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劉伯溫從哪三道菜看出殺機?

奔馬155314228


這又是一個關於朱元璋的惡意中傷!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貧苦,所以他當上皇帝后對官員的要求非常的嚴苛,只要官員犯一點錯誤,輕則杖刑重則死罪,尤其是貪汙,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貪官,他在位期間曾定下貪汙超過六十兩即死罪的嚴法。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允許百姓可越級直接到京城告發不作為官員或貪官,甚至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還允許百姓可以直接將官員綁到京師問罪!

朱元璋如此費勁心思的整頓吏治就是希望天下穩定,不要再出現元末時期百姓生活貧苦的局面,不要重蹈自己少年時的覆轍,可以說朱元璋所謂的“殘暴”更多的是出於對百姓的愛護,對江山社稷的殷切期盼,而不是某些人所傳的那種肆意殺戮!

但由於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為了鞏固皇太孫朱允炆的地位也確實殺過一些驕兵悍將,導致後世人們出於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刻意抹黑朱元璋,像朱元璋發明了很多酷刑,濫殺無辜,而題主所問“朱元璋大宴群臣”這件事也是其中之一。


朱標死後,朱元璋決定將來讓皇長孫朱允炆繼承大統,但朱允炆太年幼,朱元璋深怕朱允炆即位後會震不住那些朝中大臣,於是他心生一計,某一日他在宮中大宴群臣,宴席之上沒有歌舞奏樂,桌上也沒有任何山珍海味,只有炒蘿蔔,炒韭菜,蔥花豆腐湯。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大臣面對這些青菜自然難以下嚥,紛紛面露難色,他們不知道朱元璋此舉是在告誡他們要奉公守法,清正廉潔,不得徇私枉法,但這些開國功勳尤其是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十數年的武將哪裡懂得這些道理!他們中很少有人動筷子,朱元璋就這麼默默看著底下群臣的反應,心中也是若有所思,既然你們不懂我的良苦用心,如此執迷不悟,那就不要怪我日後不念舊情了。

於是朱元璋命人撤掉桌上的青菜豆腐,轉而上了三道硬菜!這三道硬菜分別是:清蒸燕窩,紅燒兔肉,黿汁狗肉。

燕子即鳥,兔,狗,這三種動物放在一起,意思就很明顯了,這分明就是朱元璋在對他們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但那些武將們還是不懂朱元璋的警告,面對珍饈,紛紛拿起筷子大快朵頤一番,可劉伯溫卻沒有動筷子,因為他一早就看出了朱元璋上這三道菜的意思,所以當這三道菜上來之後,他心中暗驚,回家後便吩咐兒子準備後事。



這件事的造謠者們,將劉伯溫牽連進去,就是想讓這件事變的更加可信,畢竟劉伯溫可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寓言家”,他的《燒餅歌》和《金陵塔碑文》還被列入了我國古代十大預言(當然了燒餅歌和金陵塔碑文究竟是不是劉伯溫所著還有待商榷),但劉伯溫的聰明才智確實非常過人,所以有了劉伯溫的“參與”就使得這件事愈發變得可信。

但謠言畢竟是謠言,朱元璋雖然殺過開國功勳,但他並不是毫無證據的濫殺,史書也確實沒有關於這件事的任何記載,所以可信度幾乎為零!


鹹魚閒聊


據說劉伯溫是從朱元璋後來命御膳房加的三道菜看出來朱元璋的殺機的:

第一道:清蒸燕窩;第二道:紅燒兔肉;第三道:黃燜狗肉。

評書中吧是這樣書的,朱元璋以馬皇后過壽辰為藉口宴請了那幫他打天下的開國功臣進宮吃飯,賀個喜敘箇舊,於是個個都等著晚上打算大吃一頓的時候,菜一上來大家就蒙了,都是寡淡的素菜,清清綠綠的,別說找個肉沫了,連點油水都沾不到那種,因為大家都是有著革命的友誼兄弟,革命成功了兄弟們在家都大魚大肉的,怎麼到了賀壽卻是清湯寡水的,於是便在宴席上叫嚷開來要吃肉~(是吃貨本貨了)

是這讓摳門精朱元璋十分的不滿,自己還在宮裡開墾地種菜吃呢,讓你們憶苦思甜怎麼就那麼不樂意呢,當然,朱元璋還是面不改色的想要試探一下這些“兄弟”們,於是就有了開頭命御膳房加的三道菜。

除劉伯溫以外,大家雖有不滿但好歹有肉了於是就開始大快朵頤起來,但劉伯溫對這連上的三道菜卻是這樣解讀的。

第一道:清蒸燕窩—飛鳥盡,良弓藏;

