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經濟週期是如何產生的?

淡淡禪風


我來給大家講講不同經濟週期應該如何投資吧。



01


“美林時鐘”是由國際知名投行美林證券提出,將經濟週期分為四個階段,從復甦、過熱、滯漲到衰退。不同的階段,股票、債券、現金和商品等資產的表現也不同。


當經濟在四個階段順序循環時,最佳的投資品種也進行了相應輪動,猶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



02


美林時鐘主要涉及兩個指標:一是代表經濟增長的GDP和代表物價上漲速度的CPI,由於GDP和CPI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中,根據兩者的變化,將經濟週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復甦期

經濟增長上行、通脹下行,這一階段最佳資產選擇是股票,其次是債券、現金,最後是商品。

這是市場公認的最好時光,復甦期由於經濟會持續增長,股票或股票基金將帶來更好的回報。同時由於貨幣環境寬鬆,債券的表現一般也不錯。

第二階段:經濟過熱期

經濟增長上行、通脹也上行,這一階段的最佳資產選擇是商品,其次是股票、現金,最後是債券。

經濟持續增長之後進入過熱期,此時一般處於牛市末期,可以持有股票但要注意拐點的到來。

第三階段:經濟滯脹期

經濟增長下行,通脹上行,這一階段的最佳資產選擇是現金,其次是商品、債券,最後是股票。

滯脹期進行資產配置的策略是“現金為王”,經濟不景氣股票與其他證券表現都較低迷,配置貨幣基金是較穩妥的選擇。

第四階段:經濟衰退期

經濟增長下行,通脹也下行,這一階段的最佳資產選擇是債券,其次是現金、股票,最後是商品。

經濟低迷,物價回落,股市機會不多,同時由於貨幣政策趨於寬鬆,債券表現最為突出。

以上四個階段會像與鐘錶一樣,順時針方向循環往復。這就是美林時鐘。

它所展示的大類資產輪動規律,指導我們在經濟週期變換中把握趨勢獲利,對的時間配置對的資產。




03


美林時鐘很好地解釋了1973-2004年這三十年間美國的市場數據,但當前在現實使用時具有一定的侷限性。

首先預測經濟週期並非易事,有人說經濟學是後視鏡,能看見後方,卻看不清前路。

當大家對經濟所處的階段達成共識時,相對應的資產價格往往已經上漲了一大截了。

其次政策干預可能會引起時鐘逆轉或者跳躍。

比如08年金融危機,各國央行都實行了前所未有的貨幣政策,直接推升各個大類資產的價格,導致它們的表現與時鐘不符,使得美林時鐘的資產指示作用減弱。

尤其在中國,資產價格快速切換,美林時鐘被戲稱為“美林電風扇”。

因此我們在具體投資中可以參考美林時鐘,但也要結合實際情況。


南方基金


  

內因論認為, 週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該理康德拉季耶夫週期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週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週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週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週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週期性地發生波動。


愛投資官方


我是專業與股票投資的人,對於股票投資來說,就是參考與經濟週期的轉變而轉變的!

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哪一個市場,經濟無非就是從衰退到蕭條,從蕭條到復甦,再從復甦到繁榮,以此類推!

所以說,經濟有著這樣的週期規律,股市也會以這樣的經濟週期轉變而發生自己的變化。

在股市裡就是表現為牛熊週期市場。

經濟和股市的關係就象主人與狗一樣,狗永遠跑在主人的前面,但它離開主人有一段距離的時候,又會跑回來找它的主人。

我們如何利用經濟週期?

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參考經濟的衰退週期,然後結合股市的熊牛週期進行投資進行。
可以從數據、形態、以及歷史的一些經驗,“簡單地”分析出熊市的下跌週期,牛市的主升浪,以及底部區域的震盪洗盤,從而建立一個不同的操作策略。
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點:

第一就是別在熊市第一波接盤;

第二就是別在牛市第一波出貨;

第三就是別在震盪市追漲殺跌。

第四就是不要買進了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劣質資產;

第五就是不要過早賣出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質資產。

記住,世界金融體系和經濟變化存在了幾百年的歷史,根本沒有太多的複雜性和變化!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往往越簡單的才是越真實,越正確的。

而我們只需要把這些簡單的吃透,理解,掌握即可,沒有必要去複雜化,加大自己的投資難度!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感謝你的點贊和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大家好!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經濟週期如何產生的?

