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區塊鏈重塑數據“生產關係”

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區塊鏈一夜之間成為熱點。今天談起區塊鏈,我們已經不會僅僅停留在概念上了,越來越多的應用正在我們身邊落地,區塊鏈脫虛向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日益清晰。

2018年7月,杭州互聯網法院在對一起著作權糾紛判決中認可了區塊鏈電子存證的法律效力,目前該院的司法區塊鏈已經彙集了3.9億條電子數據,相關案件調撤率達到96%以上。

2018年8月,廣東深圳稅務部門開出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至今已納入企業7600多家,開出了超過1000萬張區塊鏈發票,覆蓋金融保險、酒店餐飲、停車服務等上百個行業。

2018年北京大數據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利用區塊鏈將全市53個部門的職責、目錄以及數據連接在一起,解決了數據缺位、越位的問題,為北京大數據的匯聚共享、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支撐。

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2018年9月開始試運行,一年多來已實現業務上鍊3萬餘筆,業務發生筆數達5000餘筆,業務發生量約750億元。

這樣的已公開案例還有很多。中國信通院2018年4月開始牽頭實施的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目前國內外成員已達到340多家。最近,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組織評選的一批高價值的區塊鏈案例中,工商銀行、國家電網、南方航空等眾多央企和行業龍頭身在其中。可以說,區塊鏈的獨特作用正在凸顯。

區塊鏈的獨特作用體現在哪裡?核心就在於破解“數據”相關的諸多難題。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但當前,數字經濟剛起步,就面臨著數據不可信、確權難、孤島林立、利益失衡等“先天病”。國外Face-book的數據危機,國內政務數據共享的困局、個人數據違規使用的亂象等很多現象,都與此有關。

引發這些問題的原因,恐怕是我們現在用的很多技術工具和制度是面向傳統經濟的,無法適應一日千里的“數據生產力”發展需要。不破解這些難題,不治療這些“先天病”,數字經濟可能“寸步難行”。

區塊鏈是一種分佈式的網絡數據管理技術,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重要發展。區塊鏈利用密碼學技術和分佈式共識協議保證網絡傳輸與訪問安全,實現數據多方維護、交叉驗證、全網一致、不易篡改。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望從源頭防止數據造假,提升數據的可信水平。二是分佈式的多點互信網,使數據沒必要集中到一家核心機構手裡,也能建立信任關係,降低數據共享阻力。三是可細粒度地控制數據使用權限,還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為數據附加使用條件,使用也能全程留痕,避免失控。

可以說,區塊鏈的應用有望扭轉當下數據採集、控制、使用和權益分配日益集中化的趨勢,推動數字經濟向更加互信、共享、均衡的方向發展,從而徹底重塑數據的“生產關係”,開創有別於工業經濟時代的新模式。

最近,有關數據的一則消息更有分量: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並列參與分配。這樣的提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我們開始為數字經濟做最基礎的制度上的準備,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恰好為制度的落實提供了一種值得探索的技術路線。

很多人說區塊鏈改變生產關係,筆者覺得有點誇大。筆者要給這個判斷加個限定詞:數據——區塊鏈改變“數據”的生產關係。區塊鏈適用於開展跨機構的數據資產的管理,有助於促進不同主體之間的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提升協作效率和建設可信體系。

當然,區塊鏈不能被神話,它既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藥,也不是解決所有難題的鑰匙。區塊鏈還需要和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使用,形成有機體,才能成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供稿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