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說省會獨大發展模式不適合江蘇,你怎麼看?

沙漏遺愛


江蘇是地級市和縣級市的區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形態比較成熟;無需像中西部城市那樣,用計劃經濟的思路,大規模建設省會城市,來推動本省經濟的高速發展。

江蘇的發展模式,有其歷史的淵源。南京的前身江寧府,和蘇州府以及上海雛形的松江府,都處於相對獨立的關係。江蘇省會南京,雖然是六朝古都,但是,僅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非經濟中心。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滬寧線上的蘇錫常異軍突起。無錫率先創造“蘇南模式”、蘇州緊隨其後;常州在七十年代是全國中小城市的學習標兵。而南京屬於大型國有企業的重鎮,在路徑上和蘇州、無錫、常州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改革開放之後,南京和蘇錫常更是朝著相反的方向邁進。南京先後發展了揚子石化、金陵石化、南化集團,以及和德國巴斯夫合資的“揚子巴斯夫”,做大做強了央企,成為全國國有企業改革成功的新一線城市。現在又緊緊依靠南京強大的高校及科研機構的資源,積極邁進高科技領域成績斐然。

與此相反,蘇州、無錫、常州的縣級市經濟非常發達,地級市在權力下放上分寸把握恰當。使得蘇州的崑山、常熟、張家港;無錫的江陰和宜興;常州的武進區和溧陽經濟,撐起了蘇錫常的大半壁江山,而從充分調動了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觀能動性。

而江蘇北部的南通、鹽城、泰州、揚州、徐州、宿遷、淮安以及連雲港,均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發展模式勿能一刀切,正在因地制宜,講究科學發展現在也是急起直追。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批評指正!


陸燕青


群狼戰術意味著不可能產生猛虎,全省沒有能在全國產生話語權的城市、沒有明星城市。在當前各省大省會戰略下,各省都是猛虎帶領一群羊,在有老虎的森林裡,狼群再強壯也是獵物。

蘇省GDP第一的蘇州顯然是上海的附庸或小弟,其綜合實力都比不上中西部的成都、武漢、西安、鄭州等,唯一能與這幾個城市PK的只有省會南京。然而再過幾年,如果蘇省還高平均主義,南京必將沉淪,全省沒有一個城市能比過上述幾個城市。蘇省徹底淪為沒有話語權的省,俗稱奶牛。

當前,由於汙染、產業轉型、人口紅利枯竭和國際環境變化,我們國家的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和外資製造業逐漸去產能或向外國轉移,全國的經濟發展重心逐漸向第三產業和互聯網、金融、教育、醫療、高端製造等產業轉型。因此,城市也在變化,太多老齡化、重工業城市在沉淪,外資型城市在變冷。早些年,中國還在依靠製造業和外資的年代,上海由於土地資源和低薪崗位的匱乏,將大量製造業溢出到蘇錫常一帶,帶動了這幾個城市的發展。而研發等高價值的產業和崗位始終留在上海。現在全國產業轉型,上海幾乎不可能再往蘇錫常溢出互聯網、金融、教育、醫療、高端製造等,就互聯網來說上海自己都發展的不怎麼樣,還怎麼可能向外溢出。不僅不會溢出,還可能就相關行業吸血蘇錫常,比如無錫的物聯網就有往上海轉移的跡象。

而江蘇呢,除去低端製造和外資製造,幾乎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全國名企,相反廣東、浙江要比江蘇多得多。就互聯網行業來說,別說杭州上海深圳北京,江蘇所有城市甚至都比不過成都和武漢。

不論第三產業還是互聯網等,對人的要求極高,人口數量尤其是高端年輕人口數量是第一競爭力,這就是為什麼全國二線城市都在搶人。然而去年全省一共才增加20來萬人,都不如成都、武漢、西安、鄭州、長沙、杭州這六個省會城市中其中一個。

江蘇沉淪的趨勢很明顯,GDP距廣東的差距越來越大,最核心的財政收入更是差廣東一大截,甚至有被第三和第四的山東、浙江追上的趨勢。

隨著老齡化的深入和產業的持續轉型,江蘇的群狼會逐漸變成群羊。沒有明星城市、沒有核心產業,江蘇人口增長會持續乏力甚至流出人口,甚至江蘇人會變成去外地打工的打工者。


矩律


不是不適合,是不能也!

