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行遊屏南】屏南古兵防概要

屏南古兵防概要

昔古田縣界連四府九縣,幅員遼闊,後來闢為屏南縣的北路橫溪裡、新俗裡、移風裡等三個裡(裡為村民自治建制單位,縣下設裡,裡下設都,都下設保),幾千年來,都被視為化外之地。這裡層巒疊嶂,山高林密,極其貧窮與閉塞。山民不服教化,逃避徭役賦稅,藏奸納惡,盜匪橫行,一直與古田縣主體格格不入。周邊人都稱這一帶人為“裡頭人”,視“裡頭”為龍潭虎穴,輕易不敢深入。從新石器時代(屏南人文歷史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是新石器時代)至明朝中葉,這裡都是被朝廷遺忘的角落,政權和政府武裝力量近乎空白。偏僻和貧瘠,被人遺忘,也因此避免了中華大地上歷史以來無窮無盡的戰亂與兵災,從這個角度來說,屏南歷史上一直是一個世外桃源。明天弘治年間,北路三里境內發現了銀礦、赤鐵礦等,為了保護礦產開採,政府開啟了這一地區的駐軍歷史。

是金屬光澤,吸引了官方的眼光第一次投向這塊土地。是銀子的味道,吸引了封建王朝政權這一匹貪婪的狼。

明朝設隘屯田

明朝軍事力量大致可劃分為京軍、邊軍、地方軍等正規軍。地方軍中還有民兵,就是軍籍之外,由地方官府管理使用的、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一般稱為民壯、義勇或弓兵、機兵、快手等,遇有戰爭,常被召出征,戰爭結束仍回原址。

明弘治五年(1492),新俗裡二十九都(今壽山鄉一帶)開辦寶興銀場,隨之銀子滾滾而來的是各種利益的紛爭,治安問題日益尖銳。有鑑於此,大明政府派100餘名官兵駐守保衛。這是屏南縣境內歷史以來的首次駐軍,雖然是隻有100名士兵的軍隊,但在屏南軍事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似乎駐軍保衛的是銀子,而不是人民。

正德二年(1507),古田縣在杉洋設捕盜館,編派機兵91名駐守聽用。同時,福州府分派閩清兵5名、壽寧縣兵9名、羅源縣兵10名、建安縣兵16名、寧德縣兵16名、南平兵16名、政和縣兵17名、連江縣兵20名(計200名),駐守古田縣城及各險要之處。也是這一年,古田縣於寧德、古田交界的天湖山(現屏南黛溪鎮天湖自然村後)設仙胡隘,這大概是北路三里(現屏南所轄地)歷史上首個正式軍事機構。

嘉靖二年(1523年),移風裡三十一都遊家銀坑(今屏南嶺裡附近)周馬良聚眾“作亂”,旋即被政府派兵剿滅。參政魏啟奏派官兵100名把守遊家銀坑。嘉靖十一年夏,州府派李千戶、李巡按和參議等親臨開採,至隆慶五年(1571年),銀礦採盡,礦場關閉,但這100名駐軍仍在此地駐紮了近十年才撤走。嘉靖年間,為防倭寇襲擾,古田縣還募兵170名,用於守城,其中50餘名,分駐境內相關水陸汛地。同時,在杉洋設巡檢司,統機、弓兵30名,以防緝奸盜。

明萬曆十七年(1589),轄內新俗裡二十八都張廷稀倡亂,都民吳希堯呈請院、道、府、縣查議,設兵分隸。軍門、道、府議定在雙溪設公館(歷屬杉洋捕盜館管轄)、建教場。同時,古田知縣沈志文於北路三里境內4處險要道口增設前墘、嚴家洋、禹溪、分水4個關隘,關隘配置滾石、檑木等,派士兵百名(新募61名,杉洋調撥39名,稱之為弓兵或機兵)駐守設防,由一名縣同知統轄。除了守隘兵壯外,還在主要村莊及通道要口設置堡、寨,各堡由鄉丁民壯把守,相互呼應,以聯防四方(明朝除了國家地方駐軍外,還有州縣和民間自行設立的營、堡、寨、哨、卡、閘、關、口等準軍事性質的武裝實體)。

