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徐志摩及其與三個女人的抑鬱糾纏

韓國年輕女星雪莉因抑鬱自殺香消玉殞,讓人再次想到因抑鬱而死的多位明星。相比常人,明星除了要對付可能的原生家庭問題,更要對付來自社會方面的壓力,很容易就產生抑鬱,走向自我滅亡。

其實,只要是公眾人物,就必頂著非同尋常的社會壓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曾經的大公眾人物徐志摩與他的三個女人及其所表現的抑鬱。

抑鬱的主要表現

心理學上,抑鬱症主要臨床表現為:興趣減退或喪失;對前途悲觀失望,感覺生活失去了意義;感到無助與精神疲憊;自我否定常想輕生等。其病理標準是嚴重時足以影響正常的心理機能,或社會功能。輕度的抑鬱無礙生活,有時候還能激勵人振奮起來。如對於張幼儀,對於徐志摩的前大半生。

有很多時候,抑鬱症狀以其相反的方式表現,這是抑鬱症患者在掩飾真相或在做抗爭,如林徽因太太的客廳,陸小曼的熱衷於社交不甘於平靜。也就是說,有些人會對他人或社交產生狂熱的興趣,這種興趣是假相。越狂熱說明人內心越是無助,急切想抓住外面的某根救命稻草。

抑鬱萬象,其源頭或來自原生家庭,或來自社會、新生家庭等方面的壓力。

徐志摩及其三個女人

徐志摩及其與三個女人的抑鬱糾纏

1897年,徐志摩出生於江南水鄉浙江海寧硤石首富之家。抓周那天,一位法號誌恢的僧人飄然而至,在他頭上來回撫摸,並留下一句“此子日後必成大器”的話,便離去了。“志摩”一名由此而來。

徐志摩從小聰慧,考試總是拔得頭籌。他喜歡交友,而且只交社會名流,有為人士。他緊隨新興潮流,以開拓視野豐富心靈,發展自己的新思想。因此,他是嚮往高大上的,他理想的愛,必是新式的,入潮流的。這種不接地氣的理想,遇到現實,必定產生重創。可以說,一生好強陽光積極樂觀的徐志摩最終是抑鬱而去的。

徐志摩的三個女人,無疑是陸小曼、林徽因、張幼儀。她們的相同點,除了都是大家門戶的小姐之外,還有就是她們都是抑鬱症患者,輕重程度不一樣而已。處理方式不一樣,加上自身內在力量強度不同,帶來她們生命截然不同的結局。

徐志摩死於1931年那場空難,在他逃也似的離開妻子陸小曼,前往初戀情人林徽因的建築專題演講的路上。陸與林是他愛得欲生欲死的兩個女人,而兩位皆為當時耀眼明珠般的人物。還有一位啞光女人,一直默默無聲,卻更緊密地關聯著他。他嚴重欠缺對她的愛,而她,卻是最愛他,並唯一為他留下愛種的女人---張幼儀。

徐志摩的抑鬱

徐志摩前大半生,幾度以勇敢的心戰勝低落的情緒。但是託陸小曼的福,他最終抑鬱而去。

他的第一次情緒低落,應該出現在18歲那年,正在北大讀預科的徐志摩被家裡召回,奉父母之命成婚。這種舊式的,被安排的婚姻在他看來,只是一座圍城。從未嘗過戀愛滋味的志摩完全不甘心接受。他將心事寫在《戀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一首詩裡。原配張幼儀不僅這一次成了他感到尷尬的舊式的讓他冰冷對待的妻子,在以後很長時間,她都是以“土包子”形象受到嫌棄。

而他第二次情緒低落,應該是對林徽因展開追求攻勢,對方卻被父親林覺民帶回國時。這時候在英國的徐志摩,面對面與張幼儀,同時頂著大不孝的罵名,正式與張簽訂了離婚條約。可是,空窗期卻沒有人補空缺。內心的失落可想而知。

林覺民是徐志摩的好友,兩個婚姻都不幸的人還曾玩起“情侶遊戲”。可是, 林覺民深知徐志摩不宜做自己的女婿。

可是徐志摩不輕言放棄,他暫別康橋,追隨愛人的足跡。來到北京,卻只聞所愛之人已經成為恩師的準兒媳。妥妥的,沒有了你的份。這並不致命,因為還可以將這份愛戀埋在心裡,正如對方可能也是這樣。不期還有種心遙相呼應之感呢。由此,還可以寫出美妙的詩篇,如膾炙人口的“沙揚娜拉”。

