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趙光義謀殺了他的皇帝哥哥趙匡胤,為什麼天下一點反應都沒有?

歷史一書生


趙光義殺了他的哥哥趙匡胤自己當皇帝,這個本來就是千古疑案了,題主怎麼就能說是趙光義殺了趙匡胤呢?斧聲燭影也只是民間的傳聞而已,並沒有證據證明這件事就是真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古代都是父死子承的,在古代來說這個才是正統,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只要皇帝有後,即使是幾歲的孩子都是要繼承皇位的,不會傳給自己的兄弟的。但是為什麼趙光義可以當上皇帝呢?

首先來說就是聖旨,當時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拿出了一到聖旨就是說傳位給趙光義。先皇的聖旨即使有疑問誰人敢說出來呢?除非是大部分的權臣站出來質疑趙光義。但是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當時趙光義在各個大臣之間已經是搞好了關係。

其次就是趙光義在宋廷內部的實力,可以說趙匡胤建立大宋趙光義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的,趙光義跟隨他的哥哥南征北戰,當時宋廷內部可以說支持趙光義的人不在少數。

然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們都知道宋朝就是五代十國時期,非常混亂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皇帝的更替太亂了,別說是弟弟殺哥哥當皇帝,就是兒子殺父親,大臣殺皇帝都是很多的。這個時候距離五代十國不過十幾年而已。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些皇家的事在正常不過了。

而且當時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的政策可以說讓天下人沒有人敢說,願意說。首先就是大封趙匡胤的兒子,把趙匡胤的兒子全部封王,很多人自然不反對了。然後就是大開科舉,趙光義在位的時候一次錄取的讀書人就是趙匡胤的十幾倍,趙光義也是通過這樣堵住這些讀書人的口。讓這些人感受到自己當皇帝的好處。而且重新提拔趙普沒宰相,統領百官。對老百姓也是鼓勵生產,開坑荒地,減免稅負等等,所以這樣的話不管是大臣,還是讀書人,或者是老百姓都沒有人反對了。

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後可以說比趙匡胤的做的更好,在軍事上也是滅了北漢,而且又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這樣就基本上實現了中原的大一統,可以說宋朝的統一是在趙光義時代才完成的,並不是趙匡胤時代。但是之後兩次的北伐契丹,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都失敗了,自此宋廷再也沒有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了,導致後來的宋朝處處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脅,最後兩宋都是亡於北方遊牧民族之手,如果當時趙光義收復了燕雲十六州的話,那麼宋朝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趙光義對於當時的人,還是後世對於他的評價可以說都是正面的,當時沒人反對,在後世趙光義的豐功偉績不必趙匡胤的差,自然後世也就沒有多少人會說他是篡位的了,而且這件事本來就沒有直接的證據。


中國歷史研究所


宋太祖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裡離奇死亡,去世前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在一起喝過酒,並留下了“斧聲燭影”的千古疑案。所以宋太祖的離奇死亡和趙光義脫不了干係。

奇怪的是趙光義有謀殺趙匡胤的嫌疑,但是他繼位後天下卻很平靜,幾乎一點反應也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一:首先是誰也沒有親眼看到趙光義謀殺,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而且就算是謀殺,和天下人關係也不大,因為這其實也算趙家的家務事。

二:趙光義在開封苦心經營了十幾年,編織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和積累了巨大的人脈和能量,可以說是權勢熏天說一不二。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趙匡胤死的當天,宋皇后吩咐太監王繼恩去叫趙德芳,而王繼恩卻擅自叫來了趙光義時,宋皇后也不得不屈服了。連宋皇后都沒異義,其他人就更沒話說了。

而太監王繼恩竟敢違抗皇后的命令,令人思之極恐。趙光義的勢力可以說宮內宮外已經無孔不入。

三:大肆封賞,安撫了弟弟趙廷美、趙德昭兄弟以及文武百官。趙光義繼位後,馬上封弟弟趙廷美為親王加開封尹,趙德昭和趙德芳也都加封親王,文武百官全都加官進爵。朝野上下由此鴉雀無聲。

