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自1644年,清軍被吳三桂引入關開始的逐鹿中原,一統天下的進程中,先後兩年撲滅李自成,18年後結束南明,38年後攻克臺灣。

步伐從未停止的清軍從1717年到1727年的十年之間,又相繼發生了定西藏之戰,定青海之戰,布爾哈屯之戰等戰役,收納青藏高原地區,完成西藏整個版圖的攻佔,此時整個清朝面對的只有虎視眈眈的西域地區。這個曾經在兩漢經營下日益壯大的地方,歷經千年洗禮發展,也有了與清朝分庭抗衡的能力。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歷史上在這個西域先後與清朝抗衡的有兩個軍閥。早期的是噶爾丹創建的準噶爾汗國,後期是英俄列強支持的中亞浩罕國軍閥阿古柏。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與之清朝對抗70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準噶爾汗國,而不是被左宗棠一年半擊敗的阿古柏軍閥。這個可以和清朝盛世鏖戰70年的汗國絕非一般,在清朝早期的戰爭中,70年的鏖戰,80多年的糾葛,百年的影響絕不多見,所以得仔細探究一下。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汗國的前世今生。

其實說起準噶爾,知道地理的朋友一定會想起在天山山脈的塔里木盆地上面就是準噶爾盆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的第二盆地,面積幾乎與日本差不多大,而這裡就是曾經雄踞中亞400萬平方公里的準噶爾汗國的腹地之所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汗國並不是突然產生的,只是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字,最為人熟知的可能就是瓦刺大明土木堡之變的主要締造者,俘獲朱祁鎮,直達北京門下。要不是于謙當機立斷的京師保衛戰,之後的大明存亡與否也就可想而知。後來瓦刺內部矛盾,互相清洗殘殺,傳統破壞,繼承人選,血脈糾葛,瓦刺日漸衰弱。準噶爾部屬於的衛拉特部為了更好的生存開始西遷。

西遷的衛拉特五部盟主固始汗1636年向後金臣服,1646年衛拉特各部首領22人向清朝確認主屬關係,繳納貢奉。直到噶爾丹的出現,整合部落,建立準噶爾汗國,四處征伐,開始了與清朝爭奪漠南漠北的土地和權力,攻入東蒙古,進入內蒙古開始了正面的交鋒。

清朝與準噶爾汗國交手的原因。

比較明顯的有兩點,一點是準噶爾汗國早期是向清朝臣服的,現在向清朝發起挑戰,侵略周邊各國,無非是一種背叛,不打擊不能服眾

;第二點就是侵犯了清朝的土地,不論是佔有東蒙古還是喀爾喀這個都屬於邊境作戰,後喀爾喀歸順清朝,整個外蒙古屬於中國土地,噶爾丹進軍內蒙古的時候,意味就不一樣了,這是侵略,何況自己的土地被侵犯。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然而更深層次的就得提到早期的清朝。滿清的立國之本是“

滿蒙聯姻”,這個努爾哈赤開始的維持近乎三百年的聯姻制度,對於清朝的統治,邊關的守護意義深遠,基本上就是維持穩定的基石,是不能被打破的。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而噶爾丹的目的就是進一步統一蒙古各部,重現成吉思汗的無上榮光。這無異於衝擊著整個清朝的國策,摧毀“滿蒙聯姻”制度的穩定。

這是兩個帝國的利益衝突,更是決定一個王朝的生死,準噶爾汗國在激發清朝的內部矛盾,沒有蒙古各部的漠北,光靠自己的八旗二十萬人馬無法駕馭整個龐大的中國,所以這是個關乎清朝生死的抉擇,所以才會有近七十年的戰爭,八十多年的糾葛。

為什麼清朝會用了七十年才平復?

在整個清朝的攻掠史上,七十年絕對是個很長的時間,而且對付的僅僅只有75萬人口,5萬常備軍的國家,更是顯得時間久遠,甚至出現多次數萬人全軍覆沒的記錄,與此同時對面還有虎視眈眈的沙俄,這個七十年對於清朝而言漫長,又迫在眉睫,他既要通過這一戰收復西域,也要通過這一戰繼續維持“滿蒙聯姻”國策,逐漸增加整個清朝的能力,更要通過這一戰宣示主權和權威,然而這一戰維持了近七十年,或許康熙,雍正自己也沒有想到1688年開始的戰爭一直到1758年才結束。

地理位置限制。

清軍面臨著中原王朝對於遊牧民族的一樣子得困境,糧食運輸,地理環境的陌生,易被埋伏,更讓士兵士氣衰退。

古代戰爭擒賊先擒王其中有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軍隊喪失士氣,紀律。這些對於初來乍到的清軍極其不利。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與此同時與江南地區相比就是氣候溫差,內陸的西域晝夜溫差大,這種氣候是最難克服的,夏季高溫近五十度,冬季平均零下二十度,這樣的環境是不能戰鬥的,加上平時氣候溫差,“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麼形象,平叛絕非易事。

氣候決定著很多。就像項羽和劉邦楚漢爭霸,劉邦數十萬軍隊功虧一簣,僅剩十幾人,被追擊之時,被突然的狂風所救;明朝李景隆眼看就要消滅朱棣父子,突然降溫,北平一下子變成冰城,南方的李景隆一下子被北方的朱棣擊敗,瞬間逆轉。而清軍早期是無法克服溫差大,水少的西域環境,何況還要時常注意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塵暴威脅,涉地未深的清軍根本無法感知,哪怕直到也無法逃脫,沒有綠洲,只有乾旱和枯竭,這完全是考驗一個士兵整個的適應能力和將軍的學習能力。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汗國的本身發展與實力,俄國的武器援助。

準噶爾汗國這個75萬人口,5萬常備軍的國家,看上去不值得一提,然後他在輝煌時期也曾經雄踞中亞,佔地四百多萬土地。先後滅亡察合臺汗系的葉爾羌汗國,遠征西藏,抵擋俄國侵略,迫使俄國承認其地位。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為什麼這麼強悍呢,不得不提及準噶爾汗國的改革。一是統一文字,取代之前的蒙古文,從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二是長時間的鍛鍊,春天射獵,夏天軍事訓練,四季都為兵,沒有任何消極想法,不為一點點勝利而自得意滿;三是強大得騎兵隊伍,三萬騎兵既有原始得蒙古騎兵色彩,又有帶火絨的火繩槍,加上俘獲得俄國工匠,瑞典軍官給予了準噶爾汗國走向火器進程的新世界,這個裝備著火器的騎兵在與東蒙古和哈薩克的戰爭屢屢獲勝,與清朝也勝負參半之後準噶爾對於火器的痴迷近乎是全部,接近百分之四十的軍隊全部裝備火器,這些武器設備均來自俄國,包括後期的阿古柏的武器也來自俄國。總的來說騎兵質量比清朝的質量高,火槍也不次,唯一缺乏攻城利器大型火炮。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總結

為什麼花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年才平復準噶爾汗國?

之後乾隆為什麼可以滅掉準噶爾帝國。表面是天災人禍,準噶爾內部的天花雪災積壓,內部糾紛戰亂,更多的是長時間的戰爭消耗,75萬人口的國家與大清消耗七十年,所需絕非簡單的數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清朝早期康熙一直注意在平定三藩戰爭,無力管轄西北地區,何況長途跋涉絕非易事,所需要的糧食運輸也非少數,直至乾隆時期準噶爾內部問題,很多部落紛紛倒戈,汗國岌岌可危才促成整個遠征的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