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雍正王朝》誤導之我見——隆科多篇

前言:當年一部《雍正王朝》紅遍大江南北,受到無數觀眾的熱捧。如果只把它看作是一部影視作品的話,無疑,它是成功的,無論演員的演繹,還是劇情的銜接,都要甩現在影視劇幾條街;但是,如果將其看成是對歷史的還原的話,那《雍正王朝》絕對是一種誤導,這種影響甚至要比那些“狗血”青春偶像劇還要嚴重,因為歷史作品往往會在人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這種紅得發紫的類型,在深入人心之後會成為人們潛意識裡的“正史”,從而讓人們對真正的歷史產生質疑。小編並非什麼名人大咖,但是,還是希望通過自己淺薄的解讀,還原歷史的真相

前面曾寫過一篇關於雍正帝晚期是否勤政的文章,得到大量支持的同時,也有不少批評的聲音存在,在此一併謝過。其實,我認為歷史就是在討論和爭議中產生的,誰能拿出更多的依據和史料,誰的觀點就更有說服力!影視作品可以參考嗎?完全可以,但是千萬不要把影視作品中的歷史傳播給孩子,因為影視作品的開頭往往都有那幾個蠅頭小字——本故事純屬虛構!

《雍正王朝》誤導之我見——隆科多篇

影視形象

雍正帝是我國曆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沒有之一,從他登基到去世,一直都是懸念重重,因為這種神秘感,雍正帝時期的幾個關鍵人物也都成了“謎一般的存在”,田文鏡、李衛、年羹堯等等都是話題焦點,當然,還有咱們今天要說的隆科多

先回顧一下《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幾個鏡頭:

鏡頭一:

四阿哥奉命追討國庫欠款,隆科多以一種“失落”的形象登場,為了還款,他去求他的六叔佟國維,可佟國維給了他500兩銀子就把他給打發了,他不得已就把自己的寶刀給賣了;

鏡頭二:

老奸巨猾的佟國維在和康熙吃了頓飯後就感到危機的臨近,於是向皇帝推薦隆科多,他為的是在太子的選舉中能有一個“雙保險”。隆科多更狠,為了加大自己這環“保險”的份量,直接把他“出賣”了,坐穩了九門提督的位置;

鏡頭三:

八王逼宮時,隆科多在九爺、十爺的勸說下也參與其中,最終唏噓落幕......

《雍正王朝》誤導之我見——隆科多篇

桀驁不馴、顛沛流離、浪子回頭、朝堂得勢、誤入歧途、鬱鬱而終,這就是影視作品中的隆科多,按照劇情,隆科多是在康熙去世前臨危受命的,他之所以才堅決地站在了雍正帝的一邊,是因為康熙的約束和張廷玉手裡的那道“賜死”聖旨!雍正在繼位之後,也知恩圖報,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隆科多,使他成為位極權臣;而隆科多非但不感念皇恩,還參與了“八爺黨”的逼宮行為,簡直就是忘恩負義,所以,在弘揚“懲惡揚善”為主題的影視劇中就必然落得個悲慘結局。這是影視劇中的隆科多,那歷史上的隆科多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上的隆科多

隆科多,滿洲鑲黃旗人出身,佟佳氏,康熙孝懿仁皇后之弟,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內弟,因此,在名分上也就是雍正帝那輩人的舅舅了。佟氏一門能夠崛起,完全都是孝懿仁皇后的功勞,以前佟氏僅僅是漢八旗人,後來“父以女貴”,才被抬旗,入鑲黃旗

隆科多的父親是誰?佟國維!隆科多是佟國維的第三子,而在《雍正王朝》中,竟然把佟國維改成隆科多的“六叔”,這個常識性錯誤讓我都覺得很尷尬。

隆科多姑姑是順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為順治皇帝生養的孩子便是日後的康熙皇帝;

除了姐姐孝懿仁皇后外,隆科多還有一個妹妹也嫁給了康熙,最終被冊立為貴妃;

隆科多出生在這樣的家族,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官二代”,他的仕途可想而知:

康熙二十七年(1688),授一等侍衛,擢鑾儀使,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

康熙四十四年(1705),因辦事不利,被罷去副都統、鑾儀使,在一等侍衛上行走;

康熙五十年(1711),授步軍統領,掌握京師警衛武力;

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理籓院尚書,仍管步軍統領;

