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幾成傳承?有何見證?

靈智學君


提這個問題,境界很高,老子與孔子我一直就以為老子天高,孔子地厚,我不知天高地厚,卻有興趣於知音。

老子的知音是孔子,孔子與老子放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的大音希聲。

孔子得到老子的全部傳承。孔子坐三天三夜草蓆孜孜不倦解釋易經,我就更加證實了易經與道德經密不可分。喜歡道德經就喜歡易經。沒有道德經,易經根本就讀不懂。道德經提供取天下常以無事,易經註解是孔子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易經答案。易經是密碼,破解易經密碼只有道德經。

老子三樣寶貝,慈悲故能勇,孔子慈悲,所以為天下人周遊列國。儉樸,安下心翻譯易經,孔子目光是深遠的,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成為萬世師表。

我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故聖人舊衣而懷玉。孔子就是傳承了老子的道德經,也就生前政治不得志的宿命,死後政治上風光無限。死而不亡者壽,老子與孔子在靈魂上可以說同樣是一個人。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孔子之道來源於老子之道,儒家的祖師應該是老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聖人”如果丟失了“道根”,還能那麼“高大上”嗎?可以這麼說:孔子如果沒有得到老子的親自教導並通過修道初成達到“道童”水平,那麼,孔子就不太可能有後來的“道果”成就,最多隻是個“北方之賢者”,有何見證呢?

見證一、孔子的志向就是向道,孔子之道就是老子之道,孔子在51歲時師從老子之後,才真正跨進道門。《論語·述而》中有: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翻譯成為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那些認為孔儒之教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的觀點是不是丟失“核心之道”的“無的放矢”的“胡言亂語”?《中庸》開門見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儒學之教即修道之教,教育的基礎就是修道。《論語·里仁》中又有: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中還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是什麼?來源於何處?孔子的這個“道”其實就是老子之“道”,來源於老子的親自教導,也就是說,孔子雖然“志於道”,但是一直沒能夠真正進入“道”門,直到他在51歲時拜師老子後,按照老子師父的教導進行修道,才能夠跨進“道”的門檻並開始真正體驗到了道的滋味。《莊子·外篇·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孔子不出三月,復見……老子曰:“可,丘得之矣”!道家的修煉之道一般都要先過基礎關,這個過關的過程叫做“百日築基”,時間大概就是三個月左右,所以,51歲的孔子在拜師老子並且得到師父的親自教導後通過修道“不出三月”就過關跨進了道門關,當然,僅僅只是初關有成,還處於”道童”的層次水平,但這已經就比常人高很多了,再加上孔子在文字方面的天賦,修道則使他在學識見解上“如虎添翼”。

見證二、儒家的“儒”字本義就是指修行和修道:漢字“儒”的初始字形見上圖,圖中的字形就好像一個人在站樁或沐浴,這也是修行和修道的基本功:道家很多門派都有站樁功和沐浴功。“儒”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修行並洗滌人體,所以儒家其實也是道家的產物或門派,儒家就是首先通過修“儒”“修身”來洗淨人體、洗滌人心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道,而儒教則是統治階級為了“國家統治”的需要而對儒家學說進行“刻意改造”和異化的結果,後世所謂的儒家或儒教之人絕大多數表現為“捨本逐末”,只在文字學問和禮教及“學而優則仕”等方面大做文章,把儒家的“修身”之本僅停留在口頭文字上。

見證三、《論語》中有孔子儒家的修道口訣和體驗感受,你知道嗎?對每一個初讀《論語》的人來說,語句“散亂”幾乎都是第一印象:章節次序散亂,編排毫無章法。即使一章內,也是東一句,西一句,隨意置放。兩千多年來,無數學者在這些“碎片化”的微言裡尋找“大義”,本文不是在其中考尋什麼“微言大義”,靈智學君在這裡主要談的是老孔之道的“修身”問題,從修道的體驗和層次來看,如果說在《論語》中也有孔子儒家的修道口訣和修行的體驗與感受,你知道是哪句嗎?而且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對應於人體的特定部位(該口訣的具體解說請見:《論語》中有孔子儒家的修道口訣,你知道嗎?),如果你的修行達到了經絡感應的層次,那麼只要你念誦該千古名句,你的身體經絡就會自然或突然出現特異的感應狀態,下面僅提供與之相關的三個旁證:

