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僧格林沁為何被捧為“僧王”?因為近代史上只有他打敗過英法聯軍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後繼續北上,並一路攻取大沽口。

此刻,在太平軍與英法聯軍的雙重打擊下,清廷已是風雨飄搖,不得已派出欽差大臣佳良、花沙納前往天津與英法談判,並全盤接受了對方的修約要求。

隨後,俄、美兩國也及時趕來分享成果,這就是1858年清廷與四國簽訂的《天津條約》。

幾乎就在同時,日本也與英法美等國簽訂“安政條約”,歐美列強們跑了一趟東亞,做了兩國生意。

按說這事算是了結,但第二年(1859年)英法兩國來北京換約時,卻突然節外生枝,以至釀成大禍。

當年6月18日,英國新任公使普魯斯(額爾金之弟)率領16艘戰船來到天津白河口,美國公使華若翰及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也隨後趕到。

6月22日,曾一舉殲滅太平北伐軍的僧格林沁奉命照會英、法公使,指定其北塘上岸,由陸路進京換約,並不準攜帶武器。

在此指示下,美國公使華若翰照辦,並順利入京換約。

僧格林沁為何被捧為“僧王”?因為近代史上只有他打敗過英法聯軍

但是,英法兩國挾上年的勝利之威,其堅持要走水路至天津,態度極為跋扈。為阻止英法艦隊上行,清軍在白河放置了三道竹障,其中一道被英國艦隊挑釁性的拆除。

交涉無果的情況下,英國艦隊及一艘法國軍艦再次派船拆除第二道竹障,由此爆發一場惡戰。

據僧格林沁報告,戰事是因為英國艦隊“立意尋釁用武,驕悖情形,實難容恕”。

戰鬥打響後,法國艦隊也前來增援,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大沽口炮臺已經得到大大的增強。在清軍的打擊下,兩國艦隊慘敗而歸。

事後統計,這次的大沽口之戰共擊沉英國軍艦4艘,擊傷6艘,上千名英法軍隊傷亡過半(主要是英軍),戰果不可不謂輝煌,堪稱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對外戰爭的首次大勝。

喜訊傳開後,就連曾國藩也在寫給友人郭嵩燾的信中說:“夷務初起後,至是始一大創之,中外人心為之大快!”

僧格林沁為何被捧為“僧王”?因為近代史上只有他打敗過英法聯軍

郭嵩燾是咸豐皇帝派往僧格林沁處襄助軍務的謀士,在他看來,本次看似大勝,實則取禍之道。

原因是,“洋人以通商為義,當講求應付之方,不當與稱兵”,雖然這次僥倖獲勝,但從長遠看,英法兵力遠在中國之上,“戰無了局”。

換言之,以當時清廷的實力,應付國內的叛亂已經夠嗆,根本不可能同時應付兩場戰爭。與其對列強尋釁而多事,倒不如先消滅太平軍、捻軍這兩個心腹之患,再徐圖自強。

郭嵩燾的觀點,在大勝之餘的僧格林沁聽來未免有些忠言逆耳了。

在僧王眼中,這些洋夷也不過爾爾,對付他們應“力求控御之方,申明大義,振起國威”,若“一味遷就,益將輕視中國”。

特別在剿滅太平北伐軍後,僧格林沁更是信心爆棚,他曾大言不慚地對人說:“洋兵伎倆,我所深知,彼何足懼哉?”

事情鬧大後,英法組成了一支兩萬五千人的聯軍,於1860年氣勢洶洶地捲土重來。

僧格林沁為何被捧為“僧王”?因為近代史上只有他打敗過英法聯軍

這一次,英軍帶來了最新型的阿姆斯特朗野戰炮,法軍則帶來了吃水只有5英尺的炮艦,足以在淺水橫行。

當年8月,英法艦隊聚集173艘各類艦艇,陸續向天津大沽口逼近。

此後的戰局幾乎沒有懸念,僧格林沁所部清軍一敗於大沽口,二敗於八里橋,在阿姆斯特朗野戰炮的轟擊下,三萬鐵騎連同清廷嚴防死守的“夷夏之防”,最終在炮口下灰飛煙滅。

在英法聯軍即將破城的前夕,咸豐皇帝匆忙逃往熱河避難,並於次年駕崩於此,再也沒有回到京城。

之後,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而在此之前,奕已代表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屈辱媾和。

20年前,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炮聲沒有驚醒國人,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也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關注和共鳴。

20年後,“天朝”再一次嚐到“夷人”的苦頭並見識了洋人落地開花炸彈的威力後,不得不考慮“師夷長技”了。

更多精彩,請關注筆者晚清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