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不列顛空戰被擊落的德軍戰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40年7月10日,德國空軍空襲英國,不列顛空戰爆發。

這不是英德兩國第一次爆發戰爭,在一戰,德國就曾與英國在歐洲大陸和海上大打出手。

從兩次世界大戰英德實力對比來看,德國勝算都不大:一戰爆發前,英國擁有5.63倍於德國的人口,12倍於德國的殖民地,2倍於德國的海軍;二戰爆發前,英國擁有4.05倍於德國的人口,70倍於德國的殖民地,30倍於德國的海軍。論綜合國力和政治影響力,英國更佔據絕對優勢。

而且英國擁有包括第一工業強國美國、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等強力盟友,對德國形成海陸合圍的態勢;而德國的盟友卻只有偏科的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以及一眾貧弱的僕從國,日本遠水解不了近渴,意大利更是在一戰開始後倒戈協約國,二戰則不停拖後腿。

既然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勝算都不大,為什麼還是選擇跟英國開戰呢?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七年戰爭中的腓特烈二世

七年戰爭結怨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英國與普魯士結盟,結果到了七年戰爭期間,英國發現幾乎整個歐洲都在與普魯士為敵,試圖拋棄普魯士這個盟友,但是隨著法國對英國的威脅越來越大,英國又決定支援普魯士。

1757年1月,英國與普魯士簽訂第二次盟約,但是老皮特不久就在4月5日因為惹惱國王被解職,對普魯士的援助斷絕。

好在單挑歐洲的普魯士扛住了攻擊,並且在羅斯巴赫戰役中以169死430傷的代價,重創法奧聯軍,聯軍死傷4500人,超過5000人被俘,因此再度得到了英國的援助。

1761年,喬治三世終止戰爭,老皮特被迫辭職,英國要求腓特烈承認失敗並割讓西里西亞遭到拒絕,英國再次停止援助。

如果不是俄國繼位的沙皇彼得三世和繼任者葉卡捷琳娜二世逆轉聯盟並且退出戰爭,普魯士已經不復存在。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大英帝國

戰爭結束後,普魯士損失慘重,14歲以上的孩子統統徵調參軍,有1.3萬住家被摧毀,上百個城鎮成為廢墟,數千家庭滅門,據腓特烈二世自己估計,18萬普魯士軍人戰死在戰場上,50萬平民死於醫藥和食物匱乏,佔當時國家總人口的1/9。

倒是英國自己在戰爭中獲利頗豐,1763年,英國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

正如後來俾斯麥所指出的:“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於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而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成了被利用的傻瓜。

英國損人利己的舉動令普魯士大為不滿,兩國自此結怨。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普奧戰爭

普魯士吞併漢諾威,兩國結為世仇

漢諾威位於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處,很好地卡住了普魯士本土與萊茵蘭;又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國,在眾多邦國中擁有話語權和強大號召力。

隨著漢諾威選帝侯路德維希被英國議會迎為英國國王,漢諾威升級為王國,歷屆英國國王又是漢諾威王國國王,英國得以成功插手德意志地區,執行“大陸均勢政策”,與奧地利結盟阻止普魯士壯大、又與普魯士結盟試圖阻止德意志邦聯統一繼續分裂德意志。

而且如果此時與英國開戰,只要漢諾威登高一呼,很容易就能在德意志地區召集一群老舊貴族與普魯士作對,那麼普魯士將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漢諾威國徽

而普魯士正在尋求崛起與統一,因此他們不希望英國干預德意志地區事務,阻礙普魯士統一德意志邦聯,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更令普魯士深惡痛絕。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普魯士以閃電般的速度吞併漢諾威王國,自此漢諾威成為普魯士的一個行省。

普魯士吞併了英國的祖產,英國自然不可能善罷甘休,英德兩國自此結為世仇,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對立埋下伏筆。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威廉一世登基

德國崛起,同英國爭奪海外利益,關係持續惡化

19世紀中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德意志各邦國的資本主義得到不斷髮展,邦國之間來往日漸密切,但分裂的局面嚴重阻礙了邦國之間的貿易來往,促使德國不斷走向統一。

最終在普魯士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等人的領導下,統一德國,建立德意志帝國,促成德國工業化的第二個高潮。

德國起步晚,但是通過引進英美等國先進技術和設備,吸引外資,再加上普法戰爭中從法國得到的50億法郎戰爭賠款以及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兩個重要礦產地,德國走上了一條以重工業為主的資本主義道路。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阿爾薩斯和洛林

1870-1913年,德國煤炭開採量從3400萬噸增至2.77億噸,鋼產量從17萬噸增至1832萬噸,鐵產量從139萬噸增至1931萬噸。整個1850年至1913年,德國重工業的發展速度一直快於輕工業,到一戰前夕,德國已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重工業佔據主導地位。