【行遊屏南】屏南古兵防概要

明朝古田縣北路三里關隘分佈圖

前墘隘位於古田、周寧、蕉城三地交界處,即今屏南縣前墘村外與洪口交界處。據說後來有小股倭寇從霍童北上進犯,守關士兵與軍民據此關隘之險擊退倭寇。分水隘位於今屏南縣嶺下風水頭自然村西北,扼古田、政和兩地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禹溪隘位於雙溪鎮下村外500米的屏南與政和交界處,是守衛古田、政和兩縣的重要隘口。嚴家洋隘在屏南與周寧交界處的宜洋村北。嚴家洋古稱倪家洋,即現在的鴛鴦溪景區門口的宜洋村。

還是因為偏僻和貧窮,無法實施有效管理,雙溪公館留不住駐館士兵,有了當了逃兵,有關係的則在公館掛個名,身體卻在古田縣城逍遙。鑑於無法對雙溪公館實施有效管理,萬曆二十九年,杉洋、雙溪二館機兵中的91名和連江縣兵9名被裁革,二館僅餘兵100名,用於守衛境內各處關隘。

明朝地方駐軍還實行屯田制。所謂屯田,是漢以後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由政府直接組織經營的一種農業集體耕作制度,利用兵士在駐紮的地區種地,或者招募農民種地。明朝在北路三里亦有屯田,如萬曆三十一年,在二十二都設包地屯、中橋屯,在二十四都設下莊屯,在三十一都設寶興屯(今王林村附近)、浙洋屯(在今浙洋村),在三十四都設大溪屯。

清代防汛

清朝地方駐軍實行防汛制度。所謂“汛”,原指江河定期的漲水。防汛,就是在江河漲水時期採取戒備措施,預防洪水氾濫成災。後來,防汛引申為一種兵制,千總、把總、外委所統率的綠營兵均稱“汛”,其駐防巡邏區稱為“汛地”。汛下分設塘、鋪(墩)。汛、塘、墩(鋪)即形成一個地方的基本防汛格局。但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地方設汛、塘、墩(鋪)三類,汛下設塘和墩(亦稱鋪,北方稱堡),駐在範圍大的稱為塘,小的稱墩(鋪)。但也不完全是這樣,各地的汛、塘、鋪的建制及隸屬關係不盡相同。

清代的綠營以千總把總等弁分領汛地,汛地內設大大小小的塘墩,星羅棋佈於關津要隘及要道通衢,官府在行政區邊界和各險要處設防汛兵駐守和往來巡防,緝捕匪類、維護治安、守衛地方,其功能類似於今天的解放軍武警部隊。

順治四年(1647),漈頭土匪張良瑞率眾攻打前塘村,前塘淪陷,被燒成廢墟。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謀反,長橋村民避亂於龍升峰寨,被圍。其時,北路三里尚無政府軍駐紮。水口守將劉國興率兵,從龍江水路開進長橋,擊退敵軍。這是屏南歷史以來有記載和傳說的兩場最大的“戰役”。

屏南設縣初期,縣令沈鍾配合綠營駐軍,設計了以縣城雙溪為中心,以通向縣外6條要道為枝幹的屏南防務系統,全縣戰守兵160名(百總2名,管隊3名,紅旗3名),其中的83名為防縣步戰守兵(守城士兵),由1名經制把總率領;其餘77名步戰守兵,由兩名外委把總帶領,分駐甘棠、嶺頭二汛,二汛的駐地分別在甘棠塘、嶺頭塘。全縣共設東、南、西、北、西北6路22塘(其中4塘在古田縣境內),每塘汛兵在3-5名之間,塘扼邊界及主要道路險要關隘處。此佈防體系建立後多年延續,直至光緒庚子年後,因實行新政,汛兵有所裁減。