1)、形意拳是道家思想應用在武術方面的一種體現,2011年,形意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什麼是形意拳?就是象形會意,得意忘形的心意拳,形意拳的修道口訣有詩為證:道本自然一氣遊,鬆鬆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2)、黃帝佛足印的圖片見證。

3)、普通人的站樁體感旁證例子:從2015年開始,我有幸接觸到站樁,經過這幾年的修煉,我整個人的身心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自己的心性也慢慢開始變得恬淡虛無、善解人意了,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疾病折磨後,才知道自己的病就是有再好的醫生、再好的家人,他們都幫不了我,只有自己靠自己,也可以這樣說,站樁是我的依靠,是站樁讓我的生活從黑暗走向陽光,可謂是有陽光的日子,心情也燦爛!在練功的時候,氣會自動的先走腿,腿走滿了後,氣就自己往上衝了,衝到頭頂的時候,感覺眼前有金黃色的光一閃一閃的,慢慢的會感覺到全身通透、整體如一,這個時候常常會聽不到自己的呼吸聲,外界的一切聲音會變小,但這種情況往往持續的時間不是很長,一會兒似有非有,一會兒又進入了這種狀態,有的時候身體會像一個空殼一樣,曾經一次練功時頭頂的百會穴直通到腳底的湧泉穴,像燈管一樣成了一個直的空管,去年在練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很多種奇怪的反應,有一次練著練著,眼珠子好像被人用手使勁攥住一樣,很緊很緊;有時候,氣會在身體的病灶處打轉;還有時候,練著練著自己會不自主的微笑......每次煉完功後身上都會排出很多汗,腿部的酸脹痛沉也消失了,就像多年的下水管道里堆積的汙垢被清理掉了一樣,很舒服,渾身輕鬆,這種感覺是拿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如果一次性煉功時間長了,舌下會慢慢分泌出津液,是甘甜甘甜的,由於在練氣的過程中一次性嚥下會很噎,可能是食道里有氣往上衝與津液形成對抗,所以我就會分三次嚥到肚子裡去,再故意打幾個隔,津液才能順暢的流下去。我練站樁比較注重腳底而不太關注腹部丹田,我認為只要做到全身鬆開,上松下沉,把勁沉到腳底,會自然產生一種往上升騰的感覺,愈沉腳底,升騰的感覺愈強,勁力就愈大……

見證四、孔子的重要“道果”是為《易》作《十翼》:修道真實進入道門之後的人,沒有不喜歡玩《易經》的,反之則未必然,當修道入門後玩《易經》往往容易出現得意忘形的景象或行為,很多人一輩子就侷限在其中了,孔子為《易經》註釋作《十翼》就是如此。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易緯·乾坤鑿度》記曰: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旋(旅),請益於商扭(瞿)氏,曰:“子有聖智而無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後息志,停讀《禮》,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但是孔子的師父老子則非常超然,當年,老子欲離周歸隱,出函谷關時,關令伊喜以天下蒼生為念留之,老子為伊喜的誠心感動,於滯留期間,留書五千言後,駕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老子留下的五千言即《道德經》,其實《道德經》可謂是研修《易經》的“最權威的標準參考書”。孔子拜師老子並修道進入道門能夠體驗道的滋味,在有了初層的道行修為後就“淺嘗輒止”了,不能夠做到“知行合一”,而且還犯了修道方向性的大錯誤,要不然,就不會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因為,如果孔子認真修道再上幾個道層臺階的話,人體內會自然出現“河圖”,這個“河”在道家叫做“黃河”、“天河”或“曹溪”,道家把能夠在體內修證出“河圖”的人叫做“聖人”,這是道家聖人級別的自然生理標準,也是“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真實道義,“道童”“孔聖人”明顯還沒有達到這個修道級別和生理標準,“孔聖人”只是“皇權統治”追封推崇和俗人社會特意“栽培”出來的某種“文化偶像”,在道家自然真聖人面前,“孔聖人”就是個“假聖人”。如果孔子堅持修道並有成的話,身體健康問題應該不大,活到“天年”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孔子最後是臥病不起,七天之後便溘然長逝,終年七十三歲,而老子的最終和去向則成了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個“千古之謎”。


靈智學君


淺談一下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關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終其一生難窺一隅。

每一種文化都是社會和人類的一種需求,經過“聖人”、學者不斷“提煉”、“提升”、“提純”凝結而成的。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重點和不一樣的闡釋。

儒、釋、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他們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呢?