第二、三道:紅燒兔肉+黃燜狗肉加起來就是狡兔死,走狗烹。

他便倍感不適出了慶功樓,徐達見劉伯溫憂心忡忡的也跟了上去詢問,劉伯溫就跟徐達說:“完了,兄弟,我們要大難臨頭了。”

沒過多久就有了後來的火燒慶功樓的故事。不過終究也只是民間說書,聽聽即可,朱元璋才不會那麼用這麼愚蠢的手段呢。

歡迎你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意見


財源滾滾達三江


老朱宴請群臣赴宴,先上了炒蘿蔔,炒韭菜,炒青菜和一碗蔥花豆幾樣簡單的蔬菜,看群臣難以下嚥,皆面有難色。於是老朱又讓上菜,這次上的是紅燒兔子肉,紅燒狗肉,一碗燕窩羹,群臣歡心,愉快的吃喝了起來。宴後劉伯溫急忙向老朱請辭,說自己身體不好了,要回家侍奉老母,以盡孝道;養育子女,以盡人倫;還想過過“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田園生活。

劉伯溫告老還鄉時,徐達前來送行,說天下太平,陛下重視群臣,為何不在京城享受榮華富貴,卻要告老還鄉呢?劉伯溫說陛下的太子去逝了,現在皇孫作為繼承人年幼無威望,陛下就擔心我們這些老臣不服新君,會對皇孫不利,想對我等下手。如果我們不留戀權勢,回家養老,那麼陛下就會放過我們;如果我們不願意離開權力中樞,那麼陛下就會送我們上西天。

徐達聽後大驚,急忙向劉伯溫請教:何以知之?劉伯溫解釋到,陛下宴請群臣就是一次試探,前面幾道蔬菜大家都不吃,說明大家已經不能吃苦了,捨不得富貴了。後來先上的紅燒兔子肉,這個紅燒兔子肉代表的是陳友諒、張士誠、元廷;接著上的是紅燒狗肉,這個狗肉就代表我們這些老臣;最後上的是燕窩羹,就是讓我們這些老臣學習燕子早點回窩,免得被做成燕窩羹。

徐達聽後恍然大悟,原來陛下是在告訴我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我等老臣現在就是狗兒了,如果不快告老還鄉,還手握大權,那麼被烹的就是我們了。於是徐達在劉伯溫走後,開始裝病在床,不是生病中就是緊緊跟著老朱到處走,一有機會就委婉的表達想引退的意思,或者向老朱表達他對大明朝的忠心是日月可鑑。

其他大臣依然飛揚跋扈,橫行不法,大有老子打下的天下,老子就有權享受。不久老朱再次宴請群臣,美其名曰慶功宴,這次徐達沒有被邀請,因為他臥病在床。老朱等功臣們吃喝得差不多了,下令封閉四門,火箭齊射,功臣們不是被射死,就是被燒死。

當然以上都是民間流傳的朱元璋虐殺功臣的事,事實上朱元璋殺的功臣並不多,且這些功臣都是橫行不法之輩,可謂死有餘辜。只是在誅殺功臣的過程中,牽連甚廣,許多罪不至死的人也被誅殺了,可謂殺伐過烈。


大秦鐵鷹劍士


首先聲明,以下非歷史,只是民間故事。

題主所問的“劉伯溫從菜中得知朱元璋想殺他們”的事件,源自民間“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故事。



“火燒慶功樓”的故事從未出現在史書記載中,哪怕是野史,它只是出現在《大明英烈》、《明英烈傳》等評書中。而且現在早已證實這個故事是虛構的,非史實,同時“慶功樓”在真正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不過這座樓倒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建在南京的“忠勤樓”,當時朱元璋為了方便與朝中重臣商談軍國大事,於是就特意建了這座樓,寓意“忠貞愛國,勤政愛民”。

當然題主既然問了,那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啦,不過聲明這不是正史,只是故事。



話說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國大明。而後在二年的時間裡,朱元璋基本平定全國,元朝都城上都被攻佔,元皇帝被趕出中原。平定全國後,朱元璋在南京大封群臣,一共封了25位公爵,79位侯爵,12位伯爵,11位子爵,23位男爵。

朱元璋本想著是讓他們一起與自己的大明同享萬世之富貴的。只是這些功臣大部分都是窮苦出身,一朝得志,自然就開始忘乎所以。在有了巨大的特權後,他們顯然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的身份,他們在地方上恃強凌弱,欺行霸市,逃稅漏稅,貪汙索賄,燒殺搶奪,可謂是無惡不作,喪心病狂。再加上有些功臣甚至還私造兵器,私用皇家之物,更是欲圖謀反。