【行遊屏南】屏南古兵防概要

清朝屏南境內塘汛分佈圖

東路:七房溪塘,汛兵3名;前墘塘,汛兵5名。

西路:分水頭塘,汛兵5名;上樓塘,汛兵5名,楊厝壑塘(今路下鳳林),汛兵3名;嶺頭塘,外委把總一員,汛兵5名。

北路:青洋塘(現深洋)汛兵5名,塘屋5間,今尚存。

東南路:上漈頭塘,汛兵3名;碑嶺塘(今熙嶺),汛兵3名。

西北路:下山口塘(位於屏南、政和、建安三縣交界處,由三縣共管,三縣汛區輪流抽派汛兵5名值守,三月一換)。

南路:隴村塘(今龍源),汛兵3名;棠口塘,汛兵3名;上洋頭塘,汛兵5名;溪坪塘,汛兵3名;梨坪塘,汛兵3名;巴地塘,汛兵3名,甘棠塘,外委把總1員,汛兵5名;梅花地塘,汛兵5名;古田縣境內的虎達塘,汛兵3名,嵩洲塘,汛兵3名;石洋壩塘,汛兵3名;教場門塘,汛兵3名。

鋪驛傳遞

屏南沈鍾首志載:“按舊制:十里一鋪、五里一墩。今屏邑每鋪皆越二十餘里,又多嶺層巒,往來匪易,且毋分雨夜奔馳,傳遞役最勞苦,為之上者,所當留心體恤者也。”屏南設縣後,共設立8個鋪,分別為:縣前鋪,司兵5名;棠口鋪(原設在龜溪,因逢大雨時,棠溪常暴漲,阻滯公文,因此改設於棠口),司兵3名;長坋鋪,司兵3名;梨坪鋪,司兵3名;浙洋丫鋪(今浙洋),司兵3名;梅花地鋪,司兵3名;官州鋪,司兵3名;石洋壩鋪,司兵3名(官州鋪和石洋壩鋪在古田縣境內,但歸屬屏南管轄,為屏南服務)。

從屏南的汛、塘、鋪分佈來看,境內的8個鋪都設在縣城雙溪至福州府的官道上,而不是分佈在全縣各處,也非設在地勢險要處,且棠口鋪、梨坪鋪、梅花地鋪等屏南南路的塘的棠口塘、梨坪塘、梅花地塘駐地重疊;屏南舊志中,皆將鋪列入《驛傳》章,而非《兵制》章。因此,可以推斷出,至少從屏南來說,汛塘、與鋪是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體系,也就是說,屏南的綠營防汛系統只設汛、塘兩級,而鋪則是屬於郵驛系統,即由驛道、驛站構成的通訊系統,主要功能是接待過往官員、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等,這從屏南乾隆年首志裡的“毋分雨夜奔馳,傳遞役最勞苦”的描述中也可印證——特別是“傳遞”二字,已明白告訴我們鋪的功能。而從舊制“十里一鋪,五里一墩”的記載來看,墩與鋪應該屬於同一系統,墩比鋪小,或者墩隸屬於鋪。

浙洋丫鋪,大約在今浙洋村址的東北角,一個叫做“佛殿埡”的埡口邊,位於古時屏南縣城通往古田縣、福州府官道上,如今的省道202線從埡口穿過,覆蓋了這一段的古官道。“丫”是“埡”“隘”的方言,浙洋埡背靠浙洋平地,面對的是一個近2公里長的長嶺,正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

【行遊屏南】屏南古兵防概要

清朝屏南縣鋪遞分佈圖

民間治安武裝

明清直至民國,地方除了政府地方駐軍外,還有許多民間武裝力量存在,維持或輔助一方治安,但這些武裝力量也時常卻成為擾亂一方治安的匪盜。

明朝正德年間以後,隨著衛所軍制的廢弛以及東南沿海倭寇的活動加劇,為了抵禦倭寇,沿海省份地方鄉村修築城牆,建設武裝隊伍,出現軍事化趨勢。

屏南山險林密,最易於土匪嘯聚,境內匪幫眾多,為了抵禦土匪侵擾,許多村莊有了民團組織。特別是清末和民國,國內局勢動盪,戰亂不停,兵匪橫行,地方豪強趁勢崛起,組建自己的武裝,購買槍支,修築城牆、寨堡等,成為一方不容小覷的力量。如民國末年的古廈民團、擁有40多條槍,漈頭民團、康里民團、嶺下民團等,都擁有相當大的實力。民團除了保衛村莊外,也經常因為利益和恩怨而相互攻打。如今屏南境內仍有許多民間自衛的寨堡遺蹟留存,如漈下、謝坑的城門;漈頭村原有非常完整的城堡系統,上世紀中期毀壞;北墘、羅沙洋、漈頭等村炮樓(崗樓)仍保存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