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宋詩人黃庭堅有什麼樣的治詩理論?

佐書妍


樓上幾位都答得全面,弄得我沒有要說的,只能瞎扯一通!

元好問曾經過寫一組《論詩》,裡面有一首專門論述黃山谷,全詩如下

古雅難將子美親,精純全失義山真。

論詩寧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裡人。

詩裡面說了三個人,杜少陵,李義山,黃山谷,這三個人都有一個特點,善於用典,確切地說把典故用到了巔峰。

黃山谷把典故用到了極致。並且將典故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這個古人陳言可以理解為古人說過的話,用過的詞,造過的句。

點鐵成金,絕對真實!

小可試過,寫得再臭的一首詩,只要把某些詞換成典故,必然會美到發暈!而且百試百靈,從無例外!

在博學的黃山谷看來,杜甫詩“無一字無來處”,而在有些人比如元稹看來,杜甫詩的最大魅力就是白描“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

實際上玩典故是所有古人通用的創作方法,從漢朝之後,所有文人在創作辭賦時無不用典或參照之前的風格,魏晉時期的詩賦大多都是樂府風格便是明證,到了大唐,全民愛詩,在詩裡用典故更是家常便飯。

沒有人喜歡用典故,但所有人都用典故。直到黃山谷,把典故堂而皇之地抬了出來,放在了最高處。還成為了江西詩派的創始人。

後世歷代詩人及詩評家,都對此提出的批評,可是在實際創作中卻都按著黃山谷的路不斷前行。

無一例外!

點鐵成金吶!誰不知道?誰沒用過?

讓人嘴上不服筆下不服心裡卻服到五體投地的一代宗師!


亦有所思


我是唐宋八大碗,我來回答。

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黃庭堅實際上並沒有系統性的關於詩的理論著作。他的治詩理論,都散見於他的序文、題跋、書札、詩作以及別人詩話或筆記中。

綜觀黃庭堅關於詩的言論,雖為片言片語,但組織在一起,卻闡述了一個關於治詩之本與治詩之法的理論系統:

他認為,治詩之本在於養性絕俗;治詩之法在於師法、新變、歸真。

我將結合黃庭堅的具體言論,說說我對這兩者的理解。

01 治詩之本在於養性絕俗

黃庭堅從人格與詩格、學品與詩品的關係揭示中,闡述了治詩之本在於養性絕俗、提高自身的修養。

黃庭堅在《答郭英發》中認為,治詩為文,“凡有言句皆自根本中來”,故治詩首先要固其根本。所以,他在《與徐甥師川》中說:

“文章乃其粉澤,要須探其根本,本固則世故之風雨不能飄搖。”

那麼,治詩的根本是什麼呢?

黃庭堅認為,一方面根本在一個人的自身修養,它包括人格修養與文化藝術修養兩個方面。如他在《與洪甥駒父》中指出:

“孝友忠信是此物(指詩文)之根本,極當加意。養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後根葉茂爾。”

這幾句話,黃庭堅不僅明確指出了“敦厚醇粹”、“孝友忠信”是治詩為文的根本,而且也明確闡述了人格修養作為根本之於詩文的決定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藝術修養在黃庭堅看來,也是治詩為文的根基。他在《與濟川侄》中勉勵侄兒“勤讀書,令精博,極養心,使純靜”,這樣“根本若深,不患枝葉不茂也。”

相反,如文化修養不足,治詩就會缺乏基礎,他曾經在《徐甥師川》中說詩沒有做好的原因,不僅因為“探經術未深”,同時也因為“讀老杜、李白、韓退之詩不熟”,可見,精博的學問同樣是藝術的根基。

黃庭堅由此而認為詩格詩品的面貌是與人格學品的高低直接相關的。人格高才有詩格高,學品優才有詩品優。正如他在《走筆答明略適堯民來相約》中說的:

“生珠之水砂礫潤,生玉之山草木榮。”

詩人具有高風又博學多聞,他的詩才可能詞意高絕,韻勝旨遠。黃庭堅還以嵇康、蘇軾為例,說嵇康詩“豪壯清麗”,蘇軾黃州時作品“語意高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胸無塵俗而富萬卷,具有崇高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學養。

