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雍正王朝》误导之我见——隆科多篇

前言:当年一部《雍正王朝》红遍大江南北,受到无数观众的热捧。如果只把它看作是一部影视作品的话,无疑,它是成功的,无论演员的演绎,还是剧情的衔接,都要甩现在影视剧几条街;但是,如果将其看成是对历史的还原的话,那《雍正王朝》绝对是一种误导,这种影响甚至要比那些“狗血”青春偶像剧还要严重,因为历史作品往往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这种红得发紫的类型,在深入人心之后会成为人们潜意识里的“正史”,从而让人们对真正的历史产生质疑。小编并非什么名人大咖,但是,还是希望通过自己浅薄的解读,还原历史的真相

前面曾写过一篇关于雍正帝晚期是否勤政的文章,得到大量支持的同时,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存在,在此一并谢过。其实,我认为历史就是在讨论和争议中产生的,谁能拿出更多的依据和史料,谁的观点就更有说服力!影视作品可以参考吗?完全可以,但是千万不要把影视作品中的历史传播给孩子,因为影视作品的开头往往都有那几个蝇头小字——本故事纯属虚构!

《雍正王朝》误导之我见——隆科多篇

影视形象

雍正帝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没有之一,从他登基到去世,一直都是悬念重重,因为这种神秘感,雍正帝时期的几个关键人物也都成了“谜一般的存在”,田文镜、李卫、年羹尧等等都是话题焦点,当然,还有咱们今天要说的隆科多

先回顾一下《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

四阿哥奉命追讨国库欠款,隆科多以一种“失落”的形象登场,为了还款,他去求他的六叔佟国维,可佟国维给了他500两银子就把他给打发了,他不得已就把自己的宝刀给卖了;

镜头二:

老奸巨猾的佟国维在和康熙吃了顿饭后就感到危机的临近,于是向皇帝推荐隆科多,他为的是在太子的选举中能有一个“双保险”。隆科多更狠,为了加大自己这环“保险”的份量,直接把他“出卖”了,坐稳了九门提督的位置;

镜头三:

八王逼宫时,隆科多在九爷、十爷的劝说下也参与其中,最终唏嘘落幕......

《雍正王朝》误导之我见——隆科多篇

桀骜不驯、颠沛流离、浪子回头、朝堂得势、误入歧途、郁郁而终,这就是影视作品中的隆科多,按照剧情,隆科多是在康熙去世前临危受命的,他之所以才坚决地站在了雍正帝的一边,是因为康熙的约束和张廷玉手里的那道“赐死”圣旨!雍正在继位之后,也知恩图报,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隆科多,使他成为位极权臣;而隆科多非但不感念皇恩,还参与了“八爷党”的逼宫行为,简直就是忘恩负义,所以,在弘扬“惩恶扬善”为主题的影视剧中就必然落得个悲惨结局。这是影视剧中的隆科多,那历史上的隆科多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上的隆科多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出身,佟佳氏,康熙孝懿仁皇后之弟,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内弟,因此,在名分上也就是雍正帝那辈人的舅舅了。佟氏一门能够崛起,完全都是孝懿仁皇后的功劳,以前佟氏仅仅是汉八旗人,后来“父以女贵”,才被抬旗,入镶黄旗

隆科多的父亲是谁?佟国维!隆科多是佟国维的第三子,而在《雍正王朝》中,竟然把佟国维改成隆科多的“六叔”,这个常识性错误让我都觉得很尴尬。

隆科多姑姑是顺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为顺治皇帝生养的孩子便是日后的康熙皇帝;

除了姐姐孝懿仁皇后外,隆科多还有一个妹妹也嫁给了康熙,最终被册立为贵妃;

隆科多出生在这样的家族,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官二代”,他的仕途可想而知:

康熙二十七年(1688),授一等侍卫,擢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因办事不利,被罢去副都统、銮仪使,在一等侍卫上行走;

康熙五十年(1711),授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

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理籓院尚书,仍管步军统领;

