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成為作家》:人人皆可成為作家,但為此奮鬥前要考慮清楚一件事

那些偉大作家是如何“成為”作家的?這一直是文學愛好者們關注的話題。關注的背後,其實是他們在衡量自己成為作家的可能性。

一、作家的兩種類型:一類是天生的,另一類可以後天養成

很多人認為,作家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能成為作家,首先是要有天賦。所以對普通人來說,文學夢還是不要想了。

的確,很多偉大的作家都是天才。比如詩仙李白,他的詩渾然天成,隨興而發,幾乎不費多少力氣就佳作迭出。前人評價,他的詩簡直“就像從腔子裡噴出來的”。又如法國文豪雨果,從小就寫詩、寫小說,年紀輕輕就拿出《巴黎聖母院》這樣的鉅著。

說這些作家是天才,並不是說他們不努力。只不過努力對於他們來說,僅是一小部分因素。普通人就算是再努力,也不可能達到他們成就的萬分之一。——這是不是很令人絕望?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作家並不具備天賦。比如被稱為“法國現代小說之父”的巴爾扎克。他給世人留下了《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等91部小說,塑造了兩千四百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稱《人間喜劇》,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巴爾扎克成名後,有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找上門來,拿著一本破舊的練習冊問他:“你給我看看這個學生的文章,他有沒有天分,是不是當作家的料?”巴爾扎克接過來認真看了看,非常肯定地說:“這小子天賦不高,沒有什麼靈氣,很難當作家。”老太太笑道:“這就是你的小學作文啊!”原來這個老太太是他的小學老師。

此事真假不好說,但巴爾扎克確實不是天才作家。巴爾扎克出身商人家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從商或者成為律師。他卻立志成為作家,在19歲的時候與父親決裂,自己跑到巴黎,雄心勃勃地準備靠寫作在巴黎呆下去。

出乎他的意料,他的作品完全不被出版商接受。為了生活,有10年時間,他都是在匿名寫當時流行的神怪小說。這些小說是不包括在《人間喜劇》中的,人們至今也不知道他究竟寫了哪些、寫了多少。

直到29歲那年,他寫出《朱安黨人》這部歷史小說,才正式“成為”了作家。終其一生,巴爾扎克都無比刻苦地寫作,是中學作文常用的刻苦努力案例。過度勞累導致他51歲就去世了。

可見,作家有兩種類型:天才型和刻苦型。雨果是天才型,而巴爾扎克是刻苦型的。

區分兩者,其實還有一個標準,就是看他們會不會寫詩。雨果不僅能夠寫出小說,還寫出大量優秀的詩歌。我們說成為作家,往往是在成為小說家意義上說的。

二、成為作家,先要養成作家氣質

如果巴爾扎克的例子還不足以給那些想成為作家的人足夠信心的話,那麼《成為作家》這本書,則給普通人實現作家夢提供了一個“金手指”。

這本書的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就是一位著名的創意寫作教師。她做過編輯,後在芝加哥大學、芝加哥劉易斯學院和密歇根大學任教。《成為作家》一書出版於1934年,至今長銷不衰,是創意寫作的經典教材。

在這本書裡,多蘿西婭·布蘭德承認作家是有某種“魔力”的,是需要某種天賦的。但這種天賦,是可以認識的,也可以經過恰當的訓練,在有志於寫作的人身上培養出來。

《成為作家》這本書反覆強調的一個理念就是,成為作家和學會寫作,不是一回事。在學習寫作技巧之前,應該先養成作家的氣質。這種氣質,是可以經過訓練培養出來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熱愛讀書:作家首先是“書蟲”

閱讀是寫作之母。沒有一個作家不是大量閱讀的。即使那些自學成才、無師自通走上寫作之路的人,都離不開大量的閱讀。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本人就是個閱讀狂,曾整夜整夜地閱讀大仲馬的著作。茅盾先生曾經講過他學習寫作的方法:讀《紅樓夢》的時候,看完一段,自己就試著寫下一段,然後看自己寫的文字與原著有什麼不同。至於張愛玲的文字風格,無處不透露著《紅樓夢》的信息,她可是從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

很多人都喜歡看小說讀名著,讀得如痴如醉,但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走上作家之路。因為他們讀書只是為了欣賞,或者消遣。作家的閱讀不同於常人。他們的閱讀是批評式閱讀,是為了分析,或為了學習它的風格、結構,看作者如何處理他的問題。

在閱讀中學習,向經典著作學習寫作,這是作家的基本技能和習慣之一。

《成為作家》:人人皆可成為作家,但為此奮鬥前要考慮清楚一件事

茅盾先生像

2、寫作是艱苦勞作,要養成持續寫作的能力

寫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體力勞動,成為作家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是,無須疲憊不堪也可以寫很長時期。該如何培養這種持續寫作能力?《成為作家》提供了兩個訓練方法:

一是無意識寫作訓練。作家都是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無意識進行寫作的人。訓練這一點的方法是,你要比習慣的起床時間早起半小時或一個小時,

儘可能地早起,不要說話,不要讀報紙,不要抓起你前一天晚上放在身旁的書來讀,立即開始寫作。

想到什麼寫什麼,包括昨夜的夢,如果你還能記得的話;前天的活動;真實的或虛構的談話;對意識的檢查等等。

記住,一定要在你沒有進行任何閱讀之前進行寫作,把清晨的記憶和意識快速而不加評判地寫下來。

二是養成按時寫作、隨時寫作的習慣。寫作者要教會自己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內寫作。你自己決定要用來寫作的這段時間,例如決定下午四點鐘開始寫作,那就不管發生什麼事,你都要堅持寫作十五分鐘。

