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宇宙大爆炸

文|郭崑山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誕生是由一個超級緻密的純能量點在1億億億分之一秒的時間中爆炸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擴張產生的物質形成的,帶正電荷的物質與帶負電荷的反物質互相接觸爆炸的殘存物質產生了星系。

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後38萬年,原子產生,氫、氦、鋰產生,10億年後,宇宙第一個星系形成,又過80億年後,太陽和地球形成,宇宙中氫燃料將在數萬億年後耗盡,那時宇宙也許向內塌陷,也許會擴張而能量耗盡,暗淡無光。


星雲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氣體和塵埃並形成漩渦,漩渦中心在擠壓下核心變小同時溫度急劇升高,然後從核心噴射出高溫氣流,氣流在溫度作用下進行核聚變,然後釋放能量,產生恆星。


恆星組成恆星團,恆星團組成星系,星系組成星系團,星系團組成超星系團。星系產生的原因是引力和暗物質,暗物質聚合恆星成為星系,暗能量則分離恆星從星系。

宇宙大爆炸


恆星的消失過程則可能由於鐵元素的產生,恆星內部產生的鐵元素爭奪恆星核聚變的能量,引力超越核聚變,恆星表面急劇塌陷向恆星核心,從而引起劇烈爆炸,產生伽馬射線暴,超新星產生,殘留的超高密度內核成為黑洞或中子星,爆炸星塵播撒了生命的種子。


銀河系的中心是超大質量黑洞,直徑是2400萬公里,質量是太陽的400萬倍,銀河系的恆星環繞中心黑洞飛行。銀河系中有約2000億顆行星,其中400億顆恆星有行星繞其運行。


太陽是一顆中等質量恆星,每天太陽核聚變消耗6億噸的氫燃料,在70億年後,太陽的能量將消耗殆盡,成為紅巨星,成為紅巨星的太陽將繼續燃燒氦,殘留物質聚合成為碳,白矮星誕生,白矮星的核心是一顆直徑數千公里的鑽石。

宇宙大爆炸


行星和衛星是通過引力吸積或者捕獲形成的,太陽系中存在四顆氣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是太陽的外行星,木星的大氣層厚達6.4萬公里,太陽的四顆內行星是巖質行星,金星、水星、火星、地球是通過引力聚合爆炸殘留物形成的,地球產生於45億年前,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級黑洞25000光年,月球是地球被撞擊後爆炸的殘片聚合而成的,距離地球40萬公里,月球對地球的引力產生海洋潮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