了自己的水師。

朱元璋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此時朱元璋初步形成了一個完備的軍事集團。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后被殺,東吳滅亡。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 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



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的軍事集團先後剿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幾大割據勢力,又北上滅掉了元朝,把蒙古人趕回北方草原,整個朱元璋團隊,名將輩出,徐達善統率,常遇春第一先鋒,李文忠擅長奔襲,朱文正善守,鄧愈善撫士卒,而朱元璋更是能力出眾,他知人善用,讓他們的軍事才華得以顯現。最後建立明朝,在殺功臣的時候,只留耿炳文和郭英這兩個將領,一個善守可以應變,一個又是很低調而且不會震主的外戚,朱元璋看人的能力可見一斑。


再說說努爾哈赤

對於努爾哈赤,或者說明末清初的歷史,各位看官通過各種清宮戲應該已經十分了解了。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他的兩個弟弟,一個是舒爾哈齊,另一個是雅爾哈齊。



努爾哈赤年少時,常至撫順關馬市與漢人、蒙古人進行貿易活動。在此期間,努爾哈赤習得蒙古語,對漢語也有了基本的認知。努爾哈赤喜歡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自謂有謀略。努爾哈赤被李成梁收養一說,是被炮製出來的野史,原本屬特殊時局背景下的產物。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以控制局勢。

萬曆二年(1574年),明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率軍數萬,攻取王杲(努爾哈赤外公)之寨,殺掠人畜殆盡。萬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臺為了報仇,屢襲明軍。明將李成梁兵圍阿臺藏身的古勒城。塔克世與覺昌安正在城中,明軍攻城時。努爾哈赤的祖、父死於戰火。



年方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本想起兵索報父仇,但勢孤力單,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用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後勝利而歸。八月,努爾哈赤攻打甲板城。努爾哈赤再度撲空,遂收尼堪外蘭部眾後而還。

萬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今遼寧新賓下營子趙家村)發動攻擊,取勝並生擒李岱。

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爾哈赤在對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取得勝利之後,又劍指蘇克蘇滸部左鄰之哲陳部。四月,努爾哈赤再率綿甲兵五十、鐵甲兵三十徵哲陳部,大獲全勝。

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

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再攻哲陳部山寨,殺寨主阿爾太,又派額亦都攻打巴爾達城。至此,哲陳部完全被努爾哈赤吞併。

萬曆十六年(1588年)九月,蘇完部、董鄂部、雅爾古部三部軍民歸附努爾哈赤,他厚待來投之諸部首領,以索爾果之子費英東為一等大臣、將長女許配給何和禮、並收扈爾漢為養子,賜姓覺羅。後來,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與努爾哈赤剛剛起兵之時的麾下猛將額亦都、安費揚古並稱“五大臣”,成為努爾哈赤政權中的中流砥柱。

其後,努爾哈赤再戰兆佳城,斬城主寧古親章京。同年,努爾哈赤攻克完顏(王甲)城,消滅了建州女真的最後一個對手完顏部。經過5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相繼征服建州5部。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正當努爾哈赤率兵東向,征討長白山各部的時候,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布寨聯合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九部向建州發動進攻。雙方戰於古勒山。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敗九部聯軍,陣斬布寨,生擒烏拉部首領布佔泰,從而為其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

由於海西勢力強大,難以迅速征服,努爾哈赤遂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在與明廷深示臣服,與朝鮮、蒙古表示友善的同時,重點拉攏勢力較強的葉赫、烏拉二部。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爾哈赤以背盟為由,滅掉哈達部,擒殺猛格孛羅。同年,努爾哈赤採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海西女真的削弱,使努爾哈赤得以全力進攻東海部。

從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連續進兵東海,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佔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亦紛紛歸附。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努爾哈赤命令舒爾哈齊、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費英東、扈爾漢、揚古利三員大將率三千兵馬即刻趕至蜚悠城收服部眾。此役,建州軍斬殺烏拉軍三千餘眾,得馬匹五千餘、甲三千餘,獲得大勝。烏碣巖之戰進一步地削弱了烏拉的實力,而且也打通了建州通往烏蘇里江流域以及黑龍江中下游之路,對後來招撫野人女真起到了作用。不久,褚英、代善等率五千兵再克烏拉之宜罕山城。