儒家

是根據社會不同階層的需要,穩固社會框架使之不亂、不倒、不迷,有章可循,有序前行而產生的文化。

他主要是通過人們思想自覺維護上層統治,維持家庭倫理觀念來達到社會和諧,穩定社會階層之間結構平衡的一種文化。

釋(佛教)

之所以稱為“釋”是因為釋迦摩尼是佛教的傳播者。

佛教闡述的主要是通過明心見性而獲得智慧成佛的一種文化。

他是告訴人們通過修行找到自性,而大徹大悟達到佛的境界。

道教

以老子《道德經》為總集,發展而來的一種文化 ,闡述道德的內涵,以天地自然的道說明事理,達到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境界。

儒家說道,在儒家經典《大學》第一句就提到了“道”:“大學之道” 。而《中庸》裡也是第一句就說了“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他闡述的意思就是循性行動叫作道,依道的行為就是教化。道是不能離開片刻的,離開了就不叫道了。

他說明了“人道”,是儒家對人性道理的說明。

而老子《道德經》對道的闡述就更多了,第一句就說了“道”:“道可道 ,非常道。”還有“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古之善為道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常無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教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說明“道”說了“道”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他闡述“道”的存在是從整個自然,世界萬物來說明包括儒家說的人性。

那麼什麼是“道”呢?根據儒家、道家說的我們可以把他概括為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運行需要遵循的基本規律 ,是宇宙天地萬物本性的體現,也可以把他說成是萬物走的“道路”,遵循的“道理”。

這說明了儒和道是相通的。

《道德經》上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而被稱為天下“奇書”甚至被奉為“天書”的《素書》更是把儒和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張良正是憑藉《素書》幫助劉幫獲取天下,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功成名就以後張良又急流勇退遁世而去。

《素書》的第一章原始章開宗明義的說了“道”:“道不可以無始。”又接著把儒家和道家的文化結合在一起:“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 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著,人之所得 ,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 ,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道家的道德和儒家的仁義禮結合起來是叫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原來認為道家體現的是遁世、無為、消極的思想。沒想到他給儒家結合是行事,維護天下安定最佳方案。

那麼佛教是怎麼說“道”呢?在佛經裡很少有“道”這個字眼,他只是教人不行“邪道”和“外道典籍”。但是傳到中國後就有了“得道高僧”這一說法,那麼得的什麼“道”呢?當然是佛的“道”,明心見性的道理。

第二:佛教和儒家、道教的結合

剛才說了道家和儒家的結合,那麼佛教和儒家有什麼相通的嗎?

當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了,儒家有“五常”:“仁、義、禮、信、智”。而佛教有“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佛教的五戒是佛教四眾弟子的基本戒,必須嚴格奉行。

而道教對應的也有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是後人託稱太上老君所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

看到了嗎?道家的五戒和佛教的五戒是基本一樣的,這就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佛和道的五戒對應儒家的五常。

仁則不殺,義則不盜,禮則不邪淫,信則不妄語,智則不酒(酒令智昏)。

聖人們的智慧都是一樣的。

第三:善的層次

儒家《大學》裡是這樣說善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道德經》裡說:“上善若水。”

而佛教《佛說阿彌陀經》直接就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儒家把“善”說成是人修為的最高境界,是人停止在“善”的行為上。

而道家把“善”說成像是水一樣的層次像是“道”的存在一樣。

佛教是把“善”當做一個修行的標準,通過“善”來積功累德,獲取更高修為的一個階梯來到達明心見性的境界。





知心人210950475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幾成傳承、有何見證 ”。 孔子只得到了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的部分傳承“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何以為證?

