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20年末代衍聖公出生時,為何孔府有北洋軍將軍坐鎮,如臨大敵呢?

密探零零發


導讀:孔子是我國古代儒家的創始人。儒家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不過是諸子百家之一,比如秦朝以法家治國;而漢朝前期以道家的黃老之學治理天下。這種情況在漢武帝時期被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打動才有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地位。雖然歷朝歷代都對曲阜的孔家都有冊封,但是直到文風鼎盛的宋代才由宋仁宗冊封封孔子後人、當時的家主孔宗願為第一代“衍聖公”。從此朝代更迭,孔氏衍聖公一脈相承直到民國時期。

第三十代衍聖孔令貽

衍聖公一脈在我國宋代以後的歷代王朝都給與了很高的禮遇,直到清帝退位進入民國時代仍然延續前後八百多年。1877年由孔子的第七十六帶孫孔令貽延續了衍聖公的稱號,即第三十代衍聖公。

到孔令貽這一代是單傳,偌大的孔府誰都沒有想到會有繼承人的尷尬和風險。他的原配孫氏很早就病故並且沒有生育;續絃陶文譜有一子,卻不幸早夭。這就敏淋著衍聖公無人繼承的尷尬局面,於是就將陶夫人的貼身丫環王寶翠收為側室。王氏先生了兩個女兒,這也另孔令貽很著急。

1919年王氏再次懷孕,同年秋天孔令貽為繼配陶氏之父陶式送殯來到北京突發背疽醫治無效病逝於太僕寺街衍聖公府。病危他留下話給清朝的末代帝王溥儀和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希望如果王氏即將生產的是個男孩的話讓他繼承衍聖公的稱號。

第三是一代衍聖公出生時候的龐大陣仗

孔令貽去世後,夫人王氏肚子中的遺腹子就成了衍聖公一脈的最後希望。因為事關重大,萬一出了意外都擔不起責任。所以為了防備有人偷換嬰兒或出現意外,北洋政府如臨大敵:

第一、安全方面:派軍隊包圍了產房,崗哨密佈,將軍坐鎮孔府嚴防出現偷換嬰兒的情況。

第二、監督公證:北洋山東省長屈映光與顏、曾、孟三氏的奉祀官同時在場監督,並由顏回第七十六代嫡長孫、顏子奉祀官顏世鏞具體負責。

第三、孔府為保佑嬰兒生產做的安排:

把血緣關係最親近之十二府的長輩全部請來靜坐監產,在王氏難產時打開包括只有皇帝祭孔時才能打開的曲阜正南門在內的門戶大開為嬰兒祈福。


終於遺腹子孔德成終於不負眾望順利誕生,孔府令人敲鑼十三下;曲阜全城燃放鞭炮相賀;北洋政府鳴禮炮十三響以示慶賀。這就是第三十一代衍聖公,也就是末代的衍聖公了。

第三十一代衍聖公孔德成

孔德成,孔子七十七代嫡孫;字玉汝,號達生是孔府的第三是一代“衍聖公”。但是封建王朝已經結束,長大以後的孔德成覺得衍聖公這樣的世襲爵位繼續存已經和時代進步格格不入,於是在1935年主動要求取消衍聖公的頭銜。這樣孔德成就成為了末代衍聖公了。

國民政府於是改封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就是說現在是官了不是爵位。估計世襲的官位也就這一個吧。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孔德成跟隨去了臺灣於2008年再臺灣去世,享年88歲。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中國有一句話叫作,百年王朝,千年世家。意思是說王朝傳承最多也不過幾百年,而傳承千年的世家卻有很多。

比如范仲淹的范家,從宋代一直傳承到民國。在清朝時還是當地有數的大地主。但要說到傳承久遠,地位尊崇,還得說是孔子的家族,從孔子之後,傳承又序,一直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孔子從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被封為“褒成宣尼公”開始就被不停的加封各種稱號,什麼“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等等。

孔子的後代也水漲船高,從“奉祀君”“宗聖侯”等等一路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封孔子第四十六世孫孔宗願為第一代“衍聖公”,這個稱號一直延續到民國,從1055年直到1935年才被取消,足足有880年的歷史。