萬曆四十年(1612年)十二月,努爾哈赤率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親征烏拉,建州兵沿烏拉河南下,連克河西六城後,兵臨烏拉城下。布佔泰見勢不妙,再度乞和。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努爾哈赤率代善、侄阿敏、大將費英東、額亦都、安費揚古、何和禮、扈爾漢等三萬大軍再徵烏拉。建州軍勢如破竹,烏拉滅亡。

隨著勢力的逐漸擴大,努爾哈赤的名號亦逐步從“聰睿貝勒”發展至“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再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再到喀爾喀蒙古上尊號“昆都倫汗”。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二萬嚮明朝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所攻佔。

天命四年(1619年),明神宗命楊鎬分兵四路攻打後金,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10萬兵力集結于都城附近,準備迎戰。


兩軍交戰,明西路軍全軍覆沒。

努爾哈赤在殲滅杜松軍後,即將八旗主力轉鋒北上,去尚間崖方向迎擊馬林軍,明北路軍除主將馬林率數騎逃回開原外,全軍覆沒。

努爾哈赤擊敗馬林軍後,立即移兵南下,迎擊明南路軍。三月初三,為全殲南路軍。

李如柏軍行動遲緩,四路軍中只有他這一路倉皇敗逃,未被殲滅。
之後,努爾哈赤經過數次大戰,使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實力受到毀滅性打擊,葉赫部由此勢成孤立。同年八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圍困葉赫部東西二城,一舉攻克,殺葉赫首領金臺石、布揚古,消滅葉赫部。

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緊接著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淩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瀋陽)。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病勢轉危,遂決定乘船順太子河返回瀋陽,八月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死於靉福陵隆恩門雞堡(今瀋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68歲。努爾哈赤葬於瀋陽福陵(今瀋陽東陵),廟號“太祖”。


綜合二者的成長之路我們可以發現。

朱元璋和努爾哈赤都是起兵打天下的主,都是各自朝代的奠基者,但還是有一些區別。

朱元璋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並稱帝,是實打實的開國皇帝。在他的成功道路上,他縱橫捭闔,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


他手下名將如雲,徐達、常遇春、藍玉,李文忠,朱文正等等,這些將領都是一場場硬仗,一次次拼殺中磨礪出來的。一幫文臣也都是治世好手,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等等,這些人在王朝肇始,百廢待興之際為朱元璋出謀劃策讓大明這個新生王朝迅速發展起來。

朱元璋還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以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在大明建立之後,朱元璋的兒子們大多都很有出息為國守邊,多次北征,把殘元勢力徹底趕到極北草原。重塑漢民族的民族信心,再次讓漢人挺起了腰桿。

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自稱天命汗。到他的兒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而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要到他的孫子,順治皇帝了。歷三代才平定華夏。終努爾哈赤的一生,都在為了平定遼東而努力,直到死亡,他都沒能打進山海關。而努爾哈赤太祖皇帝的稱號也是後人追封的。


努爾哈赤手下的著名臣子有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與額亦都、安費揚古這“五大臣”,除了五大臣,後來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也是十分出色軍事將領。再往後的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等,努爾哈赤的兒子們幾乎個個都能征善戰,大清朝也是在他的兒子皇太極,多爾袞的接力下才最終建立起來的。

所以綜上所述,若單論兩個軍事集團的實力對比的話,朱元璋的軍事集團應該更勝一籌,畢竟他帶著自己的團隊從南到北推翻了軍事實力強大的元朝,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而努爾哈赤一生,都還只是割據一方的地方政權。

