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父母教育孩子的觀點不一樣,經常吵架,也爭不出誰對誰錯,應該怎麼處理?

美羊羊遇到大灰狼


首先孩子4歲剛回到父母身邊,這時父母先做的我覺得應該是和孩子進一步培養感情,多陪伴、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耐心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愛好,跟孩子將感情培養好,教育才更有效。


關於教育觀點問題,兩個人意見不一致也很正常,但是要注意原則性問題方向必須一致,比如孩子說謊肯定是不對的、孩子不好好吃飯也是不應該的、孩子和小朋友打架說髒話也是一定要制止的,也就是有關孩子品德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問題,父母的方向一定要一致。

至於教育方式,父母兩人多溝通,也多與其他寶爸寶媽交流,同時呢要結合孩子特點。像您家寶寶,4歲剛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想必感情紐帶還沒那麼牢固,這樣的話採用強硬的方式教育,有可能會讓孩子更加容易逆反,對父母產生懼怕、逃避,所以愛的教育可能更好。但是切忌不要因為感覺虧欠而產生溺愛,原則性的問題一定得堅持,愛的教育不管用,要適當強硬。如下建議供您參考:

1、別在孩子面前產生爭執

再大的分歧也不能當著孩子面爭執,否則很容易讓孩子混亂,不知該怎樣才是對的。教育孩子之前,夫妻二人先私下解決好爭執,“求同存異”,在孩子面前主要一個人實施教育,另外一人配合。我家侄女犯了錯,通常都是媽媽來教育,一家人沉默不語,教育完了,跟孩子該怎麼玩就怎麼玩。孩子得到的信息很明確,這樣做就是不對。

不要媽媽說“該睡了”,爸爸說“睡這麼早幹嘛,再玩會兒”,這樣孩子的睡眠習慣肯定是容易紊亂的。可以這樣,媽媽說“該睡覺了哦”,爸爸可以講“對啊,到睡覺時間了,爸爸講一個故事,馬上就睡哦”。

孩子在幼兒園打架了,媽媽訓斥不該打架,爸爸一旁說“男孩子就該多打架”。看孩子該聽誰呢,是要繼續打還是不要?所以這時可以這樣配合,爸爸“媽媽說得對,打架是不對的。但是如果別人主動欺負你,一定要告訴他‘你打人不對’,然後主動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要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2、大原則一致,小事情可以輪流做主

上面說了涉及孩子品德教育、生活習慣養成的父母方向一定要一致。

但是諸如週末去哪裡玩,今天給孩子做什麼飯,孩子是買個坦克還是汽車,這樣的小事夫妻之間可以各做一次主。非原則事情雙方多讓步,也可以增強夫妻感情的。

3、教育問題,尊重孩子

至於說孩子上什麼興趣班,培養什麼特長,除了父母意願,更重要的還是要尊重孩子喜好。這樣的問題不妨多和孩子交流喜好什麼,並且平時注意觀察孩子對哪些方面比較擅長。興趣班都有試聽課,試聽後看看孩子反應和反饋,這樣大概就有個方向。

至於幼兒園啊、小學啊,就多方打探,綜合評估每個學校好壞,然後夫妻再商量好哪個更適宜。


總之呢,分歧問題還是靠兩個人多心平氣和地溝通的,吵架會讓夫妻之間分歧越來越大,事情更不易解決。對待孩子一致原則應該是:把他當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尊重孩子,別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孩子。

以上希望對您有用。


兒童健管師蔣桂雪


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但是發展到經常吵架對孩子的傷害就比較大了。

吵架背後的真實原因是,都試圖去說服對方接納自己的觀點。

親密關係中,如果總想去改變對方,關係會變得越來越疏離。只有改變自己,用你的行為去影響對方,才能讓親密關係變得更好。

在一般家庭來說,家庭教育都會以誰為主,另一半為輔,我家就以我為主,先生為輔。當出現分歧時,個人是這樣做的:

1.對事不對人,自我提醒。

在就教育問題溝通時,心理會一直提醒自己,出現觀點不同的時,要冷趨,不要指責,否定對方,現在是解決問題,不要帶著情緒。

往往出現爭吵時,把解決問題轉化到了情緒問題,逐漸忘記了溝通的初衷。當雙方無法說服對方時,腎上腺素飆升,情緒就會失控,溝通跑偏,會指責、抱怨對方,從而產生爭吵。


2.不讓對話產生語言暴力。

當感受到對話中有點火苗時,請暫停三秒。說一句“我想我們的對話已經偏離孩子教育的話題了”,讓彼此都冷靜一下。

然後,讚揚對方:我知道,你的目的也是為孩子好,其中那些觀點我暫時不認同。讓對方感受到你真誠的溝通和對他的尊重。

不要有語言攻擊、指責、試圖控制對方接納自己的觀點。

3.摒棄負面情緒,認識真傾聽。

特別在家庭中,對方有過一次的教育失敗,溝通開始很容易懷疑對方觀點的正確性,甚至帶著牴觸情緒。

我偶爾都會剛聽一半就開始提出異議,先生會說:“別急,聽我把話說完”。這句話也成了我溝通的警示語。讓我有了更多耐心去傾聽先生的每一句話,從而讓溝通變得通暢。


在傾聽時,保持一顆好奇心,捕捉到對方觀點不同之處,並用謙虛的語氣進行詢問,有何道理。

總之,在溝通時,要用一種接納的心態去傾聽對方的觀點,即使不認同,也不要去批評,強烈反對,而是持保留意見,並且尋找相關書籍讓對方看,讓他自己從正確的知識中開始變化。