最後一任衍聖公孔德成說起來人有點傳奇經歷。他的父親是一脈單傳,結果連連生了幾個女兒就是沒有兒子,眼看著傳承800多年的衍聖公嫡脈就要絕嗣了。

誰知道天有不測風雲,衍聖公孔令貽竟然去世了。這時他還沒有兒子,但是妻子懷有5個月身孕。

這可是孔府的唯一希望,生產的時候,北洋政府派了一名將軍帶兵保護,顏回的後人到場聽命,最終天遂人願,生了一個男孩。

百天後繼承了衍聖公的封號,那是1920年的事了。民國之後大家破除一切舊思想,皇帝都沒了,有個國公算是怎麼回事,衍聖公府被推到風口浪尖。

最後衍聖公孔德成主動請求撤銷衍聖公封號,被批准。至此傳承了880年的衍聖公從此消失在歷史中。

孔子的後人實在是一個太過特殊的標誌性人物,倍受重視。1936年12月16日,孔德成與前清狀元孫家鼐孫女孫琪芳結婚時,蔣介石本來要親自出席婚禮,後來因為西安事變而未能成行。

但是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時,特意囑咐要帶走3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後來孔德成在臺灣教書育人,也有一段短暫的從政經歷,最後於2008年10月28日在臺北濟慈醫院病逝,衍聖公的傳奇也就此落下帷幕。


長安西北夜讀史


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實行罷黜儒家,獨尊儒術德政策,以後歷代也是因例沿襲,至此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正統,儒家一家獨大。

衍聖公一脈一直血脈昌盛,前後延續了800多年,但是到了第三十代衍聖公孔令貽時出現了意外。

孔令貽一脈單傳,他自己也是血脈單薄,原配很早的就過世了,續絃雖然育有一子,可惜早夭。最後無奈之下,孔令貽還是把續絃的貼身丫鬟王氏納為側室,王氏卻也生育了兩個女兒,孔令貽很是著急,直到1919年,王氏再次懷孕,才又給了孔令貽希望。

王氏懷孕以後,孔令怡卻沒有等到他為孩子生下來,1919年的秋天,孔令貽在北京衍聖公府邸病逝。

孔令貽樂的去世直接讓王氏肚子裡的孩子成為了衍聖公一脈最後的希望。當時為了防止王氏生育過程出現意外,北洋軍政府做了很大準備。

為了保證安全,北洋政府派軍隊包圍了產房,防止有人偷換嬰兒。同時為了確保孩子血脈的正統性,當時的山東省長和顏,孟,曾三家的祭祀官同時在場監督,並且將孔家最親近的長輩全部請過來靜坐監察。

就這樣,孔令貽的遺腹子孔德成終於在眾目睽睽之安全誕生,北洋政府高興的鳴炮十三響以示慶賀,這也就是第三十一代衍聖公。


是阿維啊


俗話說鐵打的江山流水的皇帝,意思說歷代王朝都是過眼雲煙,只有中國的大好河山是永恆的。但中國還有也句話,叫“江山恆久遠,世家萬年長”。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子孔聖人的後代跟江山一樣,千秋萬代。

說到這裡,你也許會問,為什麼孔子的後代那麼牛,比皇帝都厲害呢?

不是孔子的後代牛,是他們的祖先孔子牛,孔子的學術牛,後代是沾了他老人家的光。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教育家,更是一個了不起的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不是科學但比科學厲害的多。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孔子的學說是關於如何統治老百姓,治理國家,對想當皇帝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皇帝是天底下第一職業,當了皇帝可以擁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意思是說,全中國的人都怪你管,全中國的土地和財富都是你一家的,全中國的女人你隨便挑,全中國的錢你隨便分配。

而且自己死了,兒子繼承,兒子死了,孫子接著幹,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你說,天底下哪有比皇帝還舒服的職業?

中國有一句話叫作,百年王朝,千年世家。意思是說王朝傳承最多也不過幾百年,而傳承千年的世家卻有很多。

比如范仲淹的范家,從宋代一直傳承到民國。在清朝時還是當地有數的大地主。

但要說到傳承久遠,地位尊崇,還得說是孔子的家族,從孔子之後,傳承有序,一直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但皇帝也是個高危職業,打天下容易,治理難。因為皇帝這個職業太棒,誰都想搶。全中國有很多野心家、陰謀家,還有不少刁民。你得會用手腕,讓他們服服帖帖聽你的使喚,跟著你好好幹,還不敢造反。

孔子的學說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治理國家,怎麼駕馭臣子,怎麼奴役百姓。一句話就是教你怎麼當皇帝,當一個長久的皇帝。

有人不服,說孔子自己都沒有當過皇帝,怎麼知道如何當皇帝,他的學說有那麼神奇嗎?

