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綠水青山“林三代”

綠水青山“林三代”

吳瑋翔(左一)向爺爺介紹如何種植三葉青

绿水青山“林三代”

祖孫三代常在小區散步,暢談林業今昔鉅變

绿水青山“林三代”

吳瑋翔(右一)指導護林員科學種植中藥材

绿水青山“林三代”

吳傳瑞經常回到林場,回憶當年崢嶸歲月

绿水青山“林三代”

吳永山(左三)與護林員進行杉木胸徑測量

绿水青山“林三代”

吳傳瑞(中)在兒子吳永山(右)、孫子吳瑋翔(左)的陪伴下回到林場瞭解林下經濟發展情況

绿水青山“林三代”

上世紀八十年代邵武二都林場舊貌

绿水青山“林三代”

福林小區坐落於邵武市水北街道,於2014年竣工,共23幢1170套,入住3600人。讓原本分散的林業職工集中到城裡居住,改善居住條件。

在邵武國有林場,有這樣一個特殊家庭,祖孫三代都在林場工作,他們與青山綠樹為伍,與藍天白雲為伴,把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鬱鬱蔥蔥的林海。祖孫三代幾十年的工作見證了邵武乃至閩北林業的躍升之路:從以生產木材為主,逐步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綜合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林場完成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華麗轉身。

1958年,出於國家經濟建設需要,邵武國有林場二都場創建,大批山東人、浙江人到邵武支援林業建設。1960年,19歲的浙江少年吳傳瑞在老鄉的介紹下,成為一名林業工人,先後在山口場、二都場從事採伐、造林和鋤草、施肥等山林養護工作,直到1996年在二都場退休。1987年,吳傳瑞的兒子吳永山子承父業,從邵武技校營林班畢業後被分配至邵武市槎溪林場擔任業務員。

1979-1989年間,邵武林區基本建設投資達6602萬元,相當於過去30年的1.8倍;邵武市共完成造林更新69.30萬畝,相當於過去30年造林保存面積的總和。之後,邵武林業進入持續發展時期,林產工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2011年至今,林業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商品林採伐由皆伐向擇伐轉變。

作為“林二代”,吳永山的人生也和林場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在林場,他結識了同為“林二代”的妻子。1992年,他們的愛情結晶吳瑋翔在林區出生了。

“我從小就把這片青山環繞、綠水長流的林區認做自己的家鄉。”高考填報志願時,吳瑋翔毅然選擇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林學專業。2014年畢業後,他也成為二都場的員工。

剛參加工作,吳瑋翔就趕上了林業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二都場率先在林下種植金線蓮、鐵皮石斛、黃精等當地名貴珍稀中藥材,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吳瑋翔在林下套種中藥材研究、推廣項目中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逐步成為一名林下種植的技術骨幹。2017年2月,他被任命為林下辦主任。

“長輩們說要來看看林場,看看現在這片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可喜模樣。”吳瑋翔說,“林下套種名貴的中藥材,不僅保護了森林,還發展了經濟,這是前輩最喜歡看到的。” (羅光耀 劉建飛 洪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