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知道文安這一神物嗎?曾救活數十萬文安及周邊地區人

文安屬窪澱地區,它的特產也都和窪澱有關。在這一帶,流傳著一句俗語:文安窪,三宗寶,地梨、苲菜、三稜草。所謂三宗寶,實際就是在這裡遍地都有的野生的水生植物。在那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這些水生植物,特別是地梨,成了人們的救命糧。而三稜草、蘆葦、蒲棒等,則是農戶用來編織生活用品的必備原料,同時又是農家副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尤其是蘆葦,它不僅在一定時期是窪澱地區的主要經濟支柱,而且大片的葦塘曾為抗擊日本侵略者立下了不朽功勳。

難解的地梨情結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文安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 :“文安窪,三宗寶,地梨、苲菜、三稜草。”地梨是三稜草的地下球莖。據舊《文安縣誌》記載:地梨,有人、豬兩種。豬地梨,堅韌異常,不能齧,但可以飼豬;人地梨,甘脆,類荸薺,生熟皆可食,能充飢。河決生水中,民取為食 ;水落藏土中,歲久不朽,亦不芽。一遇河水,生機勃發,旬日遍郊野,生性獨異。

地梨做為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年生在溼地裡,大水淹不死,大旱旱不死,每年陽春,在水深、溫度適宜其生長時,便在泥土裡發芽、長莖,竄出水面。它的葉片細長偏稜形,每株可長葉4、5片,夏末秋初,植株中就會長出一條三稜形的莖,莖的頂端就會開花結果,這條莖就是三稜草,一般可長到1米多高,高的可達2米以上,頂端長有幾個茸毛小角,角內有芝麻粒大小的種子,秋季成熟。如無人收穫,便隨草坍入泥裡,或隨風飄入異地。待適宜其生長時,便長出細小的地梨苗,這是地梨繁殖的另一種形式。三菱草,是農民搞副業生產的原料,秋前採抽,曬乾後可編草鞋、涼扇、涼蓆和坐墩等。植株根部可生多條鬚根,根系發達,每株可結地梨10個以上,每個直徑1釐米左右,個大的可長到2釐米左右。皮色油黑,內肉雪白,含較多澱粉和糖。可以生食,也可曬乾粉碎磨面,是一種較好的代食品。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地梨的生命力極強,根扎得很深,一般距地面40-50釐米,最深一米左右。積水一米以上,它能竄出水;夏季積水2米以上也能正常生長。地梨的分佈很廣。以趙王河、大清河為界,文安窪數十萬畝土地,除大留鎮、大圍河、老龍崗幾個高堼外,幾乎都產地梨。其中尤以大窪中心的牛臺澱、麻窪澱、火燒澱和洋絡澱為最多。從地面高程看海拔(大沽口) 3.4—4.0的近40萬畝土地產的地梨又多又大。這可能與土質好、土地肥沃和經常積水有關。

關於地梨,文安人曾賦予它某種精神上的寄託, 有這樣一個傳說:宋朝年間,文安常鬧洪澇災害,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飢寒交迫。宋王得知後,便派包拯來文安視察災情,賑粥放糧。包公對災民生活非常同情,他一方面大辦粥場,對災民施賑,一方面為文安人想生存之策。包公想了很久很久,也沒想出好辦法,於是便吩咐侍從上香求神。夜間,觀音菩薩給包公託了一夢,讓包公用筆畫個災民能充飢之物,埋在大窪積水下面的泥土裡,立刻便會長出滿窪遍野的充飢之物,災民可歲歲得救。包公一夢醒來,邊讓侍從快拿筆來,為災民勾畫解飢之物。他構思片刻,便揮毫畫出了一個黑色圓形,最後一筆向上一帶,畫了芽眼,活像個鴨梨的把柄,故名地梨。第二天,包公乘小船親自把所畫之物,埋在了大窪的泥水裡。幾天之後果然長出了滿窪的地梨苗,地下結出取之不盡的地梨。因包公鐵面無私,為官清正,結出的地梨皮色油黑,內肉雪白,並傳說地梨遇旱能下潛,遇澇能上浮的本能。