最終這些開國功臣種種的不法行為讓朱元璋下定決心要除掉他們。在朱元璋看來,這些功臣嚴重威脅到了明朝的長治久安,尤其是那些有異心的功臣更是會危急到自己子孫後代對於天下的統治,所以對於他們必須要除之而後快。

如此,朱元璋在下定決心要除掉他們後,他就開始謀劃了除掉他們的計劃。畢竟要對他們動手,必須得一網打盡,不然容易打草驚蛇,逼他們造反,到時候會很麻煩。所以最終朱元璋決定借慶功樓落成的機會,將他們全部聚攏到慶功樓的酒宴上,然後燒掉慶功樓,讓他們全部葬身於火海中。



當然,朱元璋或許還是念及這些功臣曾經的功勞的,他或許也想放過那些還有悔過之心的功臣。所以在宴席的過程中,他在上菜的次序和菜品上做了一些手腳。

他先是讓人上了一些平民家庭的素菜,其中就有道朱元璋最喜愛的“翡翠白玉湯”,他想看看這些功臣是否還能想起曾經所過的苦難日子,還能不能忍受的了曾經的苦難日子。可是結果卻讓朱元璋十分的失望,那些功臣一看到居然是平民家才會吃的菜,就瞬間沒有了動筷的心思,雖然偶爾吃一口,但是從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對此十分不喜歡。



此時朱元璋看到此景,心裡已是失望透頂,但是此時朱元璋並沒有表露出憤怒的表情,他依然是笑嘻嘻的看著這幫曾經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們,但這種笑認真看起來就是冷笑。隨後,朱元璋就讓人接著上了紅燒兔肉、燉狗肉、清蒸燕窩等幾道菜,這時候那些功臣們一看到這些,頓時就沒有了之前那樣難看的表情,他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筷子高興的吃了起來,全然沒看到朱元璋那越來越陰沉的臉。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劉伯溫。劉伯溫從進慶功樓的那刻起,他就有點懷疑朱元璋的意圖,因為他發生慶功樓所採用的木材都是極其燃燒的松木,按理說作為木質結構的樓用的應該是不易點燃的木頭,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朱元璋的意圖。而後,劉伯溫又發現,慶功樓整座樓牆的內部都是空的,這就更讓懷疑了。



所以進來的那刻起,劉伯溫就已經有了提防之心,他就時刻注意著朱元璋的動向。而後在朱元璋上了那三道菜,他就斷定了朱元璋想殺掉他們了,那三道菜的意思顯然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隨後劉伯溫就一直盯著朱元璋,他故意坐著朱元璋的衣角,然後裝醉。 酒過半巡後,朱元璋見他們都醉了,也就放心的離開了,他開始準備實施計劃了。而劉伯溫見到朱元璋走,也趕忙追上,同時被劉伯溫提醒過的徐達也緊隨其後。之後在他們離開沒多久,身後的慶功樓就突然籠罩在熊熊烈火中。如此,赴宴的功臣就這樣全部葬身在火海中。



而劉伯溫和徐達則因早發現了朱元璋的意圖,這才逃過一劫。

當然以上純屬虛構。據考證“火燒慶功樓”其實是清朝政府為詆譭、妖魔化朱元璋而編造出來的謠言,沒有任何的真實性。“火燒慶功樓”最早出現的地方就是在清朝才開始流行的《英烈傳》一書中,而事實上《英烈傳》就是清朝政府為了配合文字獄、改毀古書等滅絕漢文化而授意一些文人篡改曾是歌頌朱元璋的小說《皇明英烈傳》而成的。



在這本被篡改的《英烈傳》中清朝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偉大,他們在這本書中就加入了許多對朱元璋汙衊及醜化的內容,而“炮打慶功樓”就是其中的一個用來汙衊朱元璋的內容,因為在原版《皇明英烈傳》書中是沒有這個內容的。


澳古說歷史


皇太子朱標卻在做了24年太子之後就一命嗚呼了,這讓朱元璋始料未及,朱元璋不僅痛惜自己最愛的兒子死去,而且對於自己的接班人也更加擔憂。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朱元璋最後選定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朱元璋可真的是喜愛朱標啊!但是朱允炆做皇帝卻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他年齡太小,怕是搞不定這幫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