我們都知道孔子問道於老子之時,老子張開自己的嘴,漏出了舌頭,孔子的弟子問孔子這是什麼意思。 子曰:'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的這種回答是正面回答嗎? 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此處念“智”)乎?”。 很明確的說明了“對兩小兒辯日、孔子不能判斷對錯”。 可是“孔子對弟子問孔子(老子張開自己的嘴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孔子逼而不答。 很多人解釋說“這是老子的牙沒有了,舌頭還在,這表明了老子舌頭的(柔)克了老子牙齒的鋼”。 現在請教一下,是哪一本典籍說的老子沒有牙? 如果說老子沒有牙,老子的“強其骨”怎麼解釋?難道老子只會說“強其骨”而做不到“強其骨”嗎? 那麼老子張開自己的嘴給孔子看,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是在告訴孔子,“問道、悟道從自己的舌頭開始,通過上察天體、下察己身最終而使自己的舌頭自然而然的舌抵上顎、並且最終使自己的舌頭伸向自己的喉嚨方向,這樣能夠使口腔內唾液分泌充足、就不會有蛀牙。 並且舌頭恢復了伸向自己的喉嚨方向的功能、就獲得了、實際上是恢復了自己的辟穀功能,嬰兒的只吃奶、不吃飯、那實際就是我們的辟穀功能、人人都有。在此基礎上,可以逐步恢復人體的其它握固功能,直到體會到穴位的跳動、再到體會到經脈的脈絡”。 老子既然對孔子張開了自己的口,老子會不給孔子介紹為什麼張開自己的口嗎? 孔子繼承了道德經的部分的“仁”,但是對“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中的“仁”孔子是不可能懂得的,因為孔子的主張是“仁”,對“不仁”孔子是解釋不了的


華民學讀道德經


孔子得到老子的傳承基本上接近於百分之百。

他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中庸之道!

就是十分明顯的“道”哇!

黃帝與老子的思想總彙,是道家核心思想,被稱之為“黃老學術”。

黃帝的思想,主要是《道經》一書,被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失傳,現僅餘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老子對其進行總結,就形成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其實道家的理論重心,按照現代生物學的成熟理論就是“生態平衡”,就是“生態平衡---生態失衡---新生態平衡”的理論。

這就是“允執厥中”。

如何實現“允執厥中”?

方法就是“無為”,不要打破管理體系的平衡。

任何實現“無為”?

歷史上老子的傳人給出了三種方法:

一是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凡事不過不及,不溫不火,不偏不倚,以更好保持管理體系的平衡狀態,這種理論培養出了儒家。

二是莊子提出的“君無為,臣無不為”,君王不去幹打破平衡狀態的事,如果要打破,就要責怪一個選定的道家替罪羊,這種理論培養出了道家道派,後來成為了純種道家。

三是韓非子提出的“君無為,法無不為”,君王同樣不主動打破體系的平衡,如果要打破,就要責怪制度不好,進行制度的目標修正,這種理論培養出了道家法派,在漢武帝時期成為了所謂的法家。

這也是一種老子思想“一氣化三清”的說法,即老子的“道德家”思想分化為相權(儒家)、宗教神權(道家)、皇權(法家)的“化”法,當然關於“一氣化三清”還有一種“化”法,是周公思想的“化三清”的說法,這種說法認為以周公(原始天尊)為信仰核心的上古儒教(闡教,皇權基礎),是在漢武帝時期分化為以老子(太上老君)為信仰核心的中古道教(人教,宗教神權基礎)及以孔子(通天教主)為信仰核心的中古儒教(截教,相權基礎)的。

但不論那一種“化”法,儒家思想發端於道家思想,都是不爭的事實,儒生也以方士為信仰核心,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人(儒家思想為主),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其緣由,就是因為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是同源的關係。

我們通常所說的“論道”也由此分為了三種意境:

一是法家意境,主要論的是“帝王之道”,偏重於帥才。

二是儒家意境,主要論的是“言語之道”,偏重於口才。

三是道家意境,主要論的是“規律之道”,偏重於人才。

這三種意境合起來,就是《道德經》描述的“道(道人,也就是法家帝王)可道(道語,也就是儒家大臣),非常道(道理,也就是道家方士)”。


河東來


也許用借鑑更合適。因為孔子的思想極為堅定,那就是畢其一生克己復禮,他所做的一切,包括他提出的“仁”、“禮”主張。這與他的出身和經歷有關。儒家出身於司徒,掌邦教,他的骨子裡就是以教化人倫為職責,並且愈老彌堅。他上任司寇不到一週,先把他的教育對立面少正卯殺掉。

孔子從是祭祀的司儀工作,死者為大,他是埋人的現場執行官,他說的話在祭祀和殯葬現場就是聖旨,因此能得到極大成都的成就感。這些在《禮記》禮能得到很好的答案。《禮記》有許多記述他與弟子們就殯葬相關問題的問答。《孔子家語》也有相關問題的記錄。被譽為"儒學第一書"的《孔子家語》就記述了孔子西行問禮的事,其中就包括問禮於老子、問樂於萇弘、參觀周王室的祭祀大典等等。但《孔子家語》只記載了孔子問道於老子出發前的情景: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之歸,則吾師也’。

司馬遷在《史記》記載了孔子問禮與老子的過程和老子對他的批評,說孔子熱衷的那一套禮義之類的,“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也”,於今何益哉?

