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查理·芒格說:40歲之前無價投。你同意嗎?為什麼?

唐淳投資


芒格曾經說過,40歲之前沒有真正的價值投資者。

現在市場很多交易者的一個誤區是把持有的時間長等於價值投資,持有的時間越長就越是等於價值投資,打開他們的賬戶一看多半都是是被套的。

其實價值投資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持有得時間一定要長,而是你怎麼判定持有標的的價值,對於價值的判斷並不僅僅是理論的問題,更是經濟理論與現實世界的結合,就像巴菲特在交易的早期,也曾買過看多“看起來很傻”的股票。

就像有句話說的,你連人都沒生過,談什麼人生?現實的經濟世界不單單是經濟史,還是一部心態史。

於交易來說,慢就是快,快就是慢,其實打開你的交易記錄來看一下,即使你是純粹投機的,你的盈利也基本上來自有限的幾筆持倉時間比較長的交易,這在冥冥之中應該說明點什麼吧。

1.經驗必然來自於經歷。

沒有足夠的經歷,談不上有什麼經驗,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交易的群體中,越是交易新手湊在一起就越容易因為交易起爭論,而交易老手們湊在一起很少聊交易,大多是喝喝茶,品品酒聊聊天,因為他們的經歷告訴他們交易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確實沒什麼可聊的。

可在一個新手看來就理解不了,每天市場有那多話題,怎麼可能會沒有談資呢?

價值投資的典型特徵是要求交易者耐的住持倉的寂寞,控制的住獲利出場的衝動,我們知道這“讓盈利奔跑”恰恰是最難的,比及時止損還要難,所以能力水平的時候根本不到做不到價值投資。

只有在市場裡面經歷的多了,慢慢的把最初很難接受的東西磨成近乎一種習慣和本能了,才能夠持續性的做到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在新手得眼裡持有怎麼就那麼難,在老手那裡已經成了一種不需要多想的習慣,這就是經歷的價值!

2.價值投資需要資金的支持。

我們很難想象你拿一萬塊錢進行價值投資可以做到以交易為生。

與其說價值投資是交易者的主動選擇,還不如說是資金量到了一定體量之後的被動選擇,畢竟每個合約或者個股都是有體量的,所以,在交易初期選擇投機交易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因此,可以再芒格的話後面再加上一句,資金量低於多少的時候也沒有價值投資,按照巴菲特的年化收益在30%的收益來算的話,首先你得保證自己的生活開支不會動用交易本金,來玩價值投資才有意義,否則你做的事情本身就沒有太大的價值。

總結

理論上來說在對的方向上,持有的時間越長,獲利的潛力越大,隨著一個交易者交易經驗的增加,對風險的控制越來越好,盈利的持有越來越穩定,交易週期越來越大是必然的,因為這背後不僅僅是交易技術交易心態的成熟和完善,而且還是對交易,乃至人生認知境界的提升。


交易匠人


我認同40歲之前無假投的觀點。

剛剛同我杭州的一個合夥人聊明年要啟動的項目;她問了我一個問題:項目有風險,可能做不成,你可能賺不到錢,可能回報週期很長,這樣的項目你還要投嗎?

我說我當然要做,我已經這個年紀了,當然有自己的判斷,我們都憧憬美好的未來,但我不會做夢。我也從來沒有覺得要一蹴而就,更不會覺得世界上有簡單,省心又暴利的生意,就算有也絕對落不到我的頭上。

這就是一個快40歲的男人對於投資的認知;還記得剛開始做交易的時候那時候雄心壯志,總覺得兩三年就可以摸到市場的規律,把市場當成自己的提款機,通過交易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交易的目的就是實現財務自由。

這種天真的想法,當然得不到市場的回應,在市場中也碰得頭破血流;這些年交易穩定了;對於市場,對於回報,對於交易的認知也慢慢的變得客觀了。



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投資觀,交易觀,完善是需要時間週期的;我當然不否認,有的人的確天資聰明,學東西領悟事物都比別人要快;但是再快也需要一個過程,往往真正的認知,深入骨血的認知是經歷了失敗之後。

我身邊炒股票的人有不少,但真正盈利的人卻很少;這些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股市的回報,投資的認知就像我對於我明年要做的項目一樣;這些人知道在股市中能賺到錢,但他們深知股市有屬於自己的回報規律和回報週期。只有理解了認可了,接受了這種回報週期和回報規律;順應這種規律去炒股,去投資,才能獲得穩定穩健的回報。

這兩年流行一句話叫“慢慢變富”。

中國有句老話“四十而不惑”。投資者到了40歲才會不糾結,不奢望,不做夢;才有真正的價值投資。

你說呢?