所以朱元璋團隊更勝一籌。


通讀歷史


個人觀點朱元璋會獲勝。

首先二人的出身就不一樣,朱元璋出身貧民,他能當上皇帝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所以朱元璋的能力沒有半點虛假;努爾哈赤起點就比朱元璋高,他雖是少數民族,但也是個女真貴族,如果讓他像朱元璋那樣沒有背景,獨自闖蕩,可能都不會有大清。從個人能力來比較,朱元璋要完勝努爾哈赤。

其次,二人所遇到的對手實力不一樣。朱元璋有所成就的時候,他身邊的對手實力都比他強大,他要面對北方元朝的蒙古騎兵,要面對長江上游的陳友諒,下游的張士誠,東南邊還的方國珍,可謂四面受敵。特別是鄱陽湖水戰,朱元璋以二十萬兵力打敗了陳友諒六十五萬大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了。而且朱元璋還做到了中國歷史第一次由南到北統的大統一,之前從來沒有人能做到過。

而反觀努爾哈赤,他就沒有遇到像朱元璋這樣強大的對手。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時,那些都是小部落,沒有大規模戰爭。他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薩爾滸戰役了,以六萬兵力戰勝了明軍的十一萬人,但這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所處的弱勢還是沒辦法相比。

努爾哈赤最終是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打成重傷,後來沒多久就死了,也沒能統一全國,而朱元璋則更為厲害,他打敗了所有敵人,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大明。

第三就是所擁有的人才,朱元璋麾下人才濟濟,武將有徐達、常遇春、湯和、沐英等;謀士有李善長、劉伯溫等,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反觀努爾哈赤這邊,就沒有幾個能拿得出手的猛將或謀士了。

所以從個人能力,個人戰績,所有用的人才等幾方面來看,如果朱元璋與努爾哈赤交手,那朱元璋獲勝的可能性極大。


文化歷史那些事


這兩人雖然一個是明朝開創者,一個是清朝的開創者,本不在一個時代,硬是比較可能會有一些關公戰秦瓊的笑話,判斷有些失衡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後,看兩大軍團的實力還是大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朱元璋

先來看一下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自身實力非常厲害,並且明太祖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從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一路走向了權利的巔峰,並且覆滅了強大的元朝。所以說,朱元璋的實力是非常的厲害的。最著名的戰役就是以二十萬軍隊打敗了陳友諒的六十萬水軍,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朱元璋的謀略。而且朱元璋身邊文有劉伯溫可定天下,李善長可治天下,武將更是無數: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廖永忠,等無一不是文武全才的猛將。

努爾哈赤

個人感覺努爾哈赤的個人實力其實是比不上朱元璋的,因為努爾哈赤並不是白手起家的,當時他的家族也是小有規模的,已經有了一定的資本了。並且努爾哈赤在明朝衰微的時候進攻明朝,但還是沒有將明朝覆滅,重要的是,努爾哈赤有生之年幾乎都沒有入關,在與明朝前幾次的交戰中一直是失利狀態的。他是屬於那種積攢經驗,愈戰愈勇的人。

總結

所以,如果是兵團作戰,朱元璋軍隊勝利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時代,清朝的八旗軍隊是很少的,雖然戰鬥力強,但是缺乏軍師,反觀朱元璋軍隊,無論是軍隊人數,作戰質量,還是軍隊的軍師,都是不缺的,所以我覺得如果硬是比較,朱元璋還是更勝一籌的!


丫丫說史


毛主席評歷史人物軍事能力:“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朱元璋和努爾哈赤,大概是全國總冠軍和地區冠軍的區別,這是單論兩人的軍事水平。


(明太祖 朱元璋)

以結果做推導

如果上升到兩大軍事集團的全面對比,明初對清初就是全面碾壓。

原因很簡單,努爾哈赤終其一生也沒打出遼東,僅止步於寧遠城下,這還是面對風雨飄搖的晚明,清朝統一中國,是在又經歷了皇太極、順治兩代人以後的事。

明初的軍事集團,是建立在擊敗不比自己弱小的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後,又組織北伐將蒙元趕進了大漠,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

