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大多數福州人不知道,福建省內還有個“福州”

順昌的歷史文化有兩個鄉鎮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佔有一定的份量和某些代表性:一個是元坑鎮,另一個就是洋口鎮。元坑鎮的歷史代表是人文,而洋口歷史代表的更多的則是商業文化和紅色文化。

洋口鎮距順昌縣城12公里,東南與延平區的峽陽鎮、沙縣的高橋鎮交界,富屯溪自西向東流貫全境。洋口依託港口優勢,順水而下可通南平、福州,逆流而上可達邵武、光澤等地,在明末清初,小洋口就已經是閩北商業中心和閩北山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上世紀三十年代,日軍侵華,福州部分機關、學校和大批商人、居民內遷到洋口,促使當地商業、手工業得到空前發展,成為閩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物資集散地和中轉樞杻,福建省“四大名鎮”之一(順昌的洋口鎮、漳州的石碼鎮、莆田的涵江鎮、福安的賽岐鎮),素有“小福州大福地”之稱。

大多數福州人不知道,福建省內還有個“福州”

洋口歷史不能說有多麼的悠久,但從文字記載至少也有上千年,從《謝氏家譜》可知:“上洋興於唐、宋,盛於元、明,由來久矣”,及(清光緒壬午重修版)記載有興於唐、宋的說法。洋口的歷史在人文方面自有它不可忽視的一面,但是它與洋口歷史上的商業文化和紅色文化是緊密聯繫不可不割的。

目前洋口鎮區留下比較完整的能代表洋口歷史的古建築物不是太多:順濟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其結構為雙拱石橋)、天后宮(前福州會館,建於民國4年(1915年))、中巷碼頭、吳家大院(最後一任國民黨鎮長家)、池家大院、科頭太尉廟(解建村部)、大廟:碑文記載,它始砌基於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成化六年(1470年)夏復修,正德十一年(1516年)建成。清嘉慶廿一年(1816年),大廟失火,又重建一次、八角樓,以及一些青石巷道和許多磚塊壘砌的防火牆等。

大多數福州人不知道,福建省內還有個“福州”

隨著縣申蘇工作的開展,一些有特殊時代背景的遺址躍入人們的視線:彭德懷居住舊址(現洋口雨傘社)、毛澤民居住舊址福音區官牧師家(房子在建設鐵路時折除)、滕代遠居住舊址蜚江小學(現洋口中小學,也是當時東方軍政治部所在地)、十七號兵站舊址(洋口鎮中心街三巷藥店倉庫,現火燒空坪)、洋口蘇維埃政府--"革命委員會"舊址(洋口鎮原花藍廠,現街道居委會邊)、洋口"赤色職工聯合會"和"商會" 舊址(洋口鎮政府)。

大多數福州人不知道,福建省內還有個“福州”

洋口的商業發展從記載的文字中可追溯至元朝,元至正中時期上洋口就設有稅課局。明成化年間(1465年),洋口劃分街道,清初開始成為墟市。乾隆時期洋口商業就已繁榮,人煙稠密,因地處建甌、南平、順昌三縣邊界,曾由二郡一縣劃界分治。乾隆卅六年(1771年)建立分府,實行統一治理,並有"凡在上洋發生有關府、縣之間的糾紛、訴訟,統由分府處理,各府、縣不得介入"的規定,因此,在民間有三府衙門(分府俗稱)權大過府縣之說。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日軍侵華,大量的福州居民和部份學校內遷,手工業的空前發展,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陸路交通的欠缺(靠水運)問題,成為閩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物資集散地和中轉樞杻,把洋口的發展推到了一個高峰,是洋口全盛的黃金時代。當時福建省商會15名執行委員中就有一名是洋口商會的代表。根據上洋鎮商會民國36年呈報的改選會員名冊記載,在冊的各行業公會有19個,商家525個,另外在冊的非同業公會的商家有44個,這些商家涉及各行各業,它手工製作的毛邊紙、油紙傘、鏡箱、皮枕成為當時四大名牌,有的享譽海內外,蜚聲東南亞。同時還建存有四大會館(汀州、閩南、浙江、江西會館),這個時期的洋口成為福建省"四大名鎮"之一(漳州的石碼鎮、莆田的涵江鎮、福安的賽岐鎮、順昌的洋口鎮),經濟地位在閩北乃至福建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洋口的商業(手工業)在解放後依舊保持著它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一直延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洋口鎮辦企業蓬勃發展起來,先後辦起了竹編廠、機磚廠、鞭炮廠、繡衣廠、電木粉廠、鋼化玻璃廠等20多家。有的產品獲省百花獎,有的產品獲國家品牌論證,洋口迎來了另一個發展的高峰時期。

大多數福州人不知道,福建省內還有個“福州”

洋口歷史上能與商業文化提及並論的就只有紅色文化了,洋口的紅色文化。應該說在整個順昌來說都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據說順昌申報蘇區縣,百分之五十的外圍材料涉及洋口。洋口可以說是一塊革命的紅色熱土,早在1931年(民國20年)5月,中央紅軍一、三團在羅炳輝、彭雪楓等同志的率領下揮戈東向直追猛打國民黨軍,經順昌直到洋口,並在洋口建立農會組織,村民吳利益等人參加了紅軍。

1933年 (民國22年)的八、九月,洋口的紅色革命更是掀開了它輝煌、燦爛的一頁,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滕代遠率政治部部分人員和第四師三個團進駐洋口,領導上洋各界成立赤色職工聯合會、商會和洋口蘇維埃政府,幫助制訂《臨時政綱》。領導群眾組建農會,組建一支游擊隊,發動一批青年參加工農紅軍。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毛澤民抵洋口,領導籌款和物資調配,月餘內,籌款約三十萬元(法幣),食鹽二十四萬斤,煤油六百餘桶和大量武器、藥材運往中央蘇區。而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塊紅色熱土依然紅色不減。

大多數福州人不知道,福建省內還有個“福州”

(圖為鄉村特派員團隊在洋口鎮紅色景區拍攝)

洋口是一個歷史底蘊厚重的古鎮,它的商業文化和紅色文化象兩顆明珠,交相輝映在洋口的歷史天空中,它的光芒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減色,相反會因時間的久遠而更加璀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