孔子雖然自己沒有當過皇帝,但他是個生而知之的天才,他總結出很多套路和門道,用了孔子的套路,就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百姓規規矩矩。

比如孔子說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說,人一生什麼在出生的時候,老天就給你註定了。如果你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就別胡思亂想,老老實實當一輩子農民工。

如果你生在一個商販家庭呢?那你就乖乖地走街串巷,搖一輩子撥浪鼓,當一輩子貨郎。如果你是個鐵匠、木匠手藝人,就幹一輩子技工,老婆孩子熱炕頭就行了。

一句話,聽天由命,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亂說亂動,異想天開,當一個安分守己的百姓。

孔子還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什麼意思呢?

皇帝是大臣的領導,老子是兒子的領導,老公是老婆的領導。大家都要聽領導的,當一個模範的下屬。領導就是說錯了、做錯了,也要無條件執行,不可以說三道四,更不能不服從命令。

孔子還說了,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

看過論語的人都知道,上面有些話並不是孔子的原話。是孔子的弟子和後代統治者發揚光大,發展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把它們歸納到了孔子的學說裡。但不管怎麼說,儒學就是對統治者有用,用處不小。因此,從漢朝的董仲舒提出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從那時候開始,所有的學說都是歪門邪說。

所以說,歷代統治者都把孔子當做治國安邦的神來敬仰,因為大家都想江山萬年,世世代代當皇帝。

歷代皇帝把孔子的地位不停地往上抬,對孔子的後人也敬愛有加,孔子的後人儼然成了特等公民。

哪怕是蒙古人統治中國,滿族人當了皇帝,都沒有改變對孔子的敬仰。就連中國最後一個皇帝袁世凱,在登基前也在全國大搞祭祀孔子的活動。

即使是兇殘、暴虐,對中國百姓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兵入侵中國,鐵蹄踏進山東,來到曲阜的時候。日本陸軍總部也專門下了一道命令,不能進孔廟,不能進孔林,更不能騷擾孔子後人。如有違抗,格殺勿論。

孔子的封號從漢朝開始,一路飆升,到了清代的時候成為"大成至聖先師"、民國的時候孔氏後人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衍聖公",孔德成是孔子的第77代孫,第31代衍聖公(第一代是宋朝開始)。

說起這末代衍聖公,來歷很不一般。

他出生的時候還有一段非凡的經歷,當時的北洋政府興師動眾,北洋軍隊如臨大敵,親臨產房。如此高規格對待娃娃出生,就是古代的皇子也沒有這份榮耀。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末代衍聖公享受這麼大的殊榮呢?

傳到76代孔令貽的時候,孔令貽原配竟然沒有生育,愛妾也沒有孩子,又娶了一個,生下孩子夭折。情急之下,一個丫鬟王某當了小妾,但這個王氏開始生了兩胎都是女兒,眼看著孔家就要後繼無人,也許是天公顯靈,1919年,王氏再度懷孕。

1919年11月,孔令貽去世。1920年2月,王氏臨盆,孔子的第77代孫,第31代衍聖公孔德成呱呱墜地。

孔德成降生的時候,由於是獨苗,顯得彌足珍貴。為了防止有人狸貓換太子,將孔家後人掉包,當時的北洋政府專門在醫院內外部署重兵把守。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荷槍實彈、戒備森嚴。

產房外面,除了一個將軍坐鎮,山東省省長也駕臨了,孔子學生顏回的後人,曾子和孟子的後人也被邀請到場"公證"。孔德成降生後,整個曲阜城鞭炮齊鳴,鼓樂高奏,歡歌笑語,"普天同慶"。

後來,隨著時代發展,最後一代衍聖公孔德成向國民政府提寫信,主動請求撤銷衍聖公封號。

也是,皇帝都沒有了,貴族也沒有了,保留個衍聖公也不那麼恰當。國民政府很快答應了孔德成的請求,傳承了千年的衍聖公從此成為歷史。孔德成改任了“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歷來現實


就是這方墳墓,長眠著一位影響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的巨人。千年的時光無法湮沒他的思想光輝,即使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川流不息的人們依然朝聖般來到這裡,追尋聖人的足跡,接受心靈的洗禮。偉哉!大成至聖文宣王!壯哉!我先祖!