一個地方割據性政權,一個是大一統政權,這就是能力上的天差地別。

人口硬傷

(清太祖 努爾哈赤)


明初全國兵力大致150萬,這一百多萬人馬可不是後期那種墮落為農夫的衛所兵,大部分是從統一全國戰場上打出來的老兵,或者收編的精壯部隊,單次動員10-20萬軍隊是常態,六次北伐把北元打的哭爹喊娘,捕魚兒海一戰,基本把北元主力部隊一掃空。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發展到薩爾滸之戰時,傾全國之兵不過6萬,直到順治帝入關時人馬也不過20萬左右。

人口是制約軍事的最大問題,明軍在薩爾滸實際損失了五萬人馬左右,雖然肉痛,但談不上傷及根本;如果後金在薩爾滸損失了五萬人馬…

假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對上的,是明初巔峰戰力時期的十幾萬明軍,那種“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在絕對的實力碾壓下不會有太大發揮空間,只會讓明軍欣喜——終於抓到你的主力了!


總結一下,努爾哈赤的強大,是基於明軍200多年不斷腐化,喪失了大部分戰鬥力前提下;換句話說,不是努爾哈赤有多強,而是明軍變弱了,這是封建王朝的宿命,如同兩百多年後,面對太平天國的崛起,清政府也只能依靠漢人武裝去鎮壓,曾經“滿萬不可敵”的八旗兵已經墮落的和明末軍隊無異了!


瘋狂的008


朱元璋佔據了很大的優勢,我們只要把雙方之間的軍事實力拿出來做一個對比就可以得出結果。

武將陣容

朱元璋跟隨郭子興起義後,一路腥風血雨的走來,收編了不少軍事能力出眾,戰功卓著的武將,應該說是整個大明朝絕無僅有的豪華陣容了。

徐達、常遇春、沐英、藍玉、湯和、李文忠、鄧愈。除了藍玉,上面的六人被稱之為“明興六王”,都是為明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武將。

明興諸將,以六王為稱首—《明史》

這幾位武將不用我多做介紹,熟悉明史的同學都知道這些人拿出任何一個都是以一敵萬的角色,除了作戰勇猛,關鍵還富有軍事指揮能力。

而這些只是上層頂尖武將,下面還有一大群武將那肯定不用說,都是驍勇善戰的人物。朱棣之所以能夠打敗建文帝,實際上很大的原因都要歸咎於朱元璋。

因為什麼呢?就是朱元璋把這些殺的乾乾淨淨,本想說不讓這些人對老朱家的江山造成威脅,結果朱棣這個親兒子先跳出來反了。

建文帝無人可用,只好派出毫無軍事才能的李景隆去瞎指揮了,後來還是他主動給朱棣開的城門。

而努爾哈赤這邊有哪些武將呢?

朱元璋有“明興六王”,但是努爾哈赤也有“後金五大臣”,他們分別是:費英東、額亦都(四大輔臣遏必隆的父親)、何和理、扈爾漢、費揚古。

國初置五大臣以理政聽訟,有徵伐則帥師以出,蓋實兼將帥之重焉—《清史稿》

從武將陣容上來看,努爾哈赤和朱元璋還是有一拼。


謀臣陣容

除了有驍勇善戰的武將還不行,像劉備當初雖然有關張二人,但是奈何沒有謀臣,所以事業一直沒有什麼起色。

朱元璋的謀臣不必說,那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相當出名的,有神機妙算劉伯溫、第一文臣李善長、汪廣洋、宋濂。

應該說朱元璋的謀臣陣容也是非常的豪華,而整個幫助朱元璋開創大明朝的開國功臣封賞下來分別形成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的陣容。

正是這個陣容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而彼時的努爾哈赤的實力雖然也不弱,但是相對於朱元璋來說還是相對差上一截。