有關刨地梨的事,據老年人對近百年的回憶,大的開採有3次,1918年、1943年和1960年,其中1943年刨地梨的規模最大。1941年至1942年,河北東部地區連續大旱,一些重災區顆粒未收。加之日偽軍的橫徵暴斂,廣大農民難以謀生。有的外出討要,有的賣兒鬻女,生活無法維持,到了1943年春,整個冀中地區的群眾,只好到文安窪刨地梨維持生命。文安窪的地梨養活了18個兄弟縣的災民,併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那時刨地梨的區域大體分成五片。

以興隆宮的馬窪、四百八(地名)和大留鎮的小務窪為一片。這裡除集中了文安西部部分貧苦農民以外,還有雄縣、任丘、河間等兄弟縣的災民,滿窪人山人海,足有上萬人。開始地主不讓刨,僱傭壯丁追趕群眾,可怎麼趕也趕不走。大齊觀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到小務窪刨地梨,被小務村的地主田某開槍打死。窪裡刨地梨的群眾聯合起來,拿著小銑衝了上去,包圍了地主的莊院,與地主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迫使地主讓了步,取得了這場鬥爭的勝利。

龍街周圍為一片。這裡除本地的部分災民外,還有大城、任丘、河間的部分災民,估計也有上萬人,都集中到龍街、叩裡、叩崗一帶野外搭舖居住。當時陳黃甫有日偽軍的崗樓。李黃甫一個地主的地最多,他勾結日偽軍,想把刨地梨的群眾趕走。一次,他帶偽軍騎馬圈刨地梨的群眾,把人們挖的吃水土井都填上了土,把群眾的提水罐都砸爛了,可人們就是堅持不走。後來抗日聯合會抓住了這個地主,並進行了鬥爭,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以大柳河為中心,西起小泗莊東到潘平村,30 多華里的柳河堼兩邊都搭滿了窩棚。住有雄縣、霸縣、固安、永清等兄弟縣的災民兩三萬人。當時大柳河建有日軍崗樓,日軍白天向窪裡刨地梨的群眾打槍,傍晚查鋪,檢查是否有八路軍游擊隊。雄縣駐徐莊村的八路軍遊擊小組的幹部,帶領 20多名青壯年來到富各莊村搭窩棚刨地梨,遇到敵人查鋪時,他們就主動掏出“良民證”,巧妙地回答敵人提出的問題。兩個多月沒有發生問題,幫助群眾刨地梨1萬多斤。解決了群眾的吃飯問題。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以劉麼、大趙、小趙、馬武營為中心,這裡集中了文安縣城西、雄縣、安新、任丘等地災民2萬多人,他們除了投親靠友居住外,都在劉麼到馬武營的堼上都搭了窩棚,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馬武營左右的牛臺澱、麻窪澱。

以德歸、三土橋(新橋)、大長田為中心,這裡集中了靜海、武清、勝芳等地的災民和文安縣一部分群眾,有萬人以上。這部分人少數搭了窩棚,多數人步行往返,有的走20多里,起早貪黑,連口水都喝不上。他們主要集中在德歸的西窪、大長田的西窪和艾頭南窪。

“地梨一撮毛,好吃不好刨”。刨地梨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這個活兒非常辛苦。旱地,一般先用銑取走表層土, 約7寸厚,再用小銑向下挖出個小偏坡,坐在偏坡上用撓子撓(鐵製木柄的刨地梨專用工具), 地梨就一個一個地被刨出來。採取這種方法,一般每人每天可刨lO多斤,刨得快的可刨20斤以上。水地,要先打埝圍畦,把埝內水掏幹,再用銑將表土起出(約5、6寸),用三齒把地深翻後放進水,再用三齒邊摟邊攪,至地梨全部漂起,最後用笊籬把地梨撈出。 這種方法費勁,但刨的地梨多。一般每人可刨50斤左右,多的可刨100斤以上。到了冬天,在冰下刨地梨更難。先用鑹鑹透冰層,將冰塊撈出,在冰層下打上埝,把水掏幹,再把表層泥土挖出,其餘均如同水地。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