其他就不多說了,覺得有收穫可以點贊+喜歡,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回答。還有其他交易方面的問題可以關注我的專欄文章


八位數花園


查理·芒格說:40歲之前無價投。你同意嗎?為什麼?

先來說說查理·芒格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他是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合作伙伴,年長巴菲特6歲,是齊名的投資大師。40歲之前無價投,確實是他說的,我也慢慢悟到這句話的精髓。接下來我就來說說自己的一點所思所想。

第一、沒有10年、20年投資的經歷,很難說已經能成為出色的投資人。只有過了10年,20年才能經歷完整的一波週期,有高潮,有低谷。投資人的敏銳感才能真正得到固定。正如A股市場,股神年年有,年年各不同。短期來說,可能收益會有波動,有高有底,但中長期來說,價值投資者的優勢才能慢慢體現。有一段時間的沉澱,才能有更深的體會,才有機會成為出色的投資人。

第二、太年輕,很難定性定型,還需要打造投資模型。大家都年輕過,年輕最大的情況就是好奇心,到了股市裡面,太多的誘惑,太多的套路,很多人需要試過了,碰壁了才會幡然醒悟,就算年輕的時候,老氣橫秋,將來年齡長了,自信上來了,弄不好也會演變成自負。所以很難有痛徹心扉的領悟。所以反倒是經歷很多,磕碰很多的投資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能真正有沉澱。開始打造自己獨特的投資模型。其實價值投資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價值投資的底層邏輯是萬萬不能的。好比,浮萍隨波逐流,但一定是有扎


根的地方,才能保證一直在合理的區間波動。

第三、無論經歷,體力,還是閱歷都剛剛達到最佳,40歲算是價值投資人的黃金分割線。我自己是挺好的一個例子,現在已經是過了40歲這個年齡,其實我真正靜下心來做投資,還真是差不多從40歲開始的。經歷過幾乎市場裡面所有的策略。最後總結下了,從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出發,大道至簡的投資方式,是最最穩妥的策略。我只對賺錢感興趣,最炒股沒興趣。所以所有的策略都是為了安穩的賺錢。怎麼對就怎麼做。現在反而覺得越來越有感覺了。

總之、價值投資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賽跑。大家心知肚明的金牌就是複利增長。拿巴菲特的話來說就是厚厚的雪,長長的坡。精選上市公司,中長期持有。跟上市公司同享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的財富也獲得了極大的複利增長。


謙秋說


芒格的思考方式與眾不同,凡事喜歡逆向思維。他的這種思維方式來源於下面這句農夫諺語中所蘊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永遠不去那兒了。巴菲特說他一生遇人無數,從來沒有遇到過像芒格這樣的人:“在我同查理交往的這些年裡,我有幸能近距離了解查理,也對這一點深信不疑。甚至我在所閱讀過的古今中外人物傳記中也沒有發現類似的人。”他視理性為一種美德:“理性意味著放棄一些東西。試試理性的反面,試試嫉妒,試試憤怒。這些都不起作用。但是一些人沉迷於這些情感,當然就一團糟。自憐自怨沒法改進任何事,把這些情感從你的生活中趕走。”理性是一種選擇,意味著放棄一些東西,但非理性的選擇意味著糟糕的後果。他認為投資中優秀的品性比大腦更重要:“許多IQ很高的人卻是糟糕的投資者,原因是他們的品性缺陷。我認為優秀的品性比大腦更重要,你必須嚴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緒,你需要鎮定、自律,對損失與不幸淡然處之,同樣地也不能被狂喜衝昏頭腦。”查理·芒格是一個完全憑藉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與我們在社會上所看到的權錢交易、潛規則、商業欺詐、造假等手段不同,他用最乾淨的方法,取得了商業的巨大成功。他雖然嚴於律己,卻非常寬厚地對待他真正關心和愛的人,不吝金錢,總希望他人多受益。除此之外,芒格最吸引我的是他關於建立多學科思維模式的觀點。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對這一整體研究的部分嘗試,只有把這些知識結合起來,並貫穿在一個思想框架中,才能對正確的認知和決策起到幫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學習在所有學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所謂的“普世智慧”,以此為利器去研究商業投資領域的重要問題。