鐵路建設方面,從1835年德國修築第一條鐵路開始,德在鐵路方面的投資就呈上升趨勢。鐵路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從1850年的2.8%提高到1870年的10.4%。

德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德投資率保持在20%左右,是英國的2倍多。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19世紀末的漢堡港

1870-1913年,德國GDP年均增長率、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和人均單位小時GDP年均增長率均高於同一時期的英、法兩國。

這個時期德國工業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貿易額和對外投資隨之大增。1913年德國佔世界貿易比重的13%,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也是英國第二大貿易國。1914年,德國資本輸出高達440億,德國開始踏足列強爭霸,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說: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1884年開始,德國陸續佔領德屬新幾內亞群島、德屬所羅門群島、布干維爾島、馬里亞納群島等;在中國也佔領了膠州灣保護領地、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等。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威廉一世

同時,德國深知在海上對不是英國的對手,開始籌建一條從柏林—拜占庭—巴格達的鐵路,加大貿易來往,同時德國勢力可以伸入亞洲直達波斯灣畔,威脅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的勢力圈,也就是“3B計劃”。

作為應對,1884年,列強瓜分殖民地的柏林會議後,在羅得斯“2C計劃”上升級的建設連通開羅—開普敦—加爾各答的“3C計劃”成為英國爭奪霸權的官方侵略計劃,抓緊對非洲尤其是南非金礦和鑽石的控制和開發。

德國也眼饞非洲的利益,想沿赤道向兩邊擴張,在西南非和東非建立一個殖民帝國,切斷英國南北殖民地之間的聯絡。

1884年,德國佔領德屬喀麥隆,1885年佔領盧旺達和布隆迪。1890年德國搶佔坦噶尼喀,擋住英國去路。當英國企圖經過比屬剛果修築鐵路時,德國又壓迫比利時拒絕讓英國鐵路過境,破壞了英國修建縱貫非洲鐵路線計劃。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威廉二世

德國還極力破壞英國在非洲南部的擴張。1896年,德蘭士瓦粉碎詹森遠征,德皇威廉二世特地發出賀電,並援助布爾人以軍事物資,英國對德國的做法感到極為憤怒,下定決心用軍事手段處理德蘭士瓦問題。

但為了避免德國捲入英布戰爭,英國提出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誘餌,與德國在1898年9月26日簽訂條約。

但即便如此,雙方在這場殖民地爭奪中的矛盾已經爆發。英國一改對德國的妥協姿態,轉而在全球各地採取對抗措施,而德國也針鋒相對。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德國公海艦隊

英德海軍爭霸

英德爭霸的重點,除了經濟與殖民地,最重要的便是海軍。

1890年-1905年期間,馬漢著名的海權論三部曲出版,論述了制海權對一國力量的重要性,這三本書也為競爭中的德國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1890年5月起,德國先後開工四艘“勃蘭登堡”級戰列艦,該艦突出公海作戰的需求,將艦隊海上思想放在了首位,與英國劃時代的無畏級戰列艦“皇權”號相似,是海軍發展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鐵甲戰艦。

而通過1897年與1900年的新海軍方案,德國實行提爾皮茨計劃,加快海軍擴張,希望建立一支排名世界第二的海軍。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左起:威廉二世,提爾皮茨海軍元帥,馮赫岑多夫海軍元帥

在計劃中,英國是德國頭號敵人,德國艦隊主要目的是戰略防禦,利用英國廣闊海外殖民地需要分散軍隊進行維持的劣勢,形成優勢兵力,逐一擊敗英國艦隊,威脅或脅迫英國出讓海外利益。

1898年,德國提出了《艦隊法》,以每年建設3艘主力艦的方式,使德國艦隊在達到60艘之後實現以戰列艦為核心、新老自動更替。威廉二世曾經說:“我不把我的海軍建立到和我的陸軍同等水平,我絕不停歇。”

隨著軍備競賽進入狂熱階段,1905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艦,1907年德國也開始建造無畏艦。為了保持優勢,英國執行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

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英國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

不過在1913年,英國曾建議雙方在一年內停止建造軍艦,但德國拒絕該建議。

德國在海洋方面躍躍欲試,英國必然傾盡全力剪除德國這個威脅。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俾斯麥

德國失敗的外交,將英國推向對立面

在俾斯麥擔任首相期間,德國實施了“大陸政策”和“均勢外交”。

“大陸政策”確定歐洲才是德國的舞臺,而“均勢外交”則是制衡:削弱並孤立法國;同俄、奧結盟,阻止法俄接近;拉攏中、南歐諸國,阻止俄向中、南歐發展;挑撥英俄關係,促使英俄對立;鼓勵法國對外擴張,與英國對立,最終形成英、法、俄、奧、意相互制約,德國得利的局面。

