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最近寶媽群裡有個媽媽一直在吐槽“兒子最近是越來越難帶了!”。

明明只有1歲多的娃,就快把當媽的折磨瘋了。這位媽媽吐槽後,引起了其他寶媽的共鳴,紛紛在群裡吐槽:

一言不合就開始大哭;

總是莫名其妙的發脾氣;

不管跟他說什麼,都是“不、不、不”....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仔細一看,這些寶媽的孩子大多在1歲半-3歲這個年齡。

想想我女兒小石榴2歲左右也這樣:不吃飯、不起床、不睡覺、不洗澡、不講道理!第一次當媽什麼都不懂,翻了不少育兒書才明白這是孩子進入了“terrible two階段”——即2歲叛逆期。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可怕的2歲”——寶寶叛逆期

當孩子1.5歲-3歲時,會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也被稱作“寶寶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以自己為中心,不聽話、喜歡和大人反著來,這種狀態會一直持續到3歲半。

關於2歲孩子的心理狀態,美國兒科學會(AAP)中總結如下:

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開始出現挑釁行為,喜歡說“不要”“我的”;
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無法通過講道理來溝通。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 自我意識的發展

家長會發現1歲多的寶寶,最經常說的話就是“不要”,比如:“寶寶洗澡嗎?”“不要”、“吃飯嗎?”“不要”....

這是因為孩子開始進入自我意思萌芽期,寶寶會通過用“不”來建立自我意識,享受自主權。

所以有時你會發現,問孩子要不要穿衣服,嘴上說不,卻還是把衣服穿上了。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 語言動作的發展速度跟不上認知發展

2歲左右的寶寶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有著驚人的吸收力,對認知、情緒、常識等方面的發展速度非常迅速。孩子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事,但因為肢體發育不完善,總是做不利索,造成孩子總是“莫名其妙地鬧脾氣”。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掌握這2個“法則”,輕鬆應對寶寶叛逆期

1歲多-3歲雖然是寶寶的叛逆期,但也是培養寶寶的絕佳時期。孩子成年後是什麼樣的人,與父母的應對方式息息相關。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方法一:向孩子“示弱”

有一次小石榴自己玩七巧板,怎麼都拼不上,自己在旁邊發脾氣。

他爸爸過去給她演示怎麼拼,結果孩子更生氣了。他爸爸一看女兒更不開心了,就換了說法:“其實爸爸之前也沒有玩過,你能不能教教爸爸?”

小石榴眼睛一亮,開始“指揮”爸爸該怎麼拼。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這個心理學原理是:當家長向孩子尋求幫助時,孩子會認為是自己在主導,很有掌控感,而且感受到了被需要,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所以更願意幫忙、配合

方法二:轉移注意力

小石榴2歲時特別喜歡光腳走,就是不穿鞋子。光腳雖然舒服,但不穿難免會著涼,試了很多方法都不行,也是她爸爸找到了個好方法:

“爸爸現在要出去玩了,你要去嗎?”還假裝要開門;

看小石榴開始看自己,他又問了一遍,小石榴點點頭表示同意。

爸爸又說:“一起出去,穿鞋子才行呢,你要穿嗎?”

小傢伙一點都沒有拒絕,開開心心跟爸爸出去了。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用另一種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達到目的。但前提是不能騙孩子,說要出門就要出去,哪怕下樓走一圈也是可以的。

要是覺得這2種方法比較難,青青分享一個更簡單的方法,2歲左右的孩子不管說多少大道理,他都不懂。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要是給她講故事,立馬就明白了,所以家長們可以通過繪本、講故事的方式,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更容易懂家長說的道理。小石榴1歲多,我就買了不少行為管理的繪本,其中《幼兒情商、行為管理》和《幼兒行為習慣養成》這2套效果很不錯,很適合0-3歲的寶寶。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這2套繪本都是以小動物的形象作為主人公,孩子很容易接受,比如小石榴不洗澡時,我就翻出《洗澡》那一冊繪本讀給她聽,讀完了問她說:“你看小象都知道乖乖洗澡,那你要不要洗澡呢?”這時孩子多半不會拒絕。


“1歲多的孩子太難帶了?”掌握這2個“法則”,媽媽省心孩子聰明

小石榴要是白天跟同齡的小朋友鬧矛盾、搶玩具了,我也不會過分說她,睡覺前給她讀《一起玩》這冊,很容易明白分享的道理,讓我省心很多。家長們也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