蘇省,政治中心是南京,卻不能象其他省份的政治中心城市那樣,成為省內經濟上的一哥。曾經的全車尷尬城市排行裡,南京也是位列其中。為什麼,就是因為蘇州神一般的存在。這個宇宙第一地級市,經濟總量是南京的近一倍。外環線已經圈到上海的邊上,而且還沒有一點要停步發展的意思,還在不斷的的想法設法向前猛衝。

大哥不定,山寨難寧。蘇省的,常州,無錫,南通,蘇州基本走親戚的對象都是上海。對南京除非特別要吃鴨血粉絲要去一趟,其餘時間都是不屑多顧。而面對世界大城市發展的競爭格局,蘇省又確實需要一個超大城市,長三角滬杭,滬寧,寧杭三條線構成的金三角,也需要第三個可以定位的超大城市去卡位。這個位卡好了,長三角中的支撐金三角也就穩固了。

蘇州挾經濟以蔑群候。南京再不能體現政治、經濟蘇省首位的大哥風範,等南通成功擠入萬億俱樂部,加持了江北高鐵,新機場,滬通鐵路等神器後。南京在蘇省估計就更沒有首位認同度了。當然隔壁徽徽家的小弟們還是很認同的。


通派觀察者


為什麼說省會獨大發展模式不適合江蘇?省會獨大發展模式,就是它省的良藥江蘇的毒劑!江蘇省的省情與浙江省完全不同,如果照搬浙江模式,江蘇就是東施效顰自卸臂膀!浙江省內除了杭州,其它城市,尤其是寧波、金華、溫州都在衰敗,這些城市與杭州的實力懸殊越來越大之後,杭州才可能變成現在的“一城獨大”格局。

而江蘇除了老牌貴族城市南京,更有蘇州這樣的經濟巨無霸,蘇州今天和上海的關係已非人們想象中“後花園”那麼簡單,蘇州產業規模龐大,更重要的是產業與上海不是垂直分工,而是水平分工,這說明無奈產業規模還是質量,蘇州和上海的實力差距並不是特別的大,上海完全不能一口吞下蘇州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同理,南京也無法一下子把蘇州比下去,所以,江蘇若是發展成“省會獨大”至少這些年肯定是辦不到的。

當然,江蘇沒那麼傻,有這麼好的條件,怎麼會去搞“一城獨大”的速成大法呢?從去年出臺的揚子江城市群規劃就可看出,無論對南京也好,還是蘇州也罷,都是給予非常大,或者說是唯獨兩個待遇最好的城市。

南京:加大南京核心,那是肯定的。畢竟是省會,如果南京作為老大哥發展不好,那怎能服眾?而且南京在最近幾年的發展是非常大的,這是我們都不能否認的。

蘇州:省內經濟第一大城市,如果把江蘇省類比成中國,南京好比北京——政治、文化中心,而蘇州好比上海——經濟中心。而且江蘇先後提出“2030年建設南京、蘇州兩個省內的特大城市”,“構建南京-揚州-鎮江城市圈;常州-無錫-泰州城市圈;上海-蘇州-南通城市圈”,以及現在揚子江城市群的“與上海全面對接,並與上海形成“香港-深圳”的雙子星城市格局”,說明江蘇對於蘇州的定位也是越來越高。

蘇州要通過自身的發展,與南京打好配合,這樣才能真正為江蘇省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只要南京+蘇州,大家一起發展好,形成南京蘇州雙核組合,江蘇趕超由廣州+深圳領銜的廣東省才有可能。

南京蘇州雙子星、揚子江經濟高地,這也呼應江蘇一直均衡發展的願景,揚子江城市群本身的目標就是把這個經濟區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經濟發達板塊,並沒有強調非要把誰搞得比其它城市都強一大截,江蘇搞這個城市群應該有粵港澳的胸懷,江蘇的現狀搞兩個核心城市更有實際價值。

為什麼說省會獨大發展模式不適合江蘇?我的觀點,省會獨大發展模式,就是它省的良藥江蘇的毒劑!必須看到,它省的一城獨大某種程度也是無奈之舉,江蘇有這麼好的條件,如若盲目跟從無異於自卸臂膀了!對此觀點你有異議嗎?


