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NO.150

月靈/文

無論什麼原因,太原作為北都,一定有利於中國的發展,否則,她早已和衰落的李唐王朝一起,被碾入歷史的車輪中,灰飛煙滅。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你從太原走來


校/二氧化碳 畫/捕風者 圖/地緣谷


太原,古稱幷州(文中兩者交替使用),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美麗城市。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今天繁華的太原

歷史上,太原曾是唐堯、夏禹、西周唐國、戰國趙、西漢、十六國前秦、南北朝北齊、唐朝、五代諸國(包括封國、諸侯國)等的都城、別都。從春秋末期的晉陽城算起,太原市的“城齡”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千年古城太原,簡稱“並(bīng)”有“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美譽。

大唐北都

這與古代都城城址選擇的參考因素密切相關,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認為,都城的選擇主要由經濟、軍事、地理位置三方面的條件來決定的,英國地理學家柯立希在《大國都》一書中提出,建造都城時通常考慮以下三個因素:交通便利、糧食(包括水源)充足、便於防守,上述三點在長安城的建造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太原很好的滿足了以上三個條件,吸引了多個朝代在此建都。

就地理位置而言,太原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整體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東邊的太行山脈和西邊的呂梁山脈作為天然屏障保護著晉中盆地。大同盆地與忻定盆地、晉中盆地之間山川阻隔、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巍峨的太行山

山西北部歷來是遊牧民族或王朝的聚集地,因此,太原及其周邊通常是中原王朝重點部署的北國防線,忻定盆地北部的雁門關就是一個比較著名的關隘。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雁門關,“外三關”之一,位於山西省代縣以北20公里,雁門山中。

同時,太原城的水系非常發達,晉水、汾水、洞過水迴環穿繞在城中。城中遍佈大小湖泊池沼,水源充足。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奔流的晉水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汾河穿過太原

太原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成為都城選址的重要區域。《太原史話》中,將歷代王朝傾向定都太原的原因總結為“糧食多、民性強、地形險要的優越條件”。

真正使太原城達到“人生巔峰”是在唐朝,確切而言是武周和唐玄宗時期。

武則天執政後,將太原定為國之北都。唐中宗復辟後,為了廢除武周的文化與建制,恢復唐制,廢去了太原國家北都的地位,並將武則天改名的武興縣恢復為先前的文水縣。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武則天(624年-705年),自名武曌,幷州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唐玄宗即位後,恢復了太原的北都地位,並在天寶元年(742年),將北都升級為北京。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唐肅宗廢掉“京”字,將太原改回北都。此後,太原作為北都的地位一直保持到五代十國時期。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唐朝版圖

武則天設置北都

武則天設置北都的具體時間,存在天授元年(690年)和長壽元年(692年)兩種不同說法。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天授元年說”和“長壽元年說”歷來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各方學者基於資料與分析分別得出了自己的判斷。武漢大學齊子通博士認為,長壽元年(692年)置北都更加符合武周革命的過程與次第,顯得更為順理成章,合乎情理。而從中我們可以窺見武則天設置北都的初始動力與根本目的。

武則天設置北都的原因,比較常見的是以下兩種說法:一是武則天的家鄉情結,武則天的祖籍是幷州文水縣,在她稱帝后,出於家鄉情節,通過設置北都的方式來提升家鄉的地位。《通典》註文中說:“初,武太后長壽元年,以幷州後之故里,改為北都。” 比較直接的證據是武則天將文水縣改名為武興縣,並將祖籍改為“武興”,足以見得武則天的家鄉情結。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文水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汾河谷地中部,武則天祖籍所在地。

二是武則天希望加強河東軍事管理,防範突厥入侵。武周時期,正是後突厥帝國崛起擴張與興盛的時期。突厥人的兵鋒已經觸及河東地區中北部的朔州、蔚州、代州、忻州,直逼併州,形勢嚴峻。

唐朝面對外族的最主要力量是回紇、吐蕃和沙陀,三者實力

此消彼長、互相抗衡,當其中一方發展到足夠強大時,就會向北都發起衝擊,衝撞唐的防禦線,企圖以此為據點。實力較弱的大多歸附唐王朝。由此可見,設置北都對於鞏固邊防的重要意義。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上述兩項雖然是武則天設置北都的重要原因,但並非是決定性因素。一方面,隋唐時期,太原一直是北方的軍事重鎮,始終發揮著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作用。隋煬帝拜李淵為太原留守的目的之一就是“

北備突厥”。因此太原的軍事意義是無法忽視的,而這從太原的地理位置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兇猛善戰的突厥騎兵

另一方面,太原作為唐朝的龍興之地,李唐作為開國之君更有理由在幷州設置陪都,而現實並非如此。

因此有學者認為,武則天將太原設置為北都的根本原因不是家鄉情結和鞏固邊防,而是為了

推動以長安為中心的李唐政權向以洛陽為中心的武周政權的轉變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長安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洛陽