《雍正王朝》誤導之我見——隆科多篇

由此可見,隆科多的從政生涯並非像《雍正王朝》裡描述的那樣是“六叔”佟國維舉薦,而是憑藉家勢和自己的才能,在《清聖祖實錄》中,康熙甚至誇隆科多是一個“能夠做將軍的人”,這都是對其個人能力的一種肯定。據說金庸先生筆下的韋小寶就是隆科多的原型,如果屬實,那隆科多在當年康熙智擒鰲拜中也是有所作為的,受寵也就理所當然了

崛起

雖然隆科多在康熙朝就被委以重任,但是他真正達到頂峰卻是在雍正朝,還和撲朔迷離的“遺詔之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雍正王朝》中,康熙去世前已經預測到可能出現的皇位之爭,於是就用一道“賜死”聖旨控制了九門提督隆科多,繼而讓隆科多利用手中的兵權維護政權的平穩過渡。隆科多也沒有讓人失望,奉遺詔擁立了四阿哥胤禛,這才有了後來的雍正王朝。

而事實上,康熙去世時,眾大臣、諸皇子以及妃子們都沒在康熙身邊,當時第一個到達現場的就是隆科多(隆科多並非召見,而是太監第一個通傳的人),所以,隆科多第一個將誰召入內室,誰就在皇位之爭中佔據了優勢,甚至可以偽造遺詔、成為新皇帝,只要有隆科多的證明就足夠!更重要的是當時隆科多的步兵衙門完全掌握了北京的城防,由不得別人不信。在當時隆科多有三個選擇:

選擇一:十四阿哥

歷史上的十四阿哥深受康熙帝寵愛,和《雍正王朝》有著天壤之別。十四阿哥領兵外出期間,兩人書信來往密切,而且康熙還曾將自己的腰帶贈與遠在邊疆的十四阿哥,在十四阿哥征討西藏時,還專門派了幾名大臣同行,種種跡象都表明,這是在以十四阿哥為中心,規劃下一代的朝廷結構。可是十四阿哥當時並不在北京,考慮到皇子們對皇位的爭奪,必須馬上立新君上位才能穩定朝局,這可能就是隆科多沒有選擇十四阿哥的原因;

選擇二:八阿哥胤禩

不管影視劇中怎樣描述,其實皇八子胤禩是皇子們當中比較有才能的一位,所以,他也一度得到很多人的擁護。只不過,由於第一次太子被廢后他鋒芒過盛,這引起康熙的反感,自此就被排除在皇位之外,胤禩為此還大病了一場。深知皇位無望的胤禩就開始全力幫助十四阿哥,這才緩和了康熙對他的成見;

隆科多可以立胤禩,但是,滿朝文武都知道胤禩已經失寵,突然冊立,很難服眾,隆科多也不想冒這個險;

選擇三:四阿哥胤禛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被演繹成一個專幹實事、遠離黨爭的精英,甚至在老十三和鄔先生提出“爭位”時還一度推讓、排斥,我想說,那都是劇情需要,真實的四阿哥心機最深。康熙厭惡黨爭,所以胤禛表面上就保持了一個“獨行俠”的形象,尤其看到老八覬覦皇位被康熙冷落後,他更是裝出一副對皇位毫無興趣的模樣,可暗地裡卻在幕僚戴鐸(鄔先生的原型)的支持下不斷拉攏權臣,康熙的寵臣年羹堯、隆科多都是他極力拉攏的對象。連康熙的眼睛都能騙過,誰敢說雍正隱藏的不深?

《雍正王朝》誤導之我見——隆科多篇

除了他們三個,其他皇子雖多,但是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況且康熙在位61年,經過長期的爭鬥,大致勢力也只有這3支了。不管隆科多擁立誰,誰就能成為皇帝;而且不管隆科多擁立誰,隆科多也都能成為功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隆科多要考慮的是誰上任對自己最有利?十四阿哥和八阿哥都有一幫黨羽,其中不乏能臣幹吏,即便自己能暫時被授予“功臣”之名,但“外人”的身份,被排擠只是遲早的事,而勢單力薄的胤禛卻沒有那麼多可用之人,他上位的話,顯然對自己的前程更有利,於是,隆科多撇開了當時在暢春園外跪侯的6位領侍衛大臣和5位大學士,擁立胤禛為帝。