沙漏遺愛


江蘇一直在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雖然各地發展程度、富裕程度仍有不小差距,但這麼多年南京沒吸過全省的血,沒有和省內兄弟城市搶奪資源。在省內資源向蘇州傾斜的情況下,只能獨自打造南京都市圈,覆蓋南京周邊江蘇和安徽各四座城市,結果卻召來了一些人冷嘲熱諷,把南京稱為徽京等等。中央巡視組提出江蘇要提高省會首位度,南京仍然沒有合併省內城市的計劃,仍然希望依靠改革創新來發展自己。江蘇省委省政府已經意識到江蘇不能沒有國家中心城市,否則無法吸引國家政策、資源的傾斜,以拉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而省內只有南京最符合國家中心城市的要求。隨著江北新區建設,調整江蘇鐵路建設方案,發展南京樞紐經濟等重大項目落地,省委省政府資源明顯向省會傾斜,一季度南京GDP增幅省內第一。南京這麼多年以來勤勤懇懇打造南京都市圈,對周邊城市的幫助終於有了回報。衷心希望南京抓住機遇,擴大輻射範圍,當好江蘇的“大哥”和安徽的“徽京”,幫助蘇北和安徽城市發展,真正起到國家中心城市的作用。


上善若水53553


一城獨大模式不是不適合江蘇,而是不適合東南沿海各省。

一.現先不談江蘇,從北往南排。1.山東省會濟南市,17年萊蕪市已併入濟南,目前面積達10437平方公里,人口近850萬,而經濟總量還排在青島、煙臺兩市後。2.浙江省杭州市,先後併入:蕭山、桐廬、昌化、富陽、建德、餘杭、臨安、淳安等縣市,面積已達16596平方公里,人口近900萬,經濟總量只比面積936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800萬的寧波也僅多出3000億元左右。3.福建省福州市,面積12154平方公里,人口近750萬,經濟總量還落在泉州之後。4.廣東省廣州市,也已被深圳超越。5.江蘇要想一城獨大,除了將鎮江併入南京。新南京市的面積可達10430平方公里,人口達1150萬。就是這樣,經濟總量比蘇州市還要差2000億元左右。

二.這種攤大餅式的一城獨大模式,在東南沿海省不適合。東南沿海幾省,自古都是我國農業、工業、商貿各業的先進省。這裡人文薈萃、信息發達、資金雄厚,而且與國際上發達的國家交流頻繁。攤大餅式的一城獨大,一是加重了市政建設負擔。二是增添了繁重的民生問題。當今科技突飛猛進,隨時隨地會發生城市經濟轉型。第三最關鍵,就是經濟轉型時,這樣的大塊頭城市,會顯得很笨拙,反而不如合適規模、人口的城市來得方便、靈活。

所以一城獨大的模式,對江蘇省的經濟發展,不會有多大紅利。


福榮


沒有省會獨大的必要,也沒有省會獨大的條件

南京雖然是江蘇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同時也是省會,但江蘇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均衡的省份,13地市全部入圍百強市,入圍率100%,這在所有省份當中是唯一的。

尤其蘇南幾市當中,南京、蘇州、無錫都是老牌經濟強市,揚州、徐州在80年代也已經有了較高的城市地位,近十幾年間,又出現了常州這樣暴發戶級別的強市。所以江蘇即不存在資源聚集度過高的情況,也不存在新老更替的情況,發展均衡又健康,完全沒有省會獨大的必要與條件。

如果當真以南京為絕對核心,對其他城市降權,那麼江蘇的經濟會開始倒退。原本的百花齊放向一枝獨秀漸行漸近,那麼蘇錫常這些城市怎麼辦?依靠透支過去積累的資源而苟延殘喘嗎?為了全面打造超強省會而葬送其他城市的大好局面嗎?

為什麼中西部省份都是省會獨大?

因為我國經濟開放是從沿海開始的,這裡不僅有著更好的經濟基礎,還得到了更好的機會,當然航運也是很重要的優勢。所以除了省會還有5個計劃單列市以及多個地級強市,屬於共振式發展、城市群發展,形成了1+1>2的化學反應。

而中西部則不同,中西部普遍轄區面積大,而人口密度偏低,長期呈人口淨流出的狀態。所以為了能夠留住更多人才和資本,就必須把更好的資源向省會聚集,讓這裡也形成一定虹吸效應。長此以往,周邊城市更好的資源與機會就流向了省會,原本實力偏弱的普通城市就更加難以形成與省會競爭的機會。


中西部最強非省會城市是洛陽,然而洛陽也僅僅是一個三線城市,完全沒有與東部強市競爭的實力,更不用說其他非省會城市。成都、武漢之所以近幾年能夠強市崛起,主要就是得益於強大的資源聚合度,但與此同時,也會削弱其他兄弟城市的競爭力。看看省會首位度最高的四川省就知道了,榜首成都經濟體量是第二名綿陽市的7倍還多,所以這種獨大模式豈止不適合江蘇,應該說是不適合任何省份。中西部這樣也是無奈之舉,他們難道不羨慕江蘇這樣的百家爭鳴?只是無能為力,所以不得已而省會獨大。