人的思維方式分三層,層次最高的一種人認為宇宙開始的時候沒有事物產生,第二層思維的人認為宇宙開始的時候有事物產生但是沒有具體的區分與界限,第三種思維是事物之間是有分別的並把它們各自取名心理學,物理學,哲學,黑與白等等。

顯而易見,芒格的思維方式達到了第二種層次,人們把投資也具體的區分開,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費雪,芒格的成長型投資,索羅斯的反身性週期投資,利弗莫爾和江恩的技術型投資,為了爭出誰的高明在頭條和雪球上打得不亦樂乎,就跟盲人爭吵大象到底是扇子還是柱子還是繩子有什麼區別,達里奧在創業初期做空股市失敗,公司近乎倒閉,只剩下他一個人,他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為什麼會得出錯誤的結果那?後來他總結人的思維有死角,你只能看見事物的一個方面或多個方面但你無法看到全部,解決方法是找到不同思維角度的人,把他們組成一個團隊,結合大家的力量分析事物就更全面。巴菲特也一樣,早期利用格雷厄姆的方法確實掙到很多錢,但是也有錯誤的時候,伯克希爾就是一個例子,價格雖然便宜但是紡織業已經逐漸走下坡路,價值投資只關注價格低於其價值,而對於公司是否偉大並不關心,直到他遇到了芒格才把具有成長型的大公司和價格低結合起來形成了現在的風格。老子認為世間萬物如八卦,用黑白二魚比喻陰陽兩氣,它們相生相剋互相轉換,黑能變白,善能變惡,大漲必有大跌,你認為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

最後送給各位一段話以此共勉,80%的人不懂大道理,20%懂大道理,80%的人不能把道理運用到實際中,20%的人能運用,80%不能堅持下去,20%能克服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戰勝自己並且堅持下去,堅持下去的人中有80%的人失敗了,有20%能夠成功(倖免)。


老崔和小崔說事


價值投資,長期持股,沒有一定閱歷和積累的投資者是做不好的!

2020-01-11

芒格說:“40歲之前沒有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筆者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價值投資,長期持股,沒有一定的閱歷和積累,是怎麼也做不到的!投資經驗,親自實踐,親身經歷,耐得住寂寞,控制得住獲利出場的衝動,讓盈利奔跑!這樣做怎麼說都要經歷一定的磨練。投資習慣和本能反應,必定要多多磨練。

資金支持,生活安排,沒有財富積累,就談不上理財規劃;沒有一定時間積累,就很難達到一定的資金規模。人呀,真是40歲前沒有價值投資。有關價值投資獨特的角度,闡述投資成長真相,且看如下分析……

【投資境界,自我進化慢的人,都有學生思維模式,要努力改變自己,促進成長】

股市總有一批人被套牢了,又總有一批人進來了。進了股市不久的投資者,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明明已經買賣股票三、五年了,但是依然像剛進股市一樣,股票操作沒有太大的進步。

現實世界,很多人都經歷了漫長的學生時期,總有一種學生思維方式,習慣了老師和家長,拿著鞭子督促,手把手教學的成長方式。

參加工作了有學生思維模式,來到股市又重新演繹學生思維。一方面思維方式的變遷極其困難,學生思維很難完全根除;另一方面當大家走上社會之後,或者來到股市後,往往就沒人全心全意的教大家了,一切只能靠自己。

也可以說某些人的自我進化能力不夠,長期無法適應社會,適應股市。這就是很多人之所以30 多歲了,做事還是有十足的學生氣,工作很長時間沒有長進;這就是很多人40歲前無法進行價值投資的原因……

探索事態真相,觀察現象根源,學生思維的表現真有以下幾種情況:

