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北京批覆14個分區規劃:亦莊新城被賦予“新使命”,東西城正編制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

北京批覆14個分區規劃:亦莊新城被賦予“新使命”,東西城正編制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新版總體規劃出臺兩年之後,北京的區域規劃再次取得新的進展。

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覆了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大興、順義、昌平、房山、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共13個區的分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及亦莊新城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值得注意的是,這14個區當中不包括東城區、西城區和通州區。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北京市已組織直接編制首都功能核心區(包括東城區、西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因此此次組織編制的分區規劃不包括以上區域。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暉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分區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整體土地集約化使用、用地規劃做減量的前提下,亦莊新城呈現增量發展。而亦莊新城的核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三城一區”中的“一區”,更將起到集聚先進現代製造業的作用,為北京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落實規劃,繪製藍圖

2017年9月13日,中國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與2005年發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不同,這一被稱為“新總規”的規劃方案,是由中國中央、國務院批覆的。王暉指出,在北京歷史上規格如此之高的規劃只有兩個,上一個是1983年出臺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建設方案》。

一張藍圖繪到底,對於北京來說,新總規就是這張藍圖。北京市委、市政府在過去兩年間將組織實施這一規劃作為全市工作“三件大事”之一,要求不折不扣全面貫徹落實到位。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從構建完整國土空間規劃傳導體系的角度出發,在城市空間結構確定的中心城區、多點地區、生態涵養區創新增加了分區規劃的傳導層次,由市級層面統籌、各區委區政府作為主體,組織編制各區的分區規劃。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分區規劃框定了各區規模總量,將《總體規劃》確定的人口、建設用地以及建設規模等核心指標分解到各區、各新城(特定地區) 和215個鄉鎮(街道)規劃單元。另外,還優化配置了各類資源要素,以統籌優化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為抓手,深化細化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控制線,強化兩線三區全域全類型空間管控,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水域保護區等生態功能用地,統籌把握三生空間內在聯繫,優化提升職住結構,提升城市宜居品質。

這一規劃思路符合近期國家對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的要求。11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也要求各地區自上而下、上下結合實現三條控制線落地,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本行政區域內三條控制線總體格局和重點區域,市、縣組織統一劃定三條控制線和鄉村建設等各類空間實體邊界。

亦莊新城的新使命

2018年,為了落實新總規,北京了發佈《建設項目規劃使用性質正面和負面清單》明確了城市發展的思路和方向,例如明確限制四環路以內的各類用地調整為住宅商品房,首都功能核心區將大型商業項目、商務辦公項目、綜合性醫療機構、專科教育和高等教育用房、住宅商品房和倉儲物流設施列為限制項。

“這意味著今後北京四環以內幾乎不會出現新建商品住宅。”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這一點上看,北京城市格局全面升級正在加速,從源頭上限制非首都核心功能產業的發展。據悉,在此次分區規劃中,各區在規劃內也都有詳細的正、負面清單。

從其正負清單可以看出,未來首都核心區將清退大批工業、倉儲、批發市場等低端產業,限制商場、辦公樓、醫院、大學、商品房等項目建設,著重建設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辦公和配套用房、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和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的菜市場、幼兒園、養老設施。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人口還是用地規劃上來看,新總規都是在做“減法”。例如負面清單中,就明確限制四環路以內的各類用地調整為住宅商品房,三環路以內的各類用地調整為倉儲物流設施。因此,各個區大部分也都在做減量規劃。不過其中有一個例外,就是亦莊新城。

歷史上的亦莊,百年來只是一片農田。1994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最初面積只有15.8平方公里,到2002年擴區後才達到46.8平方公里。而根據2019年初發布的《亦莊新城規劃(2017年-2035年)》,本次規劃的亦莊新城範圍約225平方公里。這一範圍內不僅包括了作為核心功能區的開發區,還包括綜合配套服務區、馬駒橋鎮區、物流基地、金橋科技產業基地、臺湖高端總部基地、光機電一體化基地以及兩塊預留地。

數據顯示,自1992年破土以來,開發區企業從十幾家增長到兩萬多家,其中不乏奔馳、拜耳、京東等世界五百強企業,形成了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工程和醫藥、汽車及交通設備四大主導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開發區全年累計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7.3億元,同比增長19.9%。得益於企業盈利能力的不斷提高,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實現稅收收入100.4億元和79.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2%和33.5%,均實現快速增長。

“這是規劃的一個最大亮點。”王暉認為,由於地理位置因素,北京的第二產業不能建在西北部的海淀和昌平區,因此落到亦莊成為一個合理的選擇。未來,“三城一區”將成為北京經濟的重要抓手,包括海淀的中關村科學城、昌平的未來科學城和懷柔科學城和亦莊的北京經濟開發區。而其中,開發區將為先進現代製造業集聚區起到支撐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