所以,黃庭堅認為,要想寫出高妙的詩文,首先要“養性”,通過鍛鍊修養,去塵絕俗,使自己成為修養高尚的人。為此,他在《書稽叔夜詩與侄榎》告誡說:

“士生於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

他極力主張“養以敦厚醇粹”以“絕俗”,且須“下十年功夫,識取自己”,只有這樣“則有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黃庭堅還進一步指示了養性絕俗的途徑。一個是內在修煉,從儒家養性之道出發,他力倡道德的自我修養,如他在《陳氏五子字序》中認為只有通過“內視反聽”、“正心”、“克己”、“去欲”、“改過”,然後才能“以歸君子”。

即由“內煉”加深內在修養,獲取道德動力,從而在不斷去塵絕俗中,推動道德不斷自我完善,進入“存心養性以與天地參”的境界,由此成為一個人格高尚的君子。

另一途徑是讀書,黃庭堅特別重視讀經書,在他看來,讀經也是養性。他在《書贈韓瓊秀才》中認為:

“讀經之法,不獨玩其文章,談說義理而已,一言一句,皆以養心治性。”

即是說,個人通過讀經,胸中便有溝壑,多聖哲之學,進而修養高超。這正是,他在《與洪甥駒父》中指出的:

“文章之根,治心養性之鑑。”

黃庭堅也很重視讀書廣博精深,認為廣博精深便可左右逢源,又不隨塵流俗,他認為,作品不能免俗者,是因為“讀書未精熟”所至,而筆下無塵俗者,則是“側有萬卷書”所然。

所以,他在《與元聿聖庚書》中提倡“學而知本者”,“蓋可以求師友于書冊”。

當然,養性絕俗的主張和途徑的提出,是黃庭堅自己長期實踐的經驗之談。他一身儒林正氣,一生以治心修性為宗本,遠聲色,薄軒冕,隨緣而安,豁達超邁,風節之高,老而彌劭。

他很愛讀書,也善於讀書,少時即博覽群書。他一生誦經讀典,廣採博徵,含英咀華,孜孜不倦,正是因為他長期不斷在養性絕俗中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終於使自己成為一個學養豐厚、修養超拔的人,成為文人的風範和後學的良師。

作為詩人,他的詩也因此取得了與蘇軾並稱的成就。正如晃補之在《書魯直題高求文揚清亭詩後》所說:

“魯直(黃庭堅,字魯直)於怡心養氣,能為人所不為,故用於讀書、為文字,思致高遠,亦似其為人。”


02 治詩之法:師法、新變、歸真

黃庭堅的論述結合了自己大量的詩歌創作實踐和藝術經驗,總結和提出了一系列詩歌創作的技藝,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治詩之法,即由師法而新變,再進而返樸歸真。

首先是師法。黃庭堅深信,寫詩作文是有法度規矩的,他在《論作詩文》中提出:

“百工之技……無有不法而成者。”

他十分重視詩歌法度,他在《答洪駒父書》中指出,寫詩作文“皆須有宗趣,始終關鍵,有開有合”。

他還以作劇為例,在《王直方詩話》中說:

“作詩正如作雜劇,初時佈置,臨了須打渾,方是出場。”

治詩不僅有章法,還有句法、字法,黃庭堅經常以句法、字法論詩,贊人以“句法刻厲而有和氣”、“用字穩實”、“置一字如關門之鍵”等等。

正因為寫詩要講求規矩,所以黃庭堅提出學詩者首先要通過嚴格的訓練,這是學詩的初階。

對初學者,黃庭堅強調要“發憤忘食,追配古人”,即學習古人,甚至摹仿古人。他說,要從“唐律中作活計”,這樣“乃可言詩”。他在《跋與張熙載書卷尾》中進而指出:

“須熟視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

黃庭堅宗法師古的言論還很多。總之,可以說,黃庭堅是把師法古人作為學詩的一個原則加以強調提倡的。

具體到人,黃庭堅首推學習杜詩,他在《書老杜詩跋》曾說:

