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知識與經濟激盪,將會遇見怎樣的未來

知識與經濟激盪,將會遇見怎樣的未來

觀眾在銀川航空館觀看直升機模型 新華社發

知识与经济激荡,将会遇见怎样的未来

唐山港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 新華社發

知识与经济激荡,将会遇见怎样的未来

“童年英雄的AI幻想”互動展現場 新華社發

知识与经济激荡,将会遇见怎样的未来

機器人高手在第三屆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決賽上賽技能 新華社發

知识与经济激荡,将会遇见怎样的未来

“微重力蜘蛛人”首次亮相“中國天眼”。 新華社發

剛剛過去的2020年元旦,有不少人選擇在聆聽跨年演講中過節,無論趕赴現場還是文字音頻閱讀,期待獲取新思維的人們展現出對知識和創新的渴求。

知識付費、人工智能、數字產業、創意經濟……在更多的社會變革中,以知識要素、科技進步、創新創意為主要驅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到我們身邊。知識和創意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並逐漸成為引領要素。知識經濟的興起是一場無聲的革命,對我們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知識經濟時代,什麼要素最珍貴?知識經濟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讓我們走近多位專家學者,聽聽他們對這些熱點的理解。

1.知識付費:一種井噴增長的潮流

“看了跨年演講,換一種方式認知世界,真是大開眼界。”2020新年鐘聲響起後,一家互聯網人力資源企業的首席運營官,在連續三年看了羅輯思維節目創始人羅振宇“時間的朋友”後感嘆。

比羅振宇的“知識春晚”早一天,財經作家吳曉波上演了“預見2020”為主題的跨年演講。新華社高級記者劉麗娜從北京飛到廈門趕赴這場知識的盛宴。“當下,‘知識付費’儼然成為一種時尚,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劉麗娜告訴記者。

作為一個知識人,劉麗娜認為“知識付費”漸成氣候得益於幾大原因。“它契合了新媒體技術對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契合了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中國人對知識更新的渴望,契合了新興中等收入群體崛起的潮流。”劉麗娜說。

付費閱讀、公眾號打賞、直播讚賞、付費授權轉載等方式表明,飛速發展的知識付費,在內容和模式上正逐漸走向更多元的產品形態,產業鏈也日益完善。

然而,在知識付費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所面臨的也並非都是鮮花一片。“這可能需要理性的競爭與適度的監管相結合,以使其在不斷成長過程中與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相匹配。”劉麗娜說。

“隨著知識付費用戶消費趨理性,在大量的知識付費產品面前,內容才是核心,除了填補碎片時間的普及類知識外,垂直化的深度內容將成為新趨勢。”艾媒數聚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毅認為,知識付費的場景正在拓寬,從財經、職場、健康、閱讀、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細、多元的領域,專業化要求更高更強。如何持續生產讓用戶覺得“物有所值”的優質內容,是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2.協作創新:一種無處不在的理念

作為數字經濟領域專家,中央財經大學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端更多地關注知識經濟時代給生產方式帶來的變革。

當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這種大背景下,知識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資源,同時知識創新本身又可以有效促進其他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整個社會的全要素生產率。

“知識經濟的概念最早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6年提出。與以稀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為主體的傳統經濟模式不同,社會產出效率與效能越來越取決於知識的有效生產、傳播、創新和應用,知識和科技應用成為社會財富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陳端說。

陳端指出,以科技為核心所構築全新的生產力系統必然帶來生產關係的重塑。以創業創新為驅動、以風險投資為支撐,以面向資本市場的跨越式成長為路徑,湧現出很多知識型、信息型、平臺型企業,社會財富分配體系越來越向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術的群體傾斜。

傳統經濟模式下,由於稀缺資源帶來的發展天花板,社會競爭和企業競爭往往是一種“你得即我失”的零和博弈。而知識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共享帶動社會財富創造的共創共享,協作與協同變得更加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思維方式上順勢作出調整,放大自身格局,立足動態發展、協作共贏來設定目標和考慮問題,同時面對不斷迭代更新的知識和技術保持終身學習能力。”陳端說。

3.知識產權:一個不可或缺的支撐

農業文明時期,發展靠土地;工業文明時期,發展靠能源和原材料;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要靠智力成果及其知識產權。

最近一段時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呂薇、中南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何煉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知識產權與科技法研究所所長孫國瑞研究的一項重點,就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剛出臺不久的《關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

在專家看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必須加強。

呂薇分析,新形勢下,我國創新能力從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迫切需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部分企業進入行業技術前沿,知識產權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必須提高知識產權質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最大激勵。”呂薇說。

“也要看到,知識產權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保護意識淡薄、法律執行不力等問題,知識產權侵權易發多發的現象仍然存在,權利人維權‘舉證難、週期長、成本高、賠償低’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明顯改觀;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對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何煉紅說。

面向未來,要調動行業協會、商會、志願者等多方社會力量參與治理,形成知識產權多元保護模式協同發展的“大保護”格局。

“知識產權保護不是某個部門的‘獨角戲’,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提高有賴於行政、司法、執法等部門及相關從業機構和行業協會的通力協作,以及全社會對創新文化的認識及知識產權意識的提高。”孫國瑞說。

(本報記者 李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