國槓1989


儒教所具特性,量身打造一般,剛剛好符合漢武帝劉徹的需求,估計當時董仲舒也把劉徹說的很興奮,所有一切都說到自己心坎坎裡了,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擺上了歷史的桌案,董仲舒的意思是---“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和非我族類必有異心有異曲同工之“妙”,排他性極強。

為什麼漢武帝能同意呢,舉幾個栗子,比如春秋大一統思想,極其符合劉徹的口味,這叫思想指揮行動,我們是有精神指引的,可不是我天生喜歡窮兵默武,其實呢,誰都知道他的心思。還有就是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嘛,有了統一的思想,再加上絕對服從最高指示,大戰不遠矣~


孔府的受封歷史

對孔府的封賞,其實是始於漢高帝劉邦,登基12年又路過魯地的時候才想起來封孔騰(9代)為“奉祀君”,又經元帝、平帝分別封為褒成君、褒成侯,自褒成君始,業已屬於關內侯,國家給予了一定補貼,又經東漢的褒亭侯後,稱謂越來越多,直至大唐,孔子被追諡文宣王,當代孫孔璲(39代)受封文宣公,到了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大臣就上奏了,孔子文宣王沒問題,但是他的子孫沿襲同號,即“文宣”,根本不合禮制,要改,斟酌到轉年,最後賜封“衍聖公”,當時的孔門已經傳至46代。

朝代換了若干個,孔府的待遇卻很少被降低,即便到了1935年,末代“衍聖公”孔德成還被民國政府授予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當然,在7月8日這一天不只意味著孔德成受封奉祀官(奉祀起奉祀終),還意味著歷經將近900(881)年的衍聖公角色就此消亡。

其中內部情況不得而知,都說孔德成是自行請願去除衍聖公封號的,是否收到暗示這就不好說了,其實這個議題在當時已經討論過一段時間,畢竟在民國政府時期還有個世襲王公這好像有些不倫不類。

為什麼省長到場將軍也帶兵到場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生年就是1920年,其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竟然需要北洋軍出動將領坐鎮。其實不止,連北洋政府山東省省長屈映光也已到場。

最大的原因出於孔府子嗣的重要性和其內部紛爭,孔德成是遺腹子,也就是說他出生前老衍聖公就染病離世了,去世前,老衍聖公不忘修書徐世昌,說自己的姨太太也就是側室已經懷孕5個月了,如果誕下男丁,請賜衍聖公,這在當時是件國家大事,孔府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內務部馬上核實側室懷孕的真實性,並開具證明無數。

而當時的孔德成在孃胎裡剛剛5個月,那年月又沒有B超,誰也不知道是男是女,於是乎孔家大亂,萬一是女孩咋辦,大宗各家為了立嗣問題開始犯起了爭競,場面比較激烈,以至於內務部再次深陷其中,充當調解角色,最後以血脈遠近為依據,選了最近支繼承,當然,那要老衍聖公的側室生了女孩才成,還好,最後王氏生了個男孩,這個孩子繼承衍聖公是不可能有爭議的,一場家庭內鬥消弭無形。

在此期間,為了防止(擔心)內鬥,尤其是擔心小衍聖公因內部紛爭而被掉包,北洋政府派出將軍帶領士兵把守孔府,不但如此,院內各處也紛紛設崗,孔府本家十二府的長輩老太太都湧入產房監視,以防衍聖公正主被掉包。

真的到了出兵保衛的程度?

請注意一點,士兵防範的不止外圍,連孔府院內也設崗無數,這就頗具玩味了,估計奪嗣的火藥味蠻重,還有一點,生下孩子僅僅17天,末代衍聖公的生母王氏就因不明原因死掉了,這也引發了諸多猜測。

什麼猜測呢?雖然是猜測,但是卻從側面讓我們瞭解到當時奪嗣、“奪權”的激烈程度,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生母王氏,本名王寶翠,說是側室,在孔家是沒有絲毫地位的,更何況她是丫鬟出身,恐怕在某些歧視她的人眼中,天知道她用了什麼手段才吸引了老衍聖公,有點土雞變鳳凰的感覺,這已經招致非議了。

更重要的是,這個丫鬟出身的側室竟然誕下小衍聖公孔德成,這就突出了一個問題,以後這家誰說了算,那當然家主衍聖公說了算,那王寶翠的地位呢,那不就成了“孝莊文太后”般的存在,尤其孩子小的時候······

誰會害怕?兩種人,一種是現在掌權人,一種是以前欺辱過王氏的人擔心報復。

  • 王氏死因,對外公佈是產褥熱,即生產後高燒不退,但身體感覺很冷,一般是血瘀、血虛、產後感染引發。
  • 坊間也有傳聞,說是掌權的大奶奶陶氏用了些手段,傳播面還挺廣,一直到現在這種說法也還有,但傳聞就是傳聞,沒證據的,所以聽聽就算了。