畢竟清朝完全征服明朝還是由多爾袞入關以後才達成的事情,努爾哈赤雖然很強,但卻被袁崇煥給擊敗,說明這時候的努爾哈赤還不具備完全吞併明朝的實力。

而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搖搖欲墜,那麼就更不要說剛剛開國的朱元璋了,那時候正是兵精糧廣的時期,這對努爾哈赤來說無疑是困難的。

畢竟他們經營了三代人才把明朝滅亡。


圍爐談史


這個題目的答案是一定的,老朱贏定了,但實際情況卻要分階段的來看;

為什麼要分階段呢!因為朱元璋和努爾哈赤的起家結構完全不同。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寒微的皇帝,劉邦還是街道主任,朱元璋卻只是一個乞丐,所以起家之初朱元璋的實力非常弱小。努爾哈赤則不同,別看各種記載中,努爾哈赤少年時代的記載都很寒微,但人家可是世襲的大酋長,往上數幾輩子都是酋長。朱元璋要飯的時候,是孤身一人,努爾哈赤採蘑菇的時候,卻已經有了幾百個手下,此時對撞朱元璋必死無疑。

時間調整至朱元璋稱吳王,努爾哈赤反明的節點,朱元璋還是沒有必勝的把握。朱元璋此時已經有了基本的架構,文臣、武將和手下的兵力都不少,自身素養也很強悍,但橫掃遼東的努爾哈赤也不白給。雖然從文治方面看,朱元璋麾下良才濟濟,遠勝於字都不認識幾個的努爾哈赤集團,經濟環境也比後金要好的多,但是武力方面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反而略顯不足。

徐達、常遇春都是不世出的名將,可努爾哈赤麾下的戰將也不少,水平上各有高低,但絕不會像元朝那樣只能靠王保保撐場面。而在軍隊素質上,後金的八旗兵,絕對要高於明軍,這事因為生活習慣問題導致的。

中原是農耕文明,百姓們絕大多數都從事農業生產,肌肉類型都是掄鋤頭練出來的。而且因為長期素食為主,大家對於殺生這事都很陌生,幾乎沒怎麼見過血腥,在戰場上心理負擔肯定比較大的。而且土地私有,大家幹活都是各幹各的,所以團隊協作性需要後臺培養,要經過軍隊長期的鍛鍊才能培養出來。吳王時期的朱元璋軍隊,正在從起義軍向正規軍轉化,起專業素養和戰鬥力其實還需要提升。

努爾哈赤的八旗子弟則幾乎是一幫野人,他們的文明程度遠不如中原的農耕文明,甚至不如蒙古的遊牧文明,他們還停留在最原始的漁獵階段。文明程度低,白山黑水的自然條件有比較惡劣,這就鍛鍊了他們強悍的體魄,而且是擅長格殺的體魄。他們的生活就是射獵,也就是與兇猛的野生動物戰鬥,茹毛飲血的,心理有點嗜血性變態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因為圍獵需要大家配合,所以八旗兵的團隊配合幾乎是天生的,完全不需要任何的磨合。

我們大可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個二十年的農民當了兩年半兵,雖然上過戰場,但也就稀裡糊塗的殺過幾個人,現在自己心裡想想還有點害怕呢!大將們排兵佈陣之後,一群身披重甲好像怪獸一樣的計劃,發出奇怪的叫聲衝了過來,農民兄弟絕對懵逼啊!打起來之後,他會更加的懵逼,因為這些怪獸盔甲極為厚重,幾乎刀槍不入,而且他們力大如牛,身手異常的靈活,射箭還準的嚇人。這麼一幫野人,身上掛著帶血的腸子往自己面前衝,誰也扛不住啊!