夫妻雙方都是為孩子好,如果雙方意見不同時,跳出非此及彼,可以去問問孩子的感受,畢竟孩子才是主角,尊重孩子的選擇。只有達成教育一致,才真正對孩子有益。祝好!


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巧妙媽育兒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發生爭執是很正常的現象。每個人由於知識水平、生活經歷、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對問題的看法肯定會不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同樣如此。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父母雖然會因為教育孩子發生爭執,但他們都非常愛孩子,都會把孩子看做這個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提供自認為最好的教育。不論如何爭吵,以上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

第二,有不同的意見,應該心平氣和地交流、商討,爭吵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特別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還會有損父母的形象,削弱教育效果。

第三,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切記不可想當然,或者沿用上一輩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做到科學育兒。兩個人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以科學育兒為前提,父母的認識將會趨於一致,爭執將會有所減少。



人性方程式


這簡單,當然是誰帶的時候誰教,互不衝突,不要覺得這樣有問題。孩子接受多樣化教育更有利於成長。以上竟限3歲前,因為朕現在就這麼多經驗。最後附上調皮小公主豔照。[呲牙][呲牙][呲牙]





悠閒的秋刀魚


父母教育孩子觀點不同,這是比較常見的事情,因為父母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不同,性格不同,總的來說,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應該保持“求同存異”的原則。

1.一定要明白,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並不是不吵架,而是很少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對孩子來說,父母態度一致,會讓她覺得很有安全感,不用為了思考聽從誰的命令而糾結。

2.夫妻雙方,有什麼不同的觀點,一定要私下裡溝通協商,切不要在對方教育孩子的時候,橫加指責,挑剔嫌棄,這樣並無益於孩子的成長。

希望你們能好好商量,畢竟對孩子好的心思,都是一樣的。



雨澤說溝通


有一點很重要,父妻關係是優先於親子關係。

首先,夫妻關係像磐石,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每次發生爭執前,想想這一點。

其次,爭執、吵架是永遠沒法得出合理的結論的。暴力溝通的開始,只會以暴力收場。

再次,討論的時候,請說出事實——你的感受——你的需求——需要對方的幫助

一方在說話時,請另一方保持克制。

多想想你們的第三種選擇有哪些。


迷茫的怪盜文


最好不要和女人吵架,沒一個好的結果


許濤77


這沒法處理,在家庭裡教育孩子一定一個為主,一個為輔。相輔相成,鬆弛有度,才能讓孩子在嚴厲,平和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另外夫妻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意見不合私下商量,孩子面前一定是和諧的夫妻關係。


xiaobydian


這個估計雙方也溝通過就是誰也不退讓吧,呵呵,這種就是一山有二虎吧,兩個能人唄。兩人都愛孩子,都對孩子盡心盡職,總好過對孩子不聞不問的父母。

其實這個就像職場上同一銷售部門分2個團隊一樣的,各自負責自己的客戶。其實照顧孩子很辛苦的,衣食住行,找小朋友玩,鍛鍊身體,早睡覺,營養健康,生病護理,讀繪本,帶出去遊樂場玩,到大自然去玩,等等,項目太多了。爸爸媽媽分分工嘛,各自負責幾項,在各自領域裡自己做主吧,慢慢的就可以看出來孩子喜歡樣的,哪種方式更促進孩子的發展了,相信家長也會自動調節的。

這樣的爸爸媽媽呢也是很要面子的,不好正面直接說他們錯的,但是他們自己也會按照實際情況做些調整的。同時也學習相當育兒知識,互相交流交流,相信你們的孩子會很榮幸有這麼負責的爸媽的。


寶媽分享育兒知識


建議是父母統一教育理念,可以一齊去學習關於養育孩子的課程,不必爭一時之長短,沒有什麼對錯之分,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分清問題的本質,看看那種方式更適合。

父母的爭吵對孩子傷害更大,因為孩子會自我歸因,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我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聖誕節那天的家庭聚餐,二姐家1歲8個月的孩子,突然吐了,本來孩子沒什麼的,後來她爸媽在相互懷疑、責怪對方給孩子吃了不應該吃的東西,吵了起來,孩子就被嚇哭了!

本來真的是很小的事情,孩子吐了,觀察沒什麼,該清理的清理乾淨,這件事就解決了。而父母非要爭個是非對錯,不但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把夫妻關係變得緊張,孩子也受到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