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東莞石排鎮最早建立的村是哪個?名字有什麼來頭呢?(二)

受篇幅所限,此篇再接著講石排鎮各村的村名由來歷史。


九、田邊村

田邊位於石排鎮西部。因村建於水田邊一土坡上,故得田邊名。東與李家坊、橫山村相接,南與中坑村為鄰,西與燕窩村接壤,北與博羅縣園洲鎮隔江相望。總面積4.2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的7.5%。

田邊邊始建於明樂元年至七年(1403~1409年),至2009年有600餘年。明代,田邊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都轄。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轄。民國初期,屬東莞縣第二區雲山鄉轄。建國初期,屬中坑鄉轄。1957年,屬石排大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管理區改稱行政村。至2009年底,田邊轄田邊、水吉、石貝、盤嶺、鯉魚洲5個自然村分設5個村民組。

田邊村最早由王姓遷入居住。之後,其他姓氏陸續遷入。至2009年,全村人口蕭(肖)姓人口最多,其餘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胡、鄭、王等18個姓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總人數1760人,其中男862人,女898人。2009年,戶籍人口613戶2093人,其中男1041人,女1052人;外來人口3150人。另有海外華僑50人,港澳臺胞800人。


十、下沙村

下沙位於石排鎮南部,原為大片河灘,灘的末端為漁船停泊處,漁民稱此處為“沙角尾”;又因漁民經常在沙灘修補漁網、桅裡,故名“沙補裡” (後寫成沙寶裡),分上沙和下沙,因村居下方,故得“下沙”名。下沙東與企石鎮南坑村相接,南與橫瀝鎮新四村、月塘村為鄰,西與廟邊王村接壤,北與福隆村相連。有龍崗大道下沙段、石橫大道、下沙大道貫穿全境,縱橫交錯。總面積3.4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6.07%。

下沙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距2009年有501年曆史。明代,下沙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轄。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轄。民國初期,屬東莞縣第二區福溪鄉轄。建國初期,屬龍崗鄉轄。1957年,屬石排大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8年8月,管理區改稱行政村。至2009年底,下沙轄有下沙、上沙、楊屋、劉屋4個自然村,分設4個村民組。

下沙村最早由陳氏

遷入居住,後其他姓氏陸續遷入。至2009年,全村人口王姓最多,其餘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楊、劉、鍾、陳5個姓氏。建國初期,全村人口1250人。2009年,戶籍人口762戶2583人,其中男1297人,女1286人;外來人口350人。另有海外華人華僑5人,港澳臺胞507人。


十一、沙角村

沙角位於石排鎮東部。東與企石鎮莫屋村接壤,南與福隆村相連,西與黃家壆村為鄰,西北與赤坑村相接,北與東江河相依,石崇大道、金沙大道貫穿全境。沙角村東西寬約2公里,南北長約1.8公里。總面積3.46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的6.18%。

沙角明正德四年(1509年)立村,距2009年有500年曆史。明屬文順鄉第四都轄,清屬東莞縣轄,民國時期屬石排鄉轄,建國後屬黃家壆鄉轄。1957年,屬石排大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管理區改稱行政村。至2009年,沙角轄有新圍、村頭、木丁、上圍、下圍、村尾6個自然村。

沙角村最早由黃氏遷入居住。隨著時代變遷,其他姓氏逐步遷入。至2009年,戶籍人口仍以黃姓為主。建國初期,全村人口1100人。第一次人口普查,總戶數320戶,總人數1300人:其中男650人,女650人。第二次人口普查,總戶數390戶,總人數1450人:其中男740人,女710人。第三次人口普查,總戶數460戶,總人數1800人:其中男930人,女870人。第四次人口普查,總戶數520戶,總人數1950人:其中男990人,女960人。第五次人口普查,總戶數600戶,總人數2100人:其中男1080人,女1020人。2009年,戶籍人口717戶2500人,其中男1290人,女1210人;外來人口4500人,其中男2000人,女2500人。華僑華人13人,港澳同胞500多人。


十二、黃家壆村

黃家壆,原名霞霧坑,又名霞溪村。因村民姓黃,自築堤壆防治東江洪水,故得今名。位於石排鎮東北部,東與赤坎村相接,南與福隆村為鄰,西與水貝村接壤,北與向西村相連。主要道路有黃家壆大道、工業區北路、東盛路南、東盛路北、公交路、長湖路、上圍路、下圍路,以及即將建成的向沙大道。黃家總面積2.5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的4.5%。

黃家壆於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立村,距2009年有499年曆史。 明代,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轄。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轄。民國初期,屬東莞縣第二區石排鄉轄。建國初期,屬黃家壆鄉轄。1957年,屬石排大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管理區改稱行政村。至2009年底,黃家壆轄1個自然村,設1個村民組。

黃家壆村最早由黃姓遷入居住,隨著時代變遷,其他姓氏也陸續遷 入。至2009年,戶籍居民中,有51個姓氏。之前,梁姓改為黃姓,鍾姓遷出。建國初期,全村人口800人。2009年,戶籍人口575戶1905人,其中男965人,女940人;外來人口5200人,其中男3752人,女1448人。另有,海外華人華僑45人,港澳臺胞780人。