《孔子家語》還記載了老子送別孔子時的一段批評,他對孔子說,不要耍小聰明,揭人隱私,說人壞話。孔子表示願聽教誨:“敬奉教”。

這是儒家經典所記,應該不是莊子、司馬遷的道聽途說。這段話說明什麼?只能說明孔子問禮是真,接受老子的“道”是假,他回去後依然從事的是以“仁”為本的教育思路,絲毫沒見有所改變,這就是孔子的執著處,他一心在“禮”,不行道。他的“道”就是“禮”,因此孔子即使接受了老子的道,也只是將老子的道轉化為了它所蘇姚的“道”。也就是說孔子沒得到老子關於道的真傳。


問道黃老


孔子曾請教過老子關於周禮的的事。

歷史上老子身世迷離,有論者認為老子又叫老聃,是周史官,《左傳》說周景王死後,兒子王之朝和悼王丶敬王為爭奪王位發生內戰,王子朝失敗後,帶著東周圖書逃亡楚國。史官受悼公迫害逃到了魯國。在魯昭公七年,孔子十分恭敬拜訪大他二十歲的老子,請教周禮。還隨他助葬,恰好遇日食。這段歷史出自孔子弟子的《曾子問》。

由此可見,孔子一生為人師表,卻又好學,曾告誡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從老子處學到周禮精髓,周遊列國後,將理論與所見所聞相結合,為刪訂六經打下了紮實基礎。

孔子請教老子,想不到竟成了史紀之會。老子後來被奉為道家創始人,"黃(帝)老(子)之學",歷史上"無為而治"的原創者。

而孔子則成就了儒家,在劉邦建立大漢時就尊奉,而後"文景之治"又奉行"無為而治“。中國兩大教,孔子和老子就開始了在中華文化中的獨到的領導地位,在華夏文明中佔握了制高點。

孔子在封建社會中成"大成至聖“,秦始皇就開始祭奠過。

老子被道家供為"太上老君"。


夏雨風


粵夫倉聖造字,聿啟文明。周任直書,創成信史。道統傳自禹湯,周德衰從幽厲。九鼎遷而名器失尊,五霸出而干戈不息。興言及此,感慨系之。

爾乃聖人出而黃河清,東周有可為之望;孝經成而赤虹化,上天示厭亂之心。是以尼山講學,英才薈萃於一嘗,闕里傳薪,弟子精通乎六藝。

赴周京師事老子,問武樂敬服萇弘!

孔子到周京後先到館舍中安頓車馬,預先差御者探明老聃住處,來朝和敬叔同到老聃家,投名刺請見。

老聃接入客室,孔子就來意申說:“慕先生博古通今,精明禮樂和道德,專誠求教”!

老聃答,二位既然誤信我虛名,路遠迢迢趕來,安敢先知先覺,只好把我的一知半解,儘量貢獻二位,聊漢酬答遠道來訪的隆情。

吾自問於禮和道德,尚能略知一二,講到樂,自從堯舜禹湯文武成康到現在,古樂今樂,不知道有多少,吾非樂官,未曾專心研究,而且樂是宴饗要用的東西,關示頗重要,不曾實習,不敢亂道。

二位既奉魯君命到此,必要切問周樂,我自愧不稱職,只好薦賢自代,我友萇弘,任王朝樂官長,乃祖乃父也任樂官,經驗豐富。

孔子拱手道:“承情介紹,敢問今禮為不及古禮?”

老聃微嘆道,這都是周室衰微,諸候爭霸,各舟僭禮稱雄,今禮簡直不可聞問了!

講到古禮,那是周公旦輔佐武成王時所定,西周隆盛時,各種禮制全備,上下遵守,莫敢僭用。自東周以來,王道日漸衰微,古禮也漸泯沒了!