19世紀70年代,俾斯麥試圖進一步削弱乃至摧毀法國,為了防止俄法聯盟,東西作戰,1873年,德國促成締結俄國、奧匈、德國三皇協定。而在1874年,俾斯麥又寫道:“誰也不應抱有幻想,法國再次強大之日,就是和平結束之時。”

1887年,德俄簽訂《再保險條約》,德俄關係保持穩定。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從左至右,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英皇喬治五世、德皇威廉二世,三人互為表兄弟。

但在1888年,性情衝動魯莽的威廉二世上臺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1890年,威廉二世辭退俾斯麥,積極推行具有強烈軍國主義色彩的“世界政策”,參與列強爭霸,企圖重新瓜分世界。

1890年,德國政府不再續訂《再保險條約》,德俄關係開始惡化,法俄兩國達成協約,俾斯麥制定的“大陸政策”和“均勢外交”宣告破產,“世界政策”成為德國主要外交政策,與法俄不斷交惡。

德國又在同年積極同英國修好,簽訂《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解決東非邊界爭端,德英兩個關係緩和。

但是德國又十分矛盾,一方面希望迫使英國加入德意奧三國同盟,一方面又希望組織一個“大陸同盟”來孤立英國。

這種矛盾心理使得英德雙方都不想誠心結盟,最終在“克魯格電報”事件之後,英國與德國的矛盾開始激化。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日俄戰爭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由於英國支持日本,又發生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誤傷英國漁船事件,德國試圖與俄國結盟,但遭到俄國拒絕。

此時法國為了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選擇與英國締結協約,又侵犯了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爆發。

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戰爭,原本德國已同俄國成功結盟,但是沙皇在俄國國內勸說下又拒絕締約。

1906年,為了解決第一次摩洛哥危機,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召開,由於英俄共同支持法國反對德國,1907年英俄又締結協議,至此三國協約集團成型。

可以這麼說,威廉二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不僅沒有同英國結盟,拆散協約國集團,反而將英國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最終導致一戰爆發,德國戰敗。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一戰結束凡爾賽條約簽訂現場

英國想利用德國,結果大陸均勢和綏靖政策破產,與德國撕破臉

一戰結束後,多國簽訂《凡爾賽條約》,但德國在條約簽署過程中飽受歧視,不僅在條約確定之後才通知德國簽署,而且在簽署前一天還以武力相威脅,更重要的是,法國主導、英美不斷妥協的苛刻條約幾乎榨乾了德國最後一滴血,對英法復仇的種子在德國民眾心中生根發芽。

英國清楚條約帶來的後果,為了防止法國乘勢崛起,繼續在歐洲大陸採取“大陸均勢政策”,並扶持德國。

德國對英國的伎倆十分清楚,在納粹黨利用國內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上臺後,利用對民眾對英法復仇的心裡,以軍事工業為主導,在英美等國幫助下復甦經濟,擴軍備戰。

1936年,德國工業生產恢復到了1929年的水平;1937一1938年仍持續上升。德國工業的發展速度令美、英、法等國望塵莫及。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納粹閱兵

德國在1938年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14.3%,超過法國和英國生產的總和。到1938年,德國的鋼產量達2330萬噸,居歐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國的鋁產量為19.9萬噸,佔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在30年代,德國控制了全世界鉀輸出額的70%,當時德國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收音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1933年一1939年,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佔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軍工生產增加了7倍,大批的機場、國防公路和防禦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運行。

眼看著德國壯大,英國又出臺“綏靖政策”讓德國成功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禍水東引,利用德國來攻打蘇聯。

即便德國與蘇聯瓜分波蘭,英國連同法國依然是宣而不戰。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不列顛空戰倫敦遭到轟炸

但隨著法國投降,英法聯軍灰溜溜得跑回英國,英國的大陸均勢和綏靖政策均告破產,對德國的政策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乾脆與德國撕破臉。

在法國投降後,希特勒為了避免與英國對立,兩線作戰,便通過瑞典國王及其他特使帶消息給英國希望求和,並且提出了包括瓜分法國殖民地在內的對英國十分有利和寬厚的條件,但被英國直接拒絕。

英國主動佔到了德國的對立面,英德兩國不得不戰,也必須要戰。

英德恩仇錄——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戰

德國向盟軍投降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儘管英國比德國和他的盟友更強大,但德國依然選擇向英國開戰。

只不過德國不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沒有打敗英國,實現自己崛起於世界、稱霸於世界的野心,反而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將世界拖入災難的深淵,德國自己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幸運的是,德國在二戰後真誠地懺悔自己的侵略罪行,承認二戰中的民族責任,進行了深刻徹底的反省,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原諒,使得德國從戰爭瓦礫中重新站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