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僖山,又名戲山,海拔88.6米,原山體面積較大,由於近代開山採石,四周已形成四五十米高的懸崖峭壁,山體也變得狹小,東西僅長149米,南北寬84米。當地有諺語:“陡的像戲山一樣”,形容非常陡峭。目前,僖山已進行旅遊開發成僖山公園。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僖山全景圖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建設後的僖山景區大門

僖山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主峰東部的一座東西走向的小石山。相傳西周宋國第八代君主宋僖公葬於此而得名。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僖山公園廣場的宋僖公出行群雕

僖山同樣分佈著西漢梁王墓群,已發現併發掘了三座漢代墓葬,即僖山金縷玉衣墓(僖山1號墓)、王后墓(僖山2號墓)和畫像石墓。出土的寶貝數不勝數,其中僖山出土的金縷玉衣成為河南省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今天小編“芒碭赤子”首先介紹“僖山漢畫像石墓”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圖為十幾年前墓門老照片

僖山漢畫像石墓位於僖山南側山腰,與金縷玉衣墓和王后墓相距100餘米。1978年僖山村民取土時發現,同年進行了清理。墓內遺物雖早已被盜掘一空,但墓室結構完整,出土了十餘塊畫像石。該墓為東西向,墓門朝西,四壁用石條砌成牆壁,頂部用石條覆蓋,最後再覆以封土。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該墓由墓門、前室、耳室、中室及兩側室組成,室內總長5.45米,最寬處3.58米。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中室(主室)內複製的金縷玉衣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主室兩邊側室

該墓的畫像石主要分佈在前室四壁、墓門及門楣等部位,後室後壁和兩側室後壁刻有“十”字連環圖案,墓門門楣上浮雕二龍穿璧。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墓門門楣上浮雕“二龍穿璧”

石門上刻朱雀鋪首銜環,前室西壁為車行出騎圖,圖中有兩輛軺車,為雙輪,上有傘形車蓋,乘2人,圖中還有單騎7人,皆頭戴高冠,身著長袍,腰束博帶,其餘三壁皆刻神獸,東壁有麒麟、鳥面獸身和人首龍身獸:南壁有鳥面獸、龍頭虎身獸等,這些神獸姿態各異,活潑生動。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前室西壁為車行出騎圖

該墓畫像內容豐富,珍禽異獸、二龍穿璧等反映了漢代人們心目中長生不老、羽化昇仙的思想,車騎出行反映了墓主人來世仍然能夠榮華富貴,過著高官厚祿的生活。

“芒碭赤子”走進河南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

珍禽瑞獸圖

其雕刻採用剔地淺浮雕形式,即先把畫像的輪廓和細部刻出,然後把空地剔掉,這種畫像石既不同於南陽畫像石古拙豪放,又不同於密縣打虎亭畫像工整細膩。畫面佈局勻稱,線條疏密合理,粗細得當,被考古學家稱之為豫東漢畫像石的典型代表。它為研究漢代墓葬制度、建築藝術、石刻畫像藝術和漢代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注:請關注下編”芒碭赤子“下期報道”僖山金縷玉衣漢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