四: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后,封趙光義為親王兼任開封府尹,而這正是五代以來準皇儲的標配。雖然後來由於自己的兒子已經長大,趙匡胤對於傳位問題開始猶豫不決,但是他前期有傳位趙光義的意圖大家都是明白的,所以趙光義的繼位,在大家看來也不是毫無道理。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趙光義繼位後,天下幾乎沒有什麼反應也就毫不奇怪了。


未鳴讀史


趙光義謀殺了他的皇帝哥哥趙匡胤,為什麼天下一點反應都沒有?

這都皇帝家的事情,老百姓那敢管皇帝家的事情啊。

趙光義跟他哥哥趙匡胤一同問鼎天下,哥哥死了他趙光義接班其實也無可非議的

這個連滿朝文武大臣都管不了的事情你讓老百姓怎麼管呢

封建帝皇家事嘛,本來就是這樣的,沒什麼大不了的

唐太宗李世民那麼偉大,也不是殺了自己哥哥弟弟逼走父親李淵才登基做皇帝的嗎


混水摸魚2046


兄終弟及,是一種繼承製度。在中國歷史上多見少數民族早期政權(例如元金)及古三代,例如商代王位由王弟與王子繼承並用的制度。五代時期由於戰亂不斷,政權更替頻繁,也出現許多了兄終弟及的政權。

宋太祖生前對於繼位人到底是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應該說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是這裡我們需要強調的一個事實是,從唐末到宋初的90多年時間裡都找不到任何一箇中原王朝的皇帝生前用詔書明確冊封太子的事例。

其原因在於五代十國時期亂世封建禮制遭到極大的破壞,政權不穩更替頻繁,所以大多數時候的選擇是傳賢不傳子,出現了許多傳位兄弟侄子甚至養子的情況。 宋太祖出身五代末期的亂世不可不受其風氣影響,而且宋朝當時並未統一全國,周邊仍然是強敵林立。當時是太祖在世時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沒有封王,官職也不大。

相反其弟趙光義早早卻被封為了晉王和開封府尹,而且在太祖死時開封府尹已經當了15年,在五代時期,親王+開封府尹的職務被廣泛認為是皇儲的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說太祖想傳位給弟弟的傾向比較明顯。


漢唐剩事


趙光義殺趙匡胤沒有證據,只有傳說,而
趙匡胤在世時也沒有定下遺書,一直在傳位於兄弟還是傳位兒子之間搖擺,也就是說太祖本來就有這個心傳位於兄弟,後來趙光義又拿“金匱之盟”說事,也就不了了之。



其次是當時應為太祖“杯酒釋兵權”,朝廷裡掌兵的除了皇帝就剩趙光義了,難道要一群手無寸鐵的大臣去跟一個手握重兵的將軍卻理論嗎?我想一般不會有如此不開眼之人。


雲淼100666656


關於趙光義繼位問題,正式的說法是,五代以來,國家政權變換太快,原因是皇帝的孩子太小,被臣下強迫交權,宋朝來了個兄終弟繼,這樣就避免出現小皇帝的問題,但是,趙匡胤去世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也不小了,均已成年。趙匡胤在世的時候確實沒有安排自己兒子繼位的跡象,一切都好像是讓他的這個弟弟繼位的節奏。

我認為,趙匡胤是安排趙光義繼位,但他之後必須將皇位交還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光義沒有這樣做,反而害死了他的兩個兒子趙德芳和趙德召。趙匡胤身體太胖,很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腦溢血的可能很大,突然死亡是有可能的。


賽麥大弘


首先趙光義謀殺趙匡胤只是野史上的傳言,並沒有證據確定這件事的真實性。沒有事實的事情老百姓為什麼有反應呢?