於是朱元璋一直在想怎樣才能給這些功臣一些教訓,於是馬皇后過壽的時候,朱元璋決定接著大宴群臣的機會給這些大臣一個警醒。

在吃飯的時候上了三道菜。這三道菜分別是清蒸燕窩,紅燒兔肉,黃燜狗肉,而有一句老話叫做“鳥飛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劉伯溫領悟到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是想要他們這些功臣的命啊,劉伯溫自然不敢動那些肉。我們大家都知道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他不負眾望協助朱元璋平定了天下,所以都有這麼一句話,就是說天下三分是諸葛亮的,而一統江山的卻是劉伯溫,前朝有軍師諸葛亮那麼後面的軍師就是劉伯溫啦,所以由此可見劉伯溫的才智絕對能比得上諸葛亮。


所以,在看到這三道菜之後,劉伯溫意識到朱元璋要殺自己了,旁邊的徐達看到了劉伯溫不對勁,便問怎麼回事。劉伯溫嘆了口氣說,我們將來必死無疑啊,你看這幾道菜分明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意,這是皇帝在提醒我們啊!

當時劉伯溫很聰明,他看到現在的狀況就急忙跟朱元璋說,自己的身體不太好,想要回家照顧自己的老母親,想要照顧自己的妻女儘儘孝道,而且自己現在也老啦,想要過一些山水田園的生活,所以想要告老還鄉朱元璋就答應了。現在這時的另一個功臣也感覺到了一些苗頭,趕忙去問劉伯溫,劉伯溫對他進行了一番點撥,而這個大臣也為了逃命,就也跟朱元璋找一些理由說自己不幹了。


獨秀文苑


朱元璋大殺功臣這件事,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劉伯溫巧妙躲避朱元璋的屠刀,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組合。

不管是從法律還是情理來說,老朱都沒有理由把當年所有的功臣殺光光,正如劉邦所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元璋地盤越來越大,需要倚重的人越來越多,怎麼可能不加鑑別全部殺殺殺?

除非朱元璋本來就是張獻忠那樣的殺人大惡魔!

而事實上,朱元璋和張獻忠亂殺人的故事,基本都是滿清為了建立自己合法性而編出來的。給人一種錯覺就是,滿清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比起愛殺人的老朱和老張來說,都成了小巫見大巫。

好比是一個人,自己長得很醜,為了讓自己丑的不那麼明顯,給別人臉上潑硫酸,給他們全都毀容!

可是問題是,滿清只能給朱元璋、李自成和張獻忠潑硫酸,俄羅斯、英吉利這些國家,太遠了,所以當和他們交手時,滿清終於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醜陋。

給老朱毀容最嚴重的一杯硫酸就是火燒慶功樓。

話說朱元璋一統天下,志得意滿,設下酒宴招待群臣,一起從鳳陽窮山溝出來的老兄弟們,從破衣爛衫到今天的錦衣玉食,都興高采烈,看看朱元璋大哥給什麼獎賞。

老朱坐在主位上大堰群臣,一聲令下“上菜!”

於是太監們宮女們把菜一道道端上來了:大家仔細一看,有“燒蘿蔔”“炒韭菜”“小蔥拌豆腐”…………

老兄弟們說,大哥,今天的菜咋都這麼素?有沒硬菜啊?

老朱大手一揮:每人一塊板磚發下去,這個硬不硬!

老朱說,咱們這些布衣將相,都是從窮苦老百姓做起的,都是老百姓的子弟兵,現在當了大官,不能忘本,給大家上的這些菜,一個是讓大家刮刮油,腦滿腸肥容易三高而死;另一個讓大家憶苦思甜,學會富日子窮過!

於是群臣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大哥英明,大哥偉大!

老朱正色道“上硬菜!”

太監宮女們一下子端上來,三道菜,分別是

紅燒兔子肉,紅燒狗肉,燕窩羹。

大傢伙都是粗人,啥也不說,直接大快朵頤,大吃二喝之際,卻不知生命早已危在旦夕!

席間,劉伯溫藉故上廁所,離開酒席,鄰桌的徐達看著不對勁,趕緊出門跟著去。

徐達問“老劉,今天大哥這幾個硬菜,真不錯,尤其是狗肉,真叫個香啊!”

劉伯溫說“老徐,你可知道死字怎麼寫?”

徐達說“這裡面有什麼問題嗎?”

劉伯溫“老朱讓我們吃青菜,吃小蔥拌豆腐,清清白白做人。不要貪贓枉法,不要巧取豪奪,結果每人吃!現在讓我們吃兔子,吃狗,吃燕窩,你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徐達說“難道老朱要對我們趕盡殺絕?”