末代衍聖公的婚配

不確定事情就不過多糾纏,咱們說說末代衍聖公卸任後的生活。在卸任轉年,孔德成就與原禮部尚書之女結婚,當時因為必要的排場要維持,所以結婚的錢不大夠,專門請求韓復渠予以幫助,而在當時因為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還是有很多人捐錢蓋孔廟,這些錢不是直接捐給孔家,而是政府,韓復渠從資金中特批4000元給了孔家,讓婚禮風光體面的辦了下來。

無可奈何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轉眼到了1937年,民國政府擋不住日本人的攻擊,蔣介石特地交代韓復渠,必須要把孔德成帶走,不讓其被日本人利用,韓復渠又命令二十一師師長孫桐萱將孔德成夫婦安全帶離,孔德成就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去了漢口,並在漢口發表反日宣言,抗議日本軍隊的侵略行徑,再又去了南京,對西方學術感興趣的孔德成也曾去美國遊學,49年後,美國→香港→澳門→廣州→臺灣,並在臺灣各大院校任職。

末代衍聖公的後代們

孔德成一生致力於儒學傳播,被多所學校聘為教授,還接受過考試院院長、資政等職務,上世紀八十年代,孔德成的子女曾經回內地祭祖,同時也有很多親友和慕名的學者去往臺灣省探望孔德成,但令人遺憾的是其內地之旅終未成行,2008年死於心肺衰竭,他有二子二女:

長子孔維益(1939-1989)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國文教師,50歲去世,“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傳至其子孔垂長;

長孫孔垂長:臺灣地區總統府國策顧問、“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次子孔維寧(1947-2010)黎明技術學院教授;

長女孔維鄂(1937-)在美國育有一子;

次女孔維崍(1941-)有一子一女;


古今通史


孔子是我國古代儒家的創始人。儒家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不過是諸子百家之一,比如秦朝以法家治國;而漢朝前期以道家的黃老之學治理天下。這種情況在漢武帝時期被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打動才有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地位。雖然歷朝歷代都對曲阜的孔家都有冊封,但是直到文風鼎盛的宋代才由宋仁宗冊封封孔子後人、當時的家主孔宗願為第一代“衍聖公”。從此朝代更迭,孔氏衍聖公一脈相承直到民國時期。

孔子從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被封為“褒成宣尼公”開始就被不停的加封各種稱號,什麼“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等等。

孔子的後代也水漲船高,從“奉祀君”“宗聖侯”等等一路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封孔子第四十六世孫孔宗願為第一代“衍聖公”,這個稱號一直延續到民國,從1055年直到1935年才被取消,足足有880年的歷史。

最後一任衍聖公孔德成說起來人有點傳奇經歷。他的父親是一脈單傳,結果連連生了幾個女兒就是沒有兒子,眼看著傳承800多年的衍聖公嫡脈就要絕嗣了。

此前一年,孔德成之父孔令貽因岳父陶式鋆病故入京,不料自身亦染病不愈,岌岌可危。當時孔令貽尚無子嗣,惟側室王氏已有五月身孕。因此整個衍聖公府均把希望寄託於此。孔令貽在給大總統徐世昌的“遺呈”中說:“倘可生男,自當嗣為衍聖公,以符定例。或如生女,再當由族眾共同酌議相當承繼之人,以重宗祀。”(《孔府檔案》六九五〇)可見,衍聖公傳承不僅象徵著“聖系”不絕,更關乎祀典,意義重大。

可想而知,壓力最大的是妾室王寶翠,她擔任著孔家血脈能否傳承的重任,就怕生的不是個男孩,而是個女嬰。沒辦法,不管是男是女,王寶翠還是頂著壓力開始生育。在得知生下來是個男孩後,孔府上下都鬆了口氣。為了慶祝孔氏血脈傳承能下去,孔府上街敲鑼打鼓十三下向天下人告知孩子的誕生。百姓們獲知此事,奔走相告,紛紛燃放鞭炮,喜迎貴子。

百姓們如此,北洋政府亦是如此。經由上頭批准,北洋政府特例鳴炮十三響,與民同樂,共同祝賀小生命的道來。


北樓504


五四運動,新文化崛起。醒悟過來的人們發現被封建文化禍害了幾千年,造成了近代的積貧積弱。封建皇帝已經被推翻了,但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和外衣孔子的後代還在。當然,作為孔子後代害怕的不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