“欲學詩,觀老杜足矣。”

他在《與孫克秀才》中進一步指示說:

“請讀老杜詩,精其句法,每作一篇必須使有意為一篇之主,乃成一家。”

其次是新變。黃庭堅深信無法不成規矩。同樣,他也深信拘法而無出息。他在《與秦少章書》中說:

“庭堅心醉於《詩》與《楚辭》,似若有得,然終在古人後。”

但黃庭堅又“最忌隨人後。”,所以一方面他力主師法,另一方面又力倡變法,告誡切不可“守繩墨,令儉陋” (《答洪駒父書》)。

所以,他常以“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通真”(《題樂毅詩後》)、“我不為牛後人”等勉勵學詩者既要學古,又千萬不要泥古,應該在學古的基礎上自出機抒,變古創新,如此這樣自然聲出眾上,不同凡響。

在力主新變的基礎上,黃庭堅還提出了一些變古創新的辦法。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如他在《答洪駒父書》中所言:

“古人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拉,點鐵成金也。”

這是著名的“點鐵成金”說。而惠洪《冷齋詩話》中的:

“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愈,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則是著名的“奪胎換骨”說。

除此而外,黃庭堅還提出了諸如“奇正相生”、“不計工拙”、“自鑄偉詞”、“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之類的變古創新的方法。

最後是歸真。治詩經過師法、新變階段的訓練和實踐鍛鍊後,應該達到什麼樣的境地呢?

黃庭堅認為是,應該達到陶淵明“意在無弦”或杜甫“平淡而山高水深”的歸真佳境。對於這種境界的特點,黃庭堅認為是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無規則而自合規律的自由創造的特徵;它在風格上則表現為“皮毛剝落盡,唯有真實在”(《別楊明叔》)的純真與自然。

如陶淵明的詩剝落鉛華、自然、真誠至極,看似拙放、實外枯而中膏,黃庭堅認為,是陶淵明無意工拙,唯直抒胸臆;而杜甫詩“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黃庭堅認為其高明處,全在“平淡”、“簡易”、“更無斧鑿痕”。

黃庭堅雖然在《答王雲子書》說“老來枝葉皮膚枯朽剝落,惟心有如鐵石”,不喜“末俗文密而意疏”的作品;但他讀陶淵明、杜甫等皮毛盡落的老成之作,卻“如渴飲水,如欲寐得吸茗、如飢峽湯餅。”(《書陶淵明詩後寄王吉老》)

如此的推崇追慕,不僅表明了他對返樸歸真境界的追求,也同樣表明了他對“平淡“、“簡易”、“直寄”以及“不煩繩墨”形式與方法的推重。

藝術是相通的,正如練習書法要經過臨帖、出帖而通神一樣,黃庭堅的治詩之法也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這是符合藝術創造規律的。

師法,本質上是藝術形式及規則的訓練,治詩只有精通規則,才能在詩的國度自由馳聘。而且,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的。

值得指出的是,黃庭堅提倡師法古人,並非盲目的、籠統的,而是有嚴格選擇的,他選擇的是王國維說的藝術“天才”們。

師法是治詩過程的基礎和起點,新變則是這個過程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又是“自成一家”的中介。

在這個過程中,當一個詩人完成了嚴格的規則訓練的時候,當他把握到治詩的規律,並位於怎樣寫的時候,新變的要求和行動就開始了。

黃庭堅對新變的大力提倡,顯然在促進新變的自覺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二黃庭堅正是以不為牛戶的氣概、自成一家的梢神、標新立異的實踐、以及種種新變的經驗與方法,在詩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最後要說的是,黃庭堅的詩論多是一些感悟性的語錄,並非嚴密的理論著述;更由於他處於中國古代詩法的理論尚在初探期的北宋;這就導致了,黃庭堅關於變古創新的方法,多語焉不詳,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原則上,並未構成可具體運用的方法。

這是黃庭堅的遺憾,也是古詩歌歷史的遺憾。

回答完畢。


唐宋八大碗


黃庭堅在詩歌理論上沒有做過明確的理論著作,但作為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可以從其詩作中分析出其詩的特色,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個就是他的治詩理論了。