劉伯溫“當然是了!鳥盡弓藏,所以給你吃燕窩,兔死狗烹所以吃兔子和吃狗肉!”

徐達聽了這些話,趕緊去叫兄弟們,只有湯和、耿炳文、郭英三個人叫出來了。

這些人剛一出門,就看到慶功樓轟然倒塌,幾十個開國功臣,在這場事故中喪生!

這就是精彩的“火燒慶功樓”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出現於滿清時期流行的《英烈傳》。在滿清的文字獄大背景下,無數投降滿清的無恥文人,不僅刪掉了不利於滿清統治的內容,還刻意編造了抹黑明朝的資料。

真實的情況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有病死的,有違法被殺的,唯獨沒有被火燒死的,具體情況如下:

徐達:病死。 常遇春:因病死於北伐途中; 劉伯溫:病死; 李善長:坐胡惟庸案被殺; 李文忠:建國後病死; 鄧愈:建國後病死; 朱文正:因違法被囚禁,病死於監獄; 湯和:建國後病死。 朱亮祖:建國後犯法而死; 胡大海:建國前死於降將的暗算; 周德興:以兒子亂法連坐而死; 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殺死; 傅友德:因請賞田被朱元璋賜死; 馮國用:死於軍中; 馮勝:坐藍玉案賜死; 沐英:病死; 藍玉:建國後犯法而死

朱元璋為什麼要無緣無故殺掉這些功臣,這些功臣好歹是一直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就算對朱元璋有意見、或者說功勞太大威望太大,總是不會直接威脅到朱元璋權力的。如果朱元璋把這些人都殺了,換成自己不熟悉的人,朱元璋豈不是死得更快了嗎?

真實的歷史中,朱元璋確實有濫殺的事情,但絕非無緣無故亂殺。洪武四大案,牽連數萬官員,裡面的確有冤枉的,可是畢竟大部分的貪汙腐敗、貪贓枉法是真實的。

從元朝流傳下來的惡劣風氣,讓新生的明王朝腐敗不堪,想讓明王朝千秋萬代的朱元璋能夠坐視不理嗎?

可是,全都殺光了肯定有冤枉的,隔一個殺一個肯定有漏網的。老朱能怎麼辦?

只能讓他們狗咬狗互相攀咬,抓一個殺一個,殺光貪官,明王朝才有救了!


歷史知事


清蒸燕窩,醬爆兔丁,紅燒狗肉。這三道菜,嚇得劉伯溫後背發涼,冷汗直冒。

話說朱元璋登基坐上了真皮龍椅,對有功之臣進行了一輪封賞之後,工作重心就轉移到如何確保江山永固上來。訂章程、立規矩自是當務之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他人搶班奪權!

自古以來,英雄多起草莽。所謂打江山,其實在當時是反道敗德的。而只有反道德,才能摧毀固有社會的綱紀。此草莽之人最能任之。打江山,是國家社會的革故鼎新。《周易》:“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以二女為相,似謂最終會滿腹猜忌:俺們打江山,殺人如麻,實在極不道德,今大功告成,那些以往不講道德的哥們,恐怕現在也不會跟俺講道德。往昔我殺人以得天下,今日安知人不殺俺?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下手為強!

朱元璋的殺心,流露在宴會的菜品上,被劉伯溫看出來了。

馬皇后生日,朱元璋大宴群臣,上菜啦:青菜、蘿蔔、豆腐。大傢伙不免暗自嘀咕:這也太素了點吧,老子可是送了重禮的呀!

不要急,硬菜也有:清蒸燕窩、醬爆兔丁、紅燒狗肉。不錯,不錯,趕緊動筷子……

劉伯溫卻坐不住了,兩股顫顫,幾欲先走,哪還有心思吃。

宴會結束,各回各家。半道上,徐達過來問劉伯溫:“咋回事呀?剛才不吃不喝的,有啥不對嗎?”

劉伯溫神色凝重:“老徐呀,你沒瞧出來嗎?聖上要對咱們下手啦!”

徐達一驚:“何以見得?”

劉伯溫嘆道:“宴會上那三道硬菜,大有深意哉!”