後老聃又將古聖王承天道以治人情,奉鬼神以設教,以及制定郊社,禘嘗,饋奠,射饗,食饗等禮制詳解。

之後又訪請萇弘就樂禮之事請教。

仁人贈言心語重,現在世上的士人,聰明深察的容易死,因為喜歡議論他人長短;博辯宏達的難保身,因為喜歡揭發他人的罪惡;居家當知養生孝親;做官當言聽則仕,不聽則退。

孔子稽首作別後,取道迴轉魯國,入朝覆命昭公。

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35歲,早婚得子伯魚已15歲。

嗟呼,生前未展素王之志,身後偏留青史之芳。




愛國才能富強


孔子和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篇文章大錯。孔子心目中的聖人、老師是周公。因為周公才是儒家的開創者,只要看《尚書》就知道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周公開創了禮,有禮就有了秩序,有了規範。所以,儒學是從禮發端的。

至於孔子去見老子,只能說可能有這回事,也可能沒這回事。因為現在我們只得到“孔子見老子,如神龍見首不見尾”這種很模糊的信息。

為什麼說神龍見首不見尾呢?有兩種可能:一是什麼也沒說,二是話不投機。即“道不同不相為謀”。

老子的道是無為,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

孔子的道是有為,要有君臣老少尊卑的秩序。所以他日夜夢想見周公: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

後來,到了春秋時期,他深嘆禮崩樂壞,於是作《春秋》,用褒貶筆法,想要恢復周公的禮。

所以,不存在孔子得了老子的道。他們兩個是南轅北轍。


以中醫之祖的名分


一. 有老子嗎?

歷史上是否真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這個人是不確定的,因為不少學者認為《道德經》這部著作是戰國時期的道家假借老子之名的集體創作,更重要的原因是《論語》裡並未提到老子,如果孔子真的見過老子這麼一個充滿智慧的人,《論語》不會不提及。有人會說,老子教導了孔子,讓儒家覺得沒面子,就把這部分內容刪了,這個不成立。因為《論語》裡,讓孔子難堪的人和事不少,都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來,先秦儒家並不小心眼。《論語》裡確一些內容契合道家智慧,但很明顯孔子講的“道”與道家所說的“道”差別很大。


二. 師無常師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孔子是好學樂學、多學多問、師無常師。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


三. 孔子見老子的說法是哪來的?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34歲時(公元前518年)曾前往周王城(今洛陽)向檔案館小吏老子問禮。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而天上。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四. 孔子去過洛陽嗎?

《史記》並非全是信史,嚴肅的學者已有很多論述,我不展開說明。

今洛陽湹河區東關大街和華林路交叉口的東北角有一座“孔子入周問禮至此”碑,相傳孔子在這跟老子討教問題的,碑刻落款時間是雍正丁未年夏月,也就是雍正五年(1727年)夏季。

周滅商之後,為了對中原地區形成有效管轄和壓制殷商後裔,周公在洛水北岸的洛邑主持營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將都城從鎬京(今西安)東遷至洛邑,開啟了東周時代,而東周又被分為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孔子生活是春秋末年,如果他來到周王都,看到的是“一都二城”,老子是在哪個城不得而知。不過近些年的考古發掘已經確定了周王城和成周城的位置範圍,而“孔子入周問禮至此”碑不屬於兩者任何一個,其實是在隋唐東都城內。如果孔子真的去過周天子所在的洛邑,不僅是見老子,他還必然有很多事要做,而《論語》裡都沒有半點內容涉及。


五. 老子說了什麼

我們就假定孔子真像司馬遷說的那樣見過老子,就按照他們的對話分析,看看老子跟孔子聊了什麼。

孔子爛熟於心的聖人之言在老子看來算不得什麼,老子告誡孔子要藏要愚,要去掉身上的銳氣和過多氾濫的志向,這些是禍根。世間多數的學問都是教人變強,而老子是讓人示弱,老子展現了弱者的哲學和生存智慧。孔子臨走,老子又送他寥寥數言作為禮物。大意是:“富貴的人送人以財,仁德的人贈人箴言,我不富貴,只能仿效仁德者送你片言:‘聰明至透徹明白的人離死不遠,因為好議論別人,博學善辯的人將陷於危險,因為總是看到別人的問題,無論是在家做子女還是從政做臣子都要看輕和隱去自我,要看重上面。’” 。孔子回國後向弟子們描述過老子的神秘莫測,稱其為遨遊天際不見首尾的龍。


六. 道不同

從《論語》裡挑兩條具有道家思想的內容看看。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隱”、“愚”是老子倡導的,要硬說這是孔子學老子也講得通,可惜孔子是一個有道義擔當的儒家,他求的是有為,他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以孔子的才智要學老子,不存在學幾成的問題,可以說沒有學不會的,只是孔子與老子,兩種思想有本質的區別,各自追求的道不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