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現實中,書畫評論家與大眾評審團對中國繪畫、書法藝術整體滑坡的現狀竟如此一致地用腳投票。

非議這些重量級的藝術家,足已令我膽顫心驚了,總覺得自己審美就有問題,看不懂人家的畫,也看不懂人家的字,再說人微言輕,說也白說,只當是鄉村郵差敲門,不需要回應,權當是一種善意的提醒。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羅中立作品)

即使中國繪畫和書法不能給中國藝術帶來可持續的發展,不能給國人帶來內心的感動、審美的愉悅、夢想的憧憬,這也沒什麼。如果那些風向標式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給社會帶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以至人心墮落、審美喪失、夢想毀滅,這才是可怕的。

事實是,越來越爛、越來越差的當代繪畫與書法,讓社會越來越浮躁,導致了道德滑坡,以至精神塌陷。

羅中立、楊曉陽、王鏞

藝術家應該是一個充滿使命感的符號,尤其是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要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展現出中國藝術的茂密與昌盛。大眾欣賞者也期望這些藝術家要用國家文化的影響力,撼動世界。

無不遺憾的是中國當代文化在世界格局中基本被忽略,中國的聲音仍很微弱。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把這個現象稱之為:“中國本土文化的整體失語。”

原因是我們的主管部門在宏觀上根本沒有國家的文化戰略,不知如何為藝術家們搭建一個世界級的平臺。另一方面我們的藝術家在金錢的誘惑下藝術能力退化,已無力建構當代中國藝術的話語體系,更無力為中國文化代言。

01

一、羅中立丨中國人從驕傲到失望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羅中立作品《春蠶》

羅中立的成名作《父親》出現在1980年的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上,《父親》在人物描述上,採用寫實主義手法塑造出一個十分質樸、善良和飽經風霜的農民形象,黝黑的臉龐、交織的皺紋、乾裂的雙唇、沁汗的額頭、纏著布條的手指、長滿厚重老繭的雙手和破舊的碗等細節,都強烈震撼衝擊著讀者的視覺。

其實,羅中立的《父親》就是用了美國超級寫實主義畫家克洛斯的手法,一種語言風格的因襲,並不能說明羅中立藝術水準的高低,《父親》作為里程碑作品,是突破了高、光、亮的藝術禁錮,還原了現實的真實。

讓我更感動的是羅中立的另一幅作品《春蠶》,《春蠶》首次創作於1980年,被譽為“《父親》的姊妹篇”,《父親》對於大巴山老農的面部細節刻畫精確,而《春蠶》則把人物面部隱去,滿頭銀髮如同蠶絲,“春蠶到死絲方盡”,世上所有的母親都是春蠶。

2013年羅中立的《春蠶》以3883萬元人民幣的成交。

藝術家的成就不在乎他的技術,而是看作品的精神性和藝術思想。藝術要表達主觀精神性的東西,《春蠶》的意義已經超出了簡單的寫實。

羅中立的表現主義的轉型是從《父親》後的第二年就開始了,他的作品風格趨向變形、誇張,以敦實粗矮的人體、參差錯雜的筆觸和俗得不能再俗的色彩——桃紅、粉綠、紫藍等等來表現原初的生命力,生活的悖理與傳統的荒誕、身體的強悍與存在的彆扭,構成了一幅幅乖張的作品。以前有的同學揶揄他基礎不好,才去搞怪,現在有人說,表現主義作品只要鮮豔的顏色、扭曲的形式,繪畫技巧上漫不經心、平面、缺乏透視、基於感覺,來得快,市場變現也快。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羅中立作品

在保利香港2018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上,羅中立2007年創作的油畫作品《過河》,以590萬港幣成交。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羅中立作品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羅中立作品

羅中立把人物進行了變形處理,畫風顛覆性改變,從現實主義轉向超驗與魔幻,羅中立坦言,表現主義畫風,才是真正的羅中立。

一個藝術家從阿波羅式的藝術轉向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我們不應該干涉,但是從理智、秩序、規則和文雅的藝術轉向到惡毒、混亂和瘋狂的藝術,也許我們還難以適應。

人生在世,我們是活給自己看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也許,羅中立無需認同那種通常人們所說的“漂亮”、“好看”的形式去附和人 們的欣賞要求,但是像羅中立這樣的畫家不應該是“活給自己看的”的藝術家,他應該為社會獻祭,畫出無愧於時代的美術作品,歷史還有更重大的課題需要他去探索、去思考。畫出無愧於時代的美術作品,還有更重大的課題需要他去探索、去思考。畫出無愧於時代的美術作品,還有更重大的課題需要他去探索、去思考。

我真不希望看到現在羅中立,看到羅中立的如此變化:從大悲憫走到小情趣,從寧靜沉穩走向了色彩喧譁,從審美高原走到了趣味低谷,從喚醒社會到媚俗現實。

02

二、楊曉陽丨中國失落的艄公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楊曉陽作品《黃河艄公》

中國畫界有個特別的現象,很多有才華的藝術家都是在大學生時代出名,陳丹青上大學時畫出了《西藏組畫》,羅中立上大學時畫出了《父親》,楊曉陽上大學時畫出了《黃河艄公》。