朱元璋有可能靠著大軍團調動,後勤補給、兵力優勢等等方面,抵消八旗兵的兵種、單兵素質的優勢,但即便能贏,也會打的非常艱難。

時間調整到大明帝國建立,努爾哈赤稱汗的時候,朱元璋就贏定了。努爾哈赤就是一個殘暴的酋長,在雄才大略方面遠不及朱元璋,單靠女真不足百萬人口,根本不足以與大明對抗,朱元璋隨便一道聖旨,便能掃蕩巢穴,送努爾哈赤上山接著採蘑菇去。其實都不用明初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統帥的身經百戰的大明精銳,就是明末的軍隊,只要好好打仗,不參雜黨爭和文人欺凌等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清軍都很難戰勝他們。

清初唯一有能力的君主是皇太極,他或許有在朱元璋面前走兩個回合的能力,但是女真人口稀少,氣候惡劣,這些先天不足,註定了他們沒有和中原王朝一爭短長的實力。




野史專家99917


朱元璋和努爾哈赤,分別是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太祖。無疑,他們都是十分優秀的軍事指揮家。雖然兩者生活的時代相距二百多年,經過潛心分析,如果把清太祖定位為卓越的軍事家,那麼明太祖就近乎天才的軍事家。

下面,從六個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兩人的起點有高低



明太祖出生赤貧,他的父母逝世後,連一塊葬身之地都沒有。好心的鄰居劉繼祖借給他一塊墳地,他才得以把父母草草安葬。為了活命,他捨身出家皇覺寺,後又因為當地鬧饑荒,不得不做了化緣僧,以行乞度日。

在這種情況下,明太祖沒有接受一天的正規教育,並且長期衣食無著,他的體質應該也不會太強壯。

清太祖的生存狀態要好些。他的祖父覺昌安曾經是建州左衛的領袖,後來隨著建州右衛王杲的崛起,他的日子很不好過,就跟隨王杲一起混。

從史料記載分析,覺昌安和明朝很親,做生意很有一套,屬於沒什麼野心、“素食”的那類人。並且,他的身份屬於明朝派遣打入建州右衛的自己人。很可惜,在李成梁剿殺王杲兒子阿臺的戰役中,覺昌安和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在城破之時被明軍誤殺了。

努爾哈赤的生母在他十歲時過世,他受過繼母那拉氏的虐待,被逼到山上去挖人參、採松子。所以說,在他青少年時期,是喝著山泉水、啃著人參長大的,想必身體很棒。

《東夷考略》中說:“奴兒哈赤方幼,李成梁直雛視之。”
《建夷授官始末》中也說:“時努爾哈赤十五六,抱梁馬足請死,成梁憐之,不殺,留帳下如養子,出入京師,每挾奴兒與俱。”

從上面二則記載看,努爾哈赤在十多歲時曾有過被李成梁俘虜的經歷,他很會來事,搏得了成梁的好感。李成梁讓他做兒子們的侍讀,還帶他到京師去增長閱歷。

出於對努爾哈赤父、祖之死的愧疚,李成梁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努爾哈赤後來宣稱自己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其實,他那時已經是部落的首領,還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兩本書中涉取了豐富的軍事知識。

總之,相較於明太祖,清太祖的起點更高些。

第二,時代風芒不一樣

朱元璋就不多說了,在他的時代,那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百無禁忌,一馬平川。

努爾哈赤雖然說也十分牛,但他至少有剋星,這就是說傳說中的“一座城”、“一個人”。

一座城指的寧遠、一個人說的是袁崇煥。當年,愛新覺羅先生攜連克遼瀋七十城的餘威、兵鋒直指寧遠城。他碰到了一個生荒子,這個生荒子的心理素質很好,可著勁地架起紅夷大炮放。一個不小心,先生讓炮彈咬了,八個月後,含恨而逝。

而傳奇的寧遠城,不僅坑了清太祖,還坑了清太宗。以至後來吳三桂孤軍守寧遠,皇太極楞個不敢打,發動一系列的勸降攻勢。初步統計,僅勸降信就寫了不下二十封,清太宗還親自操刀寫了一封,因為明朝彼時還沒亡,吳三桂就沒怎麼理這些說客。

第三,工作效率不一樣

朱元璋25歲從軍,15年後,登基稱帝。同年,攻破元大都。

清太祖同樣是25歲起兵,經過33年的征戰,建立後金。有一點缺憾就是:至努爾哈赤身死,沒有搞定女真葉赫部,其鐵騎也沒有觸摸到明長城。

第四,明太祖的軍事指揮技能更全面



努爾哈赤終其一生,都是在陸地上叱吒風雲,雖然女真人也有漁獵的生存技能,但他沒有指揮過水戰。

朱元璋軍事生涯中的勝負手是鄱陽湖水戰。當時,陳友諒的戰艦大呀!

