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誰最適合做太子?

尚宮女史


問題思維有誤區,太子這個位置能力從來不是首要考量標準。

封建王朝傳承,太子的主要是從政策導向來選擇,所謂能力不能只侷限到某一方面。

典型例子就是隋文帝,作為一個開天闢地結束亂世的皇帝,在其任內已取得他巨大成就,同時民力也到了崩潰邊緣。他的幾個兒子中,楊廣在多方面都是鶴立雞群的存在,唯一的缺點是個性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這在當時特定條件下正是最致命的!如果換一個沉穩的君主,基本就沒唐朝的機會了。

另一個例子是唐玄宗,作為庶出太子上位,雖然與能力有很大關係,決定性的是他務實與寬容的個性。正因如此才能通過休養生息創造開元盛世,達到封建社會的巔峰。

還是分析李世民的四個兒子,從今天的上帝視角來看,:李恪是最像他的,但這恰恰是最大的短板,當時當時國家與隋朝開皇末年情況類似,最需要穩定,再出一個楊廣就麻煩了,所以首先否定李恪。

二說李泰,能力也很強,治國方面應該是很合適的人選,但其心胸狹窄、陰險毒辣,恐難容下兄弟。李世民爭位時殺伐決斷,但肯定不希望兒子這輩就糟報應,李泰被淘汰也就情理之中。

再說李治,他是一個相對比較中庸的人,從當皇帝前期的作為看,能力不下於上面兩位兄長,最重要是個性寬厚,不用擔心骨肉相殘的鬧劇。事後看唐高宗唯一的問題就是活的太久了,早死二十年就沒有武周之亂了,不過這個沒法預判。

最後說李承乾,一手好牌打爛,肯定是能力有限。不過這也不是決定性的,知子莫如父,李世民肯定知道他的水平,國家當時的局面也不需要繼任者有多強,班子都給他搭建好了,給他找了侯軍集這麼厲害的老丈人就是為增強他的勢力。無奈自己耳根軟,沉不住氣(這些都是儲君的致命弱點)要搶班奪權,實在是無可救藥。

歷史也證明,雖然好兒子不少,但站在皇帝的立場李世民真是難抉擇,李治應該是最優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