1.喜歡慶祝平庸,對“職業或投資”缺乏敬畏。

很多具有學生思維的投資者,都缺乏對職業標杆或投資榜樣的瞭解,喜歡慶祝平庸,取得一點點小的成就,立馬沾沾自喜,賺了一點小錢,就很容易自我滿足。

其實這樣的投資者走上社會以後,就缺乏追求精益求精的動力,總是“差不多就行”,一取得什麼小成績,就很容易自我滿足、自我獎勵。來到股市當然也是如此。

投資者對自己放縱也就罷了,但投資者不能不敬畏自己的投資,更不能藐視市場和虧損,不然會遭報應的。

投資寄語:①主動學習——瞭解投資榜樣的標杆水平,明白自己跟對方的差距在哪裡。②不要放縱自己。③培養自己的目標感,一切以賺錢為核心。

2.玻璃心且內心戲格外多,投資不進步,對於別人一點批評或建議都受不了。

人的進化最大的障礙就是自我。投資者中,越是關注自我的人,心理防禦機制就越強。他們對可能打破自我的事情就越加敏感,甚至沒有證據也能憑空造出證據來,前者叫玻璃心,後者叫內心戲精。

有的投資者總想要維護自我,就會本能的對一切批評進行辯駁,別人一批評自己就怒了;因為這樣的投資者害怕面對複雜的東西,暴露自己複雜的無知、無奈,自己總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這樣的投資者出發點不是為了面對現實,而是充滿了“我我我我”。

這是人的本能,無可厚非,但要是投資者總是這樣,成長就會放慢腳步。

工作或投資不是尊嚴的格鬥場,有人批評投資者的錯誤絕不是為了壓投資者一頭,更不是無辜找茬,而是因為投資者錯了,一種善意的指出。

投資者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錯誤,改正才能進步。

太過於關注“自我”的投資者,他們一切思維出發點都是“我”,會認為一切事情都與自己有關,他們會格外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情緒上的委屈。

但投資者關注自我的精力越多,就越沒有精力去關注外部世界,對一切可能改變“自我”的事情就越是抗拒。

順著天賦做事,逆著本性成長,要是投資者那麼呵護自己的本性,又怎麼可能成長呢?

投資寄語:①投資者要明白,自己沒有那麼重要。越重視自我,防禦心就會越強,對別人的批評就會越抗拒,成長也就越慢。②儘可能保持理性,情緒過多會影響自己對問題的判斷。有事在身不在心,不要過度的體會自己的情緒,儘可能平淡看待。③真正能夠證明自己的,不是辯解和玻璃心,而是賺錢的成績。④要是投資者下意識地想要對批評辯駁,建議自己先忍住。

3.總喜歡把眼光放在過去,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很多投資者特別喜歡強調出身論,總喜歡把注意力放在過去,實質上是在為當下的失敗找藉口。

投資者要是問錯了問題,就不會得到正確答案。

不管投資者的現狀是由家庭還是自己造成的,每個成年人都應該接受自己的現狀,併為現狀負責。30歲也許是身體的成熟,40歲才是真正的心智成熟。

有些投資者或許家世顯赫,但是當初家庭的那些幫助,相對於現在的成就,還是相對太小了吧。

更關鍵的是,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改變了,糾結也沒用。要是投資者到了40歲這個年紀,更懂得自己奮鬥比什麼都容易,勤學苦練,總會有一線機會。

投資寄語:①40歲以上的人更接受自己的現狀,併為此負責。②不要過度強調選擇、機會的重要性。選擇很重要,但並不意味著否定努力。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只有非常努力才知道該如何選擇,才能有選擇的機會。

總結,雖然學生思維影響了投資者的發展,但並不意味著有學生思維的就是傻冒,技不如人,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投資者成長路上必經的一環。

大家也不應該把問題看作是結果,而應該把問題看作處理過程,一個幫自己診斷問題、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有問題沒必要焦慮,客觀理性地解決問題;沒問題也不必要沾沾自喜,股票投資觀人照己,以人為鏡可以快速成長。

不要缺乏對榜樣的意識,以及自我驅動的力量;總喜歡維護自己廉價的面子,拒絕理性客觀地正視問題;封閉式的看待問題,認為一切原因都出在環境、家庭、別人身上。最終這樣的投資者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只好把問題歸結到資源不公,機遇不好。

真正成熟的投資者,應該意識到,自己應該對自己負責,承擔一切責任。希望大家都能走上成長的快車道,加油!