黃庭堅生平信息就不介紹了,其是江西詩派的代表。江西詩派由南宋呂本中《江西詩宗派圖》而得名,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詩風奇靖艱澀,瘦硬生新,代表人物除黃庭堅外還有陳道師、陳與義等人,他們都以杜詩為鼻祖,號稱一祖三宗。

黃庭堅詩歌特色主要有;

一是在題材上沒有明確的範圍和明顯特點,在思親懷友、感時抒懷、描摹山水、題詠書畫方面都有,這一點和王安石、蘇軾基本相同。其詩的特點是文人氣和書卷氣特別濃厚,詩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如《演雅》《雙井茶送子瞻》

二是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黃庭堅在追求“生新”具有強烈的自覺性,在唐詩外另闢蹊徑。所以在他的創作中始終貫穿著求新求變的精神,創造生新連悍的藝術風貌。(“文章最忌隨人後”《贈謝敞王博喻》)

三是黃詩包含著多層意思,章法迴旋曲折,絕不平鋪直敘。總能給讀者來個意料之外的轉折,突然的斷裂而產生藝術張力。如:《過家》《次韻裴仲謀同年》

四是在修辭手法運用上,善於出奇制勝。如用“煎成車聲繞羊腸”來形容煎茶的聲音,運用常見的字詞組成新奇意象。在聲律上有奇俏的特點,句中音節打破常規,律詩中多用拗句。


QQ奶糖


黃庭堅,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樸之,張耒)之一。“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江西詩派是北宋古文運動的主要成果之一。

黃庭堅(公元1045一1105年’)字魯直,分寧(江西修水’)人。自號山谷道人,又自號涪翁。

黃庭堅的詩歌創作,是想挑戰唐詩宋詞開創自己的一條創作道路。其最突出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奪胎換骨法。

黃庭堅說“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人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之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簡言之,奪胎法即點竄古人詩句,借用前人詩意,改為自已的作品。換骨法,即意同語異,用前人的詩意,而以自己的語言出之。王安石有詩云“衹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鉤絲“。黃庭堅改換五字為“莫作秋蟲促機杼,貧家能有幾鉤絲”,這就是換骨法。

二,字字有來處。

黃庭堅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人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字字有來處,就是要求搬弄典故,使用古語。他的《戲呈孔毅父》詩說“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在短短的兩句詩中連用兩個典故。

三,拗律。

杜甫的七律已有拗律,韓愈也曾借拗句推陳出新,勝過旁人。拗律是交換平仄,使詩的音調反常。拗句是句法的組織改變,使文氣反常,但,韓愈,杜甫都是偶一為之,而黃庭堅則把兩種方法大量運用於詩歌創作中,成為其特格,後來又有單拗(將句中平仄二字對換)。吳體(每句中的第五字以平聲諧轉)等名目在詩壇廣泛傳播。

四,去陳反俗。好奇尚硬。

去陳反俗是黃庭堅作詩的最高信條。好奇尚硬是他作詩的法與格。他說”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語俗“。別人常用的字眼或鄙俗的調子,他一概洗除淨盡。專搜求拗律,拗句,險韻,怪典。

黃庭堅有詩歌創作的大量作品,又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和具體的作詩技巧指南,因而,在他周圍逐漸形成了一個詩歌團體,後人稱之為“江西詩派”。



步蘭香407


黃庭堅(1045一|105),字魯直,自號山谷老人,又號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他在"答洪駒父"書中說:"青瑣祭文,語意甚工,但用字時有未安處,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注:青瑣,指"青瑣高議"的作者劉斧。
.他提倡多讀書,提倡學韓,杜。在技巧上,他提倡"無一字無來處",提倡"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提倡創制拗律等。
這是捨本逐末,違反內容決定形式的規律。
杜甫固然是"讀書破萬卷"的有淵博知識的大詩人 但他的詩歌偉大 ,照耀千古,是由於它們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實現了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決不是由於他在作品裡"搜獵奇書,穿穴異聞"。他確實具有高度藝術技巧,遣詞造句都十分謹嚴,提倡"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作風。但他作品的長處,決不在"無一字無來處"。
韓愈的詩文中有價值的作品,也因為它們反映了現實生活。在文字技巧上,韓愈曾經提倡"唯陳言之務去",反對陳詞濫調。何時倡導過"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
黃庭堅不但不能從前人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益的教訓,反而加以曲解,成了錯誤的詩歌理論。
他的這一錯誤的詩歌方向,居然在宋代形成一個詩歌流派一江西詩派。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8db000a9daa231fbb36\

