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朱棣奪權後為什麼之後史學家還是叫明朝,不稱其為北明呢?

哪有什麼不行的


古代王朝的國號叫什麼,不是由後世史學家決定的,它是隨著王朝的建立而確定的。國號是每個王朝政權的官方稱號,它不會隨個人意志和嗜好而改變的。

國號是一個新朝代開始的重要標誌,它不會隨著地理區域的改變而改變。只有新政權取代舊政權的統治地位,也就是改朝換代時,國號才會做相應的更改。

國號一旦改變,便意味著新朝代將要建立。如果朱棣將國號改為“北明”,那史學家自然要這樣稱呼。事實是朱棣沒有這樣的窒息操作,史學家憑什麼叫?

為什麼朱棣稱帝后,沒有更改明朝的國號?

古代大一統王朝,都喜歡在國號前加一個“大”字,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稱帝后,將明朝的國號定為“大明”,相對元朝來說,朱元璋就是在改朝換代。

天下不再是孛兒只斤家族的,變成了老朱家族。朱元璋駕崩後,將大明王朝的權柄交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開始了大規模改制。

建文帝在更改完太祖成法後,著手開始削藩。這次措施激起了各藩王的不滿,朱棣打出清君側的“靖難”旗號。朱棣之所以採用這種方式,那是有依據的。

朱元璋在位時,曾談論過“靖難”之事。他說如果朝廷奸臣當道,朝綱混亂,各藩王有責任起兵“靖難”,來維護朱明王朝的穩定,所以朱棣得到了授權。

朱棣靖難成功後,廢除了建文帝制定的所有成法,恢復了朱元璋的成法,以此來顯示自己當政的合法性與正統性。在古代社會,皇權的繼承非常注重正統。

大明王朝是朱家的天下,不是某一位皇帝的天下。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四子,是完全有資格繼承這個皇位的。如果朱棣要更改國號,那就表示朱棣承認造反。

朱棣在不遺餘力的維護自己即位的正統性,怎麼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更改國號就意味著推翻朱元璋建立的王朝,這是赤裸裸的不忠不孝的忤逆行為。

朱棣即位雖不是名正言順,但也算有法可依。一旦有了新的國號,那預示著大明王朝壽終正寢,朱棣怎麼可能如此糊塗?找不到朱棣更改國號的充分理由。

在古代歷史上,從來沒有兒子即位更改國號的先例,就連同一家族的都鮮有記載。大明王朝是老朱家的天下,無論朱元璋哪個兒子即位,都是大明的延續。

只要朱棣還姓朱,大明的國號就不會改,“北明”只是一種想象而已。

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都有哪些類似例子?

大家可能都聽過田氏代齊,齊國的統治者姜氏被田氏所取代,但田氏並沒有更改齊國的國號。原因就是更改之後,便會失去正統性,受到其它諸侯的討伐。

秦二世胡亥也是得位不正,但他並沒有更改大秦的國號。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建立後唐,最終死於兵變,李嗣源入洛陽稱帝。

有朝臣建議他更改國號,李嗣源說李克用是他的義父,天下哪有兒子與老子不是一個國號的?這種事情說出去,會讓人恥笑的。李嗣源的解釋讓群臣佩服。

還有宣武門兵變,李世民殺死兩位兄弟,逼父親退位,他也是沒有更改國號。更改國號的基本上都是篡位且都是異姓,比如王莽、武則天,都是改朝換代。

由此可見,國號不是說改就改的。古人講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更何況國號呢?

一個合格的史學家,遵守的基本原則是尊重歷史,以史料為依據。大明國號是在652年前由朱元璋確定的,朱棣尚且不敢更改國號,史學家怎能隨意更改?


野史也是史


自從有自媒體後,才發現腦殘實在太多,明朝是史學家叫的嗎?那是人家朱家給自己的王朝起的名號!朱棣奪權奪的是侄子的權,又不是奪你家爹的權,他不改王朝名字關史學傢什麼事。你爹叫你去讀書你卻揹著書包去泡妞,現在提這種大腦裝糞的問題讓別人罵。



夜郎春秋


得腦殘才能問出這樣的問題,人家朱家誰坐天下是人家朱家自己的事,像方孝孺之類愚忠之人死不足惜,朱家誰當皇帝都是給大明打工


凱恩斯26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取得皇位)

為什麼朱棣篡權以後,國號還叫明朝,因為朱棣是老朱家的人啊!朝代也是朱家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改名字。就和現在熱播的《大明風華》一樣,朱家人爭天下,其他人湊什麼熱鬧,這就說明,這場政變屬於他們自己的爭鬥而已,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是直系朱家人,而且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棣是建文帝的四叔,都是朱家至親,所以不會存在改國號上的問題。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追殺建文帝)