十三、燕窩村

燕窩位於石排鎮西部,由於村莊形似鳥窩,又處紅石山下,故名石下村。明大學士王應華*遊覽至此,據形取名,改稱燕窩。燕窩東與中坑村、田邊村相接,南與茶山鎮塘角村接壤,西與茶山鎮博頭村、石龍鎮西湖居委會相連,北與石龍鎮王洲、博羅縣石灣鎮隔江相望。東江從村北經過,石排大道、太和西路、燕窩大道等貫穿全境。燕窩村呈鳥窩狀分佈,東西寬約2.8公里,南北長約1.6公里,總面積4.5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8%。

燕窩於明萬曆三十年(1603年)立村,距209年有406年曆史。明代 燕窩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都轄。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轄。民國初期,屬東莞縣第二區雲山鄉轄。建國初期,屬中坑鄉轄。1957年,屬石排大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改稱行政村。至2009年底,燕窩村轄南邊、西邊、水圍3個自然村,分設3個村民組。

明萬曆年間,王氏遷入燕窩居住。之後,其他姓氏也陸續遷入。至 2009年,全村人口王姓最多,其餘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邱、袁、高、蔡、陳、劉、李、張、梁、聶等64個姓氏。建國初期,全村人口600人。2009年,戶籍人口504戶1698人,其中男843人 女855人;外來人口約8000人,其中男4460人,女3540人。海外華人華僑約20人,港澳臺胞約1000人。

*王應華,字崇闇,號園長,石排埔心上汴村人氏。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東閣大學士等。後期小編會繼續講述更多的故事。


十四、廟邊王村

廟邊王位於石排鎮南部,因居於紅聖廟旁,故得名廟邊王。東與下沙村相接,南與橫瀝鎮月塘村為鄰,西與太和社區、谷嚇村接壤,北與石排村相連。廟邊王道路縱橫交錯,其中王仲銘大道貫穿全境。廟邊王呈方形狀分佈,東西寬約2.35公里,南北長約2.48公里,總面積3.73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6%。

廟邊王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9年),至2009年有400年曆史。 明代,廟邊王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轄。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轄。民國初期,屬東莞縣第二區石排鄉轄。建國初期,屬石排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管理區改稱行政村。2009年,廟邊王轄利屋、沙逕、廟一、廟二、廟三5個自然村,分設5個村民組。

廟邊王村最早由王姓揭陽縣*遷入居住。隨著時代變遷和通婚嫁娶,其他姓氏也陸續遷入。至2009年,在戶籍居民中,王姓最多,楊氏次之,其餘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利、劉、黃、陳、鄭、周、阮,總計61個姓氏。建國初期,全村人口1200人。至2009年,戶籍人口666戶2335人,其中男1140 人,女1196人;外來人口8100人,其中男2870人,女5230人。另有海外華人華僑4人,港澳臺胞449人。

*有廟邊王祠堂對聯,一以鏡鑑:

避寇出潮州,揭縣遷居,木本水源,永繼三槐世澤

為官來莞邑,龍崗立業,支分脈派,長存兩晉家聲


十五、水貝村

水貝村位於石排鎮北部,因村立於文屋園村後面,原稱“背底圍”,後因地勢較低、屢遭水患而得名。東與福隆村相接,北與田寮村為鄰,西與橫山村接壤,南與石排村相連。境內主要有海仔河等流經。石崇大道、石洲大道貫穿全境,交通便利。水貝村呈三角狀分佈,東西寬約2.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總面積4.8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8.5%。

水貝村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10年),至2009年有399年曆史。明代,水貝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轄。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轄。民國初期,屬東莞縣第二區石排鄉轄。建國初期,屬石排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管理區改稱行政村。2009年,水貝村轄李屋、廖屋、鄧屋3個自然村,分設3個村民組。

水貝村最早由袁姓遷入居住。之後,其他姓氏也陸續遷入居住。至2009年,全村戶籍人口數鄧姓最多,其餘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李、廖、袁、吳、盧、鄒等6個姓氏。建國初期,全村人口2326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總戶數762戶,總人數2823人,其中男1401人,女142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總戶數846戶,總人 數3045人:其中男1532人,女1513人。2009年,戶籍人口910戶3198人。

水貝鄧氏和有名的福隆鄧氏祠堂同有一句:

南陽世澤

高密流芳


十六、李家坊村

李家坊位於石排鎮中心區。東與埔心村相接,南與塘尾村相鄰,西與田邊村接壤,北與橫山相連。李家坊公路縱橫,李橫大道、石排大道、太和路和龍崗大道貫穿全境。李家坊呈長筒靴狀分佈,東西寬約0.7公里,南北長約1.5公里。總面積1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1.7%。

明萬曆三十七年(1610年)立村,距2009年有399年曆史。明代,李家坊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都轄。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轄。民國初期,屬東莞縣第二區雲山鄉轄。建國初期,屬埔心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管理區改稱行政村。2009年,李家坊轄1個自然村。