第三次,徐志摩就在劫難逃了。陸小曼為北唐南陸的社交名媛之一。胡適說陸小曼是“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她屆時已經嫁人為妻。只是不滿生活,尋求出路。她曼妙柔姿,多情有才的形象也符合徐志摩愛的理想之化身。

於是,他不惜挖王庚的牆角,歷經千辛萬苦抱得美人。沒想到,這卻是引火上身。

首先,徐家始終不願意承認這個兒媳,尤其當雙親見到小曼要志摩抱她上樓,並讓他吃她的剩飯的時候。老倆口選擇去北京與前兒媳張幼儀同住(張離婚後,徐家認她做乾女兒,保留給她徐家的一席之地)。

在徐志摩建築的愛巢裡,小曼鳥兒從未消停。她慵懶任性,熱愛社交,生活奢靡,揮金如土。對愛人則冷若冰霜,對家裡人不聞不問。為了填補她物質需求造成的空缺,徐志摩到處掙錢。他在內心指望她的變化,也在言語中苦口婆心,施以愛之關懷。可是,完全沒有用。她變本加厲,更是吸食起鴉片,打起牌來,簡直無惡不作。同時,她還與傾慕者翁瑞午一唱一和,眉來眼去。卻不讓徐志摩與女學生接近,還吃林徽因的醋。

徐志摩忍受不了這種狀況,他再次前往國外。旅途中,他仍不忘寫信表達愛意,並告誡小曼,養好身體,做積極的事情,成就些事業,也讓父母刮目相看。然而,他寫的一百多封信,她只保留了7封。回來看到這幅光景,加上小曼死不悔改,反而無限制地繼續墮落。徐志摩這時候仍然選擇愛她,並北上掙錢,養家糊老虎口。

可是,幾經邀請,小曼不願意前往有她尷尬史的北平。最後,在所有好友的建議下,徐志摩準備再回家一趟。這一次,可以看出他的抑鬱。他似乎對自己的死亡有所預料,回上海之前,邀請了幾乎所有好朋友。

回到上海,見到的仍然是沒有起色的境況。為了掙錢,他太累了。可是這種累有什麼意義嗎?他的捨命換來的只能是塞牙縫的收入。更要命的,是他的付出與愛完全不能獲得回報。再有浪漫情懷的人,此時浪漫羽翼也被現實摜在了地上,碎成薄片難以復原。

他最後是蹭機前往林徽因的講座。有人說他對林念念不忘,而我看到的是他行屍走肉地做著該做的事情而已。令人痛不欲生的人這麼近有這麼遠,愛是他的劫,他逃也逃不掉。

林徽因的抑鬱

徐志摩及其與三個女人的抑鬱糾纏

世人最不能相信的,就是林徽因的抑鬱了。幾乎所有照片,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笑靨如花的陽光美人。記得有人說過,一直笑著的人,內心往往很可怕。林徽因與陸小曼一樣,深得異性喜愛,同時身子柔弱,病怏怏。她們同樣都是心氣過高之人。只是林徽因有著向上的想往與行動力而已。

林徽因的性情缺陷來自於原生家庭她母親的影響。這是一位沒有獨立生存能力依附女兒並充滿負能量的母親。正是這位母親,讓林徽因從小在優越的自身條件下能夠具有危機意識,並保持理性,在擇偶的時候,選擇了最適合自己過日子的男人。但是,也是因為這位母親,林的家庭生活充滿雜亂,讓林對丈夫總是暴躁不近人情。

就是徐志摩,就北京拜訪梁思成夫婦寫信給陸小曼時,也提到了對梁的同情。她對愛人,遠沒有了可以貼近消融的“柔波似的心胸”。雖然這並未減弱徐對於林的愛慕之心。

婚姻生活,阻礙了林徽因女神光環的放射,她很快爆發原生家庭帶來的暴躁脾氣,變成了枯瘦削肉的人。雖然在面對外界的時候,她表現的陽光美好,讓君子甘願為其守身一生。其實,誰娶了她都會跟梁思成一樣可憐。在梁思成備受爭議的再婚生活中,梁曾表示,原來婚姻生活可以這樣輕鬆。這一刻,梁是感激林洙的。因此,林母是林徽因的劫,她一輩子逃不掉。

林徽因讓人不敢恭維的性情,與她在世人面前保持的陽光開朗,這種兩面性模糊了她生存的真實感。我覺得,她骨子裡應該有著對自己也不甚瞭解的抑鬱,促成了她的短壽。徐志摩逃過她這一劫,卻沒能逃過陸小曼的魔爪。

未完待續。純屬扯,不喜就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