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汪洋肆恣,一瀉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勢的千古雄文—《弔古戰場文》

汪洋肆恣,一瀉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勢的千古雄文—《弔古戰場文》

天寶末年,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先後任用奸佞之人李林甫,楊國忠,政事日漸荒怠。又玄宗皇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致使邊釁迭起,邊將生事邀功,戰事頻發,民不聊生。軍費開支較開元初年,增加近五倍!

公私勞費,民始痛苦

天寶八年,哥舒翰強攻吐蕃石堡城,六萬多士卒死亡殆盡。天寶九年,高仙芝為邀邊功偷襲石國,慘殺老弱,擄其丁壯,掠其金寶,俘殺其國王,導致西北群胡皆叛,引大食來攻,三萬人僅剩數千。在北陲,天寶九年至天寶十一年,安祿山徵契丹,六萬人全軍覆沒。在南疆,天寶十年,唐軍征伐南詔敗績,死者六萬,而"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準備再行征伐,一時間,妻離子散,爺孃相送,哭聲震天!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汪洋肆恣,一瀉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勢的千古雄文—《弔古戰場文》

天寶十年至十二年,徵南詔死者約二十萬人。整個天寶年間,僅邊境征伐,就有死者近四十萬,傷者不計其數,戰場上屍骨盈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新鬼含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此時唐代著名文學家李華正處伊闕縣上,任縣尉一職,親眼所見徵兵途中"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悲慘現狀,又曾奉使朔方,目睹耳聞北方古戰場的蕭條慘狀。內心憤懣,對天下蒼生的深刻同情,對當朝窮兵黷武而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深惡痛絕,讓作者心內悽悽,遂揮筆寫下千古名篇——《弔古戰場文》。

壹——文風

《弔古戰場文》氣勢極為雄壯,一改歷代駢文浮華不實的文風,言之有物。全文駢句,騷句,散文句並用,以駢句書寫,騷句抒情,散文句議論。又輔以比喻,對比,誇張,擬人等手法,以感嘆句,反問句銜接段落,氣勢磅礴,奇峰疊嶂,變化無窮,如大河奔流,汪洋肆恣,壯麗雄奇!全篇讀完,讓人心潮激盪,扼腕嘆息!

汪洋肆恣,一瀉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勢的千古雄文—《弔古戰場文》

尤其是對戰爭的描寫,作者採用鋪排揚厲的手法,描繪了兩次兩軍交鋒的戰鬥場面,一次比一次激烈暴露,直如江河奔騰、天崩地裂,一氣呵成、如泣如訴,讀之令人閉氣吞聲、悲慟欲絕。

全文結構嚴密,對仗工整,音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做如下評解:

通篇主意在守不在戰,守則以仁義,乃孔孟之旨也。但用賦體為文,段段用韻,感慨悲涼之中,自饒風韻,故爾人人樂誦,

且可為窮兵者炯戒,可為戰場死者吐氣,讀者無不嘆息,真古今至文也

貳——解析

《弔古戰場文》開篇極力渲染古戰場的悲涼與陰森,"平沙無垠"、"蓬斷草枯"遠近景的對比,給人一種極強的帶入感,彷彿身處其中:四野無人,愁雲慘淡,悲風凜凜,似有鬼哭,讓人凜若霜晨!最後以亭長語引出古戰場,"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短短數語,讓人汗毛豎立。開篇劈空畫出一幅古戰場圖,尤重氣氛,遠近景的切換,動靜的相襯,將古戰場悲涼、悠遠、陰森的氣息全幅呈現。

汪洋肆恣,一瀉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勢的千古雄文—《弔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第二段先寫歷代戰爭士兵征伐過程中的艱辛,悽苦,寄身刀鋒的無奈心境,再寫年年征戰的原因在於“文教失宣,武臣用其”,而奇兵並非仁義教化,王道被認為是迂腐說教,被棄之不用,此段主要闡明王道失路,武臣好大喜功,從而年年戰亂。