週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週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

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週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週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週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週期性地發生波動。

如圖一。

擴展資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們越來越多地關心經濟形勢,也就是 “經濟大氣候”的變化。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好壞,既受其內部條件的影響,又受其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的影響。

一個企業,無力決定它的外部環境,但可以通過內部條件的改善,來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並在一定範圍內,改變自己的小環境,以增強自身活力,擴大市場佔有率。

因此,作為企業家對經濟週期波動必須瞭解、把握,並能制訂相應的對策來適應週期的波動,否則將在波動中喪失生機。

經濟週期的特徵:

(1)經濟週期不可避免。

(2)經濟週期是經濟活動總體性、全局性的波動。

(3)一個週期由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組成。

(4)週期的長短由週期的具體性質所決定。

繁榮,即經濟活動擴張或向上的階段(高漲);

衰退,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危機);

蕭條,即經濟活動收縮或向下的階段;

復甦,即由蕭條轉向繁榮的過渡階段。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謝謝!








盧信義


關於經濟週期產生的原因,學界並沒有最終定論。一般來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討論。

第一個層次,從總量關係上看,供需缺口的擴大與縮小,被認為是形成經濟擴張、收縮週期性變化的一個直接原因。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是金融衍生品多層嵌套形成危險而脆弱的槓桿鏈,最終因次級債暴發導致整個鏈條中斷,導致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實際上,這也可以看作金融供需缺口收縮的結果。即當房地產市場出現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時,實體供需缺口縮小,經濟由擴張轉向收縮,傳導到債務市場上,次級債券也是供過於求,市場也開始收縮。當次級債債務壞賬率超過警戒線,風控系統會逐級傳遞、加強負面信號,進而使整個基於次級債券的金融市場大面積收縮。與此同時,債券供過於求也會產生收縮效應。兩種收縮效應互為因果、互相加強,加速了市場的崩盤。

第二個層次,從經濟結構上看,如果一定要追究更深層次的原因的話,要素各自具有不同的生命週期,是形成經濟週期性波動的誘因。因為要素生命週期不同,產生了40個月左右的存貨週期、10年左右的設備週期、20年左右的房地產週期、30年左右的能源週期、45年至60年的康波週期。

第三個層次,從經濟與社會、自然的相互關係上看,天氣變化、人口結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經濟週期性變化。比如人口結構擴張時,如果其他要素不變,相對應的是經濟擴張;相反,經濟收縮。自然環境的變化,比如旱、澇循環,比如太陽黑子運動,都曾被學者用來解釋週期變化。


財經藍軍


首先,大部分經濟學家都不承認有經濟週期這件事。

為什麼有這麼多經濟學家不承認經濟週期呢?主要是因為經濟學家他們尋找的是確定性的答案而作為國家的經濟管理層,他根本不關心確定性答案,他關心的是如何應對經濟的不確定性。所以說經濟學家關心的是方位,而經濟管控者真正關心的是方向。

針對某些經濟學家的解釋,比較流行的週期理論就有四個:

  • 庫存週期

  • 投資週期

  • 信用週期

  • 技術週期

庫存週期就是一名叫基欽的經濟學家,在分析了美國經濟數據之後提出的。他發現平均每40個月,也就是3年左右,美國經濟就會出現一次上升和下降的短週期變化。他覺得,這種波動應該跟企業的庫存行為有關。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把庫存週期叫基欽週期。

假設人的生產投資是理性的,則就不會出現經濟週期。

麻煩來了,經濟學家不承認經濟週期,可經濟週期卻實實在在地存在。

你得知道,你不明白的事情,並不意味著就不會存在。有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叫“索洛”。索洛就說過一句特別精彩的話:“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完全搞明白,長頸鹿是怎麼把血液輸送到那麼高的腦袋裡的,但你不能因為你沒搞明白,就不承認長頸鹿有個長脖子。”經濟週期確實存在,因為人性。

人性影響經濟週期的過程

第一個階段,繁榮。企業家樂觀,看到自己賺了很多的錢,就會想擴大生產,賺更多的錢。擴大生產要有錢啊,你得借錢。

跟誰借錢呢?你會跟銀行借錢。銀行這時候借不借給你呢?借。

因為這時候,銀行跟你一樣樂觀。它看到的是你借了錢,還款還得很及時。當然,銀行會跟你要個東西當抵押品,比如,你可以把廠房抵押給它,那也沒關係啊,在經濟繁榮時期,房地產的價格也會漲,也就是說,你的資產升值了。

第二階段,生意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或者遇到疫情。你發現自己過於樂觀了,其實市場訂單沒有那麼多。你的現金流不再增加了。

那怎麼辦?