陳友諒戰艦“高數丈”、“上下三層,每層都可以騎馬來往”。在攻擊太平時,陳友諒直接將船開到太平城靠江的城牆邊,用短梯從容地爬上了城頭。另外,“這種戰船上下之間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上下面只隔一層木板,然而,下面卻聽不到上面的說話聲”,“這種設計非常科學,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還能保持動力”,“即便上面吃了敗仗,下面還是照樣會拼命”。

面對三倍於已的敵兵,朱元璋迎難而上,他先後運用了設伏、火攻等戰術,憑藉著悍不畏死的團隊,大敗陳友諒。

清太祖英武天縱,作為北方人,當他看到那些巨無霸的戰艦,應該會不太適應吧!

第五,明太祖征伐的難度更大

朱元璋統一天下,是從南往北打,這比從北往南打更難。為什麼呢?

主要是因為北方的地勢開闊、相對平坦。當具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和指揮才能時,平定北方推進速度快。一旦整合了北方勢力後,奪取南方就指日可待了。

歷史上有眾多從北往南打的成功案例,但從南往北打,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例,蔣先生勉強成功了一半。

南方勢力不容易整合,因為南方多丘陵地帶,並且山脈水網交織,各方勢力據險固守,沒有逆天的本領,成不了事。

第六,在將將的能力上,朱元璋更勝一籌



清太祖和明成祖有點像,打起仗上都喜歡親自動手,然而戰場無情,終歸有閃失的時候。譬如說努爾哈赤先生,因為有長白山人參打下的底子,身體健碩,67歲高齡都帶兵親征。

明太祖40歲以後,就不再御駕親征了,因為他培養了一大批可以獨擋一面的將才。

在洪武年間,明朝有8次北伐,先後使用的統帥型人才有:徐達、李文忠、馮勝、沐英、朱棣、藍玉、傅友德、唐勝宗、郭英等等。手下猛將如雲,真是讓人羨慕呀!

結語:

雖然明太祖和清太祖同歸太祖的級別,但其實差距挺大的。清太祖和明太祖之間,至少隔著五個人。

其一,皇太極,補上威服朝鮮這一課;其二,多爾袞,補上寧遠絕地這一課;其三,順治,補上入主關內這一課;其四,康熙,補上大型水戰這一課;其五,雍正,補上刷新吏治這一課。

以上,是我的真實想法。究我本心,很想誇誇清太祖,然而,實力它真的不允許呀,請恕我愛莫能助。


鏈天絕


朱元璋號稱得位最正的皇帝,沒有一點先天資本,赤手空拳打下大明王朝,把蒙古帝國瓦解並徹底消滅,明太祖朱元璋的軍隊是漢人軍事集團又一個歷史高峰,可與秦皇漢武並列。努爾哈赤被稱為清太祖,是清朝的開創者,其主要成績是建立後金政權,單論國家體量的話,明太祖朱元璋完虐清太祖努爾哈赤。

我們對比一下雙方的巔峰軍事力量,朱元璋巔峰時手下有武將徐達,湯和,李文忠,常遇春,藍玉等名將,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謀士有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等,手下更有近百萬久經沙場的戰士,尤其是對付蒙古騎兵,更是極為擅長,還裝備有水軍部隊。

