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說青蒿素的發明是中醫的偉大貢獻?

恍惚面對世界


關鍵青蒿素髮明的成果歸屬,無論在業內外、國內外,認識皆不相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青蒿素研究即獲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在1等獎甚少情況下,這個2等獎也是相當有份量的。按照青蒿素研究團隊主要來自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且由中藥青蒿(準確說來為黃花蒿)萃取而來,視為中醫藥研究成果,當無可厚非。

不過,首先對其中醫藥成果屬性提出質疑的,並非業外,也非一般中醫藥專業人員,而是一批中醫界老專家、老前輩。他們認為,青蒿素雖來自中醫學,但不能回到中醫學,即不能按照中醫藥理論辨證用於臨床,故不能稱為中藥,因而不能視為中醫藥成果。他們甚至十分反對這種把中藥研製成化藥(確切地說是天然藥物)的思路與方法,認為如此搞來搞去,中醫必然被掏空而消亡。當時這種代表性認識,是現今業內外很多人所不知道的。瞭解了這一事實,爭論和判斷的焦點也就十分清楚了。

作為國外的認識,青蒿素研究獲諾貝爾醫學獎時,諾獎評委的一席話很有代表性,很能說明問題,此人認為:此獎不是獎給傳統醫學,而是獎給從傳統醫學中獲得靈感,最終獲得青蒿素的人。

毫無疑問,青蒿素研究來自中醫學,屠呦呦團隊的研究靈感來自晉代醫家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披露的青蒿"絞汁服”的製備方法,青蒿治瘧是距今近兩千年前中醫的發現。但青蒿素投放臨床治療瘧疾,並非按中醫藥理論使用,這也是不爭事實。綜合這些,對青蒿素的科學屬性和學科歸屬,相信會有公允的定位與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