《雍正王朝》误导之我见——隆科多篇

由此可见,隆科多的从政生涯并非像《雍正王朝》里描述的那样是“六叔”佟国维举荐,而是凭借家势和自己的才能,在《清圣祖实录》中,康熙甚至夸隆科多是一个“能够做将军的人”,这都是对其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据说金庸先生笔下的韦小宝就是隆科多的原型,如果属实,那隆科多在当年康熙智擒鳌拜中也是有所作为的,受宠也就理所当然了

崛起

虽然隆科多在康熙朝就被委以重任,但是他真正达到顶峰却是在雍正朝,还和扑朔迷离的“遗诏之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雍正王朝》中,康熙去世前已经预测到可能出现的皇位之争,于是就用一道“赐死”圣旨控制了九门提督隆科多,继而让隆科多利用手中的兵权维护政权的平稳过渡。隆科多也没有让人失望,奉遗诏拥立了四阿哥胤禛,这才有了后来的雍正王朝。

而事实上,康熙去世时,众大臣、诸皇子以及妃子们都没在康熙身边,当时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就是隆科多(隆科多并非召见,而是太监第一个通传的人),所以,隆科多第一个将谁召入内室,谁就在皇位之争中占据了优势,甚至可以伪造遗诏、成为新皇帝,只要有隆科多的证明就足够!更重要的是当时隆科多的步兵衙门完全掌握了北京的城防,由不得别人不信。在当时隆科多有三个选择:

选择一:十四阿哥

历史上的十四阿哥深受康熙帝宠爱,和《雍正王朝》有着天壤之别。十四阿哥领兵外出期间,两人书信来往密切,而且康熙还曾将自己的腰带赠与远在边疆的十四阿哥,在十四阿哥征讨西藏时,还专门派了几名大臣同行,种种迹象都表明,这是在以十四阿哥为中心,规划下一代的朝廷结构。可是十四阿哥当时并不在北京,考虑到皇子们对皇位的争夺,必须马上立新君上位才能稳定朝局,这可能就是隆科多没有选择十四阿哥的原因;

选择二:八阿哥胤禩

不管影视剧中怎样描述,其实皇八子胤禩是皇子们当中比较有才能的一位,所以,他也一度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只不过,由于第一次太子被废后他锋芒过盛,这引起康熙的反感,自此就被排除在皇位之外,胤禩为此还大病了一场。深知皇位无望的胤禩就开始全力帮助十四阿哥,这才缓和了康熙对他的成见;

隆科多可以立胤禩,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胤禩已经失宠,突然册立,很难服众,隆科多也不想冒这个险;

选择三:四阿哥胤禛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被演绎成一个专干实事、远离党争的精英,甚至在老十三和邬先生提出“争位”时还一度推让、排斥,我想说,那都是剧情需要,真实的四阿哥心机最深。康熙厌恶党争,所以胤禛表面上就保持了一个“独行侠”的形象,尤其看到老八觊觎皇位被康熙冷落后,他更是装出一副对皇位毫无兴趣的模样,可暗地里却在幕僚戴铎(邬先生的原型)的支持下不断拉拢权臣,康熙的宠臣年羹尧、隆科多都是他极力拉拢的对象。连康熙的眼睛都能骗过,谁敢说雍正隐藏的不深?

《雍正王朝》误导之我见——隆科多篇

除了他们三个,其他皇子虽多,但是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况且康熙在位61年,经过长期的争斗,大致势力也只有这3支了。不管隆科多拥立谁,谁就能成为皇帝;而且不管隆科多拥立谁,隆科多也都能成为功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隆科多要考虑的是谁上任对自己最有利?十四阿哥和八阿哥都有一帮党羽,其中不乏能臣干吏,即便自己能暂时被授予“功臣”之名,但“外人”的身份,被排挤只是迟早的事,而势单力薄的胤禛却没有那么多可用之人,他上位的话,显然对自己的前程更有利,于是,隆科多撇开了当时在畅春园外跪侯的6位领侍卫大臣和5位大学士,拥立胤禛为帝。

可以说,雍正帝能顺利继位,完全都是隆科多的功劳,而隆科多也凭借一己之力,托起了一个新的王朝。这要冒多大的风险,除了隆科多,谁也不知道,也难怪后来隆科多会自比诸葛亮,说出“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的话