木山文


北宋詩人黃庭堅(1045一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是蘇門四學子之一,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

黃庭堅一生不但寫詩,硏究詩,而且又提出很多的詩歌理論。例如他主張:"詩者,人之情性也,非強諫爭於庭,忿怨詬於道,怒鄰罵座之為也"。換成現代的話就是說,詩歌主要是吟誦人情人性的,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中,強詞奪理和人爭吵,漫罵,以洩自已積怨私憤的。

黃庭堅還提出“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理論。他認為寫詩既要學習前人,又要堅持自已獨立,創新。也就是說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力求推陳出新,以俗變雅,以故為新,化腐朽為神奇。

除了以上兩點外,黃庭堅又主強作詩一定要有"句中眼”(也就是後世所謂的詩眼),一字一句,關鍵字詞絕不可隨意而為,必須要"月錘季煉,經過長久的推敲。例如和他同代的詩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受黃庭堅的影響,先用過,又用到,入,滿等,最後才覺得用“綠"比較理想。

黃庭堅的這些論詩的理念,無論對當時北宋的詩人還是後世,影響都是相當深遠的。


秦一農夫


黃庭堅主張以豐富的書本知識作為寫詩的基礎,他認為杜詩韓文,“無一字無來處”(《答洪駒父書》),又說“詞意高勝,要從學問中來爾”(《論作詩文》),並認為王觀復的詩“未能從容”的主要原因是“讀書未破萬卷”(《跋書柳子厚詩》)。多讀書的目的,是積累古人的“佳句善字”,以備檢用。對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論。

這大致有兩方面的涵意:一是指借用前人詩文中的詞語、典故,加以陶冶點化,化陳為新,使之在自己的詩中起到精妙的修辭作用;二是指師承前人的構思與意境,使之煥然一新,成為自己的構思與意境。


西陲先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黃庭堅(1045一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是蘇門四學子之一,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

黃庭堅寫詩,硏究詩,而且有創造性的詩歌理論。他主張:"詩者,人之情性也,非強諫爭於庭,忿怨詬於道,怒鄰罵座之為”。也就是他主張人們在寫詩吋,主要是吟誦人情人性的,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中,強詞奪理和人爭吵,漫罵,以洩自已積怨私憤的。這一點在現在也是很有原則的。至於詩人要如何體驗生活,寫出噲炙人口的好詩,黃庭堅也有自已的理論。

他說“點鐵成金,脫胎換骨“。他認為寫詩既要學習前人,又要堅持自已獨立,創新。也就是說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力求推陳出新,以俗變雅,以故為新,化腐朽為神奇。

黃庭堅還主張作詩一定要有"句中眼”(也就是後世所謂的詩眼),一字一句,關鍵字詞絕不可隨意而為,必須要"月錘季煉,經過長久的推敲。

黃庭堅的這些論詩的理念,無論對當時的詩人還是現在,影響都是相當深遠的。


無韻詩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黃庭堅(1045一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是蘇門四學子之一,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

黃庭堅寫詩,研究詩,而且有創作性的詩歌理論。他主張:"詩者,人之情性也,非強諫爭於庭,忿怨詬於道,怒鄰罵座之為"。也就是他主張人們在寫詩吋,主要是吟誦人情人、、、。


吾是四五六


他提出著名理論是:“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論。 大致有兩方面的涵意:一是指借用前人詩文中的詞語、典故,加以陶冶點化,化陳為新,使之在自己的詩中起到精妙的修辭作用;二是指師承前人的構思與意境,使之煥然一新,成為自己的構思與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