祥和投資


價值投資是賺公司的錢,和公司共同分享發展成果,持股週期比較長,一般超過5年,投資回報的週期也長;同時,從數千家公司中找到優質的公司,並在合適的時機入場,無論是對專業性還是投資經驗要求都很高,基於這些前提條件,查理芒格這樣說確實有他的道理。

持股週期長

A股的換手率在全球市場是比較高的,統計出來的數據是平均每44天就會完成一筆交易,大部分人還是短期持股為主,很少有人持股超過5年的,我身邊也有持股炒股5年的朋友,但大部分的原因是被套住無奈才當的股東,這個與價值投資的初衷無關。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40歲之前做價值投資,意味著這筆錢不會用來做其他事情,40歲前人的生活壓力那麼大,很多事都要花錢,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生兒育女、生活開銷樣樣少不了,很少有人會有把閒錢拿來買股票,並且5到10年不動的,這條件就將很多人限制在門外。

價值投資門檻高

做好價值投資,需要大量的沉澱,發現一家好的公司,並在合適的時機入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麼就是本身在這個行業工作多年,對行業內的公司足夠了解,要麼就是在市場摸爬滾打多年,多次驗證過自己的邏輯。

現實中,很多人剛開始做股票,並不都是奔著價值投資去的,往往是在股市中換取了大量的經驗,才逐漸認識到自己更適合做價值投資,沉下心來研究。

在國內的市場,要選到好的股票,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兩市三千多隻股票,真正走出像茅臺這種長期上漲的股票非常少,大部分股票都是在牛市裡面暴漲,熊市裡面大跌,股價波動很大,在巨大的利潤和巨大的虧損面前,很難堅信地長期持有。

投資見效慢

最後,我們來說說巴菲特,雖然最新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單中,巴菲特以875億美元名列全球第四,很多人被他的價值投資所吸引,但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的96%的財富是在60歲之後創造的。

據CNN統計,44歲的老巴財富為1900萬美元,和現在比起來,差距不是一點點。

老巴之所以能有現在的資產規模,主要原因在於,後期本金規模變大,加上恐怖的複利,財富實現快速增長,而在40歲之前,受制於資本金,財富增長是比較緩慢的。

查理芒格說40歲之前無價投,我想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從收益角度來說的。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評論,加關注,感謝支持。


一刀侃市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贊同查理芒格說的40歲之前無價投!價值投資是思想的轉變,也是人生的轉變。但這個轉變通常要花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因為年輕人沒有耐心慢慢積累。世上之事就是這樣,年輕人有足夠的時間慢慢變富,卻總想一夜暴富,等到老了,明白了人生不易,明白天下沒有隨便成功的事情,想踏踏實實的做點事情,卻已經沒太多時間了。

年輕人創業幾個月甚至幾天沒看到效果就會放棄。年輕人總會為自己的急功近利找到藉口,比如我起點低,我本金少,我要結婚,我要買房,所以我等不起。其實真正等不起的是年紀大的人,他們即使什麼條件都比你好,但是他們時間沒你多,所以他們看到結果的心情比你更急,但是他們為什麼還能慢慢的等,因為他們經歷多了,明白了,慢慢等,總有機會看到結果,而急功近利,很可能永遠看不到結果。

做價值投資的人之所以都是年紀大的人,不是他們的知識和智商比較高,而是他們經歷的多,明白了很多淺顯易懂的道理,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對世界,對社會,對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漸漸明白,而這些不是一個年輕人能輕易悟到的,哪怕他再聰明,學歷再高。

在投資這個領域,心越慢,結果越快,


我的複利人生


芒格是投資大師,是那個現在巴菲特背後的男人。

巴菲特也說過:如果沒有芒格,我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

大師的話,總讓我多思考幾分鐘。

個人認為,芒格的這句話,幾乎等同於投資真理。

我同意99%,還有1%,留給特例。

只有年少時閱盡人間繁華,才能在中年以後守得住平淡。

投資也一樣,趨勢投資、高拋低吸、十倍槓桿,是那樣迷人、辣麼刺激,一夜暴富一夜輸光。

哪個年輕人,不喜歡熱血沸騰、不喜歡刺激戰場。

只有等到中年,經歷過後,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

40歲,是一個分水嶺。

價值投資,往往平淡如水,往往波瀾不驚,唯有耐心和等待。

年輕人,喜歡做快槍手。

所以,我覺得,芒格的這句話,40歲之前無價投,很有道理。

什麼是價值投資,


陸超生財


同意40歲之前無價投的說法!


