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諡號"文正",是怎麼變成眾多文臣眼中的"香餑餑"的?

中國古人"重死如重生",分外的看重人死後的哀榮。而這個習俗也延伸為人們對"諡號"的重視,文臣的頂級諡號"文正",更是成為文官爭相眼紅的對象,這是怎麼回事呢?

諡號

古人為表對先人的尊敬,多稱其字或諡號

中國人自古就有"死者為大"的俗語,這些也滲透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為了表示對故人的尊敬,在稱呼他們時,一般不稱呼他們的名字,多稱呼其字,如果是官員的話,諡號也會成為一個人的代稱。比如著名的文豪范仲淹,因為諡號是"文正",後世對他的稱呼就多是范文正公;岳飛因為諡號是"武穆",在古代也多被稱為嶽武穆。

諡號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德行的總結

而諡號與中國自古就有的"蓋棺定論"的說法有關,常見的是通過碑文、諡號,來對一個人的功績進行總結。一般的碑文多是對主人進行誇獎,或者是對他一生的主要事蹟進行總結概括。而諡號卻是由朝廷所封,是對官員一生貢獻的評價。《全唐書》有:"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是說一個人的諡號直接和他的言行有關。有大德之人受上諡,小德之人受下諡。

諡號

但是諡號也是分類的,人們在為一個人(政要)擬諡號的時候,一般會遵循三個原則:第一、褒義,稱為上諡;第二、貶義,稱為下諡;第三、表同情,稱為平諡。以孔子的故國魯國的幾位皇帝的諡號為例:隱、桓、莊、閔、僖、文、宣、成、昭、襄、定、哀,分別是魯國十二位國君的諡號,其中褒義的代表是:文,貶義的代表是:隱,同情的代表是:哀。通過這些諡號,基本可以概括上述帝王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含有評價之意。而普通人的諡號,其實叫做私諡,多是由親朋好友私下為其擬定的,與官員的諡號不一樣。

諡號

上文講到,官員的諡號是由朝廷擬定的,但並非所有人,都有被擬諡號的資格。周朝的時候只有天子、諸侯王、卿大夫和他們的夫人有資格,漢朝要求需要此人生前位列侯爵,唐朝則規定需三品以上才有資格。而官員們的諡號也是分等級的,宋以後,最頂級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文正"。

諡號

"文正"成為頂級諡號的經過

而"文""正"二字作為諡號的意思,在《逸周書諡法解》上是這樣解釋的: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與賢同升曰文。

正:內外賓服曰正;內外用情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只是節選,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查一下全部的解釋)

可以看到,"文"、"正",都是意思很好的字,所以才可以被視為最佳諡號。但是它成為頂級諡號卻是經過了一些過程的。

因為,"文"字除了用在大臣身上,也經常用做皇帝的廟號,比如漢文帝。而用做大臣的諡號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和皇帝的廟號一樣是獨個字,比如司馬昭的諡號就是單個一個"文"字。而"文"字匹配上其他的字,作為諡號,則是從東晉的王導開始的,他的諡號是"文獻"。自此"文"字開始了它被文官爭搶的歷史進程。

諡號

唐代,與"文"字匹配的諡號,以"文貞"為首。魏徵就是獲此殊榮的第一個文臣。值得注意的是,在唐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對於"諡號"的爭搶現象,如唐玄宗時期一個叫做張說的宰相,他去世的時候,就因為被諡為"文貞",而在朝堂上引起大臣的熱議與不滿,最後還是由唐玄宗自己拍板才制止住了熱議。

諡號

宋朝,在最初的時候"文貞"還是作為頂級諡號的,如就被諡為文貞。但是,很不幸,因為中國自古就有避皇帝名諱的規定,宋仁宗即位之後,因為他的名字帶個"禎"字,"文貞"犯了皇帝的名諱,不適合被大臣作為諡號使用了,從此"文貞"就不再作為諡號被大臣使用了。這是頂級諡號被廢棄不用的一個原因。

諡號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原因,之前的其他好諡號被一些名聲不好的人所用,人們不想再得相同的諡號,因為怕後世將自己和姦臣並立,名譽受到影響。典型的代表就是秦檜,宋代除了"文貞",還有"忠獻"也是一個文臣都想得到的諡號,後來秦檜死後被諡為"忠獻",眾人就不再願意與此諡號有牽連了,因為不想與奸臣同伍。

諡號

而"文正"真正被文官爭搶,甚至一直到清代也如此。還是因為司馬遷的話:"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正"包含對文臣道德和知識的雙要求,是諡號之頂級,沒有什麼諡號可以與它比肩。再加上司馬光文壇、政壇領袖的地位,他在當時影響力極大,他的話一出就帶著政治力量、和文化號召力,很快就被眾人認同。

諡號

清朝,"文正"都是對文臣們最高的諡號,比如曾國藩因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在清政府的角度,算是於國家社稷有大功,於是他的諡號被定為"文正"。清朝得此諡號的不是帝師,就是治學大家,比如《明史》的總編湯斌,《清史稿》說他"君明而臣良,漢、唐以後,蓋亦罕矣。"還有光緒的老師孫家鼐等。不是對國家有重要貢獻,就是學術地位超群,才可得到此諡號,也反映出"文正"作為諡號的價值。

諡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正"諡號的加封,從朝堂上由官員議定,到明朝的時候由專門的部門禮部管,再到後來清朝的由皇帝一人獨定,不僅是議事之人的轉變,更是中國社會中央集權的加深。諡號背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榮辱興衰,更是一個個時代的縮影,看得到一個位極人臣的貢獻,還看得到他諡號背後的貢獻與當時社會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