朱棣如果想改國號的話,除非他不認祖宗了,不認他爹了。那行,可是朱棣能這麼做嗎?所以,朱棣政變成功以後,毫無疑問還是繼續沿用“明”之國號。而且,可能不瞭解古代帝王更替的規則,如果一個朝代被別人推翻的話,無論這個人多麼賢德,都會在當時扣上一個“反賊和造反”的稱號,雖然他們成大事的,不拘小節,但是畢竟也不好聽。誰也不願意聽。所以,朱棣繼續沿用明朝國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我是順天即位的,雖然我發動政變,但是是天命所歸的道理,堵住眾人的悠悠之口。再說了朱家人爭天下,誰當皇帝不是當?只要能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就是好皇帝,管他是不是造反還是即位的,都無所謂。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


鵬正


一個朝代之內,換了不同的皇帝,只是換了不同的年號或者徽號而已,但是國號是不會輕易亂換的,這涉及到法統問題。


朱棣本身是朱元璋為了鞏固朱姓一統天下,採取的“眾建宗親,以藩王室",而封為燕王,就蕃到北平的。此外朱元璋把他20多個兒子全封了王就藩到了各地。

朱元璋的本意是希望這些朱姓諸王,藩衛嫡子朱標的一脈皇室的。為此他不允許這些王爺沒事進京,讓他們在封給他們的那些地方待著,替大明鎮守著邊疆。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在文官的建議下削藩,以防他們坐大,出現西漢時的“七國之亂”。朱棣在姚廣孝的輔佐下,利用了朱元璋《皇明祖訓》裡的一個漏洞,“當朝內有奸臣,藩王可以帶兵進京靖難。”


所以朱棣進京奪權所有合法的名義就是 “靖難”,因此史稱“靖難之役”。朱棣奪權成功後,刪除了建文的年號,直接把建文在位的四年,複稱洪武35年。然後接著洪武35年,於次年改元永樂元年。

這樣一來,朱棣就造成了他是繼承朱元璋正統的既定事實。

試想一下,朱棣如果改明為燕,那就相當於他是在謀反推翻了明朝重新建立了一個燕朝。那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朱棣那就真的是謀反了,這就不是老朱家自己家裡家務事了。

在《大明風華》裡,朱棣對方孝儒說,這是我們老朱家的事,你一個外人摻合什麼?這是“靖難之役”之所以成功的本質。


當然有人會說李淵也是楊廣的表弟,奪了天下,為何改成唐朝就成功了呢?

這性質完全不一樣,有些本質性的區別。首先,隋朝由於耗盡天下民力,已經不得人心了,繼續稱隋,適得其反;其次,隋朝滅亡在先,李淵並非從隋朝手裡繼承的國祚,而是自己和幾個兒子一刀一槍打出來的,用自己的國號名正言順。


炒米視角


史學家為什麼不分開叫?因為來棣奪權之後,所有的一切都沒有變!而且他也是太祖的親兒子,所以沒必要分開叫!有人拿宋來比,這是錯誤的,宋之所以分開叫,第一是因為北宋被外簇滅了!第二,都城不在一個地方!所以為了好區分就叫北宋,南宋了!歷史上帶南的朝庭都是很悲催的!比如,南宋,南明,南唐,南齊等等!


無諾1


朱隸是元朝一個妃子根朱元章生的,傳說中那個妃子是帶肚子來的,他要是改了國號更是坐實了一個說法,就是由家事變成國事了,他得蠢到什麼程度去把國號改了。


古陌迎鋒


哈哈😄,那我問你,李世民宣武門政變,為什麼不改國號[捂臉][捂臉][捂臉]



陳年老九


我不知道那些批評提問者的作者是出於什麼心理,但是至少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首先要說一下,一個朝代的名稱是當朝人確立的,但是名稱前面加的方位區分詞,不是當朝人定的,而是後人為了強調朝代的轉折變遷或者方便研究才給加上的區分詞。但是後人認為靖難之役前後,明朝在地理形態上沒有大的變化,而且皇權的轉移也是在朱氏家族內部完成的,大政方針上也沒有特變明顯的變化,依舊是朱明的統治風格。所以後人沒有加以區分。再者,朱棣既沒有改國號,也沒有立即遷都,遷都北京是後來的事情。還有介於“北元”的叫法,如果說成“北明”,很容易讓人誤解成明朝的南方已經失守。更主要的是這種連貫性有利於後人對明史的研究,如果斷開會顯得很突兀。打個比方,唐朝的武周和安史之亂都可以算為一個節點,但是如果硬是把唐朝劃分開,就會顯得特別不完整。所以後人無論出於正統考慮還是出於方便研究歷史考慮,都沒有“北明”這個說法。



嗶嗶巫


我回答這個問題。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老子是皇帝,接班人就是兒子,國號是老子登基時起的,兒子當然要繼承,家天下換不了,國號是延續的,不可更改的。朱元璋推翻了元,坐皇帝后改國號為明,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不用管朱棣的皇位是和平接班的,還是奪來搶來的,國家還是朱家的,並沒被人家奪走,當然國號還是明。

國號是每個朝代馬上皇帝封的,只要這家天下沒丟失,繼任者是不能改國號的。歷個朝代的國號並非史學家起的,國號與史學家無關。史學家的職責是實事求是的研究功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