股市畢竟是人性的修煉場!價值投資的精髓就是收穫時間的玫瑰!這要求投資者在利用價值投資的標準選好個股後,能夠長時間的持有個股!


比如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長達近30年,至今仍然在持有!這份忍耐的功夫可不是一個毛頭小夥能夠做到的!

我們的股民賭性較重!做價值投資的人很少!


在市場五年或者十年的換手率平均超過兩倍的話,它肯定不是(價值投資),一倍以下的話估計是(價值投資),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標準。


如果換手率這麼高,是不符合價值投資規律的。價值投資的規律是價格終將反映價值,而且一般反映價值都需要點時間。有很多時候價格就是不反映價值,那怎麼辦呢?忍啊!很煎熬的。


隨著A股市場越來越成熟,價值投資逐步深入人心,未來只有堅持價值投資,做好公司的股東,才能抓住市場機會,才能真正分享A股市場的成長。

未來10年將是A股市場的黃金10年,而黃金10年裡,能夠持續表現的行業和個股一定是能夠受益於經濟轉型、方向轉型,持續實現盈利增長的行業和公司。


以價值白馬為主的指標股未來會具有更大的戰略作用,價值為王,價值當道乃是未來股市的主線!


金鼎股戰場


40歲之前無價投,我覺得基本是同意的。

1、價值投資首先要學習,要真正能接受價值投資的理念,學習行業知識、財務知識、金融知識、多元化的思維,這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

這個學習,不是膚淺的學習,很多內容很枯燥,是需要真的相信、真的熱愛並能夠沉靜下來去鑽研,對年輕人來說,其

實是相當乏味的。

巴菲特和芒格,其實都說比較乏味的人,常年住在奧馬哈,只是因為習慣了,同時也可以遠離華爾街的喧囂。他們生活非常簡樸,也基本不出去旅遊,閱讀是他們最大的快樂。

試問,有多少人能堅持學習那麼久呢?很多年輕人,也許學幾年,就放棄了。

2、價值投資需要實踐,而且檢驗實踐結果的時間通常有點長,想形成成熟的價值投資體系,需要很長的時間。

巴菲特自己形成成熟的投資理念,也花了20年。

巴菲特早年學習的是格雷厄姆的撿便宜股的方法,早期踩過三個大坑

:一個農具生產商鄧普斯特、位居第三的百貨公司霍柴德孔恩和大名鼎鼎的紡織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

這些雖然便宜,但長期經營困難的爛公司,讓巴菲特的20年都頭痛不已。

在親身經歷過深坑之後,巴菲特也在芒格的啟發下,最終才建立了自己比較成熟的價值投資理念:用合適的價格買入好公司,不再貪圖特別低的價格。

所以,想真正形成自己成熟有效的價值投資體系,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而且在股市中來說,經歷過的牛熊週期越多,也一定能看待市場更成熟。

3、年紀長大後,對人、對商業的理解會比年輕時候深刻的多。

在投資和商業這些事情上,年紀越大,一定越有經驗,能積累更多的智慧。

30多歲的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都看很多問題比20幾歲的年輕人深刻多了?

年紀越大,越能理解人性,成年人開始權衡利弊而不是感性,理性的思維通常能佔據上風,該犯的錯已經犯過很多,對自己對別人的理解都變深刻了。

這些閱歷上的變化,見識眼光的開闊,對理解公司,對投資來說都非常重要。

所以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沒有捷徑的,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去體驗,去總結,去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智慧。

40歲,積累了十幾二十年的投資經驗之後,差不多,剛出師吧。

不過,我說基本同意是因為,也許以後的人學習投資會越來越早,比如如果10歲就開始學投資,那領悟出價值投資的真諦,應該會更早一些。


歡迎關注”財經大表姐“,有趣且有深度的價值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