在一方面如果真有謀殺這件事,那肯定是趙光義有絕對的實力可以搞定做這件事的後果,那就是他的權利已經可以控制了滿朝的文武百官,這樣的結果下趙光義當上皇帝后,他們都有擁護之功,對他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們當然沒有反應了,作為吃著國家俸祿,成天喊著忠孝節義的公務員們都沒有反應,天下的普通老百姓為什麼有反應呢?

另一方面,當時的消息可沒有現在的消息這麼發達,在現代皇宮裡發生個事全地球都可以知道,但在以前,等消息傳遍天下的時候,趙光義的皇位已經坐穩了,這時候在有反應那就是謀反了,如果沒有一定的實力誰願意謀反呢?

還有一點就是皇宮裡的權利鬥爭跟普通老百姓實在是沒有什麼關係,大家只要有吃的喝的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操那個蛋心還不如多陪陪老婆孩子呢。


深更夜讀


趙匡胤去世之前,他並沒有明確繼承人,這為繼承人增添了變數。他當時為什麼沒有明確繼承人,應該是他在立儲這個問題上是存在著非常矛盾的心理。他一直在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還是自己的兄弟趙光義之間搖擺,也許更傾向於自己的兄弟吧,再加上是個孝子,兄弟輪流坐天下的話他也記在心裡。平時言談及表現已經向大臣們有意無意中表現出了立儲任選的傾向,並且兄弟趙光義的勢力也已經根深葉茂了,他也不打壓,看其做大。這些大臣們自然都看在眼裡。趙家親兄弟,誰做皇帝於大臣們的利益並未受損,所以皇位順利過度。

就像永樂帝和他侄子的皇位之爭,能那麼順利打回南京,殺了自己侄子。很多大臣自然沒有為朱允炆多盡忠,並且永樂帝早期已經積聚下了勢力和名望,一個是老朱的兒子,一個是孫子,都是老朱家的子孫,誰當皇帝都是皇帝。


飄若流風


宋太宗趙光義殺了宋太祖趙匡胤天下為何天下沒有一點反應。

首先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其次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對這類謎案,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

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殺,或因急病猝死,故沒有留下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

第二,宋太宗即位時沒有“任何遺詔”可以宣佈,連“編造”的,甚至“事後編造”的太祖遺詔都沒有;

第三,正因為宋太祖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而太宗又未來得及或不便編造太祖遺詔,故宋代官修的《實錄》、《國史》和《長編》、《宋史》等書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傳位遺詔。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反對這一說法的人認為: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我要跟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趙光義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

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

古代帝王之家常常出現的,為了爭奪皇帝寶座,不惜血肉相殘的慘痛歷史悲劇。趙光義上臺之後,對大宋朝作出過不少的貢獻,也還算是個不錯的皇帝。就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樣,殺害哥哥奪得皇位之後把大唐帶入了繁盛世道。然而,不管你有再大的貢獻,這種兄弟相殘的殘暴行徑,必然遭到道德的譴責!何況是天下普通臣民哪敢議論紛紛,在當時可是會治罪,無論哪個皇帝繼位只要能讓百姓安養生息的都是好皇帝。


片段影劇


雖然史料記載了斧聲燭影,趙光義有最大的嫌疑,但是那段歷史已經無從考證了,話分兩頭說,如果真是趙光義謀害了親哥哥趙匡胤就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做到封鎖消息還是不難的。在趙光義繼承了皇位以後,繼承權的合法性是一直困擾趙光義的一塊心頭大病,這才有趙普罷相後,又請趙普出山,來就趙光義繼承權的合法性做背書,所以不管怎麼說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天下臣子,不是特別關心趙匡胤怎麼死的,而是關心自己的仕途前景。天下百姓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只要是能讓天下黎民百姓過上太平安定的生活,只要不是戰火紛爭,民不聊生,誰來做這個皇帝都是一樣的。以上個人愚見,還望莫恥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