徐達忙說:“還要請教……別賣關子啦,直說唄。”

劉伯溫壓低聲言:“清蒸燕窩,就是鳥盡弓藏,兔丁狗肉,就是兔死狗烹!老徐呀,你我今後要小心為妙哦……”


莫安排


這頓飯的背景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他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中得位最正的皇帝。

他是從元朝少數民族統治者手中奪取的政權,他是赤貧出身,由此可想他建立大明王朝政權是多麼的艱難。所以他當皇帝后,自然十分注重鞏固自己的政權。

大明王朝建立後,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此時朱元璋的最大敵人已經由元朝統治者轉變為身邊的大臣了,此時的他雖然在皇位上,但也是如坐針氈,因為身邊的文臣武將都不是吃素的,一個比一個牛。

尤其是太子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被立為太子。朱允炆就是一介書生,本身就柔弱,況且還根本鎮不住那些大臣們。所以說,對他那些大臣們必欲除之而後快。

這個信號是從一頓飯開始的

有一年,馬皇后過生日,生日當天自然要大擺宴席,群臣肯定要參加。但是宴會開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吃驚又失望的事情。因為上的菜並不是什麼大餐和硬菜,而是青菜、蘿蔔、白菜這三樣最普通的。

原本熱呵呵的大臣們頓時傻眼了,但是在上面的朱元璋和馬皇后談笑自如,並沒有看出什麼變化。

這時候的劉伯溫還是挺冷靜的,他知道朱元璋這肯定給大家出難題了,說不定其中有詐。朱元璋和馬皇后說完話以後,就命令大家吃飯,大臣們吃著青菜、蘿蔔,心裡自然不是滋味,但是誰都不敢聲張。

突然間朱元璋大呼了“繼續上菜”,於是又上了三個菜,而且都是大餐,硬菜。這三個菜果不其然都不錯,分別是:清蒸燕窩、醬爆兔丁、紅燒狗肉。大家一看,心裡自然快樂,又都樂呵呵的吃了起來。

劉伯溫的冷汗

這時候唯有劉伯溫渾身不自在,全身冒冷汗,不過他倒是外表顯得很鎮定,他從這三個菜裡看到了巨大的殺機:

  • 第一道:清蒸燕窩——暗指飛鳥盡 良弓藏

  • 第二道:紅燒兔肉——暗指狡兔死

  • 第三道:黃燜狗肉——暗指走狗烹

這三道菜的寓意很明顯,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坐在劉伯溫旁邊的徐達看出了劉伯溫的憂心忡忡,他了解劉伯溫的為人,知道內心必有心事,宴會結束回家的路上,便攔住劉伯溫,問其原因。


劉伯溫便把這三道菜的玄機告訴了徐達,徐達一驚。不過徐達也是個聰明人,在以後處處謹慎,生怕招惹朱元璋。不久便發生了火燒慶功樓的實踐,慶幸的是徐達和劉伯溫都躲過了這一劫。

從這之後,徐達自然對朱元璋感恩涕零!!!!!親們,你們說是不是?


你喜歡的那些事


先把清人“疑是編造”的一段“蔑明史”小敘一下。



那日,朱元璋給“自定”的功臣們發去了一道帖子,十天之後請大家吃一頓飯。就餐地點選在南京鼓樓崗外的一個山坡上。為了增加一點“喜慶”的氛圍,臨時搭建了一個全木質的二層建築,取名慶功樓。並特意囑咐,開喝之間大家還要舉行一次狩獵活動,以達到君臣同樂的目的。

十天過後,那些功臣老早就聚集齊了,到了目的地之後,卻遲遲不見朱元璋。

等著焦急了,有些人便發起牢騷來,其中就有常玉春的兒子常茂(常遇春死得早)。



而劉伯溫始終一言不發,信步在山花野草中,但詭異的目光始終沒離開慶功樓,一會抬頭看天,一會閉目沉思,這個動作,沒逃過徐達銳利的雙眼。

日上三杆時,在二樓賭桌擲骰子的常茂突然指著遠方喊道:

“來了,別他孃的玩兒了,趕緊迎駕”!

但沒說皇帝大爺來了(朱元璋比常玉春長一歲)。

當大家都在張望時,桌上的銀子被他摟到了壞裡。

“太不像話了,真能磨蹭”!

郭英、沐英、鄧愈等補充併發了幾句牢騷……。



朱元璋下了龍駕,與眾人寒喧一陣後,沒有上樓,直接來了開場白:

“眾愛卿,朕在出宮前想了一件事情,所以晚了些。

御廚已帶來了,他們去準備著,咱們先打點野味兒,誰的弓箭好,聯重重有獎”!

“也沒帶傢伙什兒啊”!

常茂說話間有些不奈煩。

“無妨,我都備齊了,還有獵狗呢,去選吧”!

“肚子都叫了,還打什麼獵,知道這麼折騰就不來了”!

眾人七嘴八舌的選著稱手的弓羽,挑挑撿撿。

“都別他孃的磨嘰,快點”!