可以說,雍正帝能順利繼位,完全都是隆科多的功勞,而隆科多也憑藉一己之力,托起了一個新的王朝。這要冒多大的風險,除了隆科多,誰也不知道,也難怪後來隆科多會自比諸葛亮,說出“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的話

可能有朋友要說,為什麼你一定要搞出“陰謀論”,難道雍正帝就不能是“依詔繼位”嗎?很遺憾,以前我也覺得“遺詔之謎”是在抹黑雍正皇帝,可是越來越多的史料都顯示,雍正帝的登基還真是一場陰謀。我承認他在某些方面是好皇帝的同時,也嚴重質疑他皇位的合法性,這幾日我會收集一些史料、構思出一篇關於雍正帝的文章來供大家指正

《雍正王朝》誤導之我見——隆科多篇

沉淪

雍正帝繼位之初,和隆科多的關係簡直可以用“蜜月”來形容,除了讚譽隆科多是“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希有大臣”外,還經常親切地稱他為“舅舅隆科多”,欣喜之情,難掩於色。如果是順理成章地“依詔繼位”,至於樂成這樣嗎?那也太失體統了!之所以對隆科多這麼客氣,完全是政治手段,因為在雍正帝登基初期,各種反對和質疑的聲音此起彼伏,別說重用隆科多了,連“死對頭”——八阿哥胤禩都能被任命為議政王大臣,這不是安撫又是什麼?

雍正帝是最勤政的皇帝,同時也是疑心病最重的皇帝,這一切都來源於他皇位的“不合理性”。歷史已經證明,越是奪來的皇位,皇帝就越勤政,這種勤政是為了保住皇位而做的努力,王莽、朱元璋、李世民哪一個不是這樣?他們也有疑心病,但是和雍正帝一比,就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雍正帝在政局穩定之後,先後以各種手段除去了潛在的威脅,或者說曾經的潛在威脅,他幾位兄弟的結局大家都已經知曉,年羹堯也以悲劇收場,接下來就該輪到這位“舅舅”隆科多了。不為別的,因為他知道的太多了,其他所有託詞都是藉口,真正的目的就是“封口”。

隆科多是在中俄邊境談判中被召回下獄的,由於隆科多在談判中非常強硬,沙俄絲毫佔不到便宜。可是撤換隆科多之後,沙俄卻一反常態,顯得咄咄逼人,尤其在收買了大學士馬齊、得知了朝廷底限後,在《恰克圖條約》的簽訂上得寸進尺,致使大清的大片領土被沙俄“合法”佔領

雍正帝的理由

其實,仔細梳理的話就會發現,年羹堯和隆科多有很多相似點:兩人都是雍正帝登基時的堅決擁護者,屬於有功之臣,連行賞的時機也幾乎同步,雍正元年,隆科多與年羹堯同加太保,雍正二年,與年羹堯同時授雙眼花翎;兩人在得寵後也確實有點貪婪,這給了雍正“可乘之機”;雍正帝對於兩人的打擊都是從經濟問題入手,繼而延伸到政治領域;

但是兩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功勞方面,年羹堯當年遠在四川,制約了十四阿哥,而隆科多則是直接把控了京城,親手將雍正推到帝位,隆科多功勞更大一點;

貪婪方面,兩人雖然都貪,但是隆科多遠沒有年羹堯那麼大的“胃口”;

年羹堯臨死時聲淚俱下、悔悟求饒,而隆科多早就預測到會有這樣的結局,因此,他早早就開始轉移財產;

有時候實在搞不懂,在古代素有“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說,皇帝要處置誰,一句話的事,可皇帝為了表示自己並不是攜私洩憤,往往會蒐羅一堆這樣那樣的罪名,好使自己“師出有名”,多累啊!

《雍正王朝》誤導之我見——隆科多篇

雍正給隆科多定的罪名大致有以下幾條,咱們分別解讀一下:

一:經濟問題

隆科多有沒有經濟問題?有,連隆科多自己也承認。那有多嚴重呢?看看隆科多的供述:

自知身犯重罪,將金銀藏於菩薩保家,收趙世顯銀一萬二千兩;收滿保金三百兩;收蘇克濟銀三萬六千兩,收程光珠銀五千兩;收姚讓銀五百兩;收張其仁銀一千兩;收王廷揚銀二萬兩......

