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包容、健康、負責任的金融才可持續普惠 2019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側記

在前不久召開的“2019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開幕式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出席並發表了主旨演講。周小川在講話中表示,從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來講,究竟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是直接給予好處,還是促進提高生產力,需要認真思考和釐清。只有提高生產力,特別是供給側的生產力,普惠金融才能夠做到可持續。

周小川同時強調了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性,特別是財務可持續性。他認為,金融機構應該與實體經濟是共生的局面,有了好的實體經濟就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務需求,同時也能保證金融服務的質量和合理的回報。

此次論壇歷時近三天,主題圍繞三個關鍵詞——包容、健康、負責任。《金融時報》記者在論壇期間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員理事會聯席主席兼秘書長貝多廣,他認為,普惠金融在我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同時,全球經濟發展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以純粹逐利為導向的資本邏輯正在轉向強調社會責任與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本次論壇提出“包容、健康、負責任”的金融,在中國的普惠金融領域倡導好的角度、好的理念,未來對於金融機構是否負責任、金融的需求方是否健康將會進入到可量化評價的階段。

貝多廣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既普又惠,而是包容性金融,它是與包容性增長相關聯的。它的核心就是要關注那些被傳統金融體系排斥或忽視的中小微企業和弱勢人群,把他們包容進一個普惠金融的生態體系之中。

在貝多廣看來,由於普惠金融服務的主要對象是“中小微弱”,所以普惠金融服務供應商都要崇尚負責任的金融,實施客戶保護和客戶賦能的原則。對於金融機構是否做到“負責任”的金融將建立一套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的內容安排與普惠金融的諸多原則存在相當的契合性。

浙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小龍認為,普惠金融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理順服務、風險和盈利三者之間的邏輯。他同時強調,做好普惠金融要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線上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線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尤其是社區治理、信用體系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未來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金融數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表示,普惠金融是為弱勢群體提供適當的、可負擔的金融服務,如果過度地給弱勢群體貸款,反而是雪上加霜。對於一些生活困難,缺乏經營能力的人群,可能更加需要普惠型的保險服務。他同時強調,在風險管理上,金融科技只是工具,不可能提高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也不可能提高還款人的收入水平。金融科技不會讓原本沒有貸款資質的人具備資質,也不能解決融資貴的問題和風險的根本問題。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程瑞提出了普惠金融的聚合模式。平安普惠的模式是連接市場上的資金方、增信方及獲客方,共同為客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程瑞表示,雖然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非常快,但還有大量線下諸如“夫妻店”的“微微企業”,其線下數據不足以支撐金融供給主體提供好的普惠金融服務,這就需要聚合模式去改善。

程瑞介紹,平安普惠在全國合作了二十多家商業銀行,還與一些信託公司合作,也植入了平安集團內外的保險資源,在全國合作了三家保險公司。這些聚合的目的就是通過這種增信來幫助沒有抵押物、相對缺乏資產、相對缺乏線上數據的主體提供金融服務。整合市場資源,真正給到小微企業提供可獲得的、足額的、適合的金融服務是普惠金融的一種趨勢,這需要藉助金融市場上多主體參與、多層次參與。

在此次論壇的閉幕式上,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表示,過去說商業是“一心掉在錢眼裡”,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得到有效改善。商業向善、金融向善、資本向善應成為一種趨勢,當資本向善的時候,社會就會向善。他認為,普惠金融和影響力投資是個非常有益的結合,而影響力投資既是金融的創新、投資的創新,更是公益的創新。影響力投資是公益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用公益的理念、商業的模式、金融的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