李家坊村最早由李姓遷入居住。隨著時代變遷,其他姓氏也隨之遷 人。至2009年,全村戶籍人口數李姓最多,其餘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為王、鄧、黃、陳、鍾、利姓氏等44個。建國初期,全村人口400人。至2009年,戶籍人口906人,外來人口4000人,海外僑胞約15人,港澳同胞156人。


十七、田寮村

田寮位於東莞市石排鎮北部。因先民屬隔江相望的博羅縣園洲鎮下南村人,渡江開荒墾田搭寮居住,故得名田寮。田寮東與向西村相鄰,南與水貝村相連,西與埔心、橫山村接壤,北與園洲鎮下南村隔江相望。東冮南堤公路、石橫公路、廣汕高速公路、石洲大橋穿越境內。田寮村呈長形狀分佈,東西寬約2公里,南北長約1.6公里,總面積3.3平方公里,佔石排鎮總面積的5.9%。

田寮始建於清雍正四十七年(1709年),距209年有300年曆史。清初咸豐年間,田寮村屬東莞縣轄。民國初,屬東莞縣第二區雲山鄉轄。建國初期屬龍崗鄉管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管理區改稱為行政村。至2009年,田寮村轄田寮一村、二村、三村3個自然村,分設為3個村民組。

田寮村最早由陳姓遷入居住。隨著時代變遷和嫁娶通婚等影響,其 他姓氏逐漸遷入。至2009年,全村戶籍人口姓氏數陳姓最多,黃姓次之,其餘依人數排序分別是王、葉、鄧、梁、李、朱等姓氏54個。

東莞石排鎮最早建立的村是哪個?名字有什麼來頭呢?(二)

地圖中東江北岸為博羅縣園洲鎮下南村,南岸為田寮村


十八、橫山村

橫山位於石排鎮西部,因地處石排水入口處,故名“橫閂”,後把“閂”改為“山”。橫山東與水貝村相接,南與埔心村為鄰,西與田邊村接壤,北與博羅縣園洲鎮隔江相望。橫山村東西寬約2.4公里,南北長約1.5公里,總面積3.5平方公里,佔全鎮總面積的6%。橫山既是石排重要的水路運輸碼頭和貨物集散地,又是石排大道、李橫大道、石崇大道的過境地。村

橫山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1年),至2009年有148年曆史。清代咸豐年間,橫山屬東莞縣轄。民國初期,屬東莞縣第二區雲山鄉轄。建國初期,屬龍崗鄉轄。1958年,屬企石人民公社轄。1961年,屬石排人民公社轄。1983年,屬石排區轄。1987年4月,改鄉為管理區。1999年7月,管理區改稱行政村。橫山村轄 橫山、謝屋、上寶潭、下寶潭、鍾屋、磚窯頭6個自然村,分設6個村民組。

橫山村最早由謝、鍾、王姓遷入居住,後隨婚姻嫁娶等,其他姓氏陸續遷入。至2009年,全村戶籍人口數

王姓最多,謝姓次之,其餘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鍾、吳、鄭、林、盧、胡、崔、袁、黃、陳、鄧、孫、易、曾、莫等姓氏67個。

建國初期,全村人口632人。第一次人口普查,總戶數96戶,總人數762人:其中男406人,女356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總戶數167戶,總人數935人 其中男497人,女43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總戶數203戶,總人數1216人:其中男665人,女55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總戶數266戶,總人數1540人 其中男796人,女744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總戶數346戶,總人數1837人:其中男996人,女841人。2009年,戶籍人口577戶2003人。


十九、太和社區

太和社區位於石排鎮中心區,總面積0.83平方公里。石排大道(120省道)、龍騰路在轄區內穿過,與東部快速路相連。60年代中期,體制下放,成立居民小組,隸屬於石排人民公社。1972年成立石排居民委員會。1984年7月,改稱居民區。1985年,又改稱居民委員會。 1987年4月,改稱石排鎮居民管理區。1998年,理順農村管理體制,改稱石排居民委員會。2005年3月,改稱太和社區居民委員會。2009年1月,太和社區管理體制改革,轄區土地劃歸原所屬村委會(石排村、埔心村及谷嚇村),不再承擔和履行轄區內的治安、消防安全、環境衛生等社會管理職能,成為一個以服務居民為主的純社區。

太和社區最早由各行政企事業單位等非農業戶人口所組成,後由於 工作調動、婚姻嫁娶及其他原因,由外省市遷入的居民戶口均遷入太和社區,以漢族為主,極少數是少數民族,姓氏154個。2009年底,太和社區戶籍人口1033戶,2133人。

*雖然太和社區成立時間較晚,面積也不大,但高等教育升學數據較為注目。2005-2009年間,相繼有111名學生考入大學,其中本科生64人(3人考入全國十大名校,16人重點大學),研究生2名,留學生3人。

關注小編,下篇帶你知道更多關於#東莞##石排#當地歷史名人的故事。

如若你有更好的相關故事,歡迎私信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