馬上認輸,及早撤回?

沒那麼容易啊,你已經搭了那麼大一個架子,有點騎虎難下了。

你又想,雖然我的現金流沒有增加,但我還有資產啊,這會給你一種虛幻的安全感。這時候,你會繼續借錢,借新債,還舊債。

那銀行還借不借給你呢?借。

因為它要是不借,你馬上完蛋,你完蛋了,它也跟著完蛋。但它已經不像在第一階段那麼相信你了。它會到處張望,突然,它看到了別的企業出現了違約,於是,它就會更警惕,信用風險比以前更高了啊。於是,下一次你再找它借錢,它就不一定借給你了。

第三階段,慌了。

心裡很鬱悶,你老是覺得,銀行只要再借給你一筆錢,你就能翻本。可是沒有辦法借到錢,你就只好減少投資了。你要知道,這時候,不是你一家在減少投資啊,那要是大家都在減少投資,總需求很快就會下降。於是,你的訂單會進一步減少,你又要進一步減少投資。更糟糕的是,你可能要不得不變賣資產才能還債。你要知道,這時候,不是你一家在變賣資產啊,那要是大家都在變賣資產,資產價格就會進一步下降,於是,你得進一步變賣資產,資產價格又會進一步下跌。到這個時候,不悲觀都不行,不恐慌都不行。

週期來了。。。

經濟週期確實存在,但是它不能像物理學一樣能算出哈雷彗星什麼時候回來,那麼肯定沒有,因為人性不可預測。

所以,每當經濟一片大好的時候留一份警惕,每當經濟不行的時候留一份希望。


棟選理財


萬事萬物都有周期,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就如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類社會活動則同樣有周期規律,經濟現象就是人類活動的表現,經濟週期的四個階段,復甦,繁榮,衰退,蕭條就像天氣裡的春夏秋冬。

經濟下滑進入蕭條的低谷時,企業的經營活動萎靡,幾乎進入不投資的停產階段。這時候需要政府的調控,比如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刺激投資和生產活動。企業有了錢,就可以繼續投入生產。個人有了錢,就可以買買買,經濟進入復甦階段,表現形式為利率下降,信貸擴張。

企業產能擴張,不斷投入更多的生產設備和生產資料,進一步的推高產能。企業利潤不斷增長,此時繁榮階段經濟一片大好。

經濟繁榮到達頂峰之後,大量的投資,導致了競爭過剩,大打價格戰。大量投資收不回利息,直到會出現債券違約現象。繁榮終止,出現經濟衰退,資產價格的下跌,企業縮小產能和投機。

經濟衰退嚴重的話,就會出現蕭條,蕭條階段經濟進一步下滑,銀行破產、工廠倒閉,投資活動消失,人們需要勒緊褲帶生活,熬過這段艱難的歲月。


財覓覓


首先,萬事萬物都是有周期的。其次,經濟週期每個經濟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先看圖。

先說官話,一般經濟都會經歷這樣四個週期,繁榮期、衰退期、蕭條期和復甦期,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再舉個例子,全球經濟經過一戰前的大規模殖民掠奪使得資本主義經濟的到空前發展進入繁榮期,一戰後殖民掠奪基本告一段落,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基本到位,市場達到飽和狀態,商品經濟供過於求;這就引發了先進的經濟基礎和落後的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無法做到更好的開渠引流,對經濟進行疏通引,引發高通脹,失業率增加,經濟開始進入衰退期,新一輪的殖民地重新洗牌開始一戰爆發,到1929全球經濟進入大蕭條期,加上工業革命帶來的後遺症,世界格局由殖民地掠奪轉入了資源掠奪階段,引發了二戰,一直持續到二戰後,美國到1970年還是滯漲狀態,知道20世紀出才緩慢的進入復甦期直至今日。總結起來就是 盛極必衰 否極泰來。


趨勢金牛


你好,這個問題很宏達,也很複雜。傳統的經濟學定義為:景氣循環(英文:Businesscycle),又稱經濟波動,也稱經濟週期,指的是經濟景氣狀況呈週期性循環變動的情況。景氣循環的過程可以分為擴張和衰退二階段,細分又可再分為復甦、繁榮、衰退、不景氣四階段。景氣循環的週期長度沒有定論,包括了40個月、11年、20年、50年等。

一般分為四個階段,這是西方經濟學的原理,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基本上都是以這個標準來衡量的,到了咋們國家,基本上也適用,但是由於誰會制度不一樣,在整個週期中,時間的跨度是不同的,這個就好比波浪理論,每個大週期裡伴隨著小週期,反覆循環。