實際上,為了實現“天下中心”的轉移,武則天對長安和洛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改。第一,以洛陽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京畿建設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將洛陽周圍的臨近諸州都納入了王畿的範圍之內;第二,強迫關中數十萬戶遷徙洛陽;第三,對李唐的關中王畿進行分割,“分京兆置鼎、稷、鴻、宜四州”。這三個舉動都意在削弱長安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從而奠定自身政權穩定的基礎。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李唐以長安為都城,唐高宗時期,洛陽是唐的陪都。而武周政權以洛陽為都城,並稱其為“神都”。如果武周政權希望設置屬於自己的陪都,幷州自然是最佳的選擇。《新唐書》中記載:“武后大足元年,東都、北都、雍、荊、揚、益州置左右司馬。”可見,在武周時期北都,地位僅在東都洛陽之後。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太原

從農耕世界抵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整體戰略佈局來看,太原可以稱得上是洛陽最重要的北方門戶。如果聯繫到幷州防禦突厥的使命,武則天以之為北都,既能起到強化拱衛神都洛陽的作用,也突出了幷州作為神都洛陽北方門戶的地位。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拱衛神都洛陽

由此可見,武則天設置幷州為北都,根本目的是輔助洛陽建都,進而使其成為“天下之中”,以弱化長安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當然,軍事重地和家鄉情結也是促使武則天設置北都的兩項原因,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唐玄宗恢復北都

唐中宗復位後,撤銷幷州唐朝北都的地位。直到唐玄宗即位後,才重新恢復幷州北都的身份,並在之後改其為北京。唐玄宗將幷州再次設為北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幷州是唐玄宗的龍興之地。中宗景龍二年(708),李隆基以臨淄王的身份出任潞州別駕。李隆基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市)任職期間, 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他有德政,善待僚屬,愛護百姓,頗受當地人民的愛戴。

史書記載,李隆基在潞州時曾出現祥瑞之兆,“州境內有黃龍白日昇天。嚐出畋,有紫雲在其上,後從者望而得之,前後符瑞凡一十九事”。“黃龍白日昇天”當然可能是後人的臆造,但它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潞州是李隆基的發跡之地。正因為如此,唐玄宗每次北巡太原,都會在潞州停留一段時間。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北巡

第二,家鄉情結。開元十至十一年 (722~723) , 地方官要改修唐王室在太原的宗廟, 於是唐玄宗決定北上太原,並在《幸幷州制》中寫到:“今屬宗廟改修, 禮崇昭事,永言配享, 必在躬親。又眷彼晉陽, 是稱重鎮, 將陳詩以問俗, 式安邊而訓武。”唐玄宗決定巡行幷州以後,首先是恢復了太原北都的建制。

在北巡太原期間,唐玄宗宴請當地父老,甄別案情,釋放部分囚犯,免除當地五年賦稅。太原改回北都之後,唐玄宗又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再次巡幸北都。天寶元年(742),北都太原府,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一道改“都”為“京”。

第三,鞏固邊防。早在開元初年, 後突厥汗國衰落, 漠北諸族大量南下, 湧入太原以北地區,這對唐北部邊疆的安定形成極大的威脅。唐玄宗在太原設天兵軍,以張嘉貞為節度使,用以鞏固邊防。到開元十一年( 721),罷天兵軍,“以大同為太原以北節度使,領太原、遼、石、嵐、汾、代、忻、朔、蔚、雲十州。”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鞏固邊防的太原古城牆,易守難攻

唐玄宗重設北都用以鞏固邊防,能夠從唐北都中城的建築結構中窺其一斑。北都的中城並非是具有生活功能的普通城市,它更像是一座以防守作為主要功能的堡壘。具體而言,中城主要由兩座跨越河、聯結城垣的天橋與內部汾河上的橋樑構成。中城與東城、西城一起構成了北都的城垣體系。三者相互連接,同時相互呼應,對於城市的防禦功能意義重大。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唐代太原城

太原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成為都城選址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武則天、唐玄宗時期更是格外注重對於太原的打造。武則天出於建都洛陽,弱化長安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目的將太原設置為北都。唐玄宗基於龍興之地、家鄉情結、鞏固邊防等原因在中宗廢北都後,恢復太原的北都地位,並將其升級為北京。此後,太原作為北都的身份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

無論什麼原因,太原作為北都,一定有利於中國的發展,否則,她早已和衰落的李唐王朝一起,被碾入歷史的車輪中,灰飛煙滅


太原的“城齡”究竟多少年,文史月刊 . 張德一

古代都城城址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河北工程大學學報 . 自然科學版 . 謝雪寧

唐代北都與北方諸族,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 廖靖靖

唐北都中城地理環境略考,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樊曉劍

武則天設置北都時間及其背景考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 齊子通

王振芳. 略論唐玄宗北巡太原,史志學刊 . 何莉莉

唐北都中城地理環境略考,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樊曉劍

論歷史地理學對推進我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研究的意義和作用,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朱士光

唐陪都地位對太原城市文化的影響,太原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王尚義, 張慧芝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升為北都,太原如何助力武則天遷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