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生鲜电商,“烧”死在2019

生鲜电商,“烧”死在2019

作者|韩小黄 来源|蓝媒汇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9年,生鲜行业足够冷,也足够热。

而这一冷一热截然相反的结果,指向的是一个共同的原因——烧钱。“生鲜比任何一个行业都要烧钱,有资金实力的能撑过今年,但行业中更多的玩家将自己‘烧’死在了2019年。”

生鲜电商,“烧”死在2019

“够用了”vs“步子再大一点”

2015年,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曾预言:生鲜是电商最后的堡垒,得生鲜者得天下。投资人的一呼百应,让本来就已经起步的生鲜行业,正式进入资本热潮。那一年开始,京东、美团、阿里等巨头先后入局,试图攻下电商领域的最后一个堡垒。

恰在资本最火热的这一年,彼时的某生鲜巨头从业者李磊(化名)离开了即将“爆发”的行业。

“和行业背景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李磊向AI蓝媒汇解释到,其当初选择离开,更多源于人事管理问题,销售分部距离总部距离很近,在人员配置上却捉襟见肘,公司不愿轻易加大一个销售分部的人力成本。“但在总部的员工还是很舒服的。”

简言之,资本热潮来临之前,李磊所在的生鲜巨头还属“稳健”,李磊的离开甚至是因为公司的“紧缩”。

他向AI蓝媒汇坦言,彼时即便是行业巨头,无论是从市场还是营销的角度,都在以一种相对取巧的方式稳步推进。“那个时候次日达已经是行业标杆,一个城市只有一个中心仓储,用户也更多针对B端。”


生鲜电商,“烧”死在2019

用李磊的话说,这就够用了。

但显然,在他离开后的四五年间,已经“够用”的生鲜市场被资本一次次深挖需求,从“次日达”到“半日达”再到“2小时达”、“半小时达”,从“产地直供”到“中心仓储”再到“前置仓”,行业标准不断提升。

冷链、仓位、补贴,从蓝海到红海,没有一个环节不需要烧钱。为了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超过-15℃”,资本的燃点也在不断飙升。

大部分业内人认为,2019年生鲜行业的资本热度早已突破燃点,只余一地鸡毛,行业已经遇冷。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19年以来生鲜电商关停数超过二十家,其中不乏呆萝卜(关停后回复运营)、鲜来多、也买酒、我厨等明星标的,究其原因,

无一例外均与资本相关。


生鲜电商,“烧”死在2019


以此前被曝资金链断裂后又恢复上架的呆萝卜为例,其CEO公开承认“低估了烧钱速度,由于‘步子迈得太大’而失血过快。”而前者口中的“步子迈得太大”,是8个月内烧光18亿元的纪录。

什么概念?

“烧钱”大户瑞幸咖啡在IPO之前的招股书上明确到,从成立以来至2019年一季度的18个月间,瑞幸的累计亏损额高达22.27亿元。曾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这些钱的现金从银行取出来,然后放在炉子上烧,每天要烧490万元。瑞幸这样烧了560多天,而且还将继续烧,甚至可能越烧越多。”

如果这种比喻值得参考,那么呆萝卜每天需要在炉子上烧的现金会更多一点——750万元。

反观巨头,根据每日优鲜主动披露的融资情况来看,规模逐渐攀升,且周期渐短。最近一次融资事件发生在2018年11月,公司旗下每日一淘版块获得元生资本、DCM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而此前的3个月,每日优鲜才刚刚获得高盛、腾讯等领投的4.5亿美元融资,再往前推半年,是Jeneration Capital领投的1亿美元D轮融资,以及腾讯、鼎辉领投的2亿美元融资生态链基金……

极高的融资规模和融资密度叠加在一起,成就了生鲜电商比任何一个行业都要烧钱的事实。

生鲜电商,“烧”死在2019

“三年亏4000万”vs“一年烧数十亿”

包括上述“死亡名单”在内的多数小玩家,是烧不起这么多钱的。“在某二线城市搞生鲜电商,三年亏损了4000万,现在回过头来复盘,感慨万千。”说出这番话的不是三四十岁的中年投资者,而是一位24岁的创业者,“高频次、硬需求的背后,是必须克服低毛利、高损耗、高配送、精细化运营这四个问题。”

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告诉AI蓝媒汇,2016-2019年,其所运营的公司曾是北方某二线城市生鲜电商规模第一,“我们的模式是在社区安置自提柜,自提柜的作用就是冰箱版丰巢柜,线上下单后一日两次配送,这样做到集成化配送,平均每单的配送成本能降低40%-60%左右。”

但成本此消彼长,“三年投入4000万,在社区自提柜、员工成本、补贴三个方面投入过大,占比70%以上。

三年亏损4000万元,对于其他“家里没矿”的24岁普通年轻人来说,是绝难企及的天文数字,

而放在生鲜赛道狂飙突进的三年中,却又显得杯水车薪。

当AI蓝媒汇提出进一步采访的诉求之后,这位年轻的生鲜“操盘手”以新产品发布为由婉拒,但同时附上了运营方案以供参考。其中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营销的本质是寻找矛盾点,没有矛盾点就制造矛盾点。”


生鲜电商,“烧”死在2019

恰如生鲜行业的现状,面对2015年就已经“够了”的赛道,未来的四年没有需求制造需求也要上。

趋近完美的“多、快、好、省”成为了生鲜行业的更高阶需求,但一个事实在于冷链技术的成本以及前置仓成本问题始终未被解决,且随着行业日趋白热化的同时水涨船高。

根据AI蓝媒汇的统计,每日优鲜在北方某二线城市的前置仓数量为58家,全部分布于小区、CBD等近用户地段,该类地段200㎡-500㎡商铺的租金价格在2-6万元/平方米/月不等。依照此前每日优鲜披露的300平米前置仓面积为样本,可估算该城市一年仅仓储租金约为1400万元-4200万元。

而每日优鲜在此前立下的flag是在100个城市拓展10000个前置仓,几十亿元的资金投入也就不在话下。

这份投入,在上述年轻的生鲜“操盘手”的小规模试错中已经可见一斑,其以社区自提柜这种极端化“前置”的概念告诉行业,缩短用户半径,伴随而来的结果将是与收入不成正比的、更高规模的投入。

且在这两大烧钱核心未被解决的前提下,再增加补贴成本助力竞争,保持在这个行业内厮杀下去,除了持续不断地烧钱,似乎也再无更优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