朱元璋本來就皮笑肉不笑的臉上多出了一點兒陰影,說完話,隨著坐騎轉瞬即逝。



守獵開始了,眾人毫無隊形的亂衝一通,除了幾隻野兔,並沒有太大的收穫。

劉伯溫沒動,一直坐在一塊石頭上冷冷的瞧著,因為他知道,這附近哪有什麼獵物,也就是野兔和樹上的鳥。他又瞧了瞧這座“慶功樓”,突然,渾身激靈靈打了個冷戰。



朱元璋見只打射了幾隻兔子,便對眾人說:

“今天不巧,沒有大獵物,再射幾隻鳥玩兒吧”!

幾人聽後,譏笑起來:

“這地兒本就沒啥動物,老糊塗了吧”!。

“哈哈”!

“嗖、嗖、嗖”!

隨著箭雨齊發,樹上的鳥死走逃亡傷,沒剩下一隻。

當他們收弓撿鳥時,朱元璋已帶著一干人等返回去了,獵狗也不見了。



眾人興致正起,卻不見了皇上,皆有些不快,將弓扔給侍衛,拉拉著臉回到了“慶功樓”。

“耍俺們老哥幾個呢,不玩兒了也不言語一下”!

湯和將幾隻烏鴉扔給御廚後,白了朱元璋一眼。

“弟弟,沒別的意思,見大家辛苦,我先回來安排幾道硬菜”!

朱元璋言罷,大家陸續入座。

沒想到,酒還沒倒上,桌上頓時炸了鍋:

“這能吃嗎”!

“皇上,這啥意思”?



………………

原來,頭幾道御膳全是土豆純白菜,蘿蔔,鹹菜旮瘩等等,一點兒肉星都沒有。並且,那白酒也不是瓊漿玉液。

朱元璋夾起一根蘿蔔條,笑著對大家說:

“咋了,忘了我們窮時候,這東西都吃不著嗎”?

說完,津津有味兒的嚼了起來。

其他人一臉的迷惑,誰也沒動筷兒。

“哈哈”!

“真不吃啊!聯是用這些毛菜清清各位兄弟的胃,都別擰著,不開玩笑了,硬貨這就上”!

話音剛落,香噴噴的紅燒兔子肉第一個端了上來,大家有了食慾。

酒未過三巡,第二道菜上來了……

四支烤全狗。



朱伯溫看後明白了,這是狩獵的那幾只狗,他一口沒動。看著還帶“血筋兒”的狗肉,頓時驗證了心裡那個想法,寒喧幾句便偷偷下了樓。

在一旁始終注意他的徐達也鬼使神差跟了下去。

其他人還在划著拳,藉著酒興與朱元璋稱兄道弟。

“劉哥,您今天好像心神不定,這幾個月來我們哥幾個和皇上多次意見不和,難不成今天這頓飯有兩層意思”?

“什麼意思”?

劉伯溫望著還沒端上去、正在烤著的烏鴉,又補充了一句:

“您認為是和解、鴻門宴”?

徐達豎起了耳朵……

“別自已為是了,都不是,但記住,回去喝時與皇帝寸步不離就行,明早府裡再敘”!

說罷,劉伯溫叫過侍衛耳語了一番,先行離去。

徐達丈二和尚般回到樓上,緊挨著朱元璋身邊坐下。

無意間,他發現朱元璋的酒杯一口沒動。

日落三竿,桌上一片狼藉,眾人也七倒八歪,但還在喝。

朱元璋起身了……

眼睛裡閃過了幾滴淚水,但轉眼即寒光一現。



徐達一直看著,既看到了那兩種眼神,也抓住了朱元璋的衣袖,扶著他下了樓。

“伯溫走了”?

朱元璋看了徐達一眼問道。

徐達沒敢吭聲,只點了點頭。

兩個大內侍衛走了過來,朱元璋斜了他們一眼,回頭又仰望了一下二樓。



徐達頭都沒敢回,扶他上了龍駕。

走了三里路,身後遠處傳來一陣轟鳴,然後那個地方濃煙滾滾。

他驚了一身冷汗,顫抖地看了一眼龍駕。

簾子未動,但隱約聽到了幾聲“悽泣”。

半夜,徐達就跑到了劉伯溫府裡。

“劉哥,他們都完了,謝謝你救了俺一命。不過,老弟有一事不明,您怎麼看出來的,難不成你真勝過孔明”?

“什麼呀,我只是從菜上看出了蹊蹺”!

“怎麼個意思”?

徐達一臉的不解。

“打獵時,狗攆兔子,兔子紅燒了,那幾只犬也烤了,鳥沒了,弓也就收了,你不會不解其中的含義吧”!