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訴

汪洋肆恣,一瀉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勢的千古雄文—《弔古戰場文》

作者在上文鋪墊後,緊隨戰場上慘烈狀況的描寫,"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朝廷法度嚴峻,威嚴無雙,士兵心內驚懼,但命如草芥,不敢退卻,唯有奮力廝殺,何其無奈,何其可悲!短兵相接,利劍穿骨之聲刺耳,大風捲起,砂礫走石鋪面而來,幾欲入骨,此時眾軍士心中,無不充斥對死亡的恐懼,周遭哀嚎四起,眼中刀槍肆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何其悲慘!

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鼓衰兮力盡,矢竭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之後作者筆鋒一轉,通過對各朝戰爭的描述,採用對比手法闡述自己觀點:戰爭雖不可避免,但戰爭的關鍵在於任人得當: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

汪洋肆恣,一瀉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勢的千古雄文—《弔古戰場文》

任人貴於精而不在乎多,用對了將領,一戰而成,邊境安定,用錯了人,只能是財殫力痡,舉國疲憊。此處主要在於反諷當朝任人不當,以至於多次征伐,勞民傷財,縱是最終取得勝利,也是功不抵過,功不補患。

最後一段,作者採用一系列反詰句,控訴戰爭的殘酷及其對社會秩序和家庭生活的破壞,使得骨肉離散、生離死別,屍骸遍地、哭聲震天,最後提出消弭戰爭的主張,這就是“守在四夷”。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

縱觀全文,層次分明,步步遞進,一唱三嘆,最終闡明自己的主張:施以王道,守在四夷,論述清晰,情感真摯,觀點鮮明!

叄——文意

《弔古戰場文》名為憑弔古戰場,實為借古諷今。正如文初所列,天寶末年,統治者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年年對邊境征戰,民眾死傷無算,又在百姓中強行徵兵,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樣的社會狀況下,不止作者李華,還有杜甫,李白等詩人都有作品進行描述與批判,杜甫的《兵車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者浩浩蕩蕩,寫就此篇雄文,旨在盼望君王推行仁義和王道,採用政治、經濟、外交等手段治理天下,使四方安寧無事。而非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任人唯親,致民不聊生。

在對《弔古戰場文》進行分析時,很多人認為作者反戰的觀點過於強烈,沒有區分正義與非正義的戰爭,從而一概而論,一概而批。

汪洋肆恣,一瀉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勢的千古雄文—《弔古戰場文》

個人認為不然,作者的主要政治主張是要實施王道,守在四夷,以守代攻。但作者也深知戰爭的不可避免,所以提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觀點,作者並非單純的反戰,而是反對持續的,窮兵黷武式的戰爭,反對的是主將無能而造成的持久的戰爭。因為這樣的戰爭只會帶來國庫虧空,帶來民不聊生,生靈塗炭。

我們從文中可以讀到,作者真正看重的,是黎明百姓,當見到"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的悲涼情景時,作者的內心不僅僅是對他們的同情,還有對統治者的悲憤;當見到古戰場的淒涼與悲壯時,作者想到的,更多的是這些累累白骨尚有父母,妻兒,兄弟……這是一個心繫蒼生的學者、官員對當朝統治者的諄諄勸諫。

肆——感想

自古文以載志,文以寄思。《弔古戰場文》之所以流傳千古而不衰,不僅僅是其文采和韻律,更重要的是其中提現的非攻、仁政的思想,體現的對蒼生的關懷之情,在封建皇權時代,這樣的思想是彌足珍貴的。

文人總是理想而敏感的,或許他們沒有帝王的大志,也無法馳騁沙場,保家殺敵,但他們深邃的理想和內心的敏感,讓他們更能夠對蒼生百姓的苦感同身受,從而將這種感受付諸文字,經久不衰,影響著一代代的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