(《清世宗實錄》卷62)

從公佈的情況來看,隆科多主要就是收受禮金,這和年羹堯侵吞朝廷銀兩在性質上有著明顯區別;再從數額上來看,最大的一筆就是蘇克濟的三萬六千兩,最小的一筆是五百兩,這和年羹堯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根本沒法比。隆科多收受的禮金留有清單,彙總一下一共是12萬兩左右,這在送禮成風的封建社會,真的太不算事了,隨便一個總督都比隆科多收的多。《雍正王朝》裡的田文鏡是個大清官,山西巡撫諾敏也是個大清官,可你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養廉銀”分別達到了29000兩和32000兩,是他們俸祿的186倍和204倍,以至於雍正再賞賜他們錢財時,他們都不好意思拿!(《雍正起居注》、《上諭內閣》、《清世宗實錄》均有記載)

就是這樣無足輕重的經濟問題,將隆科多拉下馬來,這完全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然,雍正帝也知道以這樣的罪名治隆科多的罪難以服眾,所以,就將他的權利收回,成為一個閒職,後來遇到中俄邊境談判,就讓隆科多前往署理。談判中,隆科多據理力爭、毫不退步,在即將獲得成功時,《玉蝶》案發,被下旨召回

二:《玉蝶》案

在隆科多的罪名中,私自抄藏《玉蝶》是最大的一條,其他罪名沒有可以大做文章的,因為都站不住腳。

隆科多私抄滿文《玉蝶》的底稿,是從宗人府官員阿布蘭手裡要來的,阿布蘭是十四阿哥的堅定支持者。隆科多抄錄《玉蝶》前,康熙帝剛剛在西藏布達拉宮前立了平藏功德碑,在康熙帝親手寫的碑文中,明確表彰了皇十四子的豐功偉績,可以說,這時十四阿哥的皇恩正濃,隆科多抄《玉蝶》也是一種間接的示好,而阿布蘭也給了隆科多滿文底稿。試問,如果這是大罪,那兩人為什麼還敢去做?

而且當時議政王大臣針對隆科多的罪名給的奏摺是

:“應待其辦完俄羅斯邊疆事宜,革職拿回嚴審”(《清通鑑》第二冊),可雍正帝卻聽不進去,下令將隆科多即刻押解回京。十月初十,隆科多剛一回京就被下旨“將隆科多永遠禁錮”

雍正帝在對待隆科多上,已經失去了耐性,也失去了理智,完全成了一種“私人洩憤”行為,能把他逼成這樣的,除了年羹堯,也就是隆科多了

三:大不敬

除了貪汙、《玉蝶》案之外,雍正還羅列了隆科多的其他“大不敬”:妄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狂言妄稱“提督之權甚大,吾一呼可聚二萬兵”等等

表面看,這是“吹牛皮”引起了雍正帝的忌諱,正所謂“禍從口出”,但是嚴格分析的話就不難發現,隆科多的結局其實是一種必然,雍正帝根本不會允許掌握了這麼多秘密的人存在

那有人該問了,隆科多對一切都心知肚明,為什麼直到此時才被處置?還是那句話,時機不對。隆科多自始而終都掌握著這個秘密,前期由於反對勢力的存在,雍正不得不裝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來麻痺隆科多,可是在雍正四年之後,包括眾皇子在內的不穩定因素都被一一排除,單憑一個隆科多也翻不起什麼浪,於是雍正就開始實施對隆科多的制裁:除了隆科多被無限期囚禁之外,他的長子嶽興阿被革職,次子玉柱被髮往黑龍江!可以說,這種打擊直接摧毀了佟氏一脈引以為傲的榮耀

《雍正王朝》誤導之我見——隆科多篇

結語

隆科多和年羹堯都是政治的犧牲品,如果說年羹堯的結局是咎由自取的話,那隆科多就顯得有點避輕就重了。雖然他最終被定了40餘條罪明,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邊境領土問題上,他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早就預料到自己的結局,卻沒有像年羹堯那樣痛哭懺悔、伏地求饒!無論是國格還是人格,他都遠在年羹堯之上,所以,嚴格來說,年羹堯是無法和他相提並論的。怪只怪,他生不逢時,遇到的是雍正皇帝

王權間的明爭暗鬥在歷代數不勝數,本來無可非議,但是雍正帝不該在中俄邊境條約的關鍵時期將隆科多撤換,致使滿清在領土原則上失去最後的依恃,這絕對是雍正帝的一大敗筆

隆科多興於雍正,亡亦於雍正,間隔時間不過四年,究其原因,無非是利益取捨間,一念之差、悔恨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