經濟週期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而變化,也會隨著世界經濟的週期變化而變化,有順週期就會有逆向逆週期,比如國家戰略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等都會心想到經經濟週期。

以中國和美國目前作為對比,都是處於經濟週期的繁榮階段,有很多人認為目前美國將面臨經濟衰退,但是美國的經濟週期和貨幣週期處於正相關階段,可以適當的調整貨幣政策就可以調控經濟週期,但是中國目前就不一樣,中國的經濟週期和貨幣週期目前處於逆相關階段,這叫逆週期調節,目的是調控經濟週期繼續處於繁榮階段,在配合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等等。可以參考彭文生博士的,《漸行漸遠的金融週期》描述的就很詳細。

經濟週期的產生是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開始而開始的,就跟人得生長有很大關係,剛出生到成年可以看成為復甦,成年後開始進入社會工作了,就開始繁榮,等到50歲後隨著身體機能的老化開始衰退,等到退休後就只能退出工作崗位,這就是不景氣,慢慢的頤養天年。

經濟如此,生命也如此。


東哥盤股


經濟週期是如何形成的?

一、經濟表面上看似很複雜,經濟它是由幾個零部件和無數次簡單的交易組成,這些交易首先是由人的天性而驅動,因而形成三個主要的經濟動力:

1、生產率的提高。

2、短期債務週期。

3、長期債務週期。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下,由這三個因素組成的一個模型,便於我們理解當前發生的事情。

二、我們先來說一下經濟當中最簡單的部分(交易)。

經濟是無數交易的總和,你每次交易都用貨幣或者信用交換別人的貨物、金融資產和服務。

信用債使用時跟貨幣一樣,所以貨幣加信用就可以等於支出總額。支出總額是經濟的驅動力,如果用支出總額除以銷量就得出價格,這就是交易,交易是經濟週期的最基本的零件。所有的經濟週期和動力都是交易造成的。所以理解了交易就理解了整個經濟。

三、接下來我們來聊一下信貸。

信貸是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之所以最重要,是因為它是經濟當中最大也是最變化莫測的一部分。

信貸可以同時滿足貸款人和借款人的需求,借款人保證償還借款成為本金,並支付額外的款項成為利息,利率高時借貸就會減少,利率低時借款就會增加,如果借款能保證償還債務,而貸款能相信這個承諾,那麼信貸就產生了。

任何兩個人都可以憑空協定產生信貸。信貸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因為信貸還有其他的名稱,信貸一旦產生,立刻變成債務。債務是貸款人的資產,是借款人的負債,等到借款人償還了債務,這些資產和債務就將消失,表示交易將完成。

為什麼說信貸如此的重要?

因為信貸可以增加支出,而支出是經濟的驅動力,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想想看你每花一塊錢,另一個人就掙一塊錢,而你每掙一塊錢,必定有別人花了一塊錢,所以你花的越多,別人就賺的越多,如果某個人的收入增多,他的信用就會增加,貸款人就更願意把錢借給他。

由於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外一個人的收入,所以才導致信貸不斷的增加,這一驅動的模式導致經濟的增長,因為如此才產生了經濟週期。這就是經濟週期的由來。

我們如何利用經濟週期?

經濟週期分為繁榮期、衰退期、蕭條期和復甦期。那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經濟週期不斷的波動?

第一,經濟週期內也會隨著債務的增加或減少而波動。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會導致經濟週期的長短。

第二,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帶動經濟的復甦到繁榮,隨著新技術的廣泛的應用之後也會形成一個衰退期到蕭條,導致經濟週期不斷反覆的波動。

那麼如何利用這個經濟週期呢?

1、繁榮階段

市場需求旺盛,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導致企業利潤明顯增加,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率也會隨著不斷提升因此,大多數投資者會對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趨勢形成良好的預期,推動證券市場價格屢創新高,整個實體經濟和證券市場均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所以對於投資人投資者來講,我們要把我們的資產投資在企業上面,因為企業的利潤不斷的在增加,在繁榮期,應該以股票為王,債券次之。

2、衰退階段

社會供給開始超過總需求,經濟增長減速,銀行逐漸收縮信貸利率,提高物價上漲,使公司的運營成本上升,公司業績開始出現停滯,甚至下降,更多的投資者基於衰退來臨的共同認識,加入到拋出證券的行列,證券價格形成下降的趨勢。

這個時候投資者應該要商品為王,股票次之。

不同階段投資者都必須調整自己的投資資產,我們可以看以下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