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話說,齊桓公能夠當選春秋五霸之首,離不開管仲在國內進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改革。在改革的同時,齊桓公也開始著手實施他的霸業,最終能夠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吞併30多個小諸侯國。但在筆者看來,他卻是個欺軟怕硬的主。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經管仲數年的經營,齊國一方面深化國內的各項改革,增強戰爭潛力,一方面滅掉鄰近的小國潭(今山東濟南東)、遂(今山東寧陽西北)等,擴大自己的統治區和戰爭實力。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又數次運用外交手段與諸侯會盟,並於桓公五年(前681年)爭取與魯國結盟,齊國在諸侯國中的威望日益增高。至桓公六年攻宋時,不僅陳、曹等小國參加,周王也派大夫單父參加,這等於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史記》說:桓公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霸焉”。此後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以戰爭和會盟等手段,進一步鞏固和擴大齊國霸主地位與控制範圍。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史稱齊桓公九合諸侯,實際上不止九次,但真正的軍事行動極為有限,其主要的會盟及軍事行動除前述會盟於甄外,還有以下幾次:

周釐王四年(前678年),齊桓公與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九國會盟於幽(今河南蘭考東)。

周惠王十年(前667年),由於楚成王有北進中原的企圖,陳、鄭兩國懾於楚國強大,暗與楚國聯繫。齊桓公為堅定陳、鄭兩國諸侯的信心,再次與魯、宋、陳、鄭會盟於幽。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山戎攻燕,燕求救於齊,齊桓公率軍與燕軍協同作戰,擊敗山戎。齊軍跟蹤追擊,又連續擊敗了孤竹(今河北盧龍)、泠支(今河北遷安)兩國,約一年方回國,得到諸侯們的稱頌。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狄軍攻邢(今河北邢臺),齊桓公率軍救邢,擊敗狄軍。兩年後狄又攻邢,齊桓公率齊、宋、曹軍救邢,至邢時,邢都城已被攻破,邢人潰逃齊軍中。齊桓公率聯軍攻狄,狄人敗走。齊桓公遷邢人於夷儀(今山東聊城西),併為之築城,重建邢國。


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狄軍攻衛,衛軍戰敗,衛懿公被殺,衛亡。衛遺民730人逃宋。衛屬邑共、滕之民共5000多人寄居於曹(今河南滑縣西南)。齊桓公於兩年後率宋、曹、魯國之軍為之築城於楚丘(今河南滑縣東),重建衛國,還派軍協助衛國防守。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率八國聯軍攻蔡。因楚曾於去年攻鄭,因而在敗蔡之後向楚進軍,到達楚國邊邑陘(今河南郾城東南)。楚國見中原諸侯的聯軍強大,遣他的大臣屈完求盟。齊桓公也不願冒險決戰,就趁機稍退至召陵(今河南郾城南),雙方在召陵會盟後返軍。暫時阻止了楚向中原北進的勢頭。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2年),惠王死,齊桓公與諸侯會盟於洮(今河南濮縣西南),共定周襄王之位。這時齊桓公北服戎狄,南威荊楚,又定襄王之位,霸權達於頂點。

周襄王三年(前649年),王子帶引伊洛之戎攻王京。秦、晉出軍擊走戎軍,齊管仲也率軍會師,戍守雒邑王京。

周襄公七年(前645年),楚軍攻徐(今安徽泗縣南)。齊桓公又作牡丘(近今山東茬平東)之會,率宋、魯、陳、衛、鄭、許、曹八國聯軍救徐。次年再會諸侯於淮(今河南柘城附近),築鄫城(今河南睢縣東南),以御淮夷並防止楚勢力向東發展。

周襄王九年(前643年),管仲與齊桓公相繼去世,齊國五公子爭立,齊國的霸業也就此結束。

以上各事,就是歷史上讚頌齊桓公“尊王室,攘夷狄,繼絕世,舉廢國”的全部內容。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齊桓公建立的霸業,從主觀上看,目的是維護和擴大貴族的統治,所謂“繼絕世,舉廢國”,不過是做做樣子給別人看。

《管子·小匡》說:“鈞之以愛,致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國諸侯,既服桓公,莫之敢倍(背叛)而歸之。”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管子·七法》說:“勝一而服百,則天下畏之矣;立少而觀多,則天下懷之矣。”

實際上,齊對實力較強或暫時還不利於吃掉的大國,或以仁義面貌出現,雖勝而不取,或儘可能避免決戰;但對實力微弱的小國,卻不講仁義,而是儘可能兼併。這完全是一副欺軟怕硬的嘴臉!

據《荀子·仲尼》說:“昔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國一同(方百里),自是以衰(伯、子、男逐次差降)。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這種說法,完全符合春秋的歷史實際。

齊桓公吞併30多小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際上是欺軟怕硬

但不管怎麼說,客觀上從歷史的長遠發展看,齊桓公幾十年的圖霸活動,總的來說是順應了王室衰微、大國崛起的形勢,對歷史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齊國社會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吞併了30多個小國,統一了山東東部和北部的局部地區,為以後全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其次是聯合諸侯反對文化後進的狄、戎等族的掠奪戰爭,有利於保衛中原先進文化不被破壞;

再次是多次會盟,相對減少了一些戰爭,增加了經濟、文化交流,這既符合齊國發展商業的利益,也符合日益發展的經濟要求,有利於打破經濟壁壘,發展中原經濟,並對民族融合起到了促進作用!

你如何看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評論區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