劉伯溫嘆著氣說完了這番話。

徐達聽明白了……

狡兔死,走狗烹,飛烏盡,良弓藏。

“還有一事,劉哥為啥總瞅那二樓”?

“真笨,有一樓嗎”?

當天,劉伯溫告老還鄉,朱元璋賜了他千畝良田。

徐達沒走,自降三級,因為他得到了劉伯溫錦囊上最後兩句話……



“皇上最後的三道菜,如果他們都能看懂,都不會死,皇上最後是不是當著你面掉眼淚了?

“所以,你懂了,不會死,放權,但不要說是我看出來的”!

劉伯溫再沒有涉足朝事,善終。

徐達五十六歲卸甲歸田。

這段野史,好像皇帝惡毒,群臣不禮。



然!

歷史上並沒有慶功樓一事,據說是清朝史官和小說家埋汰朱元璋的一種手法。也是暗寓大明遺官遺民:別愚忠了,心向大清吧!

……劉伯溫年事已高,不能上朝才告老還鄉,朝廷供其一家奉祿,被胡惟庸下毒沒有確鑿證據(朱元璋指使)。

常玉春衝鋒時突然暴斃,朱元璋痛心疾首,對其後人倍愛有家,不及其父的常荗照舊被委以重任。



湯和、鄧愈、郭英、沐英等開國功臣都善始善終,而且子孫安然無恙,都世代為國臣。

藍玉做奸犯科,縱容乾兒子強姦民女,為滅口,私設公堂將女子全家斬首。被朱元璋查獲後,殺了了藍玉父子及妻子兒媳四人,但老幼免於一死(沒有謀逆一說)。



正史記載,開國之後的朱元璋,一直奉行以法制國,力求國泰民安。且對各種司法“重刑”都規定比須層層報請。對重臣做奸犯科都要三堂會審,其後再親自盜督批示。

所以,有些傳聞不足為信……

但信一些也無妨……。


驍勇34


朱元璋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是譭譽參半,有人說他愛殺人,有人說他整頓吏治。但是,事實就是他確實殺了不少跟他一起打仗的功臣。

《火燒慶功樓》裡朱元璋殺功臣的故事,一直被後人相傳,其中劉伯溫從三道菜裡看出了朱元璋的殺機,也救了他的命,那麼,這是哪三道菜呢?

這三道菜就是紅燒兔子肉,紅燒狗肉,一碗燕窩羹。劉伯溫又是怎麼通過這三道菜來知道朱元璋的殺機呢?

為了清除障礙,不惜殺功臣

朱元璋登基稱帝,他有一幫兄弟也都身居高位,但是無奈,朱元璋最疼愛的兒子,馬皇后所生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了,按理說,這時候應該輪到後邊的兒子了,但是朱元璋卻立了一個皇太孫朱允炆。

當時朱允炆年幼,朱元璋卻不得不為孫子考慮。他深知,這幫老兄弟每一個都是能征善戰的人,如果他們不死,日後萬一出事,對朱允炆肯定是個威脅,所以他們必須死。

如果朱元璋要知道後來朱棣起兵的時候,朱允炆無人可用,那估計朱元璋得後悔死。

朱元璋在慶功樓大宴群臣,最開始上的菜是一堆青菜,實在是素的過頭了。這幫大臣難以下嚥,過了一會,又上了三道大菜,就是紅燒兔子肉,紅燒狗肉和一碗燕窩羹。

這三道菜上來不久,劉伯溫就知道了朱元璋的意思。為什麼呢?正所謂兔死狗烹,很明顯就是要動手,而且飛鳥盡,良弓藏,也就是說他們這幫老兄弟,已經可以歇著了。

劉伯溫吃飯的時候就請辭,回家去了。徐達跟著出去,劉伯溫也如實相告,不一會,慶功樓就因為大火而倒塌,很多大臣都死了。

這是一個時代的謊言

故事最終還是故事,這事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一個時代的謊言。

要知道,大清入關,漢人思念大明,最好的辦法是什麼?自然就是黑化明朝,先從朱元璋開始。

《火燒慶功樓》就是清朝故意黑化朱元璋的作品,而事實是朱元璋從來就沒有一把火燒死了這麼多功臣。

但是,這並不代表朱元璋就是什麼好人,他確實為了給孫子清除障礙,殺死了不少功臣,但是大多數功臣還是病死的。

朱元璋殺功臣,這在歷史上也並不少見,而歷史上朱元璋,也確實殺了不少功臣,只有像劉伯溫這樣的聰明人,才得到了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