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官府為了防範“馬賊”,長春之城就此誕生了,共設置大小城門12座

官府為了防範“馬賊”,長春之城就此誕生了,共設置大小城門12座

城是用城牆圍起來的地域,用於防禦,城牆為城市的守護者。寬城子在長春廳遷來之前,只是一個由大大小小的農家院落組成的較大村落,一個集鎮而已。因為地處柳條邊外墾區的中心,加上伊通上能通過小型民船,這裡逐漸成為商賈雲集的中心。當時,這裡除了自然形成的集市以外,既沒有寬敞的馬路,也沒有城牆,當然也就沒有城門了。

官府為了防範“馬賊”,長春之城就此誕生了,共設置大小城門12座

1825年,長春廳由長春堡遷至寬城子後,這裡成為政治、經中心。 商業開始興盛起來,各墾區的農產品,東部山區的木材、山貨,本地的農具、 車具、馬具、油料、燒酒等,以及關內的布匹雜貨都集合到這裡,其中的“馬市”尤為出名,內蒙古的馬牛羊都到此出售,隨之興起的還有錢莊、當鋪、旅店、車馬店、 貨棧和鏢局等, 商業的繁榮使寬城子迅速成為這個地區的商業、交通中心和財富的聚集地。但是, 隨著商業的繁榮,這裡也成為各路農民起義軍攻擊的目標,當時比較有名的是馬傻子(馬振隆)領導的 農民起義軍,被稱為“馬賊”。據《長春縣誌》載:“同治四年〈1865年〉, 馬賊竄擾,由商民捐建,築板為牆,高一'丈餘,週二十里,門六:東曰崇德, 南曰全安,西曰聚寶,北曰永興,西南曰永安,西北曰乾佑。池深一丈。” 後來又修築了六個小門,這樣,共設置了大小城門12座。

官府為了防範“馬賊”,長春之城就此誕生了,共設置大小城門12座

當時,官府為了防範“馬賊”對商埠地的襲擾劫掠,動員商民捐款築城, 最初人們採用木板夾泥土築成木板牆,以及把農家和商鋪的院牆連接起來築成一道城垣。所以,當時的城牆各種材料混雜,有土坯牆、木板牆,也有磚牆。 最初城牆高3米,城牆外是護城河,城北是在牆外挖深寬各3米的壕溝做護城河,城東南是利用伊通河,西南是利用黃瓜溝、興隆溝做護城河。後來, 逐漸把木板牆改為更加堅固的夯土牆,以及城門兩翼的磚牆。

官府為了防範“馬賊”,長春之城就此誕生了,共設置大小城門12座

城牆的走向為南起現大馬路南端,向西經全安街至民康路,向西北沿民康路南至西三道街折向北,過四道街、平治街至大經路與長春大街交會處, 再沿長春大街南側向東,穿過大馬路、永長路到達東門裡路後折向南,沿伊通河西岸臺地向西南至大馬路南端,全長約10千米。到20世紀初,隨著鐵路的開通和商埠地的開發,城牆已阻礙了城市的發展,1912年,首先拆除了北城牆,到1952年,隨著東城門的拆除,城牆也消失在歲月的煙塵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