城市發展報告


省會獨大是中西部地區沒有辦法的辦法,既然全省短時間共同發展困難重重,只能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這樣省會是高速發展了,可全省的人力資源,資金是有限的,必然導致其它地方被抽血,更加貧困。

毫不客氣的講,這種發展是極端不公平的,一個省是全省人民的省,不是省會城市人的省。省會如果憑藉自己的力量去發展,當然好,但現實如果沒有省裡的全力支持,幾乎不可能。

現在有一種論調,用省會發展來帶動全省,這只是一種夢想,幾乎不可能,別說帶動全省,就是周邊,都帶動不了,縱觀歷史和現實,沒有任何一個大城市能用自己的力量帶動周邊的,蘇南是上海帶動嗎?根本就不是,蘇南的發展歷史比上海早的多,你帶動了蘇錫常,為何帶動不了更近的嘉興?北京周邊哪個河北城市被北京帶起來的?廣州周邊是哪個城市被廣州帶動的?東莞,佛山,中山,都是歷史上就很發達的城市。

南京是一座重要城市,南京需要發展,也必須發展,但應當在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尋找差距,挖掘潛力,開拓進取,用自己的力量發展。蘇南財政轉移資金是用來給蘇北雪中送炭的,不能用來給南京錦上添花,發展要讓全省人民服氣,而不是讓全省人民的怨氣。


淮洪夕照


簡單回答,

三流省份一城獨大,二流省份兩城爭霸,一流省份遍地開花。

中西部省份綜合競爭力遠遜於沿海省份,對人口吸引力,人才吸引能力,資源吸引能力遠遜於沿海省份,省份綜合實力不強,如果不走一城獨大模式,將被沿海地區遠遠甩開,典例:武漢、成都、西安、合肥等。這可以使這些中西部落後省份快速崛起,發展。

但一城獨大模式有他極大的蔽端,造成除中心城市外其他所有城市的發展困難,以及發展後勁不足,試想,一個省份除一兩個明星城市之外其他城市極體衰落,只有一個或兩個經濟發動機,經濟會有大發展嗎?

而江蘇作為經濟強省,經濟第二大省,人均GDP第一大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大省,教育第一大省,歷史文化大省,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一大省,綜合實力第一大省,完全有能力也有基礎有必要搞遍地開花,遍地富裕,開中國各省份發展模式之先河。

我蘇省可以適當提高南京的首位度,打造有如廣深的南京、蘇州雙子星,支持蘇錫常一體化發展,支持蘇南領先,帶動蘇中蘇北發展,大力支持蘇中揚泰通崛起,鼓勵蘇北大發展,加強交通建設,打造揚子江城市群,大力建設南通+連雲港雙港口,打造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圈,加強高端製造業發展,打造全國高端製造業高地,大力發展服務業,互聯網金融業,提高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找準江蘇在長三角中的地位,積極融入長三角。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拓寬發展思路,加強科技創新。

最後祝願江蘇發展越來越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填磚加瓦,盡最大全力貢獻屬於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潮過廣陵半江愁


準確地講,群狼經濟肯定更加有優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在世界所有國家中,經濟排名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是特別均衡,尤其是東西部的差距特別明顯。我們再縮小單位來看,當前經濟發展比較好的省份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這幾個省份都沒有省會一家獨大的局面。

廣東省的經濟當前排在我國所有省份中的第一位,廣東的珠三角發展最好,其他粵東、粵西、粵北的經濟發展一般,但是珠三角因為包含有我國四座一線城市中的兩座,所以經濟引領上更加具有優勢。山東的經濟發展則顯得相對均衡,除了青島以外,其他城市的經濟總量程七六五四三二逐步排列,沒有斷崖式的經濟偏差。

反觀中部幾個省份的經濟模式,更多是省會獨大,成都、武漢、長沙、鄭州、西安皆是如此,或許省會城市發展比較好,但是其他普通地級市更多是外出務工,且城市沒有支柱性產業,這使得城市的發展與兄弟城市形不成協作模式。即便省內想要優化產業模式,也會因為相互的競爭而無法實現。

江蘇當前是群狼模式的發展,雖然在前些年經濟發展多少有些野蠻式增長的情況在內,但是當產業模式趨於平穩以後,未來各個城市形成優勢產業,完全可以協同式發展。那樣所產生的效益肯定大於一個城市單打獨鬥。舉個外省例子,當前山東省的沿海港口就在進行整合計劃,目的就是優化港口屬性,減少沒有必要的競爭,使得港口經濟更加強盛。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