不要找任何藉口。如果到了四點,你發現自己還在和別人談話,你必須脫身,信守承諾。你要日復一日地這麼做,而且過段時間,要挑選一個不同的時間開始這項訓練。

通過這兩個奇怪而專橫的練習——早晨無意識寫作和預先安排時間進行寫作——你總有一天能夠隨心所欲地寫出流暢的文字。

其實就成為作家來說,最接近的職業是新聞記者。新聞事件發生是不分時間的,所以記者要隨時寫稿,還得快速出稿。職業需要練就了新聞記者的隨時隨地寫作的能力,海明威等作家就是記者出身。

如果你一直做不了這個練習,那麼作者就建議就放棄寫作吧,因為你對寫作的抗拒實際上要大於你對寫作的願望,你會找到其他途徑釋放你的精力。

3、管好雙重人格:一半理性對待生活,一半激情從事寫作

我們說一個人具有雙重人格時,往往是帶著貶義來說的。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具有雙重人格的。

現代心理學發現,在每個人能夠覺察到的意識之外,還有一個廣闊的無意識世界。在有意識的領域,一個人是理性的、剋制的,適應外部生活世界,因而是馴順的、服從的,沒有新鮮感的;而在無意識的領域,一個人是充滿了激情、好奇、衝動的,也就是非理性的。

作者指出,真正的作家都是把“兩個人”合為一體的。其中一個人是毫無靈感、普通平常、講求實際的人,和大眾一樣要忍受日常生活的壓力;另一半是敏感的、熱情的、有偏愛的,只是它不會把那些特徵說出來,表現在現實生活的世界裡。他們既成熟、沒有偏見、溫和而公正,又敏感,像孩子一樣天真。

最令人羨慕的作家,是那些已經認識到自身性格中有不同的屬性,但是能夠在不同的情形下與不同的人格和諧共處、生活、工作,並不斷進步的人。比如巴爾扎克,他每天從半夜12點起來寫作,在寫作中如狂似癲,但一到午後的時間,他和外界特別是出版商打交道,就成了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普通人為什麼成不了創意作家?因為人們用理性規訓非理性,直到日常生活把性格中的那一點激情和非理性消磨殆盡。僅靠著理性是成不了作家的!

《成為作家》:人人皆可成為作家,但為此奮鬥前要考慮清楚一件事

巴爾扎克

4、簡單生活:節律近乎單調

看作家寫的書,人物生活豐富多彩,故事曲折離奇,但多數作家的生活往往是簡單的,甚至是單調的。比方說我們熟知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除了寫作,最主要的消遣就是聽音樂和跑步,甚至成為一個馬拉松運動員。

現代主義文學奠基人之一的卡夫卡,終其短暫一生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保險公司職員,但在業餘時間他寫下的文學作品,改變了歐洲文學地標:簡單生活保證了他的創作。

作家往往要選擇簡單的、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創作狀態。作者建議每兩三個月或至少一年兩次,羅列一個完整的實際的日常行為清單,這將有助於你保持最佳狀態,創作出最豐富的作品。

作家的休閒,也有自己獨特之處:要採用“無字”的娛樂形式,儘量自娛自樂;不要去看戲,不去聽交響樂,也不去博物館,而是長時間獨自漫步,或者在大巴上層獨自呆坐。在休閒時,有意識地拒絕說話或看書,都會對寫作大有裨益。

三、成為作家路上,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我的一位朋友,高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在大城市漂泊。在得到這本書後,認真實踐這本書的技巧,真的成為了一名作家:寫出很多漂亮的小說,並加入了省作家協會。

對於寫作者而言,《成為作家》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福音。為什麼這樣說?作者在創意寫作教學中發現,一般的學生或大多數初學寫作者所遇到的困難,並不是小說創作技巧所能夠解決的困難,絕大多數人需要解決的是“我能不能寫”的自信心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表達慾望,這就是寫作的激情和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或者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作家的潛質。

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成為了作家,而我們大多數人只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漸漸淡忘,以至於徹底遺忘了呢?除了生活本身的際遇,除了對自己的懷疑和對作家的神秘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在沒有理解寫作的本質之前,就已經放棄了文學的夢想。

但是,如果你真的按照這本書的方法來實踐、奮鬥,還有一個風險或者考驗,作者沒有說:那就是成為作家奮鬥路上的風險。

可以肯定,一個沒有多少天賦但又一心想成為作家的朋友,靠著《成為作家》這部書給予的信心和方法,去為實現作家夢而寫作,長期堅持下去,肯定會有所成就。只要肯努力,不管是誰都可以寫出小說來。但質量高下壞就不敢保證了。

如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得到的只是平淡無奇的小說(或其它作品),你是否接受這個結果?

更有甚者,如果你花費這麼大力氣甚至畢生的心血,最後只是成為了一個普通的作家,收入、聲望回報和其他職業差不多,這個風險願不願接受?

“投入產出比”是現代經濟管理最基本的一個核算標準,這同樣也是我們每個人決定是否做一件事的衡量標準。特別是付出的成本將是一生時光時,更應該先考慮一下。

可能絕大多數年輕時有過文學夢的人,經過這個衡量之後,就悄悄放棄了。

——所以,我那位作家朋友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成功路上並不擁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