楊曉陽早年創作的《黃河艄公》已顯示出黃土畫派的造型能力,筆墨雖有明顯的劉文西痕跡,但造型方法還是西方素描的解剖、明暗和光影。

1995年,楊曉陽創作的壁畫《波斯迎親》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1999年,他創作的主題畫《愚公家族》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

2002年,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大型畫冊《告別過去:楊曉陽美術作品集》。所謂“告別過去”,是指畫家楊曉陽告別過去西方模式的學院寫實繪畫,迴歸中國藝術的寫意傳統。

楊曉陽會通過什麼樣的呈現方式向國人和世界展示我們的成果呢?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楊曉陽作品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楊曉陽作品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楊曉陽作品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楊曉陽作品

他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刻意追求“頑石之形,老玉之質,古陶之品,陳茶之味”,有人說他的寫意畫“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我對楊曉陽的“峻石屈鐵,玉坼缶罅”的筆法還真看不懂,更看不到那些駿爽的風骨,沉雄的氣韻。我只知道,2003年畫家楊曉陽被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播出專訪,鏡頭聚焦的還是他的寫實畫,獲西德紐綸堡“第四屆國際素描傑作三年展優勝獎的國畫《沸騰的黃土地》也是楊曉陽的寫實風格作品。

2009年,楊曉陽調中國國家畫院任院長,標誌他開始擁有了真正的話語權,楊曉陽試圖建立現代大寫意體系,追求畫外之致、象外之韻的以意造型,他後期創作的“多胞胎”作品,雖有一些趣筆,但格調不高,更沒有他說的的“民族氣派”、“中國氣象”。有專家評價楊曉陽作品時說,楊曉陽所謂的創新已失去原有創作感,失去早期作品對命運的思考和精神的探求。

但是他的畫風直接影響了他的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範揚。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作品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範揚作品

03

王鏞 | 讓我們困惑的尷尬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書法家王鏞

王鏞,1948年生於北京,1979年考取中央美院中國畫系李可染、梁樹年教授研究生,1981年在研究生畢業展中獲葉淺予獎金一等獎並留校執教。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書法藝術研究室主任。

書法是一個生命耗能過程,此終將生命的印記落在筆端”。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這樣評價王鏞:“在視覺美感與筆墨氣質上達到了高度結合。”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王鏞作品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王鏞作品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王鏞作品

王鏞有的書法作品功力深厚、蒼潤奔放、灑脫俊逸,透脫著立意高古,粗獷質樸等等傳統的功力和筆趣。


後來,王鏞成了醜書代言人,他認為:現在大家認為的醜,其實並不醜,而是藝術。儘管網友評論王鏞的字是蚯蚓文,完全就是看不懂,而且不知道書法的藝術性到底在哪裡。但是仍有人力挺王鏞的作品。

著名書法家田蘊章先生在一個公開的電視節目中,說中央美院教授王鏞先生,是當代書壇的一個時弊,當代流行書風的始作俑者。使當代書法脫離正規,脫離正統書法的人就是王鏞,王鏞應該為當代書壇的時弊負責。

但是仍有人力挺王鏞的作品。2006年時還是作品以600甚至300多元拍賣的王鏞,2017年,王鏞的一幅書法《將進酒》,在北京榮寶秋季拍賣會上,竟然拍賣了138萬元。《將進酒》一共只有48個字,這樣來算的話,1個字就價值3萬元。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王鏞作品

我對王鏞作品的理解:

中國書法在不違背基本結構的前提下對文字的大膽變形,這是可以的,如果顛覆了中國文字的結構,隨意變形,這種變形是對中國文字蘊含的傳統精神的扭曲,那種對中國文字隨意地割裂肢解,是對中國文化的傷害。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王鏞作品

中國書法的單字都是中國文化基因的原形,單字結構的適當變形,是書法節奏的變化,可以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書風。

王鏞的字,過度變形卻顯得十分突兀,如同不和諧的異類,既無趣味,又缺少美感,堵塞了筆墨氣韻的流暢,阻滯了整篇作品的旋律。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王鏞作品

王鏞的書法作品是“做”出來的,所謂的藝術性誇張,失去了書寫的靈動、自然,裝神弄鬼的表現流入了低俗淺薄的形式,那見獨美於欹崛,更多的是整體性地失去了書法的審美。


最有意思的是,羅中立、楊曉陽、王鏞不約而同地說過同一句話,值得讓人玩味:我們當代藝術的一個出路,那就是迴歸本土,回到自己的根基,回到自己的傳統文化裡面去尋找我們的當代藝術。

出路 | 對羅中立、楊曉陽、王鏞的異議

篆刻家王鏞

您怎樣看待這一藝術現象,歡迎您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