可能有朋友要说,为什么你一定要搞出“阴谋论”,难道雍正帝就不能是“依诏继位”吗?很遗憾,以前我也觉得“遗诏之谜”是在抹黑雍正皇帝,可是越来越多的史料都显示,雍正帝的登基还真是一场阴谋。我承认他在某些方面是好皇帝的同时,也严重质疑他皇位的合法性,这几日我会收集一些史料、构思出一篇关于雍正帝的文章来供大家指正

《雍正王朝》误导之我见——隆科多篇

沉沦

雍正帝继位之初,和隆科多的关系简直可以用“蜜月”来形容,除了赞誉隆科多是“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外,还经常亲切地称他为“舅舅隆科多”,欣喜之情,难掩于色。如果是顺理成章地“依诏继位”,至于乐成这样吗?那也太失体统了!之所以对隆科多这么客气,完全是政治手段,因为在雍正帝登基初期,各种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别说重用隆科多了,连“死对头”——八阿哥胤禩都能被任命为议政王大臣,这不是安抚又是什么?

雍正帝是最勤政的皇帝,同时也是疑心病最重的皇帝,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皇位的“不合理性”。历史已经证明,越是夺来的皇位,皇帝就越勤政,这种勤政是为了保住皇位而做的努力,王莽、朱元璋、李世民哪一个不是这样?他们也有疑心病,但是和雍正帝一比,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雍正帝在政局稳定之后,先后以各种手段除去了潜在的威胁,或者说曾经的潜在威胁,他几位兄弟的结局大家都已经知晓,年羹尧也以悲剧收场,接下来就该轮到这位“舅舅”隆科多了。不为别的,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其他所有托词都是借口,真正的目的就是“封口”。

隆科多是在中俄边境谈判中被召回下狱的,由于隆科多在谈判中非常强硬,沙俄丝毫占不到便宜。可是撤换隆科多之后,沙俄却一反常态,显得咄咄逼人,尤其在收买了大学士马齐、得知了朝廷底限后,在《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上得寸进尺,致使大清的大片领土被沙俄“合法”占领

雍正帝的理由

其实,仔细梳理的话就会发现,年羹尧和隆科多有很多相似点:两人都是雍正帝登基时的坚决拥护者,属于有功之臣,连行赏的时机也几乎同步,雍正元年,隆科多与年羹尧同加太保,雍正二年,与年羹尧同时授双眼花翎;两人在得宠后也确实有点贪婪,这给了雍正“可乘之机”;雍正帝对于两人的打击都是从经济问题入手,继而延伸到政治领域;

但是两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功劳方面,年羹尧当年远在四川,制约了十四阿哥,而隆科多则是直接把控了京城,亲手将雍正推到帝位,隆科多功劳更大一点;

贪婪方面,两人虽然都贪,但是隆科多远没有年羹尧那么大的“胃口”;

年羹尧临死时声泪俱下、悔悟求饶,而隆科多早就预测到会有这样的结局,因此,他早早就开始转移财产;

有时候实在搞不懂,在古代素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说,皇帝要处置谁,一句话的事,可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携私泄愤,往往会搜罗一堆这样那样的罪名,好使自己“师出有名”,多累啊!

《雍正王朝》误导之我见——隆科多篇

雍正给隆科多定的罪名大致有以下几条,咱们分别解读一下:

一:经济问题

隆科多有没有经济问题?有,连隆科多自己也承认。那有多严重呢?看看隆科多的供述:

自知身犯重罪,将金银藏于菩萨保家,收赵世显银一万二千两;收满保金三百两;收苏克济银三万六千两,收程光珠银五千两;收姚让银五百两;收张其仁银一千两;收王廷扬银二万两......