努爾哈赤巔峰時期應該是建立後金時,手下武將有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穆爾哈齊,巴雅喇等人,人數雖然不少,但是知名度與朱元璋手下相比差上不少,我們暫且把武將這面與朱元璋並列,但是謀士方面實在找不出一位,可以與朱元璋方面匹敵的,僅有的一位謀士龔正陸,其文化水準實在不敢恭維,估計主動給李善長劉伯溫當學生,他們都嫌丟臉,連字都認識不全的人,卻被努爾哈赤請為謀士,從謀士這點同樣是努爾哈赤完敗。最後看一下兵力,努爾哈赤最重要的兵力是滿洲八旗兵,滿員編制的情況下最多不超過六萬人,從兵力上來說,努爾哈赤遠不如朱元璋。最後我們看一下後勤保障,朱元璋佔據中原和富裕的江南地區,糧草供應也遠勝於努爾哈赤,所以清初的努爾哈赤遇上明初的朱元璋,在絕對的實力差距下,努爾哈赤完敗。

及時明朝末期,朱元璋與手下武將謀士都不在了,在明朝國力最衰落的時候,努爾哈赤也沒能擊敗明朝邊關守將,事實上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在到順治,祖孫三代人的努力也沒能進山海關一步,還是明朝守將吳三桂主動投降引清軍入關的。


一個老男人歷史


這個題目,我覺得可討論性不大,大多數人會選擇朱元璋集團獲勝,大獲全勝。小編也不例外。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明朝末年軍隊將領的領兵能力比明初如何?明朝末年的軍隊戰鬥力比起明初如何?顯然明末是遠遠不如明朝的,明初的軍隊和將領都是戰場上浴血奮戰,經歷多次生死危難,最終僥倖存活的。

但是就是這樣遠遠不如明初的軍隊,是完全有能力與努爾哈赤的軍隊抗爭的,若非明軍高層領導,明朝朝廷朱由檢等人的不辨良善,恐怕努爾哈赤的軍隊並不是明朝軍隊的對手,因為即使朝廷拖後腿,後金終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都沒能打進山海關。當然最終清軍進入山海關,也並非戰鬥力強悍,而是吳三桂主動開門迎接,當然罪魁禍首到底是李自成,還是劉宗敏就說不清了,不過可以肯定,李劉二人,在戰略上是極度短視的。這大概也就是農民階級的劣根性吧。



所以終明朝一朝,軍隊戰鬥力都是十分強勁的,至於土木堡事變,還有明末的一系列事情主要問題出在領導層,既不是士兵的責任,也不是將軍的罪過,完全是冗雜的朝廷體制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時也命也,明末正逢小冰河時期,千里冰封,萬里銀裝素裹,過度的寒冷,消耗著人們的善良與醇厚,沒辦法他們必須吃飯。民以食為天,於是產生了大批農民起義,雲集影從,人數眾多,最終發展成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還是弱小的,並不那麼強大,真正的強大是在皇太極手中實現的,因此皇太極建立了大清國號,也是因為當時氣勢高漲。明初朱元璋的隊伍,擊敗了馳騁亞歐,所向無敵的蒙古鐵騎,擊敗了張士誠,擊敗了陳友諒,一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而來,他們的實力,後金軍隊是沒有資格與其相提並論的。


撫劍兮聽風


沃靠,努爾哈赤可能連骨頭都不剩了。明軍武將集團藍玉,常遇春,傅友德,徐達,李文忠,鄧愈,沐英,湯和,郭英。謀士集團劉伯溫,李善長,胡徫庸。假設雙方辦法薩爾滸之戰朱元璋鼎盛時期紅斤軍二十萬以上了明朝建立後明軍達到一百三十萬(朱棣起兵時北軍三十萬,南軍一百萬),努爾哈赤鼎盛時期八萬兵丁。明軍兵分兩路第一路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帶十五萬明軍。第二路朱元璋,劉伯溫,湯和,馮勝,郭英,帶二十萬明軍。第三路藍玉,沐英,胡徫庸帶十五萬明軍。努爾哈赤還是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打法,不管努爾哈赤遇到哪一路他也打不過吧。。。朱棣帶姚廣孝領五萬軍隊隨時支援其他三路軍隊。別說朱元璋了,朱棣那個時代努爾哈赤都成不了氣候,也就是欺負崇禎氣數將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