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每到一地兒,把當地所有的美食裝進肚子帶走才是王道。

北京,天子的腳下,遍佈中華老字號的美食。去北京吃什麼?

就是要吃遍他所有的老字號!

北京美食的老字號有小腸陳、爆肚馮、餛飩候、砂鍋居、天福號等等。

今兒美食君就給大家侃侃咱老北京的美食老字號

小腸陳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吃滷煮當然是“小腸陳”了,這可是“京城滷煮第一家”,被評為中華老字號。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很有意思,第三代小腸陳的傳人把自己的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小女兒。徹底改變了“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想起來,現在的人確實開明瞭!

小腸陳第三代傳人陳玉田製作的滷煮——“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透而不粘,湯濃香醇厚”,堪稱一絕。一碗滷煮火燒盛裝的主料、輔料、調味料有20多種,還不包括製作滷汁用的各種中藥:白芷、甘草、丁香、砂仁、豆蔻、肉桂等。如今的“小腸陳”在北京更是聲名遠揚、很受鍾愛,味濃、料豐、乾淨,對原料和產品質量精益求精,吃著心

餛飩候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據說有一次郭沫若同志路過餛飩侯的攤,在品嚐過餛飩後,豎起大拇指連贊其好。郭老看到侯庭傑包餛飩的熟練程度不禁讚道:“包的這樣快,這麼漂亮,可否告知這有個什麼講頭兒。”侯庭傑風趣地回答:“這可稱為‘魚兒蹦’。”此後,不少文藝界的名角常來光顧。“餛飩侯”的名聲也就不脛而走了。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如今的“餛飩侯”生產餛飩要按店訓說的,即“用料務求精心細選,製作更需屏氣凝神”。“餛飩侯”的一碗餛飩裡,包括麵皮、肉餡、骨湯、作料,其中包含量化數據上百個。首先用料從源頭把關。先說餛飩皮,用的是廊雪麵粉,所以餛飩皮薄如蟬翼,將餛飩皮放在報紙上能清晰地顯現出字跡來。“餛飩侯”的餛飩餡,製作更加認真,三分肥七分瘦,自己絞餡,肉質細膩鮮香。

爆肚馮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清朝末年,山東廚人馮天傑自臨清來京,即在東安門大街擺攤賣爆肚,因其做工精細,人送外號“爆肚馮”,後因整治市容,同其它業主一起遷移至金魚衚衕西口路南的八旗演兵場,即日後的東安市場,繼續經營。

三十年代,馮天傑的次子馮金生十三歲隨父學徒,十六歲接替其父經營爆肚馮,數十寒暑,他潛心鑽研,終使馮家爆肚具有了明顯特色。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爆肚馮”的調料有芝麻醬、醬油、醋、香菜末、少許蔥花、幾樣香料,看似簡單,卻好吃,其實人家是放了十三種密制調料在裡面呢。說得我自己都流口水了,趕緊出發去“爆肚馮”要一份特製爆肚兒,沾著濃濃的調料,品一番老北京的風味。

砂鍋居

老北京人的飲食習俗受滿人、旗人影響至深乃至現在仍見遺風留存。吃白肉最早是滿人習俗,宮廷、王府祭祀攛盤、擺件子,民間時興的燒燎白煮席等都與 “吃白肉”相關。砂鍋居是老北京惟一經營滿族菜的館子,兩個半世紀的經營史,詮釋了老北京吃白肉的食俗文化。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砂鍋白肉既是白煮肉也是白肉片,即用大沙鍋白水煮肉。湯內只放大料、花椒等香料。白肉出鍋,晾涼後,切片,而後碼盤上,蘸調料吃。後來白煮肉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把煮好的白肉、下貨再加工成特色菜餚,稱為“小燒”。因菜盛裝在六寸的淺盤中因此叫“燒碟”。最早的燒碟僅有8種,有炸排骨、炸腰花、炸脂油卷、炸裡脊、炸肥腸、炸肝尖、燒子蓋、燒臉子等。後經發展到24、 32、48、64個燒碟。全盛時期,燒碟品種多達130個之多。

天福號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天福號的絕活在配料和掐湯上,肘子進鍋煮一個小時後開始掐湯,這就需要能隨時掌握火候;此外就是收汁出鍋:雖叫醬肘子,可沒有一點醬或醬油,肘子上的色那是糖色。出鍋時要讓皮貼在肉上,提拉起來不碎不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到口酥嫩。

關於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天福號的醬肘子雖然貴一些,不過咱北京人就講究一個面兒,講究一個實在,把肘片放在嘴裡會不由得心升一種滿足感,這味兒實在是太有面兒,太爭氣了!由衷地覺得這個價,值!再吃一片,香,太香了~吃了若干片之後,能體會到真正的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越吃越想吃,是一種耐人尋味的滿足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