(《清世宗实录》卷62)

从公布的情况来看,隆科多主要就是收受礼金,这和年羹尧侵吞朝廷银两在性质上有着明显区别;再从数额上来看,最大的一笔就是苏克济的三万六千两,最小的一笔是五百两,这和年羹尧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根本没法比。隆科多收受的礼金留有清单,汇总一下一共是12万两左右,这在送礼成风的封建社会,真的太不算事了,随便一个总督都比隆科多收的多。《雍正王朝》里的田文镜是个大清官,山西巡抚诺敏也是个大清官,可你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养廉银”分别达到了29000两和32000两,是他们俸禄的186倍和204倍,以至于雍正再赏赐他们钱财时,他们都不好意思拿!(《雍正起居注》、《上谕内阁》、《清世宗实录》均有记载)

就是这样无足轻重的经济问题,将隆科多拉下马来,这完全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然,雍正帝也知道以这样的罪名治隆科多的罪难以服众,所以,就将他的权利收回,成为一个闲职,后来遇到中俄边境谈判,就让隆科多前往署理。谈判中,隆科多据理力争、毫不退步,在即将获得成功时,《玉蝶》案发,被下旨召回

二:《玉蝶》案

在隆科多的罪名中,私自抄藏《玉蝶》是最大的一条,其他罪名没有可以大做文章的,因为都站不住脚。

隆科多私抄满文《玉蝶》的底稿,是从宗人府官员阿布兰手里要来的,阿布兰是十四阿哥的坚定支持者。隆科多抄录《玉蝶》前,康熙帝刚刚在西藏布达拉宫前立了平藏功德碑,在康熙帝亲手写的碑文中,明确表彰了皇十四子的丰功伟绩,可以说,这时十四阿哥的皇恩正浓,隆科多抄《玉蝶》也是一种间接的示好,而阿布兰也给了隆科多满文底稿。试问,如果这是大罪,那两人为什么还敢去做?

而且当时议政王大臣针对隆科多的罪名给的奏折是

:“应待其办完俄罗斯边疆事宜,革职拿回严审”(《清通鉴》第二册),可雍正帝却听不进去,下令将隆科多即刻押解回京。十月初十,隆科多刚一回京就被下旨“将隆科多永远禁锢”

雍正帝在对待隆科多上,已经失去了耐性,也失去了理智,完全成了一种“私人泄愤”行为,能把他逼成这样的,除了年羹尧,也就是隆科多了

三:大不敬

除了贪污、《玉蝶》案之外,雍正还罗列了隆科多的其他“大不敬”:妄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狂言妄称“提督之权甚大,吾一呼可聚二万兵”等等

表面看,这是“吹牛皮”引起了雍正帝的忌讳,正所谓“祸从口出”,但是严格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隆科多的结局其实是一种必然,雍正帝根本不会允许掌握了这么多秘密的人存在

那有人该问了,隆科多对一切都心知肚明,为什么直到此时才被处置?还是那句话,时机不对。隆科多自始而终都掌握着这个秘密,前期由于反对势力的存在,雍正不得不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来麻痹隆科多,可是在雍正四年之后,包括众皇子在内的不稳定因素都被一一排除,单凭一个隆科多也翻不起什么浪,于是雍正就开始实施对隆科多的制裁:除了隆科多被无限期囚禁之外,他的长子岳兴阿被革职,次子玉柱被发往黑龙江!可以说,这种打击直接摧毁了佟氏一脉引以为傲的荣耀

《雍正王朝》误导之我见——隆科多篇

结语

隆科多和年羹尧都是政治的牺牲品,如果说年羹尧的结局是咎由自取的话,那隆科多就显得有点避轻就重了。虽然他最终被定了40余条罪明,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边境领土问题上,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却没有像年羹尧那样痛哭忏悔、伏地求饶!无论是国格还是人格,他都远在年羹尧之上,所以,严格来说,年羹尧是无法和他相提并论的。怪只怪,他生不逢时,遇到的是雍正皇帝

王权间的明争暗斗在历代数不胜数,本来无可非议,但是雍正帝不该在中俄边境条约的关键时期将隆科多撤换,致使满清在领土原则上失去最后的依恃,这绝对是雍正帝的一大败笔

隆科多兴于雍正,亡亦于雍正,间隔时间不过四年,究其原因,无非是利益取舍间,一念之差、悔恨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